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督教与川康民族地区的禁毒努力(1939-194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康地区是近代中国烟毒泛滥的重灾区,在该地区从事传教活动的基督教传教士,不仅致力于禁烟的宣传工作,还采取积极措施劝导边民及协助政府禁烟。传教士不仅帮助政府对边地烟毒屡禁不止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积极参与到禁烟的具体行动中,而且还帮助政府处理与禁戒烟毒有关的善后事宜。传教士的禁烟措施改变了边地民众吸食大烟的恶习,促进了边民的身体健康,有利于边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改善了政府与边地的紧张关系,使边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增强;密切了边民与基督教的关系,便于基督教会各种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基督教历史上形成了以高等教育机构青年学生为基础、鼓励他们志愿到国外进行传教事业的学生志愿海外传教运动.运动将这些学生的三分之一都派到了中国,直接影响到中国的传教事业.受其工作理念和方式的直接影响,中华基督教学生立志传道团于1910年成立,促使许多学生接受基督教并成为神职人员,是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的主要力量之一,但在30年代以后消失于无形之中.它是20世纪初期中国基督教史上产生于学生界和知识分子界,面向学生和知识分子布道,劝导他们成为教会神职人员的团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泸州教会医疗卫生服务的历史和现状作了简要回顾,重点论述福音医院的开业和经营。泸州教会开办医疗服务主要有两个原因:合符传播社会福音的理念;宣扬基督教爱的精神,间接传播福音。泸州教会医疗事业取得成绩的原因有:政府管理部门和四川省基督教爱国会的支持;切实的资金保证;医护人员对医疗服务理念的认同;民众对福音医院的认可;妥善处理社会服务与传教的关系;合理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袁琴 《宗教学研究》2024,(1):200-208
基督教传教士来华初期,受禁教政策的限制,大量活动于中国的边陲地区。经过雅裨理的考察,美部会开教于东南亚,主要包括暹罗、新加坡、爪哇岛及婆罗洲等地。美部会通过印发宗教书籍和册子、开办诊所施药治病、聚集民众宣讲福音以及开办教会学校等方式,传教于东南亚以及当地的华人移民,以期间接对中国施加基督教影响。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上述传教方式均遭遇了困境,传教活动未能达到预期。鸦片战争后,美部会逐渐将传教力量转移至中国本地,其对华传教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东南亚地区是美部会乃至整个基督教团体早期对华传教的跳板和后方基地,在中国基督教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美部会针对东南亚华人移民的传教策略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综合分析多种数据,本文认为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如基督教组织宣传的猛烈,但仍有必要从不同角度展开深入研究。基于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基督教有着强烈的发展愿望,在中国高校的传教力度较大而且偏好精英学校。被传教已成为相当部分学生大学经历的一部分。传教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基督教的了解和理解。高校在校生中自称信仰基督教的比例比总人口中对应的比例更高,基督教信仰在学生中受欢迎的程度超过其他人群。但总体而言,学生对基督教所知甚少,面对传教活动比较谨慎,防御心态较强,深入接触并大规模皈依基督教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6.
近代基督教在华医疗事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建明 《宗教学研究》2000,18(2):96-104
本文论述近代教会团体及传教士在华的医疗活动与基督教慈善精神、传教活动以及社会改良的关系。认为治病救人效法了耶稣基督生前的济世善举,既是一种有效的传教手段,同时也是一项有利民生的慈善事业。教会举办医疗的主要目的本是以治病施药为手段,吸引中国百姓信仰基督教,但在客观上却缓解了乡村和边疆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推动了西方近代先进的医疗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培养了人们的公共卫生意识,促进了中国社会风俗的改良。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传教事业,依仗不平等条约的庇护,被视为“骑在炮弹上”传播福音。近代中国是基督教教会与民众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传教士们推动的文教事业,以文化征服为主要目的,遭到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抵制。20年代的非基督教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是中国知识阶层的理性批判。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推动下,中国基督教徒走上了“爱教必定爱国”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8.
<正>服务社会是宗教的基本社会功能,也是宗教社会存在的基本社会价值。基督教在社会服务方面有悠久的传统,圣经中有大量社会服务的记载和具体的关爱社会的要求。但是,基督教初到中国就带来了很多保守、落后、狭隘神学思想,甚至被视为正统。受此影响,中国教会多年以来,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传教和建教堂上。  相似文献   

9.
巴慕德是中国近代医务传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作为训练有素的外科专家,他在中国从事医疗活动20年;作为英国浸礼会医学传教士,他先后担任共合医院院长、齐鲁大学医科科长和校长,被选为中国博医会医学教育委员会首任主席,在推动建设现代化医疗体系及中国近代医务传教的专业化和本土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巴慕德的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可以窥见20世纪初期中国医务传教事业在社会变迁中逐渐适应的过程,为研究中国近代医务传教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自洋务运动起,同文馆、京师大学堂等近代新式学校陆续成立。面对传教士的基督教宣传,晚清政府以儒学为圣教,明令禁止教员在公立学校教授基督教。禁令虽没有遏制住传教士在公立学校传教,但传教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多不信基督教。清政府对教育主权的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科学理性精神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基督教在公立学校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青年会是基督教的外围组织,倡导基督教的服务与献身精神,它的活动涉及教育、文化、医疗、慈善等诸多方面,职业指导便是其中之一.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不仅发起了许多职业指导活动,而且还创立了一些职业指导机构,为青年择业、就业提供服务.基督教青年会是近代中国职业指导事业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2.
《榕腔圣经》作为19世纪来榕传教事业的重要成果,深深打上时代和传教运动的铭印。它是基督教和福州区域文化交流融洽的产物,亦是来榕传教的主要媒介,在译经的过程中遵循本土化原则,适应福州民众的语言习惯,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在福州语地区发挥着巨大作用。以《榕腔圣经》作为本土化译经之探究案例,从文化认同到深层互动,最后互为补益,藉此启迪我们对今日基督教中国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包兆会 《天风》2016,(4):52-53
正张亦镜(1871-1931),本名张文开,广西平乐县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基督教文字工作者,曾担任《中国郇报》、《大光报》和《真光杂志》等基督教报刊编辑,写下的阐道护教著作达几十种;一生致力于基督教文字布道传教事业,积极探索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4.
国内动态     
第五届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讨会在香港举行4月26—28日,“自西徂东——马礼逊牧师来华二百周年纪念暨第五届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举行。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执行副秘书长梅康钧牧师、中国基督教协会副总干事阚保平牧师应邀参加会议,并分别作了题为“浅思中国教会的传教背景及传教观”和“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的演讲。  相似文献   

15.
社会福音思想产生于美国基督教神学家对社会问题的反思,逐渐发展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神学思潮,并伴随而生相应的社会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福音思想经由海外传教运动入华,通过演讲布道、会议、文字出版物、基督徒知识分子间讨论等方式在中国基督教界广泛传播开来,推动着许多基督教团体和基督徒参与到社会改良活动中,对基督教在华传播和中国社会改良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美国传教士毕德辉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公共卫生专家。他在社会福音运动的影响下,为进一步拓展传教的途径,在中国各地开展了公共卫生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毕德辉以公共卫生为媒介,与知识精英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这不仅引起了官绅对公共卫生的注意,也为传教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但是,毕德辉的卫生传教策略,也受到了外界的质疑,这使得毕德辉的传教活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自立"与"合一"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教会中最为重要的两股潮流。在自立运动日趋发展的同时,中国基督教会的合一运动也日渐发达。自1860年全面开教以来,在华传教士意识到加强合作的益处,开始在圣经翻译、出版、教育、医疗等方面展开合作。受1910年爱丁堡世界传教大会的影响,中国各区域内及全国性的教会联合运动有了进一步拓展。而1922年基督教全国大会的召开及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的建立,即是二十世纪前二十年各宗派教会合一运动的结果,更是之后二十余年各教会联合协作的起点。尽管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教会的合一运动淡化了之前的宗派分割,各教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也逐渐加强;但教会合一运动自身具有一定限度,而且同样存在着争端与困境。  相似文献   

18.
海外华人坚守"叶落归根"、"祖先崇拜"等传统观念,信仰基督教的人数并不多。遥远的新西兰淘金华工与基督教的经历,呈现了中国基督教史上特殊面相之最。淘金华工信仰基督教引发了新西兰基督教长老会的海外传教热情和拓展行动,确定华工的广东故乡作为新传教地区,逆性"回向"地开拓传教地区,成为中国基督教史上惟一一例。20世纪30年代新西兰华侨信教人数竟高达1/5强,堪称海内外华人信仰基督教比例之最。传教士与华侨之间的良好关系,为华侨得偿所愿最终留居新西兰提供了重要帮助。通过宗教,打破了新西兰华人社会的封闭和孤立状态,成为融入当地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西方传教士获得许可进入中国内地、西藏传教,以向中华全境传遍"上帝的福音"为宗旨的基督(新)教差会中国内地会,率先进入清代十八省中尚"未有福音传入"的内地(西部)九省。西部九省开教,成为近代基督教中国内地及西部边疆传播的时间窗,有不平等条约中的传教条款为时代背景,也是内地会的传教宗旨、戴德生的传教策略的结果。西部九省开教,为内地会日后发展成为近代最大在华基督教差会叩开了成功之门,结束了基督教自入华以来仅局限于沿海地区的布道格局,随之而来的教会势力大量涌入内地,引发了民教冲突,加剧了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运用当代基督教传教学的重要理论来分析19世纪新教传教运动,在对博施等人提出的传教学理论作一简要介绍后,又依照这些理论来分析孕育这场传教运动的社会文化环境及其对新教传教思想的影响,最后探讨了这些影响造成的传教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