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五禽之戏"的语言逻辑分析、对历史文献中的华佗"五禽之戏"练法剖析、对诗词中的五禽戏信息释析,指出历来把五禽戏视为导引术是值得商榷的,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记载的五禽戏并非华佗"五禽之戏"的本来面目。华佗"五禽之戏"的实质应是融技击、疗疾和养生于一体,其推进了导引术与技击潜在的结合之势,对后世拳术的兴盛和繁荣也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将“养性”与“延命”对举,在辑录前人养生理论与方法的同时,表达了自己的生命哲学思想。人因其“生”而最为天下贵,人必须善养其“生”;养“生”既要养“性”,又要延“命”,二者不可偏废;养“性”就是涵养和丰富精神生命,延“命”就是保全和延长肉体生命;养“性”与延“命”统一于养“生”实践。作为精神生命的“性”与作为肉体生命的“命”统一于作为人的整个生命的“生”。正因“性”“命”相即不离,故须“性”“命”双修共养。  相似文献   

3.
《徐仙真录》是明代灵济道派的一部重要道书,是研究灵济道派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文章探讨《徐仙真录》的作者、成书年代、版本、主要内容与基本思想,认为是书之成与入闽之河南固始方氏密切相关,永乐年间方文照汇集成编后刊行,现存《徐仙真录》有明刻本、《道藏》本和现代点校本3种版本,全书旨在宣扬"生为忠臣,殁为明神"的思想,反复强调弃恶扬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汉魏六朝道教无论是早期的太平道、五斗米道、符派、丹鼎派,或者是稍后的上清派、灵宝派等,都追求长生久视,羽化成仙,在这些道派的经典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黄庭经》、《养性延命录》中,其养生思想主要表现为养身、养神两个方面,最后发展为性命双修,经历了一个从贵生到养性的过程。道教养生思想建立在《老子》、《庄子》的养生理论之上,《太平经》在《庄子》关于“气聚则生,气散则死”的生命构成说的基础上,综合《淮南子》“形”、“神”、“气”三者之关系,提出了“爱气养神”、“自爱、自好…  相似文献   

5.
祖师语录     
《中国道教》2004,(2):1-1
夫养性者,当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孙思邈《摄养枕中方》夫万病横生,年命横夭,多由饮食之患,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孙思邈《摄养枕中方》严君平《老君指归》曰:游心于虚清,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归指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养性延命录》祖师语录  相似文献   

6.
刘寅的《武经七书直解》是明代最早、最有影响的《武经七书》注解版本,有明一代流传颇广。作为"宰相之杰"的张居正对"武事"甚为关注,也曾对《武经七书直解》进行增订。然而,因后世流传的版本较多,各家著录或有抵牾,甚至错讹之处。对现存的张居正增订《武经七书直解》版本情况进行梳理,并重点对张居正增订《孙子直解》的详细情况及其学术价值进行研究,将对张居正军事思想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北宋末、南宋初这段时间,吕洞宾神仙传说最盛,最早所传的吕洞宾经,也大约出现在这个时期。吕洞宾著作,郑樵《通志·艺文略》及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皆不见录,始见于南宋中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其书卷十二神仙类,录《钟吕传道集》三卷;《肘后三成篇》一卷;《纯阳真人金丹诀》一卷;《吕真人血脉论》一卷;《吕公窑头坯歌》一卷。《宋史·艺文志》有《吕洞宾九真玉书》一卷。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  相似文献   

8.
华佗(公元108或141-203或208年)是祖国医学的标志性人物.他处剂不过数种,针灸不过数处;发明"麻沸散"施行手术,世尊"外科鼻祖";创制"五禽戏",开保健体操之先河.众多弟子如彭城的樊阿、广陵的吴普和西安的李当之,皆闻名天下.传世的《华佗传》有不同的版本,如陈寿(233~297)《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以及范晔(398~446)《后汉书·方术列传》.范晔这样记述华佗:"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佗恃能厌事,犹不肯至."对照读陈寿的记载:"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好象都是说:华佗不愿作医生,而欲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时刻在寻找走上仕途的机会,因为恃才傲物,而惹怒了曹操,才引来杀身之祸.难道华佗在品德上真的有若干缺陷?华佗之死真的是咎由自取吗?  相似文献   

9.
唾液,又称琼浆、玉液、甘露、金律,俗称口水。吞咽此“华池之水”具有“玉液还丹”及“炼津化精”之功,另有“祛病延年”之效。此法,乃道家修炼养生的一种重要手段。《黄庭经外景经》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寿。”陶弘景在《养性延年录》中云:“唾不咽,则海不润,海不润则律液乏,是知服元气,饮醴泉,乃延年之本也。”孙思邈在《养生铭》中也说:“晨兴漱玉津,可祛病益寿。”灵根,是指口腔中的唾液泉,既腮腺、舌下腺及颌下腺,一般人每天可产唾液1000毫升以上。常吞此津不但可调治百病,帮助消化,而且还可美容驻颜。《黄庭经》曰:“口为…  相似文献   

10.
"仙传四十九方"是明代嘉靖年间状元及理学家罗洪先所传的道教导引功法。此功法的最初文本是罗洪先在洛阳游历时由朱神仙授予的,时称《卫生真诀》。考其功法,应该直接源于明正德间王蔡所传《修真秘要》,或与《修真秘要》同源于南宋郑樵《通志》中曾著录的《修真秘要经》。在功法的表现形式、内涵和文字表述方面,"仙传四十九方"要优于《修真秘要》中的相应内容。"仙传四十九方"随再编的《卫生真诀》首刊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后来有《卫生真诀》、《万育仙书》和《万寿仙书》等多种抄本、刻本传世,近几十年来一些较新的印本也出现了若干种。  相似文献   

11.
《原善》尽管在戴震的义理学著作中成书较早,却一直列入"七经小记"的写作规划,因而终生修订不辍。《原善》现存三个版本:最早的三章本见于戴震文集,扩充的三卷本,其通行的定本在戴震身后与《孟子字义疏证》共同刊出,较早一稿则与《疏证》前身《绪言》共同刊出。本文通过比勘这三个版本指出,三卷定本经历了与《疏证》相对应的调整,较早一稿则是与《绪言》同步的修订,均非三卷本最初的面貌。这样,尽管戴震有终生一贯的思想,然而其早中期的义理作品中唯一一部著作却没有留下同时期的版本;好在文集所收《读易系辞论性》,可以一窥三卷本更早的面貌。本文关于戴震从《孟子私淑录》、《绪言》到《孟子字义疏证》的思想演进,也提出了新的观察和见解。  相似文献   

12.
<正>梅泽纪念馆藏本是日本现存最早且最完整的《老子》河上公注钞本。梅泽本卷首有葛洪所撰序文,其内容与中国宋刻本卷首之葛玄《老子道德经序诀》不同。国内现存最早且完整的《老子》河上公注本为宋刻本,日本现存最早且完整的是梅泽纪念馆藏本(以下简称"梅泽本")。梅泽本卷首有葛洪所撰序文,其内容与中国宋刻本卷首之葛玄《老子道德经序诀》不同。  相似文献   

13.
元代中期,道教曾刊行诸多经书,其中一部是在武当山诞生的《玄天上帝启圣录》(简称《启圣录》)。该书的出现,使道教教义中玄帝崇奉的理念趋于完善,为元代新武当道教本山派的诞生与成熟奠定了基础,同时又为明代永乐年间武当宫观的大兴埋下了伏笔。本文拟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对该书进行讨论。《玄天上帝启圣录》八卷,原书未题作者及修书年代。后世各类文献对此说法不一。朱士嘉《中国丛书综录》称此书为宋人所著。任继愈《道藏提要》认为“书中按语引用刘道明之《武当总真集》,则是书纂集当在元末明初”。《启圣录》究竟成书于何时,现让我们从…  相似文献   

14.
明清以来,萧廷芝《金丹大成集》与其它道教南宗文献一起不断被编纂、刊刻、流布,在这一刊布过程中先后产生了《正统道藏》收《修真十书·金丹大成集》本、明《诸真玄奥集成》卷7本、清董德宁辑《道贯真源》本三个不同版本系统。这一版本源流体现了明清以来《金丹大成集》刊布过程中单行本少,丛书编辑多;广泛流布于官方、贵族、民间三个层次,其中又以民间刻书为多的刊布特点。这两个特点表现了明清以来南宗后学通过汇编南宗道书,"以文传道"从而赓续道脉,以及道教南宗修炼思想深入民间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中的摄召北酆鬼魔赤书玉诀及与其相应的南方第三科真文,对前人的校读成果进行了补正。首先证明,《道藏》本《玉诀妙经》中的"元始五老摄召北酆鬼魔赤书玉诀"条目和"元始五老禳大劫洪水召蛟龙水官度灾真文玉诀"条目颠倒了位置。其次,校补复原了南方真文第三科的汉字译文。再次,考证五篇真文及相应玉诀从东晋末刘宋初开始就可分科单独施用,也可合并使用。最后简略讨论摄召北酆鬼魔真文及玉诀中的魔鬼观念和镇禳之法。  相似文献   

16.
《群书治要》与《说郛》所录《鬻子》,分别为今存《鬻子》传本中最早的选本与全本。通过对两种文本的交叉阅读,可知今本《鬻子》亦存在诸多不当之处。今以《道藏》所收《鬻子》为底本,参校《群书治要》、《说郛》所收《鬻子》,必定对《鬻子》文本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郭刚 《周易研究》2012,(6):89-93
在继承传统中医思想基础上,同时深受《周易》养生理念的影响,孙思邈创造性地育成出以养性为核心的养生之道。养性包含"性自为善"的养德和"啬神"的养神两个方面,内涵着精神内守、神形合一,是汲取了《周易》的"成性"、修德得以"兼善天下"以及《内经》养德宁性的修身原则等思想,成为养性的精神层面上的根本要求。同时,"资于食"、"俭约"的饮食之理、"导气之道"的导引术以及生活简朴、毋为物累等思想,与《周易》和《内经》的"需于酒食"、"安节"、"甘节"、"节以制度"和"一阖一辟""呼吸精气"、"纳气"等也是一脉相承的,成为"养性"的养生之道物质层面上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总之,孙思邈"养性"养生之道中的养性和养形,不仅含蕴着养生实践路向(养性、养神、养形)和价值取向(长生久视之道),而且揭示了医易相合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8.
继明代《正统道藏》之后,《道藏辑要》是最重要的道教丛书。《道藏辑要》一书的形成至今仍是个谜,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它有三个主要版本:一为彭定求(1645-1719)编原本,二为蒋元庭(1755-1819)增补本,三为贺龙骧、彭瀚然最终修订本。与学者们普遍认可的观点不同,本文力图证明《道藏辑要》实际上只有两个版本(版本二和版本三),而所谓的彭定求本纯属虚构。在对蒋元庭之同代人闵一得(1748/58-1836)的作品进行研究后,我们证实蒋元庭确是《道藏辑要》的编者。在闵一得的作品中,我们还可以发现《道藏辑要》在江南地区与"吕洞宾崇拜"有关之道教社团中的影响;在巴黎藏本《道藏辑要》(这一版本与藏书家丁福保编制目录之版本十分近似)中,这种影响的痕迹更是十分明显。在此发现的基础上,本文力图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使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道藏辑要》的复杂文本历史,以及它在推动清代道教纯粹远景及扶鸾崇拜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据《仙鉴》卷首各《序》和卷内文字可证赵道一号全阳,宋末元初隆兴府奉新县浮云山万年宫道士。赵道一精勤刻苦,对丹道玄学有深入理解,但不显于世,留存文献几乎未见任何专门记载。《仙鉴》除了常见的《正统道藏》本外还有多个版本,其中国家图书馆藏残3卷本很可能是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所著录的元刻本,但经过明初修版,确切来说应是元刊明修本。国家图书馆藏残7卷本可能与国图藏残3卷本同为元刻明修本。这两个版本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所有《仙鉴》版本分属两个系统,即"前卷后集"本系统和《正统道藏》改编本系统。"前卷后集"本即按照《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前卷》36卷、《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6卷的方式编纂,应是赵道一原刊的早期刊本;《正统道藏》改编本拆分了《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前卷》36卷,且存在不少误、脱、衍、乱的异文,偶有扞格难通的地方。青岛博物馆藏《正统道藏》未经后世修补,其所收《仙鉴》有重要的校勘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多元的,比如说在目录学方面,佛教的经录就是中国传统目录学的重要成果,对于这一点,本文从《出三藏记集》来讨论。《出三藏记集》,十五卷,南朝梁代僧人僧桔撰,学术界常简称为《姑录》,是中国佛教史上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经录,在此之前有一部道安编撰的经录,《综理众经目录》,简称《安录》,原书已佚,但《佑录》收录了此书。在目录学中,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图书分类和著录,本文就从这两点来谈《枯录》的目录学特色。一、《姑录》的佛经分类中国古代目录学中对图书分类十分重视,《治录》也是如此,它是一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