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本文作者过去的研究,东晋末刘宋初出现的道教灵宝斋主要是以行道为核心的一种集体法会仪式,举行期间所有参与者须奉持类似于佛教戒律的系列戒条。灵宝斋是古灵宝经借鉴源出印度佛教布萨制度的汉传佛教斋法创立的,其中融摄了中国本土道教的天师道和方士仪式成份。王承文在其近著《汉晋道教仪式与古灵宝经研究》中提出了与笔者完全相反的观点。一方面,他竭力证明古灵宝经中的时节斋或灵宝斋源出中国本土宗教;另一方面,他认为汉传佛教的时节斋乃仿效中国本土宗教斋法而制立。本文从三个方面反驳王说,期望通过深入的讨论推进中古佛道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唐前道教仪式史纲(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广泛利用和分析相关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较为完整地概括论述了道教仪式在唐代以前的历史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基本上是围绕天师道仪式、方士仪式和灵宝科仪这三种仪式传统展开的。在五世纪以前,天师道仪式与南方方士仪式各自发展,到东晋时期有了交涉,互相产生影响。自五世纪以降,融摄南方方士传统、天师道和佛教的灵宝科仪兴起,且因刘宋道士陆修静加工整理而变得更加成熟完善,新、旧各种道教传统大都借鉴或仿效灵宝科仪,道教仪式向灵宝化的方向发展。南方和北方的道教仪式原有较大差异,至北朝后期,北方道教几乎全盘采纳南方灵宝化的道教仪式,南北道教仪式基本上趋于一致。因篇幅较长,本文分四次连续发表。  相似文献   

3.
斋醮     
道教祭祷仪式。其法为设坛摆供,焚香、化符、念咒、上章、诵经、赞颂,并配以烛灯、禹步和音乐等仪注和程式,以祭告神灵,祈求消灾赐福。东汉五斗米道仅有“指(或作旨)教斋”、“涂炭斋”等斋仪,祈祷者“黄土泥面,反缚悬头”,仪式简单。两晋南北朝时,经上清、灵宝派道士之推演,逐渐形成整套的仪范和程式;出现了灵宝六斋、九斋、十二斋等不同斋仪。六斋,即金策斋、黄篆斋、明真斋、三元斋,八节斋、自然斋。再加玉篆斋、上清斋、指教  相似文献   

4.
斋醮起源于东汉时代张道陵天师,经过东晋及南北朝时,由上清派、灵宝派道士之推广,逐渐形成整套的仪范和程式,出现了灵宝六斋、九斋、十二斋等不同斋仪。各种分类斋仪,有其特定的对象与目的,如:六斋的《金箓斋》救度国王,《黄箓斋》救世荐祖,《明真斋》忏悔祭幽,《三无斋》赦罪犯戒,《八节斋》忏洗宿新之过,《自然斋》为百姓祈福等。斋醮仪范程式之编订有功者,以灵宝派道士陆修静着力最多。后有杜光庭对斋醮仪范的编集贡献亦大,再经历唐、宋、元各代,随着道教发展而不断的创作、修改、盛行于全国。斋醮仪式中,使用了很多赞颂词章和祭祀音乐。赞颂词用一般诗体,如:五言、七言,八句、  相似文献   

5.
道教涂炭斋法是一种古老的道教仪式,在历史上曾经流行了数百年之久。本文通过梳理史料,对这一古老斋仪的渊源、形成及流变作了初步探讨。并指出涂炭斋法起源于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其流变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的影响,逐渐改变其原始的成份,而最终消融于其它斋仪之中。  相似文献   

6.
正"破狱"是宋代道教黄箓斋科与炼度科仪等度亡仪式的重要内容,特指高功法师借助存思内法及一系列相关仪式打开地狱之门以拯滞济幽。这类仪式是在早期道教灯仪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在六朝时期,道教灯仪具有祈福消灾与济拔先亡两大功能。如《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中用烛灯"上照九玄诸天福堂,下照九地无极世界长夜"~1。又,陆修静《洞玄灵宝五感文》述"明真斋"称:"学士自拔亿曾万祖九幽之魂。法亦于露地然(燃)一长灯,上有九大(疑为九灯),如金箓灯法,但不立坛门户之式耳。"~2"明真斋"用于道徒自拔先亡,该斋法以灯仪为主,与"金箓斋"之灯法相近,但不立重坛及诸坛门,且燃灯数量亦少于"金箓斋"。  相似文献   

7.
上章是向三天太上呈送章文的仪式,章文是模仿世俗公文格式书写的仪式文书。上章作为早期正一道主要的祀神仪式,在东汉张陵、张衡、张鲁时期颇为流行。论文详细考察正一上章与道教经法制度的关系,正一上章仪式在社会上的影响,指出早期正一上章为上清派、灵宝派所汲取,正一上章已融入灵宝斋法和正一醮仪之中。传统科仪史认为道教斋醮的灵宝斋法始于三国时期的葛玄,论文从斋醮科仪史的宏观视野考察分析早期正一上章的内涵与功能,认为道教斋醮科仪的源头应追溯至东汉张陵创教时期。  相似文献   

8.
九、刘宋陆修静(406-477)对灵宝科仪的整理和发展南朝刘宋陆修静是一位在多方面做出了贡献的高道,尤以科仪方面的贡献最为卓越,被视为道教史上的“科教三师”之一。陆修静一生撰述的“斋法仪范”据说有“百余卷”4○69,现存于《道藏》的科仪书包括《洞玄灵宝五感文》(DZ1278)、《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470○(DZ524)、《太上洞玄灵宝法烛经》471○(DZ349)、《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DZ410)、《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DZ528),他书著录者还有《然灯礼祝威仪》47○2、《宿启建斋仪》473○、《升元步虚章》、《灵宝步虚词》、《步虚洞…  相似文献   

9.
正东晋南朝上清灵宝派发动的道教仪式音乐改革,以改造民间道教的草根性、向官方皇权靠拢为特点,在历史上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构成由俗转雅的首次转型。其标志主要是:首先,强调尊经重道,长斋诵经以度人,构建了"斋、经、韵"一体化的正统仪式音乐模式,催生了大量经韵;其次,构建了以行道诵经为主的规范化斋仪模式。此雅化的仪式音乐模式经唐代、北宋的继承集成而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0.
邢飞 《中国宗教》2020,(4):56-57
"灯"是道教的重要法器。伴随道教及道教仪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关于道教灯及灯仪的研究有李远国先生的《论道教灯仪的形成与文化功用》,詹石窗先生的《道教灯仪与易学关系考论》以及一些研究道教科仪的专论都有精彩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道教     
本文从对道教产生之前社会的生死、灵魂观念及种种人神交往巫术的分析入手,对道教特别是早期道教的组织结构、宗教生活、斋仪、修炼方法及其发展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太上洞玄灵宝灭度五炼生尸妙经》是一部针对学道未备、道德未充的弟子的葬仪文本,被后世称为“五炼生尸之法”,其背后就是作为个人修炼方法的五芽法。本文将结合唐、宋、元的多部道教仪式文本,通过五炼生尸斋和师友命过斋,追溯五芽法、五炼生尸之法,以及道教炼度仪式中的五芽炼,展现早期道教的个人修炼技术在后世度亡仪式中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3.
论炼度仪     
在当今乃至历代道教缤纷多彩的斋醮仪式之中,炼度科仪一直是极具代表性的仪式之一,炼度科仪的历史悠久,传承绵远,流布广泛。道教徒不分宗派和地域,代代演习不衰。究其原因,在于其内涵着丰富的道教教理教义思想,宗教功能齐全,而且场面浩大,音乐优美,能满足一般信徒的信仰需求,因此,深受信徒的喜欢。无论是在普通黄道场中,还是在罗天大醮等大型斋醮道场中,炼度仪一般总是作为“压轴戏”,为整个斋仪的结束,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对于炼度仪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道教教义思想和道教科仪等多方面的认识。炼度科仪的形成和发展自古以来,道教中人一…  相似文献   

14.
道教科仪在近代的传承和演变刘仲宇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动荡的历史,剧烈的社会变迁,是在战争的陪伴下展开的。在这种时代环境的冲激下,道教不能不发生演变,其中包括仪式的演变。道教的仪式,常称作仪范、科范、科仪,举行仪式称为行道。最早成熟的道教仪式,是斋仪。斋是...  相似文献   

15.
明代道士周思得历事成、仁、宣、英、景五朝,住持京师著名的显灵宫、朝天宫,为一代颇受优宠的道教名流。周思得以显扬灵官法知名于世,其编撰《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为弘扬灵宝斋法的巨帙科书。周思得是明代道教史上有贡献的道士,本文特对周思得及其灵官法作如下讨论。一、周  相似文献   

16.
<正>四、古灵宝经对汉晋道教"八节斋"的继承和发展(一)《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之"八节之日"修斋及与《礼记·月令》的关系在敦煌本陆修静《灵宝经目》所著录的近30部古灵宝经中,以《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出世最早。在汉魏两晋时代,该经的形成经历了逐步增衍的过程,而其最后成书的时间,学术界一般认为不会晚于东晋后期(1)。该经也有关于"八节之日"修斋的大量论述。该经之《食日月精之道》称:"八节之日,入室瞑目内视,存泥丸中紫气出上升天,绛宫中赤气出上升天,丹田  相似文献   

17.
十二、五世纪以降道教法次的逐步形成与道教仪式的发展趋向 五世纪以前来源不同的各种道教传统基本上只是各自发展,或仅在小范围内互有交流.大约从五世纪开始,以古灵宝经为先导,道门内部产生了凝聚联合的意识.(766)古灵宝经率先融合多种道教传统,"三洞"、"三乘"、"三十六部尊经"等具有凝聚联合意识的术语概念都是最早由古灵宝经提出的(767).由于古灵宝经出世不久即"风教大行",这些术语概念也很快在其它道派中流行开来(768)."三洞"说标志着南方三皇、上清、灵宝三大经派的联合,大约南朝齐梁时形成的"七部"(769)说标志着更大规模的联合.  相似文献   

18.
早期道教定期斋戒制度与佛教的关系,是近数十年来国际道教学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东晋末年古灵宝经"八节斋"等定期斋戒制度,都是在汉晋道教斋戒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其最早的渊源则是《礼记·月令》等所代表的先秦秦汉国家祭祀制度。汉代《太平经》和《老子中经》奠定了道教"八节斋"等定期斋戒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制度基础。东晋上清派及其经典则对古灵宝经定期斋戒制度的形成具有最直接的影响。早期道教定期斋戒制度与印度佛教"布萨"制度存在根本性的差异。至于六朝以来以"月六斋"为代表的本土佛教定期斋戒制度的确立,恰恰是印度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9.
<正>两宋时期,道教的斋醮科仪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斋醮科仪在北宋的变化主要是醮祭代替斋法成为科仪活动的主流,①而南宋则鲜明地体现在各种新道法对传统道教斋醮科仪的影响。从共时性的角度来考察,伴随着斋醮仪式的变化,道教内部就"恪守古法"与"随俗行事"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并由此而形成了崇尚古典与随顺世法的两大流派。以道教传世的经典来看,蒋叔舆、金允中可以说是维护经典与传统的代表,天心正法与天台东华派则有着强烈的征用世法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正>上海道教科仪数字化保存项目围绕着"法有师承"的核心,以"数字化"的手段,保存与整理上海地区目前仍能传承的科仪。荷兰汉学家施舟人教授曾说"仪式是文化的真正的纪念碑",而这也正体现在中国道教之中。道教的斋法科仪有着精致完备的构架系统,这使得玄妙幽深的教理能够得到阐释与敷演;而地域性的道派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