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民祀的区域差异张伟然所谓民祀,指的是与国家宗教相对而言的民间信仰。湖南的民间信仰自古以来便很有特点。王逸《楚辞章句》:“昔楚南郢之邑、沉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歌舞以乐诸神”①。《汉书·地理志》载楚地“信巫鬼,重淫祀”。《隋书·地理志...  相似文献   

2.
浙江温州民间念佛诵经结社集会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温州佛教在俗信众念佛诵经结社集会比较活跃,有其历史传统,也有时代特色。本文依据地方历史文献和社会调查两方面资料,对其进行试探性研究。社会调查主要在温州南部沿海的瑞安市、平阳县、苍南县进行。一、温州佛教民间念佛诵经结社集会的类型  相似文献   

3.
"转型时期民俗文化和民间信仰的地位与作用"是民俗学界一直关注的重要课题。三年来,浙江大学和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邀请国内知名专家、省内学者和民间人士对浙江省的民俗文化和民间信  相似文献   

4.
正民间信仰固化传承下来的民间民俗文化,如流传的故事、场所神祇、碑牌、题字、壁画,乃至选址、民俗活动、文物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文化传承的强大惯性。因此,我们应该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思考、谋划和推进优秀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温州民间信仰历史久远,社会基础深厚,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有6912  相似文献   

5.
无神论,无论在中国或外国,都有两个来源, 一个来自于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另一个来自于普通的老百姓。这两种无神论,是互相补充、汇合一起的。有一部分谚语,就是民间无神论的精彩表述。这里选择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绍出来,并略作解释,以供朋友们分享或参考。吓死信鬼的,淹死会水的我听说过有被吓死的人,这种人勿容说是信鬼神的。一般地说,信鬼迷神者的神经比较脆弱,经不起天灾人祸及其他重大挫折,而失魂落魄的。鬼神成了这种人心理上的巨大压力,最后为无形的“鬼神”所伤害。这叫自己吓自己,是非常可笑而又值得同情的。  相似文献   

6.
北宋徽宗失国的原因,元朝丞相脱脱总结了三点,其中之一即:溺信虚无,怠弃国政,困竭民力(1)。其中促其达到“溺信”程度的首魁是林灵素。本文的目的并非为徽宗开脱罪责,仅试图通过探索林灵素对徽宗的影响来了解道教在北宋末政治中的作用。 一、促使徽宗“溺信虚无” 林灵素(1075—1120)。本名,字通叟,宋温州永嘉人。“少从浮屠学”,“嗜酒不  相似文献   

7.
在中古时代,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还极大地影响了民间社会生活。通过对隋唐时期佛教流传状况和佛教弥勒信仰渊源的阐释,来分析隋唐时期弥勒信仰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传统民间美术中,那些位列仙班的神祗人物往往会吸收古代民俗信仰、国人生存意愿、大众审美理念等多方面有益元素以呈现出鲜明独特的艺术形象,从而塑造和产生出独立于传统道释人物造型之外属于民间信仰中民众膜拜的"万应之神"。畅行数百年的"皖北三绝"中的天长天官画与灵璧钟馗画结合了民间木版年画、门神画等相关艺术类型的表现特征,如此在不同地域的民间绘画中赏析神祗的艺术表现,及其背后的民间俗信便会对当地民间愿景、民俗审美情感以及民间绘画艺术的理解与挖掘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在位于福建西部的龙岩,宋代以来即已流行道教闾山派。该教派道坛于民间春秋社祭及寺庙打醮仪式中,不但科演本教派的科仪,同时还于科仪中穿插演出一种似仪似戏、仪戏混合的戏乐性表演形态,民间称之为“师公戏”。 师公戏产生的历史十分悠久,元明间已很盛行,清乾隆三年(1739)版《龙岩州志》即载该地区民俗“信鬼神,好戏剧”,其中应包含这种师公戏。该戏名称,因民间称闾山派道师为师公,故含师公演的戏之意思。所谓师公戏,从教法形态上分析,它依然是一种法事科仪,以第一人称妆扮演出,其功能依然是道教祈福禳灾、驱邪逐煞。…  相似文献   

10.
一、眼界超越国界温州人会做生意,勇于开拓;敢于走出家门、国门。有人说,只要哪儿有中国人,哪儿就有温州人!如果在哪儿只有一个中国人,那么,这个中国人准是温州人!也许,这话绝对了一点儿,但温州人把生意做到了全国、全世界,却是不争的事实。先讲国内。以新疆为例,在6  相似文献   

11.
“敦伦堂”作为云南汉地的一个民间宗教组织,从其宗教仪轨来看更像民间佛教和民间道教,但它以“儒教”的名义面对大众,一方面表明云南汉地的民间宗教信仰本来就具有“三教合一”的传统,另一方面反映出“正信”的佛教、道教的“信仰供给短缺”.它被当地民众认同的程度表明,民间儒教作为与释道两教并立的“三教”之一,也可为百姓提供与佛教、道教相近的宗教服务,并且发挥着自己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2.
1882年来华英国传教士苏慧廉在温州传教的同时兴办新式学堂、医院,尤其是苏氏所办的艺文学堂开温州新学之先,对温州教育的近代化起到了示范、普及和启蒙的作用。但温州地方史志等关于艺文学堂办学情况及其影响力的资料甚少。本文根据新发现的苏慧廉相关档案史料,详细阐述当年艺文学堂的办学情况和社会影响力以及对近代温州教育的影响。 端木敏静,女,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研究生,温州大学城市学院讲师。  相似文献   

13.
散布于中国各地的民间宗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良性有序发展对基层社会治理及乡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广泛田野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甘肃汉民族民间宗教的整体性认识,即杂而多端、复合混生的多元神灵世界,会聚多元、散延礼俗的民间宗教活动,政引民为、社会共参的基层社会治理。进而提出,应加强引导,倡导正信正行,坚持文明导向,不断为民间宗教注入时代文化新内涵。于此,民间宗教才能在根脉记忆与现代传续中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今天讲修行的四个层次:信、解、行、证。信是起点,证是终‘久,只有具备一个良好的起点,才能有一个圆满的终点。信,信什么呢?我曾经在《生活禅开题》上讲过,信就是要信三宝、信因果、信般苦、信解脱,能够具备这四个方面的信,就是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不过信本身也有几个层次。一般讲“信仰”,这是信的第一步。因信而仰慕佛法僧三宝、仰慕佛法的真理、仰慕修行的可贵,这些都应该在信仰的阶段完成,否则,信仰就很难深入。信仰以后要信赖。我们既然对三宝产生了信仰,就应该在信仰的基础上以三宝为依靠、为依赖,这不是说就尽躺在三宝…  相似文献   

15.
韩国道教研究拾零北辰中国道教于唐代传入朝鲜半岛,后与古代朝鲜的檀君信仰结合,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朝鲜道教,即攘灾祈福的科仪道教(祭把仪礼)、体内有不死灵药的道教(内丹)和俗信杂术的道教(民间信信仰)。道教对古代朝鲜的文化曾产生过重大影响。这可从流传下...  相似文献   

16.
书讯     
正《闽台妈祖信俗与乡土互动发展研究:基于乡村治理视角》宋建晓,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定价:69. 00元。本书立足于福建省乡土文化发展和乡村治理的现状,以妈祖文化为主线,通过梳理和对比闽台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的互动发展模式,剖析闽台推动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互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及制约因素,总结中国台湾地区利用妈祖信俗促进乡村治理的成功经验,借鉴日本以宗教和民间信仰推动社会治理的做法,研究提出福建省利用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促进乡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俗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中国百姓的生活行为无不受其影响,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俗文化也会产生异化和衍变,产生出俗信与迷信的不同现象。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如何正确理解俗信与迷信显得颇为重要,从民间禁忌的角度来谈民俗,或许能找出些答案。  相似文献   

18.
<正>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东各地的民间信仰迅速恢复并得到发展。各地民间信仰的庙宇或重建或重修,广布城乡地区。第二,民间信仰的信众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社会职业、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均有参与。第三,广东的民间信仰富有华南地域特色。一是民间信仰中的"神诞"或"庙诞"不止是一种节日,民间信仰场所能把个体与所拜祭的神、个体与他人的存在相联系,  相似文献   

19.
陆芸 《福建宗教》2002,(3):38-40
伊斯兰教是公元7世纪初创立于阿拉伯半岛的宗教,它的创立人是穆罕默德。伊斯兰教的主要经典是《古兰经》和《圣训》,基本教义被概括为六大信仰,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前定、信后世。教徒的基本义务是完成念功、拜功、斋功、课功和朝功。伊斯兰教的早期传教活动历经艰辛,穆罕默德和其信徒遭到迫害,一些穆斯林和家属还惨遭杀害。  相似文献   

20.
试论以巫啸、符法为中心的岭南民间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岭南俗信是一种独具特质的民间文化,这一特质深受岭南特殊的环境、气候、物产、族属等因素的影响,使之有别于内地较为混一的俗信。早在唐宋之际,人们就已认识到岭南俗信所具有的特异性,而将其称之为“南法”。本文通过对岭南巫啸、符法两种不同类型俗信的考察,以观原生俗信是如何保有其地域特质,而移植俗信由域外植入后又怎样被赋以本地化特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