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善"这一概念既非地道的舶来品,亦非土生土长的国货,而是世人在长期中外文化交流中达成的共识。"共善"之思想古今中外皆有,并且在共同体的语境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从哲学目的论的角度来把握,"共善"乃终极之善(至善);从历史发生论的角度来把握,"共善"是道德之源和道德之本;从规范伦理学的角度来把握,"共善"是道德判断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拙作《释一二》(副题《先秦矛盾观的发展》)共分十一草,系就《经》《子》中“一”“二”及其孳乳各字的演进史迹,探索先秦辩证法观与形而上学观的斗争及发展规律。兹将其初稿第二章发表于此,借求指正。  相似文献   

3.
研究通过呈现不同感觉通道的材料,测量女性推断同性的想法和感受的准确性,探讨视、听觉通道对共情准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推断想法还是感受,听觉单通道对共情准确性的贡献都优于视觉单通道。视听双通道和听觉单通道对共情准确性的贡献依赖于推断任务:推断想法时,听觉单通道和视听双通道的准确性相当;推断感受时,听觉单通道比视听双通道更准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汉语文献包括日本法相宗的相关文献的解读,解析了玄奘所作的两个典范性的因明量式"胜军比量"与"唯识比量"的具体作法,认为灵活使用"自许"的简别是玄奘对因明学的创造性发展。按照因明作法的通则,"自许"是对整个因支的简别,使整个因支能满足因的第一相以避免"他随一不成过",由此该比量也就成了自比量。而玄奘则创造性地以"自许"来简别因支中的某一部分以避免其他过失,比如,在"胜军比量"中是为了避免"自异分同全"的不定过,在"唯识比量"中是为了避免"有法差别相违过"。由于整个因支之能满足因的第一相依然为立敌双方所共许,所以该比量仍为共比量。这种对简别的灵活使用,是汉传因明学的一个显著特色,在东亚唯识学传统中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早在6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就成立了海洋 哺乳动物研 究试验基地,吸收一些优秀生物学家、生理学家和兽医参加。从1960~1975年,美国海军这 项活动共支出2亿多美元,训练了数百只海洋哺乳动物,主要是海豚、海狮、鲸等。这些经 过特殊训练的动物成了美国海军一支“别动队”。它  相似文献   

6.
日本学者沟口雄三注意到中国的"公"与"私"独有的伦理色彩,但他将这种伦理色彩归因于先秦道家"天"的观念并不准确。先秦的"公"与"私"从最初的具体身份指称,转变为表示"公正"与"偏私"的抽象道德概念,在先秦文献中有迹可循。"公"的伦理色彩并非全然来自道家之"天"。从《礼记·礼运》可以看出,虽然"公"在儒家语境中获得伦理色彩,但它的基础在于儒家对"共"的理解,与道家"天"的观念无关。  相似文献   

7.
齐星亮  陈巍 《心理科学》2013,36(5):1261-1266
共情-系统化(Empathizing–Systemizing, E-S)理论是自闭症研究领域中的新兴理论,是对“心盲”理论的扩展。该理论认为自闭症个体的共情缺损,系统化无损甚至超常,并用这两个心理机制全面地解释了自闭症的社交障碍和沟通障碍两种社会性特征以及兴趣狭窄、行为刻板和能力孤岛三种非社会性特征。文章概述了共情-系统化理论的形成过程、证据以及该理论与其它重要理论的关系,并就共情和系统化的关系、共情和系统化的生理基础以及共情-系统化理论对自闭症治疗的启示等问题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胡庄是山东省平阴县城南的一个山庄。全村一百八十七户,约七百八十余人,都信奉天主教,共中大多数是贫下中农,也有十几户地主、富农。该村原名安兴庄,1920年,帝国主义分子强行改名为胡庄。据说远在1604年,原籍平阴县石硖村的天主教徒胡月言由北京迁居该村。他是胡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天命"内涵有两个维度:一是以"德性"的形式落实在个体生命中;二是作为"使命"为个体所感悟而成为其人生动力。这两层含义都与"仁"密不可分。"仁"作为人之为人的本性,其道德力量和自我创造能力成就了"天命"的权威性和原发性。作为外在的力量,"天命"的意义是以一种难以抗拒的道德命令促使个体去实现"仁"的内在要求。于是,"天命"和"仁"在这个意义上实现了贯通。当然,完成这些需要"仁"能够自由地呈现自己,也即个体的性情能够自由发挥。自由的性情不仅能够展现"仁",从而实现个体与天地的和谐共在,同时也能让个体真切地体会到"天命"的存在并主动承担之。  相似文献   

10.
吾淳 《现代哲学》2021,(1):125-131
"轴心""连续""突破"问题分别涉及雅斯贝斯、张光直及马克斯·韦伯等人的理论,覆盖哲学、历史、宗教及文明类型、传统等诸多领域,且其中所延伸出的问题又极为丰富。本文可以视作是作者在此前研究基础上的一个总结或概括性思考。文章共六个部分,各部分标题依次为:一、雅斯贝斯:"轴心说";二、张光直:"连续"与"突破";三、马克斯·韦伯:"传统"与"革命";四、"偶然性"与"特殊性"之于"突破"或"革命"的意义;五、"静止"与"运动",关乎历史合法性;六、"大传统"与"小传统"。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本身及其延伸性的思考,能够深化相关问题的研究,或者能够使相关思考更丰富也更具体。  相似文献   

11.
连词“并”能连接双音动词、动词性短语或分句,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一般用于书面语,口语中不大使用。例如: (1)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今年的工作计划。 (《现代汉语八百词》例)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第六十九条)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的伦理治理,显然需要回应隐私权利的保护与实现问题,但它远不止于此。从大数据的生产属性和技术特性出发,大数据时代需要适应性的伦理治理体系,这覆盖大数据的生产、处理与应用等各个阶段。在数据生产阶段,隐私权利的内涵确证与边界界定,要求处理好"公共的"与"存在于公共空间的"之张力关系,它是大数据伦理治理的第一步。在数据处理与应用阶段,算法伦理和应用伦理构成大数据伦理治理的主要议题。大数据的伦理实现,需要明确"从数据生产阶段的共有属性,到数据处理阶段的共治结构,再到数据应用阶段的共享结果"这一完整伦理链条。其中,共有伦理观通过前置性权限设定(技术手段)来实现,共治和共享伦理观依托嵌入性权责设定(制度规范和伦理约束)来完成。在此基础上,大数据时代适应性的伦理治理体系才能被确立。  相似文献   

13.
顺真将佛性、般若不共法诬为共外道法,这违背了因三相基本规则之"异品遍无性",是为附佛伪量论。它混同于笛卡尔的马特席斯,妄称"均是科学的一切学科之学科";混滥"量果"与"真知"而谬称"般若",谬言笛卡尔"有相当于佛教量论现量智中瑜伽现量"。其手法是以"所属"混同"所是",从而扭曲一些基本概念和常识。顺真假佛教根识概念而倡导的通灵、巫术等,属于巫术性的神秘主义。附巫迷信假冒宗教会引发附体病征。佛典警戒:坏般若见妄言证圣会堕于"鬼附""魔著",兼坏自他慧命。从心理学看,其凡夫"自我",被压抑成潜意识中的"他者",却又支配着自我神化的意识而不自觉知。因明逻辑,是信仰与修行健康的重要保障,不容惑乱。  相似文献   

14.
林革 《天风》2015,(4):9
科恩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有一次,他在阅读《约翰福音》21章时,看到了这样的内容:"耶稣对他们说:‘把刚才打的鱼拿几条来。’西门彼得就去,把网拉到岸上,那网满了大鱼,共一百五十三条。"颇具数学眼光的科恩立刻对153这个数字产生了兴趣。他发现153不仅是3的倍数,而且将153各个数字的立方相加,结果竟然还是153,即1~3+5~3+3~3=1+125+27=153。  相似文献   

15.
正浙江宁波有一位才女,过了28岁还没有找到如意郎君。爹妈催得紧,自己也着急,为此她想出了一个奇招,写了一首专门招亲的打油诗,发到网上。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天,应招者、对诗者、看热闹者,就来了一大片,弄得这位姑娘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为了介绍自己的招亲条件及相关情况,这首诗写得有点长,共40句。我从中摘录16句,供  相似文献   

16.
"德福一致"的信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伦理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以一种新的伦理学方法——伦理人类学来看,幸福的中国化话语是以"幸"与"福"之意义合成,它分别从消极与积极的层面与道德关联,表现为伦理终极实体"天"、"命"等的必要、伦理共体中的道德生活以及以家庭为主的三大特色。随着伦理道德的"祛魅化"和家庭生活退居次要地位,中国式的"德福一致"信念逐渐瓦解,当下中国社会重塑"德福一致"信念的两大关键是:重新找到伦理终极实体与实现社会公义。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为政》篇有两段关于孔子政治思想的记载: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以德”,从统一说明德与政的关系,“道之以政,……道之以德”,从对立说明德与政的关系;德与政的对立,指出两种不同的政治态度,德与政的统一,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总要求。朱熹在解说“为政以德”的时候,提出:“政之为言正也,所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汉语中,我们经常见到“所”字结构和“者”字结构;而在现代汉语中,“所”字、“者”字结构都很少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的”字结构,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又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分析、比较一下。助词“所”字(也有称为代词的)与及物动词或主谓结构相结合(当它与形容词、名词等结合时,这些形容词、名词一般也用如动词),就构成“所”字结构。它是一个名词性的结构,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名词,常常用来作定语修饰名词,并与它所修饰的名词构成一个偏正词组。例如: ①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三国志·魏书) ②未必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是者身危。(韩非子·说难) ③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地图。”(战国策) ④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源始的剧场是"剧场性"敞开的场所。"剧场性"基本结构是"观(思)-居"。"剧场性"显现为让摹仿者、观者分别以"摹仿""经历"的方式在剧场里显身,且使摹仿者、观者、剧中人以"互观"的形态"共在"于剧场场域中。"剧场性"的技术化进程在戏剧创作形态的层面上显现为从"制作"(poiēsis)到"创造"(creation)至"构作"(dramaturgy)的演化。本文切近"剧场""剧场性"的始源之地的根本意图在于将古希腊的戏剧传统与现代西方剧场美学观念相接续,使现代剧场实践者对创作实践的源始的本质和使命有所领会。  相似文献   

20.
正2017年6月24日~2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和香港浸会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和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社协办的"第十一届建构中国生命伦理学研讨会"于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来自香港和内地高校的生命伦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共5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共进行了6场19个学术报告。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教务长李建会教授主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