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虚大师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高僧,是佛教改革派的领袖,被誉为佛教界的马丁·路德。他提出了"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提出了人间佛教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佛教的转型。创办世界佛学苑是太虚大师进行世界佛教运动的重要实践之一,旨在将佛教传播到世界各地,通过佛教改造人类的思想,从而促进世界和平。成立"世界佛教联合会",是太虚大师创办世界佛学苑的远因;太虚环游欧美各国,使"创办世界佛学苑"从设想转化为实践;世界佛学苑的分支机构———世界佛学苑图书馆成立;太虚提出中国佛学者应成为世界佛学苑的倡导人以及太虚与印度摩诃菩提会等佛教团体的交流合作;最后总结了世界佛学苑失败的原因和它对后世汉传佛教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肖永明 《法音》2002,(1):12-22
佛教,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成为了众多人群的精神信仰,沿续两千五百多年,至今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这,充分显现了佛教之于人类精神生命的恒久价值。在终极关怀的信仰层面,佛教的恒久价值已得到了充分显现。然而,在社会发展层面,佛教有何价值?完全相反的奉佛灭佛历史现象,让人们感到困惑。特别是到了现代化大潮成了世界趋势的近现代,有着传统东方文化形式的佛教,其在现代化社会发展大潮中还有何价值,就更成了一个莫衷一是的“问题”。在近现代中国,首先思考这个问题的,是作为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之父的杨仁…  相似文献   

3.
作为文殊道场的五台山,在佛教发展过程中,对五台民情风俗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五台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带上了宗教色彩。一、佛教信仰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中国佛、道、儒三教之一。佛教的基本教义是空、  相似文献   

4.
泰国素称“黄袍佛国”,相传早在2200年前便从印度传入了佛教。位于首都曼谷西面50多公里的佛统塔,是当年的佛教中心。佛统塔全高120米,是泰国最古老最高大的佛塔,而供奉在塔中心的黄铜盆色立佛是泰国首屈一指的大佛。  相似文献   

5.
佛教艺术内涵在中国佛教传播初期的重要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佛教表现艺术的概念并探讨其内涵,认为除动态和主动两大特征之外,归纳出场面、情景、情节三大要素。近年来许多研究课题客观上都是围绕佛教表现艺术而展开的,但是由于没有佛教表现艺术的整体理论框架,因此处于分散的和不自觉的状态。本文提出佛教表现艺术中,有关研究范畴被自觉地纳入一定的理论体系而予以论述解析。为说明佛教表现艺术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价值,本文特别以最常见的东汉楚王刘英奉佛史料为例,在前人并未充分注意的历史现象细节中揭示其所透露的重要信息,力图使读者对历史真实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千佛的经典依据及其界定在佛教尊像谱系当中,有佛、菩萨、弟子、罗汉、天王、力士、天龙八部众等,其中单就佛像而言,小乘佛教讲只有一佛即释迦佛,而大乘佛教则主张佛有无数,如恒河沙。正所谓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大乘佛教世界有三佛、五佛、  相似文献   

7.
他宣扬的思想不仅打通了中外佛教之路,也真正把大乘佛法传遍于世。他通晓中、梵、巴、英、日、藏六种语言。他为"人间佛教"思想的弘扬出力至巨,三度主编《海潮音》杂志,并襄佐太虚大师设立世界佛学苑研究部。他曾参与创立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并代表中国佛教界参加首届"世佛联"大会,成为中国首位"世佛联"执委会成员。他曾两度出国讲学,在东南亚和南亚弘扬大乘佛教,享有盛名。他是国际弘法讲学的先驱,是推动现代佛教国际化的一代名僧。  相似文献   

8.
陈坚 《周易研究》2003,(5):55-65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便不断地中国化,至宋明以后,中国化的佛教便完全成熟。作为成熟的中国化佛教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佛教僧人将中国本土经典“佛经化”,以佛教的道理来诠释中国本土经典,形成了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的一个新运动,作为这一新运动的一个典型实例,晚明时期的高僧真可将《易经》“佛经化”,用佛理来诠释《易经》。通过这种诠释,真可不但从总的方面论述了《易经》中所蕴含的佛理,更是深入到《易经》六十四卦的具体卦例中去探索佛理,向人们昭示了《易经》的卦爻逻辑在表达佛理方面所具的特有功能,并使人们得以借助易理来通晓佛理。  相似文献   

9.
李承贵 《现代哲学》2007,49(1):110-117
欧阳修对佛教的理解是表层的;欧阳修评论佛教的基调是批判的;欧阳修排佛立场是终其一生的;欧阳修佛教观具有“本位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特点;在欧阳修所制定的消解佛教的策略中,不仅使佛教获得了养息的机会,而且使儒学得到了伸展的空间,从而为佛、儒关系在宋代的展开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五台山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圣地。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乃至五台山以来,就开始了建寺造像。其间,虽然经过了“周武法难”、“唐武灭佛”两次大的劫难,但其建寺造像始终也未中断。若就现存的108座寺庙计算,五台山就有11个朝代的二十余万尊佛菩萨罗汉尊像;现就对外开放的45座古刹中,保存有佛菩萨像146032尊。那么,这些造像是如何来的呢?简言之,就是古印度佛教造像和中国传统造像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刘芳 《中国宗教》2017,(8):66-67
莲文化在中国起源很早,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赋予莲花的宗教内涵逐渐为世人所接受,并突出表现在各种佛教文学作品中。一莲花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含义。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生于污泥之中而开洁净之花,与佛教所说的:佛、菩萨虽然在娑婆世界,但是却能离尘清净、成就佛果,颇为吻合。自古以来,佛教就以莲花作为一种象征。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4,(10)
正金秋十月,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在供奉有佛指舍利的法门寺所在地陕西省宝鸡隆重举行,场面宏大,万众瞩目,内容丰富,好评如潮,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创立于1950年,64年来已发展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联系和团结世界各国佛教徒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承认的国际非政府组织(NGO)。中国近代高僧太虚大师的"世界佛教运动"的理念,启发了斯里兰卡马拉拉博士创立"世佛联"的伟大构想;太虚大师高足法舫法师更参与了"世佛联"的筹备工作,并代表中国佛教界出席了在锡兰(斯里兰卡)科伦坡举行的"世佛联"成立大会,因而中国成为"世佛联"的创始会员国。经过各方的  相似文献   

13.
1990年佛教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估计全年的论文将达百篇以上。除《法音》、《禅》、《上海佛教》、《台州佛教》和《五台山研究》为佛教刊物外,许多报刊都开辟了佛教研究专栏,象《世界宗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哲学动态》等,都发表了不少有关佛教研究论文。在著作方面,出版、再版了《中国佛教源流略讲》、《儒道佛美学想思探索》、《藏传佛教源流及社会影响》、《三论玄义校释》、《华严经师子章校释》、《童蒙止观校释》、《中国的宗教精神》、《中国僧官制度史》等多部著作。尤为可喜的是,1990年7月在佛教圣地五台山举行了“首届五台山中日佛教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14.
东汉早期山东南部便有佛教流传,东汉后期山东西北部也开始了佛教传播。魏晋时期山东处于佛教的初始阶段,发展缓慢。东晋十六国时期,由于后赵崇佛和佛图澄弘佛,山东北部开始大规模传播,泰山成为佛教传播中心之一。南部的琅邪佛教兴盛,大批高僧南渡传法,为江南佛教发展做出贡献。随着南燕定都广固城,青州遂成为北方的佛教重镇。  相似文献   

15.
古代 地面寺院 单体石造 像是中国 佛教遗存 的重要组 成部分, 编辑《石 佛选粹》的目的在于建立起它的时间与空间框架结构,完善佛教考古学体系。 中国佛教遗存研究20世纪初发端于外国不者,他们初步缕清了佛教艺术发展的脉络。建国后。  相似文献   

16.
新疆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形制、丰富的壁画内容被称为“龟兹样式”,而以中心柱石窟最具代表性。壁画内容主要包括本生、因缘和佛传故事画等,这些壁画是围绕着释迦牟尼佛本身展开的,着重反映释迦牟尼前世本生、今生本行、最后涅槃的事迹,是小乘佛教“惟礼释迦”思想的具体反映。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出土的佛经残卷,大多属于小乘说一切有部的经典,主要来源于小乘佛教经典“四阿含经”,说明这一地区小乘佛教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王丽心 《法音》2004,(4):36-39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二千五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成为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发行了不少佛教题材的邮品。如泰国发行的“金玉大佛”,越南发行的“罗汉图”,印度发行的“阿育王石柱”,孟加拉国发行的“铜佛”,蒙古国发行的“跳布扎面具”,日本发行的佛像、佛教建筑,澳门地区发行的“观音系列像”等等。中国作为佛教的第二故乡,三大语系佛教齐全,佛教文化极为丰富,因此在当代,我国也发行了不少佛教题材的邮品。说起邮票,就不得不先简单介绍一下邮票的历史和集邮的知识。邮票的发明者是英国…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4,(10)
正尊敬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尊敬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秘书长攀洛·泰阿利先生,各位贵宾、各位代表:首先我谨代表越南佛教僧伽会与越南佛教信众,并以个人的名义,热烈祝贺第27届"世佛联"大会在中国陕西宝鸡成功召开,向出席本次大会的各国佛教代表、嘉宾表示诚挚的问候,祈愿在佛陀慈光加被护佑下,各国佛教高僧大德、代表嘉宾及热爱世界和平的人士,团结一致,共同为建设世界永久和平与人类幸福而努力精进。对于世界佛教信众而言,世界佛教徒联谊会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宗教》2018,(10):56-56
佛教是以“佛”为最高教主,以佛崇拜为基本特征的世界性宗教。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创立。  相似文献   

20.
杨静 《中国宗教》2020,(2):50-51
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有诸多相似、共通之处,佛教的传入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尤其在宋代,通过佛教思想激活了儒家的心性思想和伦理体系,丰富、完善了其理论的思辨性和圆融性。朱熹通过对佛教思想的借鉴和转换来完善其礼学思想更是直接证明了这一点。一、由佛转儒,以礼排佛朱熹与佛教渊源甚深,其自幼与佛教就结下不解之缘。据有关文献记载,朱熹由佛转入儒的契机应是遇李侗之后。于此,他虽转向儒家思想,但其佛教思想的熏陶却早已根深蒂固,因此,在其构建儒家思想的理学体系过程中,佛教的思想对朱熹启发很大,其理学思想必然带有明显的佛教思想的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