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末清初的回族伊斯兰教学者,以富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汉文译著作品,系统地研究、整理、总结伊斯兰教的教义理论与实践,使之系统化、理论化、经学化,并力求使之更趋完备、具体,与中国封建社会相适应,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哲理性,带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他们建构的这种思想体系,有人称之为“中国伊斯兰哲学”,也有人名之曰“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中国伊斯兰教教义学”。仔细推敲,不难发现这两种名称均不够精确。首先,它仅仅是回族学者根据伊斯兰教传统经学并结合回族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实践提出的思想体系;其次,这套思想体系属于伊斯兰教经学,很难…  相似文献   

2.
回族学者杨华(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专职研究人员)、杨启辰(宁夏大学政法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哈吉)著《回族文化新论》和杨启辰、杨华主编《伊斯兰哲学研究》已于2001年7月由宁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欢迎回族、伊斯兰教界和社会各界朋友订阅。 《回族文化新论》包括回族哲学思想、回族伦理道德、回族文化教育、回族经济发展。回族礼仪礼俗、回族宗教信仰、回族生活方式等内容,力图提供一条回族文化的主要发展线索及其深刻思想。《伊斯兰哲学研究》除对《古兰经》哲学思想进行探析外,还主要探讨了伊斯兰教的婚姻家庭伦理观。伊…  相似文献   

3.
清代著名回族学者蒋湘南不是穆斯林,但是通过将蒋湘南思想的核心观念和伊斯兰教汉文经典(汉塔布)的相关文字作比较,可以看出,伊斯兰哲学对于蒋湘南的思想,有着根本性的影响,是蒋湘南思想建构的基础资源.伊斯兰哲学对中国思想的影响,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4.
《马德新思想研究》一书已于2004年12月由宗教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杨桂萍副教授。马德新(1794-1874年)是十九世纪中叶享誉云南的回族大阿訇和学者,著译颇丰,被称为清代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学者之一。他开创了经堂教育云南一派;在咸丰、同治年间曾经领导云南东南回民起义;后与政府议和,投身学术,著有数十部阿拉伯文、波斯文及汉文伊斯兰著作,为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研究中国伊斯兰教的学术思想,不可忽视对马德新的思想研究。但由于种种复杂…  相似文献   

5.
寺坊是中国回族穆斯林社会一种传统社会组织形式,它是伊斯兰教来到中国后产生的特殊社会组织,最终发展演变为中国社会结构中一种典型的民族社区形式.西安穆斯林秉承伊斯兰文化传统,又具千年古都历史文化深厚底蕴,中国伊斯兰教传统文化特征非常明显.本文从社会组织视角,以西安穆斯林寺坊历史概况和寺坊组织的构成及特点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阐述,探讨中国伊斯兰教千百年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书讯四则     
《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发展与现状》《中国穆斯林的礼仪礼俗文化》即将出版发行由宁夏大学政法系教授、东方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宁夏大学伊斯兰哲学研究所所长杨启辰(回族)主编的《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发展与现状》、《中国穆斯林的礼仪礼俗文化》,将由宁夏人民出版社于...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具有优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文化蕴含的卫生理念对穆斯林及传统回族社区有着深刻影响,本文探索伊斯兰卫生观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分析在传统回族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宁夏传统伊斯兰教建筑普遍采用中国化的院落布局,使用中国化的建筑元素,吸纳中国化的装饰艺术,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更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彼此融合的历史见证。宁夏伊斯兰教的建筑独具特色。通过对宁夏传统风格的清真寺的历史文化背景、空间布局、庭院设计和装饰艺术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更充分认识伊斯兰教建筑之美,深刻体察以回族群众为代表的中国穆斯林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和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9.
正本人是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的首届毕业生,生于传统的回族家庭,自幼受过伊斯兰的启蒙教育。新中国成立前后,除了在河南、山东完成了9年的义务教育外,还受过3年传统的伊斯兰经堂教育,从而为在北京回民学院(阿专班)、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接受4年的新式伊斯兰教育创造了条件。当年伊斯兰文化氛围和园丁的辛勤栽培使本人和同窗好友们在伊斯  相似文献   

10.
《原道》2017,(1)
《太极图说》是宋明理学奠基人周敦颐的代表作,他将宇宙生成过程以太极图的形式表述,并以文字进行解释,开儒家系统探究宇宙天地和人类生成之先河,对清代回族穆斯林学者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哲学思想的形成起了巨大作用。清代回族穆斯林学者借鉴和运用了《太极图说》的论证方式和学说,将宋代理学家的思想吸收与融合,并运用其中的"无极""太极""阴阳""动静""五行""四时""人极""修之吉、悖之凶"等术语、理论和思想,以阐发伊斯兰教义、伊斯兰教宇宙观和人生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哲学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世界伊斯兰哲学。以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复初为代表的一大批兼通伊儒学说的回族穆斯林学者,通过著书立说"以儒释伊",承担了把中国理学思想和伊斯兰文化哲学体系融合并推进到更严密更高层次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1920年代后期和1930年代初期,中国回族穆斯林学者在多种出版物中提出伊斯兰教和平本质的言说,受到基督教传教士、著名中国伊斯兰教研究者梅益盛(Isaac Mason)的批评,双方发生争辩。本文分析当时回族所处的中国社会环境,指出这场回耶冲突折射出辛亥革命后回族穆斯林在中国现代国家建设过程中对回族自身民族建设的新诉求:即不仅仅要被承认是多民族国家的爱国的公民,积极主动强调自己的国家认同,而且希望改变主流社会对其信仰的漠视、忽视和错识,希望被承认为是一个和平的宗教的信仰者。他们所借助的外来的关于伊斯兰教和平本质的言说,正是他们找到的构建中国回族伊斯兰民族-宗教面貌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一王静斋(1880~1949),名文清,经名赛尔德·伊里亚斯,回族,天津人。《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评价:"王静斋毕生潜心从事伊斯兰教学术研究,翻译伊斯兰经典,译著极富,被誉为‘现代中国伊斯兰教经学大师’‘学通古今中外、品学兼优的伊玛目’";《中国回族大辞典》总结为"学识渊博,译著较多";《中华回族爱国英才》称"王静斋一生著译颇丰"。根据笔者近年来先后赴北京、南京等地  相似文献   

13.
经堂歌是以清真寺为中心,在回族群众中流传的普及有关伊斯兰历史文化知识的诗词、民间歌谣和诗歌体传说。它宣传、介绍伊斯兰教的兴起、教义、教法、功修、日常宗教生活等;同时,也有劝教、劝善的内容。本文探讨了回族经堂歌产生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在伊斯兰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有助于深入了解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从元代以来,生活在云南的回族穆斯林,一方面保持并丰富着伊斯兰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从而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教育领域内独树一帜。然而,“咸同事变” (1851— 1874)20余年间,云南回民惨遭清政府的血腥镇压,其手段之凶残,旷世罕见,使得元末业已蓬勃兴起的穆斯林社区,面临空前而持久的浩劫,所造成的经济与文化损失,在云南回族历史上绵延近半个世纪之久。在那段时期,滇省回族人口锐减,经济凋蔽,绝大多数穆斯林社区的重要文化与宗教设施如清真寺、具有民族特色的伊斯兰经堂学校和伊斯兰经籍雕版…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教具有宗教、法律、伦理三位一体的特点,伊斯兰教法不仅约束着穆斯林的内心世界,也约束这他们的外部行为。伊斯兰教法包括宗教功课、民事法律和刑事法律三方面内容,随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开始了伊斯兰教法律文化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必经之路,明清时代回族学者汉文译著对这一过程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依据文献资料研究了汉文译著活动与教法的传布诸问题,试图从一个方面揭示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回族学学会理事、西北伊斯兰文化研究中心首批特邀研究员、回族青年学者李健彪先生所著的《执著岁月—回族史与伊斯兰文化》一书日前已由西安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作者从事回族史和伊斯兰文化研究以来所撰写和发表的30多篇论文和文章 ,其中不少文章曾在全国引起一定反响。中国回族学学会名誉会长、原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吴庆云先生和我国唯一的南亚、中东史博士点的博士生导师、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历史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陕西省史学会会长、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彭树智教授应邀为该书作序。92岁高龄的当代书法大师、德高望重…  相似文献   

17.
回族遍布祖国各地,其体育运动项目有着地方性特征,凡地方流行的项目,也是当地回族人普遍参与的项目.在各类传统体育项目的选择与习练中,回族人以伊斯兰信仰为准则,能够强身健体、开启智力、陶冶情操、宜于社会及个人信仰的项目,往往参与者众,且会形成一定的特色,但影响信仰守持的项目则不会被回族人民接受.本文以武术和方棋为例,简谈回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伊斯兰信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教十分重视借贷伦理,而借贷伦理则直接源于伊斯兰教对此问题的命诫。那么,如何看待回族传统借贷伦理,如何认识传统借贷伦理关于利息的规定对今天金融行为的影  相似文献   

19.
回儒对话——天方之经与孔孟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回儒对话”是指讲汉语的中国穆斯林,在以儒家传统思想为主体的文化背景下,在了解伊斯兰教义思想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古代哲学宇宙本根论中的道论、《易传》中的太极阴阳论以及宋明理学中的“理、气、心、性”等哲学范畴,辨析来自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思想观念与中国本土的传统哲学理论,试图凸显其殊性,又肯定其共性,并在两者之间找到相互补充的成份。这一历时千余年的思想活动最终形成了中国伊斯兰哲学特有的“以儒诠回”、“回儒共明”以及“回儒互补”的总体特征。本文的研究范围仅限定在对明清时期的中国伊斯兰哲学的探讨与分析上。由于…  相似文献   

20.
匾额、对联,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是汉文字组合的艺术精品,其语言精炼、遣词典雅、格律严谨、意境优美、韵味隽永,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以回、维吾尔等10个少数民族为载体,形成了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伊斯兰文化。在中阿文化的滋养、润泽中,回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匾联文化,借鉴了中国文化中匾联的传统形式,用来表述本民族文化的内涵,丰富了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内容,也是中阿文化相互交融借鉴的有力表征。在遍布全国各地的众多回族清真寺中,书写、雕刻和悬挂着大量的匾联,反映了回族精神世界独特而丰富的内涵。清真寺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