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父母的信任水平如果能预测子女的信任水平,就表明信任存在代际传递现象。以198个家庭中的青少年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投资博弈任务分别测量其信任水平,检验父母的信任是否能预测子女信任水平。结果发现:(1)父母的信任水平能够预测子女的信任水平:如果母亲是高信任者,其子女相信陌生人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3.17倍;如果父亲是高信任者,子女成为高信任者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2.52倍;(2)父亲和母亲的信任水平存在显著关联,父母信任水平一致的家庭中半数以上子女表现出与父母相同的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2.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采用工作投入问卷、关系网络问卷、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学业投入问卷对326个双职工家庭的父母及其初中生子女进行调查,探讨父母工作投入对初中生学业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1)父母工作投入、父母社会支持、子女学业自我效能感、子女学业投入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父母社会支持和子女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父母工作投入影响子女学业投入中起中介作用;(3)父母社会支持和子女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角色差异。从资源保存理论来看,父母工作投入对子女学业投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源在家庭系统内的投资和增益过程。  相似文献   

3.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采用工作投入问卷、关系网络问卷、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学业投入问卷对326个双职工家庭的父母及其初中生子女进行调查,探讨父母工作投入对初中生学业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1)父母工作投入、父母社会支持、子女学业自我效能感、子女学业投入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父母社会支持和子女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父母工作投入影响子女学业投入中起中介作用;(3)父母社会支持和子女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角色差异。从资源保存理论来看,父母工作投入对子女学业投入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源在家庭系统内的投资和增益过程。  相似文献   

4.
父母关系与子女行为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利用父母关系问卷、家庭背景问卷和行为症状量表对中国5个城市550个家庭、1493名被试者进行了调查与测试。结果表明,父亲职业、父亲文化水平、家庭的经济条件等社会经济地位因素影响父母关系: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高,父母关系好。父母婚姻状况影响父母关系:问题婚姻状态下的父母关系较差。父母关系对子女行为异常有显著影响:父母关系差,子女行为异常水平高。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一个完整家庭(包括父亲、母亲、子女)为单位,基于施瓦茨的价值观理论,对上海及其周边中小城市、农村的107个14-17周岁的在校中学生家庭进行了价值观调查。在考察子女与其父母价值观差异的同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探索当代中学生与父母价值观的相似性。结果表明,父母双方与子女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母亲与子女的价值观差异更大;但子女与父母在集体主义价值观维度上表现出显著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6.
在乡村振兴发展下离异家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存在,父母离异给子女都或多或少带来一定的伤害。离异家庭子女在父母离异后可能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如心理缺失、情感障碍等。离异家庭、学校、社会需要认真重视其适应性问题、性格缺陷问题、反社会问题等,并从家庭、学校、社会角度出发积极应对,父母要创造好的家庭环境,学校要多些关心与辅导,社会要在各个方面积极配合。  相似文献   

7.
教育子女是家庭的重要职责,而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我们做父母的要自觉地担负起为祖国培养下一代的义务。  相似文献   

8.
李琬予  寇彧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7):1069-1075
个体的孝道信念是在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在养育子女阶段, 父母依据其家庭模式的要求塑造子女的自主意愿, 子女的自主意愿又进而影响了其孝道信念; 在父母年老阶段, 个体所在文化的代际互惠模式塑造了亲子的孝道期待和信念; 亲子关系的变化, 调整着亲子间孝道观的内容及影响方式。未来研究应关注家庭模式重构对亲子孝道观的影响, 进一步探索中国家庭模式及代际互惠模式下的亲子孝道观特点, 并建立有效的干预方案, 以提高子女的孝道信念。  相似文献   

9.
民族与种族社会化是美国少数民族家庭教养的核心成分, 是父母向子女传递种族和民族特征等信息, 促进子女社会适应的过程。子女的年龄、性别、父母与子女的受歧视经历等影响着父母对子女的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的内容和时机。目前, 民族与种族社会化运作机制模型的建构, 使民族与种族社会化和青少年的民族认同、自尊、心理健康、学业表现等许多研究得以整合到一个研究范畴之下, 反映出民族与种族社会化研究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0.
父慈子孝即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父慈子孝是维系家庭关系的主要伦理模式。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对现代家庭道德建设具有深刻影响。其中包括父慈子孝、长尊幼卑、谨身节用、齐家兴国等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诸多方面,良莠并存。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传统家庭伦理失去了权威性、统一性。“慈”与“孝”的实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1.
池丽萍 《心理学报》2013,45(3):336-344
以往研究指出, 信任有其家庭根源。以116个家庭中的子女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考察在家庭中, 父母信任水平是否相似, 父母和子女之间是否存在人际信任的代际传递现象。研究采用投资博弈问卷分别测量了子女和父母的信任水平, 并以送出数量和估计返还数量作为信任的测量指标。结果发现:(1)子女和父母在投资博弈中均表现出一定水平的信任, 且父母的信任表现出相似性; (2)在估计返还数量上, 信任表现出代际传递, 且传递存在性别差异:父亲和母亲的信任水平不能预测女孩的信任水平, 能预测男孩信任水平; 父亲对男孩的影响呈J型曲线, 母亲与男孩的信任水平呈倒U型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2.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千家万户的相亲相爱、和睦相处是一个安定的社会所不可忽视的因素。家庭的稳定和谐、和衷共济,是和家庭中的成员,特别是夫妻、父母子女、姑嫂婆媳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  相似文献   

13.
父母道德人格─—少年儿童道德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关颖道德人格是个体道德的集中体现。父母作为子女的教育者,其道德人格如何,不仅反映了自身素质,而且通过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及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子女道德社会化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的道德人格,是影响...  相似文献   

14.
感谢主恩     
姚章书 《天风》2005,(10):51-51
古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奉劝人世间子女小辈:孝顺父母天经地义,当趁父母健在有生之年,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光阴流逝如飞箭,不知不觉已迈入古稀之年。俗语说“人生七十古来希”,在世的年日不多了,屈指可数,如同客旅。我家内外五个子女都是在我未信主前家庭逆境中出生长大的,他们自幼饱尝了家庭灾难的痛苦,缺衣少食,在他们一个  相似文献   

15.
家庭是人类社会交往过程中最基本的单元,一个家庭相处和谐与否的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特别是在中国这个注重家庭伦理道德关系的历史悠久的传统大国中,"家和万事兴"是对"小家"和谐促进"大家"发展的最好诠释。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是最基本的组成成分,从人类产生至今,亲子关系都一直是引人瞩目的问题。结合现阶段孩子与父母相处的具体情况以及出现的问题,通过古今纵向对比、东西方文化差异横向对比以及地域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以四川省乐山市几大高校为切入点,进行了四川省大学生与父母相处和谐度的调查研究。在以往只针对父母与孩子如何相处、研究较少的基点上,逆向思维,翻转过来系统研究影响父母与子女相处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提出改善父母与孩子相处方式的具体策略,使父母意识到与孩子和谐相处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使孩子意识到与父母相处和谐对整个形成积极向上家庭风貌的重要性。以此促进整个国家与社会的和谐,从而使家之梦与国之梦的共同实现寻找到一个契合点。  相似文献   

16.
对1655名来自二孩家庭的青少年进行调查,以考察二孩家庭中父母偏爱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结果发现:(1)父母偏爱水平较低,且父亲偏爱和母亲偏爱不存在显著差异。(2)父母偏爱存在性别和出生次序差异,男孩报告父母更偏爱自己,女孩报告父母更偏爱同胞;头胎子女报告父亲更偏爱自己,母亲更偏爱同胞,二胎子女则相反。(3)父母偏爱对青少年抑郁有显著影响,且为U型曲线关系,即当父母偏爱同胞或中高程度偏爱自己时,青少年抑郁水平均较高;当父母较低程度偏爱自己时,青少年抑郁水平最低。说明二孩家庭中不存在严重的父母偏爱,但父母偏爱会对青少年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列夫·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个个不同。随着离婚率的日趋上升,许多破碎的家庭重新组合。这些家庭中有的奏出了幸福和谐的乐章,有的依然唱着痛苦的老歌,而且唱得更复杂、更沉重。其中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关系问题是影响再塑家庭的重要因素。孩子是家庭的纽带,他们的身心健康与再塑家庭的美满与否息息相关。一般说来,再塑家庭的子女主要存以下心理特  相似文献   

18.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试图对父母婚姻状况、家庭子女数、父母的文化及工作单位等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进行量化的研究.通过对北京某大学6165份有效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的多种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家庭的建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老师,其教育的理念、态度和方法将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进而影响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团体辅导已被证实是提高家长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采用家长成长团体的形式,通过18次团体辅导,探讨其在改变家长教养态度、改善亲子沟通和家庭氛围上的作用。选取"父母教养态度量表""亲子沟通问卷"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对78名团体成员及其伴侣和子女进行前后测。结果表明:家长成长团体提升了家长家庭教育的素质和家庭建设的能力,将家长成长团体辅导运用到亲职教育中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以往研究指出,人际信任有其家庭根源。本研究以198个家庭中的青少年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采用投资博弈任务测量子女及其父母的信任水平,考察他们的信任水平的特点及父母和子女之间是否存在信任的代际传递现象。研究结果发现:(1)青少年男生的信任水平稍高于女生,父亲的信任水平高于母亲;(2)父亲和母亲的信任水平都不能预测女生的信任水平;但父亲信任水平能线性预测其儿子的信任;母亲与儿子的信任水平则呈倒U型曲线关系。本研究结果证实了信任存在代际传递的现象,并揭示了父母角色及子女性别在信任代际传递中的调节作用,对于进一步理解信任在家庭内的传递过程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