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言祖语     
《法音》2008,(12):1-1
问曰:菩萨何以故少施?答曰:有种种因缘故少施。或有菩萨初发意,福德未集,贫故少施。或有菩萨闻施无多少,功德在心,以是故不求多物布施,但求好心。或有菩萨作是念:若我求多集财物,破戒失善,  相似文献   

2.
佛言祖语     
问曰:法在佛心中一切皆大,何以故但说慈悲为大?答曰:佛所有功德法,应皆大故。问曰:若尔者,何以但说慈悲为大?答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没;以大慈悲力故,久应得涅槃而不取证。以是故,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若无大慈大悲,便早入涅槃。复次,得佛道时,成就无量甚深禅定解脱诸三昧,生清净乐,弃舍不受,入聚落城邑中,种种譬喻因缘说法,变化其身,无量音声将迎一切,忍诸众生骂詈诽谤,乃至自…  相似文献   

3.
佛祖言语     
《法音》2006,(7):1-1
问曰:法在佛心中一切皆大,何以故但说慈悲为大?答曰:佛所有功德法,应皆大故。问曰:若尔者,何以但说慈悲为大?答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祗世生死中心不厌没;  相似文献   

4.
佛言祖語     
《法音》1991,(4)
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神威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  相似文献   

5.
佛言祖语     
康僧铠 《法音》2006,(9):1-1
佛言:长者,在家菩萨应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见如来已,修于念佛是名归依佛;闻于法已,修于念法,是名归依法;见于声闻僧,而不忘失菩提之心,是名归依僧。复次,长者,在家菩萨如法集聚钱财非不如法平直正求给事父母妻子给施亲友眷属知识然后施法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荷负重担,发大精进,教化众生而无疲倦,自舍己乐,为众生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而不倾动;财富无量,而无骄逸;失利名称,无有忧戚;守护正行,除去轻躁;助成他务,无所希望;有所为作,而不中舍。知恩念恩,施贫封禄,而慰喻之;除他忧箭,修善无足,多闻无厌;怨亲同等,等心…  相似文献   

6.
佛言祖语     
《法音》1988,(3)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大觉怀琏禅师日:(晓)舜老夫(禅师)赋性简直,不识权衡贷  相似文献   

7.
佛言祖语     
《法音》1998,(11)
问曰:“菩萨法以度一切众生为事,何以故闲坐林泽,静默山间,独善其身,弃舍众生?”答曰:“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静处求定,获得实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药将身,权息众务,气力平健,则修业如故。菩萨宴寂亦复如是,以禅定力服智慧药,得神通力,还在众生:或...  相似文献   

8.
《法音》2000,(3)
云何念法施?行者作是念:法施利益甚大,法施因缘故,一切佛弟子等得道。复次,佛说二种施中,法施为第一。何以故?财施果报有量,法施果报无量;财施欲界报,法施三界报,亦出二界报。若不求名闻、财利、力势,但为学佛道,宏大慈悲心,度众生生老病死苦,是名清净法施。若不尔者,为如市易法。复次,财施施多,财物减少;法施施多,法更增益。财施是无量世中旧法,法施圣法初来难得,名为新法。财施但能救诸饥渴、寒热等病,法施能除九十八诸烦恼等病。如是等种种因缘分别财施、法施,行者应念法施。问曰:何等是法施?答曰:佛所说十二…  相似文献   

9.
佛言祖语     
<正>梵天王白佛:大德!世界中,智有上中下,善濡直心者,易可得度;是人若不闻法者,退堕诸恶难中,譬如水中莲华,有生有熟,有水中未出者,若不得日光则不能开。佛亦如是。佛以大慈悲、怜愍众生故为说法。佛念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法,皆度众生为说法。我亦应尔。如是思惟竟,受梵天王等诸天请说法。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我今开甘露味门,若有信者得欢喜,于诸人中说妙法,非恼他故而为说。佛此偈中,不说布施人得欢喜,亦不说多闻、持戒、忍  相似文献   

10.
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无有馀乘若二若三。三世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虽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过去诸佛皆以小乘引诱,然后令入究竟一乘。故往波罗奈国,转四谛法轮,度侨阮如等五人,渐渐诸处,乃至千万。亦为求缘觉者说十二因缘,亦为求大乘者说六波罗蜜。中间又为说甚深般若波罗蜜,淘汰如上声闻,进趣诸小菩萨。渐渐见其根熟,遂于灵鹫山开示如来知  相似文献   

11.
菩萨是梵文音译“菩提萨”的简称,其菩提汉译为觉悟,萨汉译为众生,或有情(一切有感情之物),全译为觉有情、觉悟的众生之意。根据修行的层次,菩萨可分为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胁侍菩萨是修行层次最高的菩萨,其修行觉悟仅次于佛或等同于佛。每尊佛都有两位或几位胁侍菩萨。在石窟壁画中经常画的“八大菩萨”,即是释迦牟尼佛左右的胁侍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  相似文献   

12.
佛言祖语     
《法音》2010,(5):1-1
<正>善生言:世尊!菩萨已修六波罗蜜,能为众生作何等事?善男子,如是菩萨能拔沉没苦海众生。善男子,若有于财法食生悭,当知是人于无量世得痴贫报,是故菩萨修行布施波罗蜜时,要作自利及利益  相似文献   

13.
佛言祖语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第四无尽行?此菩萨勤修精进,胜精进,最胜精进,第一精进,大精进,微妙精进,上精进,无上精进,无等精进,无等等精进;彼菩萨不为贪欲所乱,不为瞋恚、愚痴、憍慢、恼害、悭嫉、嫌恨、谄曲、无惭、无愧之所恼乱。菩萨复作是念:我不欲恼诸众生,乃至不欲恼一众生故勤修精进,但欲舍离诸烦恼故修行精进,欲害一切结故修行精进,欲离一切习气故修行精进,欲悉分别一切众生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烦恼习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种种希望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诸境界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诸根故修…  相似文献   

14.
张赫羽 《法音》2013,(8):35-40
《地藏菩萨本愿经》在天台宗判教中划归为法华涅槃时,属于一乘圆教。《法华经》之圆顿,在于其会三乘法为一佛乘。而《地藏菩萨本愿经》之殊胜则在于,将世间法也导归佛法。本文试图以"身"这一概念管窥其导归之法:看菩萨如何导众生之功利动机归道德之行;导众生之生死恐惧归菩提大愿;导众生之家庭伦理归出世善根。佛教中,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91,(4)
从唐宋以来,观世音菩萨像塑为女相,是有其意义和根据的。女人的苦难,从古以来一直比男人多。发扬人间的母爱,使广大无私的母爱升华为菩萨平等慈悲的精神,接引众生趋向正觉的大道,乃是菩萨精神的完满体现。观世音菩萨随缘示现三十二应,千手千眼,拯救多难的烦恼众生,表现了菩萨的无穷悲愿。明旸法师的《观世音菩萨》一文,要求我们奉行菩萨的言教,修习菩萨的大悲法门,增长清净的功德法财;发扬菩萨慈悲济世精神,奉行佛法、诚笃实践,自会得到菩萨的加被。愿大家化热恼而成清凉,同沾观世音菩萨的杨枝甘露。  相似文献   

16.
佛言祖语     
《法音》1988,(8)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劝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  相似文献   

17.
佛言祖语     
《法音》1991,(8)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萨自他庄严?”佛言:“善男子,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世尊,何因缘故,得二庄严?”“善男子,菩萨修集六波罗蜜,便得如是二种庄严。施、戒、精进,名福庄严;忍、定、智慧,名智庄严。复有六法,二庄严  相似文献   

18.
佛陀示生世间,说法四十九年,其唯一愿望,就是化导一切众生,觉悟本具佛性,如法修行,出离三界生死,圆成究竟菩提。但以众生的根机不一,故对机所说的法门也不同。法门虽多,总言之,不外两种途径:一是仗自力而竖出三界,即佛所说自力断惑证真的通途法门,龙树菩萨称为难行道;一是仗佛力而横超三界,即佛无问自说念佛生西的殊胜法门,龙树菩萨称为易行道。吾人学佛的最终日的,端在出离三界生死,因此首先必须认识出离三界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91,(1)
中国佛教有五大菩萨受到普遍地崇敬。这五大菩萨是:文殊菩萨表大智,体现了佛教重智慧的精神;普贤菩萨表大行,体现了佛教重实践的精神;观音菩萨表大悲,体现了佛教重慈悲的精神;地藏菩萨表大愿,体现了佛教重誓愿的精神;弥勒菩萨候补佛位,是未来佛,体现了众生皆可成佛的现实可能性。《佛教的五大菩萨》一文,是明旸大和尚所撰《佛法概要》中的一章,本刊将分五期转载,广大读者当可藉著文字般若的激发,深入了解五大菩萨各自的殊胜法门和度生因缘,策励上求下化的愿力,圆满无上菩提。  相似文献   

20.
佛言祖语     
《法音》1990,(5)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