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林超群 《天风》2014,(10):6-7
<正>一个敬畏神的人一定敬重父母,不敬重看得见的父母,怎么会敬畏看不见的神?圣经教导基督徒要孝敬父母,但这并不意味着基督徒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就一定亲密无间、令人羡慕。基督徒只有遵行真理,才能让教会盛开敬老孝亲之花。  相似文献   

2.
林超群 《天风》2014,(10):6-7
圣经教导基督徒要孝敬父母,但这并不意味着基督徒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就一定亲密无间、令人羡慕.基督徒只有遵行真理,才能让教会盛开敬老孝亲之花.一、敬老是必需的保罗对做儿女的人直截了当地说:“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弗6∶1)父母的人生经验,以及神给父母的神圣责任,对儿女来说是一种权威,儿女们理应听从.我们所说的孝敬父母,不单单指物质上的供给,还包括听从父母的话.保罗认为“违背父母”乃是腐败社会的标志,意味着人受困于自己的不虔不敬中,也是“末世”基督快来的信号(参提后3∶1-2).  相似文献   

3.
《天风》2020,(4)
正基督徒的敬牧观关系到教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教会事工的开展及福音的传播。基督徒当有正确的敬牧观,此乃圣经的教导及基督徒灵性生命的具体表现。一、敬牧的重要性敬重牧者是基督徒的本分,亦是圣经的教训之一,保罗在书信中也多次要求信徒为牧者祷告,关心牧者的需要(参弗6:19-23;帖后3:1-3),并嘱咐信徒当如何对待牧者:"我们劝你们敬重那在你们中间劳苦  相似文献   

4.
灵修点滴     
基督徒的一生,是爱的一生。记住:是爱而不是被爱! 人最大的痛苦是他自身,而人最大的喜乐莫过于敬畏事奉神。 淅淅沥沥的春雨普降在仲春,但愿那心灵新样的又新又活的见证如雨后春笋遍满华夏。  相似文献   

5.
葛大威 《天风》2017,(6):17-18
<正>基督徒爱人敬业的内在动力,乃源自他对神的敬畏与侍奉走下讲台,穿着圣袍的我早已是大汗淋漓。这时,伴随着柔和的声音,一包纸巾递送到我面前:"牧师辛苦了,快擦擦汗吧!"说真的,虽只是一句平常的问候,却让当时的我心里好一阵感动。"姊妹,需要我为你做什么?""牧师啊,我看你讲道出这么多汗,一定是身体虚弱造成的,我这里正好有一款轻食减肥套餐,你不  相似文献   

6.
真敬虔     
《天风》2020,(2)
正经文:"撒但回答耶和华说:'约伯敬畏神岂是无故呢?'"(伯1:9)对于基督徒而言,什么是敬虔?长时间的祷告,甚至是禁食祷告,有人祷告到裤子双膝磨破,被认为是敬虔;有人追求圣灵充满,唱灵歌跳灵舞,在地上打滚,也被认为是敬虔。让我们看看耶稣时期的法利赛人怎么追求敬虔:"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说:'神啊,我感谢你,  相似文献   

7.
谨慎"小信"     
罗忠 《天风》2006,(21):31
基督徒都知道,圣经的话是神说的话。虔诚的基督徒都乐意接受神的教诲,坚信神的话语。基督徒们因信了神的话语,时时灵修警醒内心邪恶的欲望,时时向神忏悔已有的过犯,感恩神的引领。千百年来,基督徒们都承认自己有罪,但圣经中的一句同等重要的话却容易被信徒们所忽视。那就是耶稣反复说的话:你们这小信的人。  相似文献   

8.
是为了快乐     
读经:“敬畏上主,悦乐心神,赐与喜乐、愉快和长寿。”(德1:2)一说到基督徒,有些人会说,那是些不幸的人,他们在生活中饱受创伤,怀着一颗浸满血泪的心,去寻求神的慰藉。生活的坎坷和困惑,确是许多主内的朋友认识基督的契机,他们由此而得了基督信仰;但信仰的...  相似文献   

9.
张秀敏  杨莉萍 《心理学报》2018,50(1):115-129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索基督徒祷告过程中人神依恋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者以“局外人”身份, 采用逐步暴露方式进入研究现场开展客位研究。运用强度抽样方式和综合式抽样策略, 抽取14名(男女各7名)正式受洗(受洗时间从2年到32年不等)的基督徒作为样本, 通过深度访谈收集资料; 运用扎根理论对收集到的资料依次进行初步分析、类属分析和理论建构; 运用参与者检验法、非参与者检验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效度检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祷告是基督徒以“信靠”作为承诺, 向上帝袒露心迹, 提出心理诉求, 进而与上帝建立亲密关系的沟通方式和重要渠道, 它提供了人神依恋系统被激活的情境。“信靠”是基督徒通过祷告与上帝之间形成和发展人神依恋关系的前提条件和关键因素; 人神亲密度的增加又反过来促进人对于神的信靠程度。现实生活的困难为基督徒祷告提供了刺激源, 并推动人神依恋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基督徒的祷告经历了三个阶段, 由Ⅰ期向Ⅲ期水平渐次提升, 最终形成“以上帝为中心”的困难应对图式。在此过程中, 随着“上帝”的观念越来越深地植入基督徒的自我, 有关“上帝”的心理表征不断得到强化, 相反, 有关“自我”的心理表征渐次弱化, 最终进入某种“无我”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正>读经是基督徒的本分,是属灵生命的粮食。我们的身体需要物质的供应才能生存,我们的灵魂则需要神的话语的供应才能活着。正如主耶稣所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参太4:4)神的道或神的话是基督徒的属灵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说:"灵魂缺少别的  相似文献   

11.
敬畏作为宗教知识系统的核心问题之一,可由敬畏关系而衍生出特定宗教的道德心态。儒教是一种人本敬畏,基督教则基于神本敬畏。比较而言,儒教的人本敬畏以天命、大人和圣人之言三大敬畏为主要框架,构成性善论的信念预设、成圣希贤的价值目标、修身涵养之道德行动而形成强调“诚”的道德心态;而基督教的神本敬畏则以上帝或唯一至上神的敬畏为法则,并以性恶论的信念预设、因信称义之价值目标、遵守律法之行动形成强调“信”的道德心态。通过儒教与基督教两种敬畏框架及其道德心态比较,可以更深入而具体地理解儒家道德心态的主要特征,为其现代转型和创造性发展提供文明互鉴。  相似文献   

12.
张丽丽 《天风》2012,(5):40-41
最近在网上看到"基督徒的10条信仰危机"的帖子,读来发人深省。今略加一些自己的感想,与大家分享。一、把愚昧无知当敬虔智慧与愚昧是《箴言》中的重要主题,其中以敬畏神为智慧的开端,在这卷书中,愚昧人则有不同的文字表达,分别为:"愚蒙人"、"愚妄人"、"愚昧人"、"愚顽人"、  相似文献   

13.
刘小青 《天风》2004,(7):42-43
我们既做了基督徒,就必须愿意遵行神的旨意,像世人要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事一样。很多基督徒在观念上都喜爱神的旨意但在实践时却背上了不少的重担。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10,(3):37-37
<正>苦难中的海地教会坚定信心仰望神在废墟上,海地基督徒坚定信心不动摇,依靠上帝焕发勃勃生机。在主日,太子港的基督徒仍旧穿上最好的衣服参加礼拜。一些牧师在被毁坏的教堂外摆放凳子、桌子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15,(9)
<正>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基督徒中涌现了诸多巾帼女英雄,原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县妇女抗日救亡会会长辛青云姊妹就是其中之一,为基督做出了美好的见证。辛青云姊妹1912年10月出生于一个两代基督徒世家,曾祖父曾任翰林院编修,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她在北京长大,自幼接受良好教育,曾  相似文献   

16.
韩愈 《天风》2017,(5):13-14
<正>平衡劳碌与安息,享受与神同工的喜乐一、从圣经看工作:与神"合作创造"基督徒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其"工作神学"是否健康,既影响到教会的社会形象,又影响到信徒的个人生活。工作神学涉及诸多方面,笔者在这里讨论工薪阶层的个体基督徒,从信仰上应当如何看待和选择工作?  相似文献   

17.
得胜的义     
华耀增 《天风》2006,(21):8-9
神救赎了我们,没有对我们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我们敬畏他,敬畏他的目的,也是要我们通过对神的敬畏而严格地约束自己。同时也要求我们要尊重人,把神的爱带给人,这才是我们应该有的义的见证。  相似文献   

18.
张有正 《天风》2015,(2):38-40
<正>作为基督徒的我们,蒙神丰富的恩典,得神拯救在基督耶稣里(参弗2:7-9;林前1:30);神也藉着他所默示的圣经,叫我们被真理教训、督责、归正,行在义中,在侍奉神上得着装备,行各样善事(参提后3:16-17)。基督徒通过读经,正确理解圣经真理,将信仰建立在神的话语上。若缺乏读经,不明白经文的真正含义,在行事为人上就不可能符合圣经的真理,也不能运用真理指导信  相似文献   

19.
洪天凑 《天风》2003,(1):50-51
基督徒最大的仇敌之一,就是灵性上的满足。对一个自信已到达目的地的人来说,再往前走,实在是愚不可及的事。然而问题是,我们尚未到达却以为已经到达。一个基督徒灵命的强弱,完全看他下了多少工夫去追求认识神。真正的属灵经历,都是发自人的心灵深处,始终与神保持着默契的关系。基督徒灵性的成长过程,就是追求认识神,不断  相似文献   

20.
<正>神使用圣经不断祝福着中国教会,而每一位中国基督徒也在经历着教会出版事工的不断发展,领受着从神而来的恩典和赐福自信耶稣以来,我的信仰历程就与圣经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和合本》圣经不仅领我认识神,也帮助我信仰成长,引导我人生道路。神使用圣经不断祝福着中国教会,而每一位中国基督徒也在经历着教会出版事工的不断发展,领受着从神而来的恩典和赐福。在我信仰成长经历的不同阶段中,都有圣经伴我一起度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