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中国基督教历史看教会的本色化段琦基督教传入中国如果从唐代的聂斯托里派算起,前后有四次。如何本色化始终是中国基督教会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迄今为止,也还没有完全解决。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有据可查的是被定为异端的聂斯托里派,称为景教。它在唐朝共存在了21...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基督教传入中国打开了大门。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决定了各国基督教必将争相涌入。与中国的沿海城市地区相比,基督教传入北京的时间相对较晚,是在鸦片战争结束20年后。以1861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雒魏林进入北京为开端,各国的基督教差会逐步来到北京并建立教堂。(1)据统计,到1943年,北京基督教有教堂52处,教牧人  相似文献   

3.
陈小鲁 《天风》2005,(7):44-45
以中国基督徒作词、作曲或用中国民间曲调加以改编具有民族风格的赞美诗问世,是基督教赞美诗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英国伦敦福音会传教士马礼逊抵达广州,成为第一个来华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随后新教的各国教会派遣来华的传教士纷至沓来。他们带来各自编译的赞美诗,以供本教派在中国内地的教会使用。至清末民初,新教及其他教派编辑刊行的赞美诗集已不下百余种。  相似文献   

4.
自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首位基督教传教士来福州传教至今,基督教在福州宣教已有160年的历史。在这百多年风雨历程中,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揉和。本文描述了近代西方基督教传入福州后,基督教圣乐事工在福州教会的发展概况,分析了教会音乐对福州社会、音乐、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五旬节运动和五旬节派是20世纪初全球五旬节运动的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基督教复兴和扩张的时代背景下,美国堪萨斯州托培卡和洛杉矶阿苏萨街等地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旬节运动,并迅速扩散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个性鲜明的五旬节派传教士带着"说方言"的"圣灵恩赐"前仆后继地来到中国,最早在华南、华东、华西南、华北等地传播五旬节讯息,成功地发展出中国第一批五旬节派教徒。部分接受了五旬节教义的中国宗教领袖开始自立门户,建立了真耶稣教会、耶稣家庭和灵恩会等本土教会,成为基督教中国化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五旬节运动和五旬节派是20世纪初全球五旬节运动的产物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基督教复兴和扩张的时代背景下,美国堪萨斯州托培卡和洛杉矶阿苏萨街等地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五旬节运动,并迅速扩散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个性鲜明的五旬节派传教士带着"说方言"的"圣灵恩赐"前仆后继地来到中国,最早在华南、华东、华西南、华北等地传播五旬节讯息,成功地发展出中国第一批五旬节派教徒。部分接受了五旬节教义的中国宗教领袖开始自立门户,建立了真耶稣教会、耶稣家庭和灵恩会等本土教会,成为基督教中国化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7.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西方传教士获得许可进入中国内地、西藏传教,以向中华全境传遍"上帝的福音"为宗旨的基督(新)教差会中国内地会,率先进入清代十八省中尚"未有福音传入"的内地(西部)九省。西部九省开教,成为近代基督教中国内地及西部边疆传播的时间窗,有不平等条约中的传教条款为时代背景,也是内地会的传教宗旨、戴德生的传教策略的结果。西部九省开教,为内地会日后发展成为近代最大在华基督教差会叩开了成功之门,结束了基督教自入华以来仅局限于沿海地区的布道格局,随之而来的教会势力大量涌入内地,引发了民教冲突,加剧了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是中国基督教会发展的重要阶段,目前学术界已经开始对这一课题发生兴趣并逐渐有一些成果涌现.本文梳理了海内外现有关于抗战时期基督教研究的概况,分为宏观叙述与整体概况、抗战时期的传教士、抗战时期的中国基督徒、教会事业与区域研究四个方面进行综述.虽然论著不少,但是抗战时期基督教研究仍然是一个亟待深入研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华西教会新闻》是20世纪上半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西部经营的一份英文报刊.刊物最初的宗旨是:面向华西传教士出版,由传教士撰稿和管理,为传教士提供交流信息、交换观点的平台.随着时代的演变,刊物办刊宗旨和方针从为传教士服务扩展到为中国基督教发展提供思想交流平台;读者对象逐步囊括懂英文的中国人士,作者范围也扩大到能以英文读写的中国基督徒.这一变化与中国本土教会的发展和中国基督徒文人的成长相呼应,是了解四川基督教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0.
房赢 《天风》2014,(8):F0002-F0002
基督教全国两会调研组于2014年6月19日至27日,就中国基督教在前进和发展道路上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秘书长(代)徐晓鸿牧师和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总干事(代)阚保平牧师分别带队,分南、北两个片区同步调研。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基督教内地会传入怒江傈僳族地区。以傅能仁(J.O.Fraser)、杨思慧(Allyn Cooke)和杨志英(John Kuhn)为代表的内地会传教士,积极推动教会的本土化:通过创立文字,翻译傈僳文圣经,传播福音;创办短期培训班和雨季圣经学校,积极培养傈僳族传道人;坚持以信徒的奉献作为教会所需资金的唯一来源;教会的日常管理由信徒选举的本民族教牧人员负责。这些做法体现了教会自传、自养、自治的原则,从而实现了怒江傈僳族教会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2.
"自立"与"合一"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教会中最为重要的两股潮流。在自立运动日趋发展的同时,中国基督教会的合一运动也日渐发达。自1860年全面开教以来,在华传教士意识到加强合作的益处,开始在圣经翻译、出版、教育、医疗等方面展开合作。受1910年爱丁堡世界传教大会的影响,中国各区域内及全国性的教会联合运动有了进一步拓展。而1922年基督教全国大会的召开及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的建立,即是二十世纪前二十年各宗派教会合一运动的结果,更是之后二十余年各教会联合协作的起点。尽管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教会的合一运动淡化了之前的宗派分割,各教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也逐渐加强;但教会合一运动自身具有一定限度,而且同样存在着争端与困境。  相似文献   

13.
培训事工     
, 《天风》2012,(12):61-61
中国基督教老人服务研讨会于2012年11月8日至10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基督教橄榄山教育基地成功举办。来自全国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家教会老人院的37位负责同工参加了此次的研讨会,美国门诺会健康联盟的两家会员机构总裁Larry先,仁和Ron先生,作为美国教会老人院专家代表应邀分享。  相似文献   

14.
谢声 《天风》2003,(12):20-23
“中国基督教所进行的神学思想建设是对普世教会的一种贡献”这是加拿大圣公会的一位主教在听完中国基督教代表团季剑虹长老就神学思想建设专题演讲后所表示的。为了进一步加强与海外教会的彼此了解、增进友谊、宣传自己,2003年10月4日至27日应加拿大、美国教会的邀请,以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季剑虹长老、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曹圣洁牧师率领的中国基督教代表团一行9人赴加、美两国教会访问,代表团在近四周的时间里,访问了加、美两国10个城市及14个主流教派的全国性机构和11所神学院,并就中国神学思想建设、中国教会近况、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现状等专题作了近十次报告。受到了海外教会同工、同道的欢迎。代表团在各处都得到了相当高的礼遇,在北美的二十多天中,访问团的同工们时时浸润在海外教会弟兄姐妹们的团契与分享的热情中。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19,(1)
<正>近代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之后,各教派的中文圣经译本、地方语言的译本等层出不穷、种类繁多。用词不同的各种译本不仅造成信徒的困扰,不同教派的传教士也常常因词语翻译问题争论不己。1890年,各地传教士在上海召开译经大会,会议最终决定以《英国修订译本》(English Revised Version)为译文根据,成立三个翻译委员会,分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与欧洲中世纪文化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5世纪,曾经不可一世的罗马帝国在日耳曼民族入侵浪潮的冲击下土崩瓦解了,入侵者们摧毁了罗马帝国的一切文化成就,却惟独保留了基督教,并且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全部皈依了正统的基督教会。事实上,早在公元3世纪,就有一些具有奉献精神的传教士越过多瑙河和莱茵河,深入到日耳曼人居住的地区传播基督教信仰。尼西亚公会议(325年)以后,遭到正统教会谴责的阿里乌派也开始向罗马帝国境外的日耳曼地区渗透,结果使得西哥特人、东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和伦巴第人等早在入侵罗马帝国之前就皈依了阿里乌派基督教。正是由于在日耳曼民族中已经有…  相似文献   

17.
周蕾 《天风》2008,(23):40-41
1890年,基督教女青年会由美国传入中国,在杭州弘道女中成立中国第一个学校女青年会.1908年起,上海、广州、北京等地陆续成立城市女青年会.1923年,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在上海诞生.早期的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下称"女青年会")主要通过集体活动与有教育意义的各项事工,传播福音.  相似文献   

18.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早期带来的积极社会影响与其形成的负面形象同步而行,在西南边疆的云南省亦是如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传教士已进入云南传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随着美国势力的深度介入,美国传教士在云南的活动更加活跃,成为推动云南基督教发展的主要力量。纵观不同历史时期,美国传教士在滇传教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传教伊始聚居在边境沿线,然后逐渐向内扩展,同时加强在省会昆明的活动。在1950年之前,美国传教士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滇西、滇西北等地,最终与其他国家传教士"二分天下",这一格局至今仍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曹圣洁 《天风》2005,(1):24-27
历史的回顾 近代史中,基督教于19世纪从西方传到中国。西方的基督教自从宗教改革以后,虽然总称为基督教(新教),却已经形成不同的宗派,对圣经的理解、对教会的神学解释都有差异,反映在教会的组织形式上亦有不同。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所建立的教会,与他们所代表的不同宗派相联系,而且按照各自的宗派体系来建立。因此中国教会过去也是各自为政,甚至互相攻击。教外的人很不理解,有时会问:"你们是否相信不同的上帝?"  相似文献   

20.
当代基督教教会生态环境意识的觉醒是从60年代西方新教自由派开始。70年代西方新教主流派把生态环境问题列入教会的议事日程,并成立各种环保组织。在自由派环境运动的推动下,以往对这一运动漠不关心的基督教中的温和保守派──福音派也开始改变态度,对环境问题逐渐关注,尤其是90年代以来,这一变化十分明显。曾任世界基督教联合会1991年堪培拉大会顾问的美国联合神学院教授拉里·拉斯马森将基督教会对生态危机作出的不同反映和态度,分成几种模式:统治模式(又称证服模式)、管理模式、伙伴模式、圣礼模式、生态女权主义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