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兵学著作,奠基于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从实用理性、用知求变、辩证法则、守度持中、悟性思维、道胜境界等六个方面,归纳出孙子兵法指导战争的致胜逻辑,以便于人们能够准确地把握《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更好地发挥《孙子兵法》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老子》既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又渗透着战略性思维,其战略思想与《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有着辩证统一性,对现代企业战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孙子兵法》虽然是一部军事著作,但它也包含着高超的思维艺术,对思维科学也有一定的贡献。本文从经验思维、程序思维、系统思维三个方面略作分析,以探寻其思维艺术之魅力。  相似文献   

4.
析《孙子兵法》的博弈论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子兵法》中含有丰富而深刻的博弈论思想,现代博弈论的很多思想、方法可以在《孙子兵法》里找到其影子,探讨和挖掘《孙子兵法》中的博弈论思想,无论是对《孙子兵法》的研究,还是对博弈论的发展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极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于孔宝  于敬民 《管子学刊》2006,(1):35-39,95
基于孙武由齐国奔吴及《孙子兵法》正式问世于吴国这些史实,笔者认为:《孙子兵法》曾先后有两次问世。本文试从《孙子兵法》二次问世的认识论依据、著者依据、内容结构依据、史料依据、《孙子兵法》十三篇与其他孙武佚文及两次问世的现代理解等方面,分别论述之。并认为,《孙子兵法》的首次问世是齐文化和吴文化共同孕育的结果,而修订问世的《孙子兵法》则主要是吴国的战争实践浇灌出来的花朵,吴国的军事文化充实完善了这部罕世之作。  相似文献   

6.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军事理论史上的高峰,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自己的哲学渊源以及发展、演变历史,而《老子》的思想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体现在对矛盾事物的辩证看法,对其奇正、生成等理论的继承和化用,而且表现在对其中"道"等哲学理念的发展和演变。最后,孙子突破了《老子》的束缚,在总结哲学理论与战争实践的基础上,从"矛盾论"的思维出发,以"取胜"为思想核心,铸就了《孙子兵法》这样一部伟大的军事论著。  相似文献   

7.
《孙子兵法》是一部先秦兵书,却可用于指导商业经营等经济活动。这主要因为:(一)社会事件发展规律具有相似性。(二)《孙子兵法》对社会事件规律性有着真切把握。所以,《孙子兵法》可用于指导经济决策等商业经营活动。  相似文献   

8.
《司马法》和《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两部经典兵学著作。前者是我国最古老的兵书之一,是先秦时代司马之官治军用兵的法典;后者被尊为中国"兵学圣典"。以下考察了《司马法》的来龙去脉,古《司马法》与《司马穰苴兵法》的关系;分析了《司马法》与《孙子兵法》以及司马穰苴和孙武之间的地域背景、家学渊源和学术传承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司马法》与《孙子兵法》的共同特征和鲜明差异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浅谈《孙子叙录》及其作者毕庶金,石业华《孙子兵法》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历代为兵家及学者推崇和深入研讨。《孙子十家注》可谓兵家及学者研究《孙子兵法》之精华;《孙子叙录》则是将《孙子兵法》散见于历史典籍及各种史料中的《孙子》兵家片言只语汇为一...  相似文献   

10.
《孙子兵法》的"入人之地"理论,探讨的是深入敌境作战的一系列原则与方法,其理论形成体现了春秋以来军事与社会的发展,即交通事业进步对军事的影响,传统的城池防御无法应对战场的新情况,"将"群体的崛起所引发的革新思潮。作为一种完整的学说体系,"入人之地"在很多方面反映出《孙子兵法》基本的思维方式与理论观念,具体包括"入人之地"的可行性分析,"入人之地"时不同形势的总结与战术选择,以及"入人之地"取胜的核心因素。该理论在战国之世广泛传播,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一定意义上影响了此后中国战争的面貌。  相似文献   

11.
韩德信 《管子学刊》2007,(3):72-76,97
思维形式是深藏于民族文化底层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对人们的行为方式起支配作用的文化现象。文化的差异,却又使思维形式存在着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相对稳定性。笔者认为,探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如何融入当代社会的关键一环。更重要的是,在对传统文化的扬弃过程中,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转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应该注重培训年轻医生在临床中学会应用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这对于诊断、治疗、科研、创新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可避免片面性、盲目性,减少医源性偏差与失误,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质量。一般通过三种思维方式即理论、工程及评价思维思考疾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临床特点、检查方法、诊疗思路、预后和转归,最终达到预期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逄晓鸣  汪玲  肖凤秋  齐博 《心理科学》2012,35(5):1137-1143
已有研究表明反事实思维越多则后悔越强烈。本研究试图通过两项实验分别探讨特质性、情境性调节模式是否影响反事实思维与后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特质性调节模式及情境性调节模式均对反事实思维与后悔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具体来说,针对情境性调节模式而言,运动模式下加法式思维越多则后悔越轻微,评估模式下加法式思维越多则后悔越强烈;针对特质性调节模式而言,运动模式下加法式思维越多则后悔越轻微。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多特征目标判断任务,考察了不同信息获取方式与信息呈现方式条件下,直觉和分析思维模式对判断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多特征目标判断任务中,直觉思维比分析思维更有效;(2)直觉型决策者运用直觉思维的判断质量比感觉型决策者更高;(3)归类组块的信息呈现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决策者运用直觉思维的判断质量;(4)思维模式、信息获取方式与信息呈现方式对多特征目标的判断质量存在三阶交互作用,归类组块的信息呈现方式使直觉型决策者运用直觉思维的判断质量最高,而运用分析思维的判断质量低于感觉型决策者;归类组块排列信息时,直觉型决策者运用分析思维的判断质量低于信息随机排列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辩证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典建筑审美特征的形成,使其在有无相生、虚实相资,中庸为道、和美为贵,情理并重、礼乐相成三个方面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本土化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话题,本文重点讨论了杨国枢提出的心理学本土化的“本土性契合”判准的含义,并举出两个引例对此一判准进行说明和解释,最后提出了对心理学本土化及“本土性契合”的几点思考,指出心理学本土化应该研究不断运动变化的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并对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具体方向和途径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7.
孔子之思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子的思想方法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非现成性的识度,从生成与构成的角度理解事物的发生与存在;二是在“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中所体现与蕴含的对主体与世界之本然状况的理解。这种思想方法决定了我们不能把他关于艺术和美的言论当作固定的理论教条来理解,而只能将其理解为一定机缘下的缘起状态:理解为在具体对话状态中的有针对性的看法;理解为立足于“仁”这个更加本源、更加深沉的源域对艺术的具体存在状况的损益。孔子的这一思想方法是民族艺术精神的根基所在。  相似文献   

18.
论取象思维方式──易学文化精神及其现代价值讨论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象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之一。这种思维方式是指在思维过程中离不开物象,以想象为媒介,直接比附推论出一个抽象事理的思维方法。它发展形成于《易经》,其本质是一种比附推论的逻辑方法,与整体思维互补并具有模糊性等特点。这种思维方式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顿悟思维有联系又有区别,在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取象思维方式是易学文化精神在现代思维方式中极具价值的部分。  相似文献   

19.
Thinking styles and modes of thinking: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The author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of thinking styles to modes of thinking. Participants were 371 freshmen (aged 18 and 19) from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articipants responded to the Thinking Styles Inventory (R. J. Sternnberg & R. K. Wagner, 1992) and the Style of Learning and Thinking (Youth Form; E. P. Torrance, B. McCarthy, & M. T. Kolesinski, 1988). A major finding was that creativity generating and complex thinking styles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holistic mode of thinking but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nalytic mode of thinking. Thinking styles that denote the tendency to norm favoring and simplis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nalytic mode of thinking and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holistic mode of thinking. In a preliminary conclusion, it appears that the thinking style construct overlaps the mode of thinking construct. Implications of this finding for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are delineated.  相似文献   

20.
选取82名被试,探讨在突发危急事件的逃生判断和决策中人们对不同信息源的采纳偏向,同时探讨直觉和分析两种思维倾向以及直觉和分析两种决策风格对逃生判断和决策中信息源采纳的影响。结果:(1)在模拟突发危急事件的逃生判断和决策中人们对不同信息源的采纳倾向存在明显差异,来自权威、熟悉以及具有高信任度的信息源更容易被采纳;(2)直觉性思维倾向启动条件下和分析性思维倾向启动条件下的信息源采纳倾向差异不明显;(3)直觉型决策风格对信息源的采纳倾向具有明显预测性,而分析型决策风格对信息源的采纳倾向不具有明显预测性。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