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林芹  魏星  陈亮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12,44(11):1479-1489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1806名小学儿童(平均年龄11.27±0.36岁)为被试,考察同伴拒绝、侵害两种同伴关系不利与儿童攻击行为间的关系、以及儿童的自我概念与同伴信念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同伴拒绝、侵害与儿童的身体攻击、关系攻击显著正相关,与儿童的自我概念、同伴信念显著负相关,自我概念、同伴信念与两类攻击显著相关.(2)同伴拒绝、关系侵害对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身体侵害仅对身体攻击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对关系攻击无显著影响.(3)儿童的身体自我概念、社交自我概念及同伴信念在同伴拒绝、同伴侵害与攻击的联系中具有中介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同伴拒绝对儿童的身体攻击、关系攻击主要表现为直接效应,不同类型的侵害经历与儿童攻击间的联系存在类型特定性.  相似文献   

2.
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其日常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行为观察(儿童与同伴的一对一游戏)、同伴提名和教师评估,探讨心理理论发展与儿童日常同伴交往之间的关系。52名4~5岁的学前儿童参与了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4岁以后,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2)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儿童游戏情境中的同伴交往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不同的儿童在游戏中的“交往敏感”和“交往表达”两方面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3)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整体上与同伴提名、教师评估相关不显著,但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具有紧密的关系。我们推测,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通过影响亲社会行为间接指导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同伴交往与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3.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2178名小学生为被试(平均年龄11.05±0.69岁,男生1132人)自5年级追踪至8年级,通过纵向交叉滞后模型对攻击与同伴侵害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各年级关系攻击均可预测之后的关系侵害,7年级身体攻击预测8年级身体侵害,此外6年级关系侵害经历对7年级关系攻击具有预测作用。攻击与同伴侵害间的纵向联系不存在性别差异。这些结果表明,童年晚期至青少年早期攻击与同伴侵害之间总体上符合连续性社交过程模型,即攻击对随后的同伴侵害具有更明显预测作用,但在小学升初中的学校过渡阶段关系侵害预测随后的关系攻击,部分支持两者间存在双向关系。该结果提示需关注儿童青少年的攻击与同伴侵害经历,采取措施避免其陷入攻击与同伴侵害间的恶性循环之中。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青少年关系攻击对同伴关系和学业表现的影响,以及性别、权谋倾向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儿童马基雅维利主义量表、关系攻击问卷和同伴提名法对843名初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青少年关系攻击与同伴接纳显著负相关(P0.01),与学习成绩不相关。(2)与女生相比,男生关系攻击对同伴接纳的预测作用更强。(3)权谋倾向高分组中,关系攻击能显著负向预测同伴接纳(P0.05),而权谋倾向低分组预测作用不显著。结论青少年关系攻击行为导致青少年同伴接纳困难;男生的关系攻击行为不利于同伴接纳;权谋倾向会加剧关系攻击青少年的同伴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5.
周润民 《心理学报》1989,22(3):25-31
此实验利用5—6岁儿童左右概念的发展来研究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形式的个体之间(不仅儿童之间,而且大人和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通过预试选取两种不同水平的儿童后用不同的相互作用方法训练,训练完立即对他们单独再测试,看他们在握掌此概念上的进步情况。此实验研究了;(1)儿童在和同伴或和大人共同作业时能否产生冲突以及儿童是用什么方式解决冲突的;(2)儿童单独作业时能否意识到自己前后答案的不一致而产生认知冲突;(3)以上2个问题和儿童在预试时已具有的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和他们在再测试时表现出来的进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讨智力落后儿童在实验情景下用手抓物的方式、及其与大脑侧偏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智力落后儿童混用手情况多。被试在取物时,使用左手或右手次数的比率平均约为1:2,相当于1—2岁正常儿童用左、右手取物的比率;(2)性别与年龄对落后儿童用手方式无明显影响;(3)病情等级对用手方式有明显影响:轻度智力落后儿童使用左、右手的比率大于中、重度智力落后儿童的同样比率;(4)智力落后儿童抓物的线索在四个实验中不完全相同:实验Ⅰ至Ⅲ的线索为位置(近手),实验Ⅳ为对实验用具的喜爱;(5)在混用手与大脑侧偏化(或优势脑未分化)不完善之间,可能有直接关系。此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幼儿情绪理解、情绪调节与其同伴接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83名4岁幼儿,探讨他们的情绪理解、情绪调节与其同伴接纳的关系.采用表情识别任务、情绪观点采择任务测查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采用教师评定问卷测查幼儿的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照片社会评价法测查幼儿被同伴接纳的程度.结果表明:在总体上,情绪观点采择与情绪调节策略有关,情绪调节策略与同伴接纳有关,情绪观点采择能力与同伴接纳的边缘正相关在控制年龄后消失了;年长组儿童的攻击策略能显著预测同伴接纳,年幼组儿童的情绪观点采择、攻击策略、建构性策略都与同伴接纳有关,但只有攻击策略、建构性策略能显著预测同伴接纳;年幼组儿童的情绪观点采择分别通过攻击策略、建构性策略两条路径间接影响了同伴接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学前儿童同伴接纳的个体差异来源提供了情绪能力方面的数据.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纵向设计,以北京市426名四、五年级流动儿童为被试,进行连续4次的追踪测查,考察流动儿童同伴侵害的特点及其与内化问题的动态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发现:(1)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同伴侵害与内化问题水平比公立学校流动儿童高;流动儿童的流动性越大,同伴侵害和内化问题越多。(2)控制了性别、年级、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和流动性后,从T1到T2,同伴侵害与孤独感为相互作用关系,且同伴侵害可以显著预测抑郁,但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而从T2到T4,同伴侵害和3种内化问题的相互作用模式完全一致,即T2时的社交焦虑、抑郁和孤独感显著预测T3的同伴侵害,进而显著预测T4的社交焦虑、抑郁和孤独感。(3)抑郁、孤独感与同伴侵害的循环作用在两类流动儿童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在社交焦虑和同伴侵害的模型中,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同伴侵害对社交焦虑的作用比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更大。可见,同伴侵害和内化问题呈循环作用关系,未来预防/干预研究可以聚焦于减少流动儿童的同伴侵害或内化问题的角度打破二者的恶性循环,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良性循环,促进他们的积极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424名农村儿童为被试,基于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的比较,在同伴关系的背景下探讨了亲子亲合与个体逆境信念对儿童攻击、学业违纪与孤独感的作用。结果表明:(1)同伴拒绝能显著增加儿童的攻击、学业违纪与孤独感,同伴接纳则显著降低儿童的学业违纪与孤独感,亲子亲合、积极的逆境信念能够显著降低儿童的孤独感;(2)亲子亲合对同伴拒绝与儿童攻击、学业违纪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在双亲外出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群体中存在差异:高亲合条件下,同伴拒绝与非留守儿童的攻击、学业违纪之间存在显著关联,但是在双亲外出儿童中,这些关联不再显著;(3)亲子亲合能够调节同伴接纳与儿童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在低亲合条件下,同伴接纳能够显著降低儿童的孤独感,但是二者在高亲合条件下不再存在关联。结果提示,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间的紧密情感联结对于促进其心理适应具有保护作用,同伴接纳对儿童的亲情缺失具有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学习困难儿童的注意、行为特性及同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本文对学习困难儿童的注意、行为特性及同伴关系进行了研究.516名四、五、六年级的、学参加了本研究,有效被试505人.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困难儿童与学习优秀、学习一般儿童相,其注意力更不集中,更容易分心;他们更多动,冲动性更强,行为问题更多;他们的同伴关系更糟糕,在同伴中的地位更低.  相似文献   

11.
初中生友谊特征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宗奎  万晶晶 《心理科学》2005,28(3):573-575,572
本研究运用社会测量提名法、友谊质量问卷、社会行为同伴提名法考察了586名初一至初三儿童的友谊特征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表明,在男女初中生中,不论外部攻击还是关系攻击,一对友伴表现出的攻击行为越多,其同伴接纳程度越低。结果表明,同伴群体可能支持符合性别规范的攻击行为,反对不符合性别规范的攻击行为。友谊受欢迎程度这一外部指标比友谊质量等内部指标对攻击行为的预测更为稳定和可靠。  相似文献   

12.
小学儿童问题行为、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池丽萍  辛自强 《心理科学》2003,26(5):790-794
本研究以246名小学三至五年级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儿童问题行为、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结果发现:(1)儿童的外部问题行为、社会喜好、社会影响及孤独感均存在性别差异,内、外部问题行为和孤独感均存在年级差异;(2)儿童内、外部问题行为对其孤独感的影响方式不同:外部问题行为通过社会喜好和社会影响两个中介变量实现对孤独感的间接影响,其直接作用不显著,内部问题行为则直接影响儿童孤独感;(3)不同社会地位儿童的问题行为和孤独感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个体中心的视角,通过班级戏剧和同伴提名法考查小学生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间的关系。结构频率分析发现:(1)具有高水平积极社会行为的儿童易受同伴欢迎,不易受同伴拒绝。具有高水平积极社会行为又伴有高退缩行为的儿童在低年级时也会受同伴欢迎。(2)高水平的攻击行为易受到同伴拒绝或争议。具有高水平攻击行为的儿童,当伴有高退缩行为时,在低年级时易受到同伴拒绝,在中高年级时易受到同伴争议。(3)社会行为倾向不显著者易获得一般而不易获得受争议的同伴关系,但在中低年级时不易受同伴欢迎。  相似文献   

14.
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行为取样的方法,对242名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攻击性行为进行为期10天的现场观察,共获得有效行为样本339件.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中班和大班幼儿攻击同性别同伴的次数显着多于攻击异性同伴;(2)引起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各种起因的次数分布存在极显着的差异,但各种起因的次数在三个年龄组和不同性别上的分布不存在显着差异;(3)小班幼儿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多于敌意性攻击行为,大班儿童的敌意性攻击多于工具性攻击.  相似文献   

15.
攻击行为在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情感和心理适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同伴侵害是儿童和青少年攻击行为一个重要的预测因素。先前的一些研究已经考察了儿童和青少年同伴侵害与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 但是尚不完全清楚调节效应对二者关系的影响。因此当前研究采用三水平元分析方法检验效应量的可靠性和一系列调节效应。在系统地搜索了2020年10月之前发表的文献后, 当前元分析确定了40项研究, 包括25605名被试, 共计333个效应量。主效应检验发现儿童和青少年的同伴侵害与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此外, 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同伴侵害变量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与身体侵害相比, 关系侵害与儿童和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的相关更强。儿童和青少年的同伴侵害与攻击行为也受到了地区的调节, 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亚洲地区比在南美洲地区更强。研究设计也是一个显著的调节变量, 儿童和青少年同伴侵害与攻击行为的相关在纵向研究中比在横向研究中更低。最后, 当前元分析的结果显示同伴侵害的报告者也是一个显著的调节变量。与同伴报告的同伴侵害相比, 教师报告的同伴侵害与儿童和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的相关较高。当前研究的结果指出, 在预防、控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时应该注意同伴侵害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选取1589名青少年(平均年龄15.22±0.36岁)为被试,考察身体攻击、关系攻击在抑制控制与同伴拒绝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抑制控制与身体攻击、关系攻击、同伴拒绝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身体攻击、关系攻击与同伴拒绝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身体、关系攻击在抑制控制与同伴拒绝之间发挥中介作用;相比关系攻击,身体攻击的中介效应更强。该结果表明抑制控制对于同伴拒绝的作用既存在直接效应,又可通过身体攻击、关系攻击的中介效应实现,身体攻击、关系攻击的中介效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同伴地位包括社会接受度和社会地位。前者指其他儿童对某个儿童的喜爱程度和态度;后者则是儿童的社会身份或与同伴的友谊关系。二者分别通过两种社会测量技术得以测量,同伴排名技术可用于测量儿童的社会接受度;同伴提名技术可用于测量儿童的社会地位。本文介绍了过往逾三十年的研究中,同伴提名和同伴排名社会测量方法的效用与局限,并针对其局限性分别讨论了可能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童年中晚期同伴侵害对儿童心理社会适应影响的纵向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纪林芹  陈亮  徐夫真  赵守盈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11,43(10):1151-1162
采用间隔两年的纵向设计, 通过对1767名儿童的同伴侵害以及孤独、抑郁、攻击、行为不良、同伴接纳、同伴拒绝等心理社会适应指标进行调查, 综合运用变量定向的方法和个体定向的方法考察了童年中晚期儿童心理社会适应发展的结果模式, 以及同伴侵害对儿童心理社会适应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 (1)身体侵害、关系侵害与心理社会适应各指标存在显著的即时与纵向相关关系。(2)儿童心理社会适应结果表现为内化问题、外化问题、同伴拒绝、正常发展4种模式。(3)判别分析显示, 9岁的同伴侵害(主要为身体侵害)能预测同伴拒绝、外化问题适应结果模式, 11岁的同伴侵害(主要为关系侵害)能预测内化问题、同伴拒绝适应结果模式。这些结果表明同伴侵害与儿童心理社会适应间的联系具有异质性, 并且先前和当前的侵害经历以及不同类型的侵害与心理社会适应间的联系因适应领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1967名青少年被试(平均年龄13.22±0.36岁,男生1018人)进行三年追踪,运用个体定向方法考察青少年早期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的异质性共发模式及其稳定性、与同伴关系间联系。结果发现三时间点均存在5个身体—关系攻击共发模式组:高身体—关系攻击组、中等身体—关系攻击组、中下身体且低关系攻击组、低身体且中下关系攻击组、低身体—关系攻击组,表明两类攻击总体上表现出水平一致或类似的共发模式,且具跨年龄一致性。各共发模式身份表现出有差异的跨时间稳定性,低攻击组稳定性最高,其次是高攻击组、中等攻击组,低身体且中下关系攻击组转变概率最高。高攻击组同伴拒绝水平最高、同伴接纳最低,低攻击组反之,其他组同伴拒绝水平均显著高于低攻击组,为两类攻击亚组共发模式提供了效度证据。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班级戏剧问卷"对中部一所小学3、4年级的285名儿童进行了3年追踪调查,研究了3年来儿童的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发展趋势及其在个体间的差异,并探讨了两类攻击行为发展趋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童年中后期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的变化趋势不显著。并且初始测量的外部攻击水平高的儿童,其关系攻击水平也较高;外部攻击行为变化较快的儿童,其关系攻击变化也比较快。(2)男生的外部攻击水平显著高于女生,而关系攻击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四年级关系攻击的上升速度快于三年级;初始为关系攻击较高组相对于较低组,他们的关系攻击随时间的上升速度也比较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