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影响小学生同伴接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测量表对453名小学生的社会行为、教师接纳、学业成绩、社交策略与儿童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行为、教师接纳、学业成绩、社交策略与同伴接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各变量的不同水平之间(除不适宜社交策略这一变量外)儿童同伴接纳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学业成绩、教师接纳、攻击性及提出适宜的社交策略数,对于儿童同伴接纳有较大的预测作用,但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水平上又存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
儿童同伴关系对孤独感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571名小学三、四、五、六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儿童社会喜好、友谊质量、消极退缩、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检验了不同水平同伴关系变量对孤独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儿童的同伴关系(同伴接纳、友谊质量、社交自我知觉)能显著预测其孤独感体验,其中,处于同伴关系个体水平的社交自我知觉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最大,其次分别为双向关系水平的友谊质量和群体接纳水平的同伴接纳,而处于人际交互水平的消极退缩在控制了其他水平同伴关系变量的影响下,并不能显著预测其孤独感体验。  相似文献   

3.
为考察同伴接纳与儿童公平分配行为之间的关系,以独裁者博弈和最后通牒博弈两种范式,对小学126名儿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同伴接纳对儿童公平分配行为的影响因博弈范式而不同,它主要影响了儿童在独裁者博弈中分配的公平性,在该范式中,同伴接纳水平高的儿童,公平分配行为更高;(2)在独裁者博弈中,受欢迎儿童的公平分配行为最高,被拒绝儿童的公平分配行为最低;(3)受欢迎儿童和被忽视儿童在两种范式中,都有较高的公平分配行为,而被拒绝儿童和普通儿童在独裁者博弈中分配的公平性,均显著低于他们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幼儿情绪理解、情绪调节与其同伴接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83名4岁幼儿,探讨他们的情绪理解、情绪调节与其同伴接纳的关系.采用表情识别任务、情绪观点采择任务测查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采用教师评定问卷测查幼儿的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照片社会评价法测查幼儿被同伴接纳的程度.结果表明:在总体上,情绪观点采择与情绪调节策略有关,情绪调节策略与同伴接纳有关,情绪观点采择能力与同伴接纳的边缘正相关在控制年龄后消失了;年长组儿童的攻击策略能显著预测同伴接纳,年幼组儿童的情绪观点采择、攻击策略、建构性策略都与同伴接纳有关,但只有攻击策略、建构性策略能显著预测同伴接纳;年幼组儿童的情绪观点采择分别通过攻击策略、建构性策略两条路径间接影响了同伴接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学前儿童同伴接纳的个体差异来源提供了情绪能力方面的数据.  相似文献   

5.
以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儿童为被试,探讨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的年级和性别差异,同时考察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及偏差对社交退缩行为的预测作用。儿童完成同伴评定、知觉评定、社交自我知觉和班级戏剧量表。结果表明:(1)随着年级的升高,儿童的同伴接纳知觉越来越准确;儿童的同性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四年级男生的异性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显著低于女生;(3)同伴接纳知觉准确性显著正向预测安静退缩和活跃退缩;同伴接纳知觉偏差显著负向预测安静退缩,但对活跃退缩不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6.
幼儿情绪理解、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31名3~6岁的儿童为被试,探讨了不同层次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及其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儿童的表情识别、情绪解码和二级情绪理解能力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趋势;在总体上,儿童的情绪解码能力和亲社会行为能显著地预测其同伴接纳;情绪理解和亲社会行为对儿童同伴接纳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年龄效应,情绪解码能力是年幼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亲社会行为则是年长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7.
童年中期不同水平的同伴交往变量与孤独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30名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儿童社会行为、同伴关系、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结果表明,社会行为通过同伴关系、社交自我知觉的多重中介作用对孤独感产生影响,不存在直接效应;社会喜好只通过社交自我知觉的中介作用与孤独感产生联系,也不存在直接效应,而友谊质量与孤独感既存在中介的联系,也存在直接的联系.同伴交往四个水平的变量中,社交自我知觉对孤独感具有最大的预测力,其次分别为友谊质量、社会行为和社会喜好.  相似文献   

8.
刘俊升  丁雪辰 《心理科学》2012,35(2):384-390
摘要:用同伴提名和班级戏剧对小学4年级至初中二年级787名儿童进行一年的追踪研究,采用交叉滞后设计,考察了社交淡漠与同伴接纳的相互预测关系。结果发现:(1)同伴接纳与社交淡漠呈显著负相关;(2)社交淡漠在一年时间内呈现出高度的稳定性。测试时间与性别、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在一年时间里,小学男生社交淡漠水平有所减少、女生社交淡漠水平有所增加,而初中男生社交淡漠水平有所增加、女生社交淡漠水平有所减少;(3)二元交叉滞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社交淡漠与同伴接纳的关系模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对于男生,前测的社交淡漠可以显著预测后测的同伴接纳,而前测的同伴接纳不能显著预测后测的社交淡漠。女生则呈现完全相反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讨城市、农村和流动三类儿童在共同相处的社会环境下的社会行为和适应。结果显示:(1)女孩在同伴接纳、领导地位、社交性-合作、害羞敏感、教师评定能力和学习成绩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孩,而男孩的受欺负得分显著高于女孩。(2)流动儿童的同伴拒绝显著高于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而城市儿童的社交合作显著高于农村儿童和流动儿童。(3)农村儿童的害羞敏感能够预测同伴接纳;城市和农村儿童的害羞-敏感均能够预测社交性-合作和同伴拒绝;三类儿童的害羞-敏感均能预测受欺负行为。此外,流动儿童的性别与害羞-敏感交互作用能预测消极提名。  相似文献   

10.
以554名3~6年级的小学生为被试,采用量表法、同伴提名法探讨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3~6年级小学生的孤独感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女生。(2)不同社交地位的儿童其孤独感也不同,低接纳组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一般接纳组和高接纳组,而一般接纳组与高接纳组儿童的孤独感差异不显著。(3)在高接纳组儿童中,社交自我知觉消极的儿童其孤独感显著高于社交自我知觉一般的儿童,社交自我知觉一般的儿童其孤独感显著高于社交自我知觉积极的儿童;但是在一般接纳组和低接纳组中,社交自我知觉不同的儿童其孤独感并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家庭处境不利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研究述评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郑信军  岑国桢 《心理科学》2006,29(3):747-751,703
本文就家庭视角评述国外关于处境不利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关研究。有关文献表明,处境不利儿童的自我概念有明显的外在化特征,区分性低,较少指向未来;他们存在社会信息加工中的译码困难和归因偏向,其信息加工技能和认知控制技能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社会性情绪发展也存在诸多困难;他们的亲子依恋往往是不安全甚至矛盾类型;他们往往难以被同伴所接纳,在交往中更多地表现出适应不良性行为,其友谊质量也比较差,但自我效能、自我调节以及良好的群体特征是改善其同伴交往的重要因素;家庭的各种不利因素还会对其社会交活动中的活动能力、活动数量、活动水平和活动技能带来影响,在他们身上也更容易出现攻击、退缩以及各种过错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当前,有关这些儿童的神经生理与心理学结合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友谊特征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宗奎  万晶晶 《心理科学》2005,28(3):573-575,572
本研究运用社会测量提名法、友谊质量问卷、社会行为同伴提名法考察了586名初一至初三儿童的友谊特征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表明,在男女初中生中,不论外部攻击还是关系攻击,一对友伴表现出的攻击行为越多,其同伴接纳程度越低。结果表明,同伴群体可能支持符合性别规范的攻击行为,反对不符合性别规范的攻击行为。友谊受欢迎程度这一外部指标比友谊质量等内部指标对攻击行为的预测更为稳定和可靠。  相似文献   

13.
童年中期同伴关系、同伴关系知觉与心理行为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春凤  周宗奎 《心理科学》2006,29(5):1086-1090
本研究以422名小学二、三、四年级的儿童进行为期3年的纵向研究,考察了时间2的同伴关系知觉在时间1的同伴关系和时间3的心理行为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自我知觉的社会能力在同伴接纳与社交/领导行为和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自我知觉的友谊质量在双向互选朋友与社交/领导行为和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4.
幼儿同伴关系与情绪理解能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津某幼儿园大班58名幼儿为被试,采用四种情绪理解任务测查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并采用同伴提名法测查幼儿的被接纳和被关注程度.通过对五种同伴关系类型的幼儿在四种情绪理解任务上的差异研究,考察同伴关系与情绪理解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欢迎型幼儿在四种情绪理解任务上的表现显著高于被拒绝、被忽视和矛盾型幼儿;幼儿受同伴接纳程度与其情绪理解能力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被同伴关注程度相关不显著;同伴接纳程度对幼儿的情绪理解能力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2097名六年级儿童(平均年龄12.27岁, 男生1093名)的亲社会行为以及多种心理社会适应指标进行测量, 主要运用个体定向的方法考察童年晚期亲社会行为与儿童心理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亲社会行为与孤独感、攻击等不良适应呈中等程度负相关, 与同伴接纳、社交自我概念等积极适应呈中等程度正相关;(2)童年晚期儿童的心理社会适应表现为内化问题、外化问题、同伴拒绝与正常发展4种模式;(3)个体亲社会行为水平越高, 越可能属于正常发展组, 越不可能属于不良适应组;在各种不良适应组中, 个体亲社会行为水平越高, 更可能属于内化问题组, 而非外化问题和同伴拒绝组;(4)高亲社会组的儿童有6.8%存在内化问题;低亲社会组的儿童有50.2%适应良好;与普通儿童相比, 低亲社会组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适应不良。  相似文献   

16.
儿童社交问题解决与其社交地位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宗奎  范翠英 《心理科学》2003,26(5):834-838
本研究初步考察了小学儿童的社交问题解决与其社交地位的关系。采用访谈法研究了小学儿童在发动交往、维持交往和解决冲突三种情境中的社交问题解决。结果发现,不同社交地位的儿童对社交目标的选择并无显著差别;而在发动交往时,被拒绝儿童更倾向于借助他人帮助。被忽视和被拒绝儿童比正常儿童更少选择言语沟通和解释策略。被忽视儿童发动交往的有效性低于其他儿童,被拒绝儿童解决冲突的适当性低于受欢迎儿童和一般型儿童。  相似文献   

17.
儿童的内隐特质观与社交失败后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60名儿童为被试考察儿童内隐特质观与社交失败后反应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越来越积极地应对社交失败;(2)社交失败后,越赞同固存观儿童提出的积极群体加入策略比例越低而消极策略比例越高;越赞同发展观儿童提出的积极策略比例越高而消极策略比例越低;(3)持固存观儿童比持发展观儿童更倾向将社交失败归因于自己,自我评价也更为消极,但两者在社交坚持性、未来社交预期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在金华市和杭州市两所市区普通小学, 选取366名3~6年级儿童为被试, 采用同伴互评、同伴提名法和班级戏剧问卷, 考察了社会行为在小学儿童同伴信任和同伴接纳间的中介效应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 亲社会行为、退缩行为在儿童同伴信任和同伴接纳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 而攻击行为的中介效应不显著;(2)社会行为的中介效应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同伴信任对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亲社会行为对同伴接纳的预测作用都显著高于男生, 使得女生亲社会行为的中介效应大于男生。男女生的同伴信任对退缩行为的预测作用没有性别差异, 但是男生的退缩行为对同伴接纳的预测作用显著高于女生, 使得男生退缩行为的中介效应大于女生。  相似文献   

19.
为检验同伴侵害影响儿童孤独感的中介变量,采用同伴提名、儿童自我知觉量表、儿童孤独感量表和班级戏剧问卷对武汉市某小学3-6年级445名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同伴接纳和整体自尊是同伴侵害与孤独感间的两个中介变量。 在考察单一变量的中介作用时,同伴接纳在儿童的同伴侵害与其孤独感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而整体自尊在儿童的同伴侵害与其孤独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当同时考察同伴接纳与整体自尊的中介作用时,同伴接纳与整体自尊在同伴侵害与孤独感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而且,由于同伴接纳对整体自尊的正向预测作用,同伴侵害对整体自尊的预测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李晶  朱莉琪 《心理学报》2014,46(9):1301-1316
合作行为是一种重要的亲社会行为, 对儿童的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而孤独症儿童的典型特征是社会功能存在缺陷, 从而导致合作行为的缺乏。以往研究未能就孤独症儿童在不同合作任务类型中的表现做出区分, 本研究采用经典的囚徒困境博弈和合作性工具任务比较了6~12岁的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发展儿童在不同任务中的合作行为。结果显示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儿童在囚徒困境中的合作行为没有显著差异, 然而, 他们在工具性任务中表现出比正常儿童更低水平的合作行为。这说明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在对认知能力有不同要求的合作任务中的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