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言祖语     
云何持戒能生戒?因五戒得沙弥戒,因沙弥戒得律仪戒,因律仪戒得禅定戒,因禅定戒得无漏戒,是为戒生戒。云何持戒能生于檀?檀有三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三,者无畏施。持戒自检不,侵一切众生财物是,名财施。众生见者慕其所行又,为说法令其开悟。又自思惟:我当坚持净戒与,一切众生作供养福田令,诸众生得无量福。如是种种名为法施。一切众生皆畏于死持,戒不害是,则无畏施。复次菩,萨自念:我当持戒以,此戒报为,诸众生作转轮圣王或,作阎浮提王若,作天王令,诸众生满足于财无,所乏短;然后坐佛树下降,伏魔王破,诸魔军成,无上道,云何持戒生禅?人有三业作…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7,(8)
<正>第五节戒体差别一、体性无别七众所受持的别解脱戒分为四个层次:1、具足戒,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2、十戒(又称勤策律仪),为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所受持;3、八关斋戒(又称近住律仪),为优婆塞、优婆夷中的净行者所受持;4、五戒(又称近事律仪),为优婆塞、优婆夷所受持。~([367])南山律将在家戒律与出家戒律纳入同一个整体框架,是因为《四分律》本来就通收道俗之法,在家戒律作为出家戒律的阶梯,对于修行具有重要意义~([368])。《随机羯磨》将在家戒律也包括  相似文献   

3.
<正>(接上期第50页)佛教戒律不杀生善巧方便处境论杨五郎是五台山太平兴国寺的僧人,僧人就要遵守佛教戒律。佛教戒律是佛祖制订的戒条律仪,具有止恶扬善的作用,位于佛学的"三学"之首,是佛教僧团生存发展的良师益友,佛教的戒律很多,诸如五戒、八戒、十戒、沙弥戒、  相似文献   

4.
佛言祖语     
《法音》1989,(10)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今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若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  相似文献   

5.
戒律之界说及其在佛教中之地位佛教三无漏学,首为戒学.《成实论》曰:"若无持戒,则无禅定." "戒能为定因."故持戒为禅定之基础.戒律梵名有三:一名尸罗,此云清凉.二名毗奈耶,旧译毗尼,此云调伏,善治;正译为律,律者法也.三名波罗提木叉,此云别解脱,亦云处处解脱,或云随处解脱,而中文之总名,便是戒律.《舍利弗问经》曰:"波罗提木叉,名最胜义,以何义故,名为最胜?诸善之本,以戒为根,众善得生,故言胜义.复次,戒有二种:一、出世,二、世间.此世间者,能与出世作因,故言最胜.复次,戒有二种,一者依身口,二者依心.由依身口戒,得依心戒,故名为胜."  相似文献   

6.
何谓沙弥沙弥尼佛教的出家人共有五种,本文只能先谈三种,那就是沙弥、沙弥尼、式又摩尼。在律典中,通常称此三种为三小众。因为从大体上说,二十岁以前的出家男女,不得受比丘戒及比丘尼戒,虽然三小众的年龄,并不限止在二十岁以前。因此,一则是年岁小,二则是戒的等级小,所以称为小众。现在,我们先说沙弥的问题。沙弥戒与沙弥尼戒是相同的十条,沙弥与沙弥尼所不  相似文献   

7.
定与慧     
<正> 佛教修学体系中,定与慧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谓"戒、定、慧"三学,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通过戒律来摄心,可以生起禅定,依于禅定起观,可以得到智慧。对于"定"而言,"戒"是一种方法,是一种生起定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戒"是广义的戒,是对于心理和行为的一种约束和规戒,而不特指  相似文献   

8.
吴明 《法音》1990,(10)
三聚净戒律宗立有三聚净戒,以广摄一切戒法.一、摄律仪戒,一切诸恶悉皆断舍故.二、摄善法戒,一切诸善悉皆修行故.三、摄众生戒,亦谓饶益有情戒,荷负众生遍施利益故.戒律条文虽多,总的精神不外止恶、行善、利他三个方面,故三聚净戒即总括一切戒法.戒可分通戒别戒二类:通戒即三聚净戒;别戒即五戒、八戒、十戒、五百大戒乃至三千威仪.如上三聚净戒,亦有通受别受二种.别受摄律仪戒,即是别受,如今丛  相似文献   

9.
佛言祖语     
复次,云何名三乘善巧?谓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依此三乘而求出离。云何菩萨摩诃萨于声闻乘善巧智慧?遇佛出世,闻四谛法,因声悟理,生正见故,是名声闻。修净戒故圆满戒身,得禅定故圆满定身见谛理故得智慧解脱解脱知见身是名菩萨摩诃萨于声闻乘得善巧智复有声闻乘善巧于三界中生疲倦想于有为法深观无常见一切法悉皆无我涅槃寂静欢喜爱乐复观五蕴如怨贼,观诸界如毒蛇,观内六处如空聚,常愿出离,乐于涅槃起依怙想,是名菩萨摩诃萨于声闻乘而得善巧。复次,云何菩萨摩诃萨于独觉乘善巧?谓厌诸有为,乐于出离,少欲知足,离诸戏论,乐居闲寂于诸因缘自然…  相似文献   

10.
修定之资粮     
修定之资粮如吉修习禅定,必须具备足够的资粮,就如出门旅行,要预先准备旅费、食品及衣物等生活日用品,才能起行。有关禅定之资粮,主要是选择处所、威仪,守护戒律仪、根律仪,认识各种障难及其对治,了知所缘之境。以下依次解说。一、选择处所、威仪修定时对处所、威...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7,(2)
<正>本刊讯1月2日至6日,以会长学诚法师为团长,副会长妙江法师、印顺法师、明海法师为副团长的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赴尼泊尔出席了在蓝毗尼中华寺举行的传戒法会。1月4日,尼泊尔中华寺三坛大戒法会进入第21天——正授比丘戒。上午8时,众乞戒沙弥在诸位引礼师父的带领下,依序排班列队,恭请学诚律师为得戒和尚、妙江律师为羯磨阿阇黎、印顺律师为教授阿阇黎,登坛升座,为诸乞戒沙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4,(1)
正本刊讯2013年12月24日,在经过初坛授沙弥戒与二坛授比丘戒后,中国佛教协会在尼泊尔中华寺举行了庄严的三坛大戒授菩萨戒仪式。在佛陀故乡传授菩萨戒,这在中国汉传佛教史上尚属首次,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和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戒修 《法音》1995,(11)
登比丘坛有感(栖霞山佛学院第四届学僧)戒修在求戒的过程中,登比丘台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仪式了,也就是能否得到戒体的关键和称为真正比丘(佛弟子)的开端,可想而知,登比丘台的仪式比受沙弥戒和菩萨戒的仪式是更为严肃、庄重了。傍晚的夕阳照着整个隆昌古刹,照在大...  相似文献   

14.
佛言祖语     
法护 《法音》2005,(12):1-1
复次,海意!有三种法增长大乘。何等为三?一者发菩提心增修善根,二者为善知识之所摄受不生疲懈,三者建立大悲而无退转。此之三法增长大乘。复有三法增长大乘。何等为三?一者勤修胜行,二者伺察诸行,三者于胜行中为诸众生而善成办。复有三法:一者摄止悭心,二者广行施舍,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自集净戒,二者将护破戒之人,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心无障碍,二者忿恚众生令得清净,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精进无倦,二者懈怠众生而能将护,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从禅定生,二者不著禅定,三者回向菩提。复有三法:一者勤求多闻,二…  相似文献   

15.
慈悲是中国佛教的根本精神,也是菩萨戒的制戒宗旨。菩萨戒又称三聚净戒,包含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三重内容,意在止恶、修善、度众生,均未离开拔众生苦、与众生乐的本质,故而彰显了佛教的慈悲精神。菩萨戒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戒律,以戒为名是将佛教的慈悲精神以戒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制度的强制性保障慈悲精神的践行。《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戒,以"孝名为戒"和慈悲精神贯通全文,处处强调"孝顺心"、"慈悲心",使《梵网经》脱颖而出,成为菩萨戒根本经典,也使梵网菩萨戒成为菩萨戒四大体系中最流行的一系。  相似文献   

16.
佛法东传后,由于受中土心性论的影响,大乘戒律得以兴盛。以南山宗为代表的戒体说的提出,在刺激中土信众对戒律受持的同时,也因律制的繁糅和僵化影响了人们对佛性的体悟,以至禅宗直接将戒条律仪看作是悟道的障碍,致使律宗一蹶不振,戒律连原始功能也无法实现。因此,通过研究《四分律》,探究佛陀结戒的本真意旨,恢复戒律之于“和合僧团,正法久住”的原始功能,对于佛教正法久住,力挽律行不严的颓风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内江圣水寺举办传戒法会本刊讯4月14日至5月15日,四川省内江市圣水寺隆重举行了传戒法会。法会新戒来自四川及邻近省份,均先经所在寺院推荐,然后经四川省佛教协会审核认定。新戒入堂前进行课诵考试,不合格者取消进堂资格。经过筛选,最后确定受戒沙弥298名。...  相似文献   

18.
《佛教文化》2007,(6):17-18
十月大理,天高云淡。近200名来自云南省及国内部分省市的新戒子们齐聚在素有"佛都"之称的崇圣寺,参加为期一个月的"云南省佛教协会首届传授二部僧三坛大戒法会"。所谓"三坛",是指初坛之沙弥、沙弥尼戒;二坛之比丘、比丘尼戒;三坛之菩萨戒。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99,(10)
戒幢佛学研究所是中国佛教协会今年批准成立的培养高级佛学专门人才的教育研究机构。由赵朴初会长任名誉所长、落山法师住所长,济群法师、净因法师任副所长。经与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协商,决定从九月开始联合招收中国佛学研究生(10名)和预科生(25名)。戒幢佛学研究所的宗旨为“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僧伽文化素质,培养爱国爱教合格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现代化建设”;培养目标是造就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适应我国佛教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在办学思想上,要求在共同熏修中贯彻“从律仪生活中培养学…  相似文献   

20.
王孺童 《法音》2006,(9):51-51
《优婆塞戒经》和《梵网经》为在家佛教徒学习大乘佛教行为规范所必读的两部重要经典。《优婆塞戒经》:七卷,为北凉昙无谶译,亦名《优婆塞戒本》。该经是佛陀为善生长者所说大乘优婆塞戒的经典。全经内容分为集会、发菩提心、悲、解脱等二十八品,说明菩萨之发心、立愿、修学、持戒、精进、禅定、智慧等。其中,《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为本经的重心。在该品中,除了提出在家菩萨应受的五戒外,更提出六重、二十八失意等大乘独有的戒条。所谓“六重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虚说、不邪淫、不说四众过、不酤酒;“二十八失意”,即包括不供养师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