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汪岩桥 《学海》2007,1(3):143-149
本文在肯定“经济人”假设及其理论应有意义的前提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归纳西方经济学社会科学研究相关成果,结合现代世界经济活动的新特点,对“经济人”假设以及与之紧密结合的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批判。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这一理论存在问题的根源所在,认为从根本上说是脱离了人类的实践本质,脱离了人类行为的社会性特点。文章同时认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积极的理论批判和理论建设,构建综合性理论学说,是把握经济活动规律,正确指导现代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的道德性及其制度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率的经济模式。在市场经济中,活动主体是所谓“经济人”。按照经济学家的理解,“经济人”是指根据自己的理性来从事经济活动、选择经济行为的个人。而经济学家所假设的理性,在经济学范围内被赋予独特的涵义。路斯和莱法曾从博弈理论的逻辑出发,将“经济人”的这种理性定义为:“在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中,博弈者将选择能产生较合乎自己偏好的结果的方法,或者用效用函数的术语来说,他将试图使自己的预期效用最大化。”①“经济人”的理性所设定的目的,是符合“经济人”的个人偏好的目的。或者说,“经济人…  相似文献   

3.
理性的祟拜及其缺憾——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方法的审视张雄当20世纪思想家们正从各个领域展开对理性主义传统深入批判的时候,经济学主流学派似乎还在为理性主义传统站好最后一班岗。这种理论的悲哀,其原因之一恰恰在于哲学对经济学过于冷漠。本文从经济哲学角度,对西方自古典时代延续至今的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研究范式进行批判与考察。笔者认为,理性经济人——作为一种高度抽象的历史理性模型,它受17、18世纪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影响,并由亚当·斯密开创和加以使用的。毫无疑问,这种貌似简单的经济人模型不仅是解释人类经济行为…  相似文献   

4.
经济人思想:经济伦理学的理论基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是古典经济学宝贵遗产中最重要部分的"经济人"思想,在经历了不断的被批评和被修正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经济人"思想之所以成为经济伦理学的理论基石,在于它实事求地回答了市场体制之下驱动人的行为的动机和经济活动为什么应遵循一定的伦理规则这一根本性问题.因此,经济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必须以"经济人"思想为立论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5.
“经济人”假设辨析谢洪恩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迅速建构和发展的过程中,总体形势令人鼓舞,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文明、不道德乃至违法犯罪现象。这不仅直接干扰和妨碍着社会主义经济的正常运作,而且必将影响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试论经济人的道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方古典经济学认为 ,经济人的利己行为通过市场可以转化为道德行为。然而二百多年的经济实践并未证实这一理论 ,其根本的问题在于经济人的利他并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利他。加强经济人的道德建设 ,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7.
“孔颜之乐”问题自从周敦颐明确提出后,几乎一直贯穿于整个宋明理学中,并且由此发展出了多种有关“乐”的理论。那么,这些理论是如何发展的?这种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其原因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深入研究宋明理学“孔颜之乐”论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研究,我们总结出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论主要有以下一些发展线索:由注重外在规律、规范到注重个体内心自适;由道德理性到生活感性;从精英意识到平民心态;由理想追求到现实现成;从“无我”到“有我”等线索。然而其中最主要的则是由道德理性到生活感性和从“无我”到“有我…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伦理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可持续发展理论 ,是 2 0世纪后期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观 ,是人类以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审视道德主体行为善恶而做出的理性选择。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后 ,引起了伦理学界的深刻思考 ,对其中蕴涵的伦理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提出了许多新理论、新观点、新见解。本文试就我国伦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做一简要梳理 ,以便促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思想 ,始于 2 0世纪 60年代初。 1 980年 ,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起草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直至 1 987年联合国…  相似文献   

9.
自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问世以来,“哥白尼革命”一词在许多领域都被用以贴切地说明与康德为哲学带来的转变有同等意义的革命性转变。在《从外面(中国)思考:远东访谈录》[1]一书中对哲学家兼汉学家弗朗索瓦·朱利安进行提问的蒂埃里·马尔谢塞写道,这本书“不啻提出了重新启动‘离中心’这一伟大工作的动议,即定义我们的现代性———实际上是一次新的‘哥白尼颠覆’”。[2]朱利安解释说,“中国和西方的对峙是当代最伟大的问题之一”,“中国的思想为我们展示了不同的内在连贯关系”,它“还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理智之后的先入之见”,因此中…  相似文献   

10.
“心性”为中国哲学所特有的范畴。“心性”理论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过程之中。同许多范畴、学说一样,“心性”学说在先秦时期已具备了基本的理论形态。从本质上看,先秦时期的“心性”理论,合本体论、认识论、伦理观为一体,注重主体思维与道德理性的结合。本文拟从先秦“心性”学说的理论基础和“心”之修养方法等方面粗陈管见,以求正于方家。  一、先秦“心性”学说的理论基础——“人性论”在中国哲学中,“心”是人所特有的思维器官。“心性”源于“人性”。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对“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