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言祖语     
《法音》1988,(7)
(赵州从谂禅师)问南泉(普愿禅师):“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师曰:“还可趣向否?”南泉曰:“拟向即乖。”师曰:“不拟时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禅宗史上,赵州从谂以其禅机玄妙,辩才无碍,被誉为“赵州古佛”。其玄言法语斩断葛藤,直下承当,天下参禅学佛者无不悚然信服。形成风靡唐宋、独步一时的“赵州门风”。赵州一生行履,曾九游圣地五台山,为五台山禅宗丛林的兴盛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清凉山志》卷3《高僧懿行》特为赵州辟传,列为五台高僧。赵州行履赵州(772—897),唐代禅僧。曹州郝乡(山东菏泽)人,一说青州临淄人。法号从谂。幼时性情孤傲不介,“越二亲之羁绊,超然离俗”(《宋高僧传》卷11)。于曹州扈通院(一说青州龙兴院)出家,从师披剃。受具足戒前,听说普愿禅师道化翕如,言满天下,便赴池阳(河南南阳)  相似文献   

3.
赵州从谂为南泉普愿弟子,禅门巨擘,其"柏树子"、"狗子无佛性"等独具一格的赵州禅风对后世禅宗产生深远影响,并被佛教其它宗派所借鉴与吸收;其影响甚至绵延至当今韩国、日本等国。鉴于赵州在禅宗乃至佛教中的特殊地位及巨大影响,笔者试据《祖堂集》等佛教早期史料中关于其生平、语录等记载,对其禅法思想、驻锡观音院前的行脚经历、法脉传承等方面作几点探讨,以期有助于赵州从谂的相关研究,以及为当今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赵州从谂为南泉普愿弟子,禅门巨擘,其"柏树子"、"狗子无佛性"等独具一格的赵州禅风对后世禅宗产生深远影响,并被佛教其它宗派所借鉴与吸收;其影响甚至绵延至当今韩国、日本等国。鉴于赵州在禅宗乃至佛教中的特殊地位及巨大影响,笔者试据《祖堂集》等佛教早期史料中关于其生平、语录等记载,对其禅法思想、驻锡观音院前的行脚经历、法脉传承等方面作几点探讨,以期有助于赵州从谂的相关研究,以及为当今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在茶馆茶楼及茶人聚会场所,常可看到写有“吃茶去”三个大字的书法条幅。提起这三个字的来由,还有一则有趣的典故。唐代有位高僧从谂禅师(778~897),常住河北赵州观音院,人称“赵州古佛”。从谂以茶喻禅,每次开示学人之前都要带句“吃茶去”。清代《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记有其事: “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  相似文献   

6.
《法音》1992,(2)
从谂在南泉处悟得“平常心是道”,随即到嵩山琉璃坛受戒。后听说其先前的业师驻锡曹州护国院,即前往省觐。其师见他回来,私下造人告诉郝氏族人:“君家之子游方已回。”族人闻听,欢欣不已,准备日后来看望。从谂知道后深感不安,对师说:“尘俗爱网,无有了期,既已辞家,不愿再见。”随即束装回返。从谂在南泉处前后十余年,以其超群的悟性和气度,深得南泉的赏识。南泉寂后(834),从谂携瓶负钵,遍历诸方,寻师问道,走上了漫漫的行脚之途。  相似文献   

7.
为纪念铃木大拙(1870~1966),我想基于“人”的概念研究一下铃木对《临济录》①和《赵州录》②的评价及译解,他认为“人”的概念是这两部著作共同具有的。《临济录》和《赵州录》是两部分别记载临济义玄(?~866)和赵州从谂(778~897)语录的禅宗经典。传统上称它们为“禅宗语录之王”③,铃木曾说过《临济录》是“被许多人看作我们现有的最优秀的禅宗论著”④。不过,他评价最高的禅宗言行集则是《赵州录》,铃木认为它不仅具有与《临济录》同样生动的禅的知见,而且鲜明表现了禅宗慈悲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好事不如无     
如意 《佛教文化》2012,(6):104-104
“好事不如无”是很多禅宗祖师在启发弟子悟道时,经常说的一句禅语。如《五灯会元·赵州本传》记载:一次,赵州从谂禅师的侍者文远,正在大殿中拜佛,被赵州禅师看到了,禅师用禅杖打了他一下.问道:“你在干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赵州从谂(778-897),是唐代最著名的禅宗僧侣之一。他所开创的不立一家家谱、独来独往的禅风,使他得以卓然屹立于五家之外,影响远播日本、韩国等汉传佛教圈,千年不绝。本文依据古今中外的典籍,对赵州和尚的生平化迹作了较为清晰的勾勒,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有这么一则禅宗公案。某僧人问赵州从稔禅师:"听说你亲自见到了南泉普愿禅师,是吗?"赵州从稔禅师答道:"镇州出大萝卜头。"僧人问赵州禅师是否见到了南泉禅师,自然是想要得知两位佛门前辈会面之状,进而窥见真法。不料赵州禅师竟然顾左右而言他,说起了镇州的特产萝卜头。佛家讲究摒除"人我执"和"法我执"。前者是执著于物质利益和人体感官,后者则是执著于真法与大道。这个僧人作为出家人,大抵能够多少破除人我执,可惜仍然执著  相似文献   

11.
在《祖堂集》等禅籍中,记载有赵州从谂禅师与小师文远进行论义游戏比赛的公案。由于从谂禅师在论义中故意互窜混淆了关键词“胜”的语义理解层次,所以小师文远无论怎样都处于败方。本文试以悖论的逻辑原理来解析这则饶富禅趣的公案,并指出这则公案的意义在于它反映了禅宗思维方式中的超乎常规逻辑的超逻辑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待客之道     
佚名 《思维与智慧》2004,(10):38-38
赵王特地拜访赵州从谂禅师。这时,从谂禅师正在床上休息,他躺着对来访者说道:“大王!我现在已老迈,虽然你专程来看我,但我实在无力下床接待你,请别见怪。”  相似文献   

13.
一、澄观的简历和著作 澄观(738—839),唐代高僧,被尊为华严宗四祖。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1岁从本州宝林寺需禅师出家。至德二年(757)从妙善寺常照受具足戒。乾元年间(758—759)依润州(今江苏镇江)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后回本州依开元寺昙一律师受南山律学并往金陵依玄壁长老习关河“三论”。代宗大历年中在瓦官寺听受《大乘起信论》及《涅槃经》。又从淮南法藏学新罗元晓的《大乘起信论疏》。后到钱塘(今杭州)天竺寺听华严宗法铣讲《华严经》。大历七年(772)又往剡溪,从成都慧量重新研习“三论”。大历十年(775)到苏州从天台宗学者荆溪湛然学天台止观及《法华》、《维摩》等经疏。复走谒牛头慧忠、径山道钦及荷泽  相似文献   

14.
陈星桥 《法音》2002,(8):20-27
河北赵县柏林禅寺中兴已有15个年头,业已发展成为闻名中外的一座大刹。“生活禅”夏令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柏林禅寺住持净慧法师提倡的“生活禅”作为人间佛教思想的一个重要理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同时,人们对柏林寺祖师赵州从谂及其赵州禅的兴趣也与日俱增。当年赵州和尚于此拈槌竖拂,举扬宗风,以至有“天下赵州”之誉。而今赵州塔下,郁郁葱葱的新生松柏伴随着千年古柏茁壮成长,令人有满目青山之感。跨越千年时空,赵州禅重放异彩;经历十年浩劫,柏林寺枯木逢春,委实令人感到佛法不可思议,赵州禅不可思议。曾听净…  相似文献   

15.
赵州吃茶记     
一、庭前柏子待何人? 来参真际观音院.何幸国师塔尚存。寂寂禅风千载后,庭前柏子待何人? 以上一诗,为净慧法师住持赵县柏林寺的感怀之作。柏林寺在唐代名观音院,从谂禅师长期行脚参学后。于八十岁左右定居于此,任方丈四十年,人称“赵州古佛”,寂后赠“真际大师”。赵州对前来求道者,不管是曾到还是新来,皆请人“吃茶去”。“赵州茶”,“云门饼”、“德州棒”、“临济喝”,自唐宋起就风靡丛林,几成为中国禅宗的象征。净慧法师1988年以《法音》  相似文献   

16.
刘珊 《中国宗教》2017,(8):64-65
一寒山是唐代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僧人。他族姓不详,生活年代也无法确定,相传隐居在浙江天台始丰县寒岩幽窟中,所以世人称之为“寒山”。据《祖堂集》《宋高僧传》等记载,沩山灵祐禅师曾在天台山会见寒山;另据《古尊宿语录》记载,赵州从谂禅师也曾与寒山相互问答。寒山在当时名声满播于江浙僧界。  相似文献   

17.
正一寒山是唐代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僧人。他族姓不详,生活年代也无法确定,相传隐居在浙江天台始丰县寒岩幽窟中,所以世人称之为"寒山"。据《祖堂集》《宋高僧传》等记载,沩山灵祐禅师曾在天台山会见寒山;另据《古尊宿语录》记载,赵州从谂禅师也曾与寒山相互问答。寒山在当时名声满播于江浙僧界,据说妙利普明塔院因此改名作  相似文献   

18.
真谛(499~569)三藏是继鸠摩罗什法师之后被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家”之一的伟大译师。他是西天竺优禅尼国人,梁武帝使臣张(?)从扶南国礼请来华,于大同十二年(546)八月十五日抵达南海,两年后,即太清二年八月始达建康(今南京)。由于侯景之乱,“不果宣述”(《唐高僧传》卷一。下文未注出处者同此),因往富春(浙江富阳县)从事《十七地论》的译业。承圣元年(552),他再度回到建康,“止于金陵正观寺,与愿禅师等二十馀人翻《金光明经》”。两年后的554年回豫章,旋往各地游方弘化。永定二年(558)复回豫章,并在临安、晋川诸郡停留,从事经论翻译。但他深感“道缺情离,本意不申”,曾三度萌起归国之念。天  相似文献   

19.
太虚法师(1889~1947),俗姓吕,名淦森,出家后,法名唯心,字太虚,浙江崇德(今并桐乡)人。幼年父母俱亡,家贫体弱。少年时,当过百货店学徒。因随外祖母往九华、普陀诸山进香,对佛教发起信心。1904年十六岁,从苏州平望小九华寺奘年和尚出家,是年冬,从天童寺寄禅和尚受具足戒后,即至宁波三官堂依歧昌法师座下,专门攻读《楞严》、《法华》及《四教义》等经论。十九岁,由圆瑛法师介绍亲送慈谿县汶溪西方寺阅览大藏。读《般若经》,豁然开悟,他一生佛学深造,肇基于此。时值有清末  相似文献   

20.
潘师正     
(586—684) 唐代著名道士,字子真。贝州宗城(一说赵州赞皇,今均属河北)人。出身仕宦世家,自幼熟读六经,并得母口授《道德经》。年十三丧母,庐于墓侧,以至孝名于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