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与唐初是从山林道教到都市道教的转型期,也是中古道教从领户治民到出家住观的转型期。随着大一统帝国的再造,此前分别发展的南、北道教传统也进一步整合,而隋王朝的新都——大兴城逐渐成为全国道教文化的中心。经过考证,可知大兴城共有十座道观,其中道士观八座,女冠观二座。除了三洞观、澄虚观、灵感观等三座道观始置年代不详、玄都观于开皇二年从长安故城迁来之外,其余六座道观均始置于开皇六年至八年之间,其中四座更与隋文帝直接相关。本文结合传世文献与石刻、敦煌文书等出土文献,细致梳理了这些道观的置立及其在唐代的发展变化。可以说,虽然唐长安城在不同时期陆续新建了许多宫观,其中一些更曾显赫一时,但是,始置于隋代的这些道观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隋与唐初的佛道论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是长安道教文化的底色。  相似文献   

2.
隋与唐初是从山林道教向都市道教的转型期,也是中古道教从领户治民到出家住观的转型期。随着大一统帝国的再造,此前分别发展的南、北道教传统也进一步整合,而隋王朝的新都——大兴城逐渐成为全国道教文化的中心。经过考证,可知大兴城共有十座道观,其中道士观八座,女冠观二座。除了三洞观、澄虚观、灵感观等三座道观始置年代不详、玄都观于开皇二年从长安故城迁来之外,其余六座道观均始置于开皇六年至八年之间,其中四座更与隋文帝直接相关。本文结合传世文献与石刻、敦煌文书等出土文献,细致梳理了这些道观的置立及其在唐代的发展变化。可以说,虽然唐长安城在不同时期陆续新建了许多宫观,其中一些更曾显赫一时,但是,始置于隋代的这些道观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隋与唐初的佛道论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是长安道教文化的底色。  相似文献   

3.
唐代道教规模辨析张泽洪唐代的道士人数,是一个尚存争议的问题。本文运用史籍、道经的有关记载,对唐代道观设置及道士人数作了较详细的辨析,认为唐代道教作为国家宗教,具备一定的规模,能保证其履行国家宗教的职能。作者张泽洪,1955年生,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副...  相似文献   

4.
唐代为中国道教的全盛时期,其道派承袭魏晋南北朝,来源有二,其一是继承魏晋神仙道教的传统,其二是魏晋天师道的流变。例如唐代专门从事外丹黄白术的金丹派道士和以各类气法修炼,兼服食药物养生的炼养派道士,则是继承方仙道传统的神仙道教流派。上清派、灵宝派、正一派等经箓派道教,实际上是魏晋天师道在神仙道教影响下的流变。再有楼观派(唐初改楼观为宗圣观)道士以终南山为中心,形成终南山道团,宗老子和关尹子,习《老》、《庄》,实为神仙道教和经箓派道教的融汇。唐代道观遍于全国名山大邑,以茅山和终南山最显,道教重道阶而不重道派。其中上清派以茅山为本山,师徒授受分明,是唐代影响最大的道派。自陶弘景以来其传授次第为:  相似文献   

5.
宗教与文学同时臻于极盛,是唐代文化的一大特点,而道教与唐诗的关系遂成为研究热点。道观作为道教理念与活动的实物化长存空间,与以唐代诗人为主体的唐代知识分子群体关系十分密切:第一,道观为唐代诗人体认道家道教的思想理念提供了场所与途径;第二,道观为唐代诗人提供了容身之地;第三,道观为唐代诗人提供了习业之所;第四,道观成为唐代诗人的交游中心。道观在唐代诗人构建思想世界时,在其开展生存生活、应试科考、交际漫游等活动时,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道观与唐代诗人的关系,兼具宗教学、诗学、文化学等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道教》2009,(6):61-61
张泽洪先生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5期撰文指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唐代社会,是道教、佛教兴盛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长安,亦是全国道教、佛教活动的中心。唐代长安佛教寺庙、道教宫观数量众多,各名山高道、高僧汇聚于此,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7.
邢飞 《宗教学研究》2007,3(1):27-29
明代时期贵州道教的中心做了一次转移,这次转移对贵州道教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明代推崇的真武信仰在贵州通过道观的建设也得到体现。著名的道士张三丰也在贵州留下一些可以考见的蛛丝马迹。还有各派及其行持各类法术的道士也在贵州活动。从道教在贵州的情况,我们基本可以对明代贵州的道教作出一个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上海城隍庙道众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系统地精读了《要修科仪戒律钞》。《要修科仪戒律钞》共16卷,是唐代道士朱法满根据唐代和唐代以前50余种道教典籍编撰而成的道教重要资料汇编。其中,汇集了道经、写经、诵经、讲经、戒律、愿念、科仪、斋法、道观、道士饮食起居,以及道士吉凶仪等各种论述和规戒。上海城隍庙道众通过对该典籍的学习,对于坚定道教信仰、遵守道门规戒、认真斋醮科仪、弘扬道教文化等等,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现将上海城隍庙部分道众学习《要修科仪戒律钞》的心得在本刊发表,供各宫观道众学习该典籍时参考。一个道观,十几名道众,每周一次,一个半小时,长年累月,逐字逐句地精读一部经籍,探讨求索,联系实际,交流体会,坚定道心,坚持正信,这是学道修道的好风气,好办法。上海城隍庙的做法值得各庙重视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文献可证唐五代京兆府和河南府的24处宫观存有壁画,有具名画家18人,这些壁画主要创制于唐代前期。其中,京兆府道观壁画大部分都密集地分布于长安城内;河南府的道观壁画在洛阳城内,以及城外的北邙山、王屋山、嵩山等都有分布,而洛阳城外的则代表了道教洞天福地的壁画,颇具地方特色。两京道观壁画的画家有三类,即著名画家、高道大德和无名画工,而京兆府壁绘的诸多著名画家来自外州。道观壁画中,名家手笔荟萃,这一点尤以唐前期长安城内突出。壁画题材主要有老君等道教偶像及其经变类,此类占比六成多;还有以唐前期帝王为主的世俗人物形象及其故事类,该类占比一成多;另外,也有唐前期道士形象类,以及云、山水、鹤等自然类,这两类占比均不足一成。  相似文献   

10.
上海城隍庙道众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系统地精读了《要修科仪戒律钞》。《要修科仪戒律钞》共 16卷 ,是唐代道士朱法满根据唐代和唐代以前 5 0余种道教典籍编撰而成的道教重要资料汇编。其中 ,汇集了道经、写经、诵经、讲经、戒律、愿念、科仪、斋法、道观、道士饮食起居 ,以及道士吉凶仪等各种论述和规戒。上海城隍庙道众通过对该典籍的学习 ,对于坚定道教信仰、遵守道门规戒、认真斋醮科仪、弘扬道教文化等等 ,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现将上海城隍庙部分道众学习《要修科仪戒律钞》的心得在本刊发表 ,供各宫观道众学习该典籍时参考。一个道观 ,十几名道众 ,每周一次 ,一个半小时 ,长年累月 ,逐字逐句地精读一部经籍 ,探讨求索 ,联系实际 ,交流体会 ,坚定道心 ,坚持正信 ,这是学道修道的好风气 ,好办法。上海城隍庙的做法值得各庙重视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清朝宗室中有相当一批人与道教有各式各样的联系。諴亲王允秘和贝勒奕绘正式皈依道教,分别受正一法箓和全真道戒。有的虽未正式皈依道门,但信仰虔诚,以道士自居,如闲散宗室文昭。有的认同道教斋醮科仪,如裕亲王福全、和亲王弘昼。有的向往道教养生术,如礼亲王永恩、醇亲王奕譞。有的与道士交往密切,如永忠。有的受到道士资助,如宝廷。有的信奉道教劝善书,如恭亲王奕訢。有的资助道观修建,如留守东北的一些宗室。更多的则是把道教当作丰富自身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游览道观,交往道士,诗歌酬唱。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张掖市道教协会是1987年经政府批准恢复成立的爱国宗教团体,地址设在市区东街道巷庙(即道德观),是全市唯一的全真道士和散居道士合一的道教活动场所。现有住庙道士1人,俗家弟子17人,经过登记在册认定的散居正一派道士有214人。其主要活动按照道教传统习俗,除每月初一、十五外,每月都有一次大型的庙会活动,不论全真的和正一的,其活动都由市道协统一安排组织在同一道观内进行。而正一派道士则偏重于祈福追思度亡的斋醮活动;除此之外,按照传统习俗和道教科仪规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们就散居道士问题到上海南汇县进行了调查研究。 南汇县位于东海之滨,天、基、佛、道、伊五教俱全,道士和道教信徒较多,现有道观一座(东岳庙),另设分点一处,在庙道士17人,散居道士221人。无论在庙道士或散居道士,基本上都是在家道士,由祖上传承下来,备有从事宗教活动的经书、法器和一定的知识、技能。  相似文献   

14.
张泽洪先生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7卷第5期撰文指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唐代社会,是道教、佛教兴盛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长安,亦是全国道教、佛教活动的中  相似文献   

15.
在音乐研究中,人们往往把能弹奏古琴者称为琴人。据考,在我国的一些道教名山宫观,曾有过一些道士琴人弹奏古琴的事迹,如南北朝时期隐居庐山修道的陆修静、隐居茅山的陶弘景,唐代隐居天台山的司马承祯,宋代隐居终南山的种放、隐居浙江余杭大涤山的邓牧等。到了明清时期,一些道教名山的道士琴人更多,活动也更频繁,并自成系统。其中,最为有影响的是在山东崂山有一个道士琴人系统,他们师徒相传,人才辈出,在道教琴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另外,四川青城山道士琴人对川派古琴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崂山宫观中的道教琴人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阐述了明王朝道教管理机构的创建和强化对道士、道观的管理的诸多举措。指出其最终目的是促使道教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利用道教为自己的封建统治服务。  相似文献   

17.
宫观     
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宗教仪节的处所,为道宫和道观的合称。古祀神之宫观,始见于《史记·封禅书》汉武帝令在长安、甘泉建观,以候神人。但均非道观。道教宫观盖源于张陵之二十四治。“治”乃五斗米道的传教点区,其治所亦道士祀神修道之所,多设在山中,“置以土坛,戴以草屋”,“治馆之兴,始乎此也”。至晋,或称治、或称庐,或称靖(又作“静”),东晋始称馆,北朝始称观。  相似文献   

18.
由陕西省道教协会和白云山道教管委会联合举办的“白云山论道”活动于9月26日在陕西省佳县白云山道观举行。白云山道观是陕北最大的道教宫观,是一座拥有53座殿堂建筑群的道教活动场所,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与中国现代革命史密切的关系。上个世纪40年代末,毛泽东主席带领中共中央领导机关曾在这一带同国民党胡宗南军队周旋了近百天,并来到白云山与道士们进行过亲切的交谈,至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通过白云山道观道友们的努力,多年未能解决的道观管理体制问题得以解决。党的宗教政策极大的激发了道友们的…  相似文献   

19.
文人的道观旅游与创作刘文刚一道观是道士生活和传播道教的地方。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最大宗教,在古代具有强大的势力和影响,因而古代道观星罗棋布,遍及神州大地。著名的道观大部处在所谓风水宝地,依傍着灵山异水,远离人世的尘嚣。建筑雄伟奇瑰,多有宝树棋花,怪石...  相似文献   

20.
正唐代道教流行,皇室经常在内道场及长安各道观举行讲经活动,影响深远,史料对此也记载颇多。那么,与皇室组织的讲经活动相对应,唐代道教在民间如何讲经?韩愈《华山女》一诗虽有他意,却也反映了当时道教民间讲经活动的盛况:……华山女儿家奉道,欲驱异教归仙灵。洗妆拭面着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遂来升座演真诀,观门不许人开扃。不知谁人暗相报,訇然振动如雷霆。扫除众寺人迹绝,骅骝塞路连辎軿。观中人满坐观外,后至无地无由听。抽簪脱钏解环佩,堆金叠玉光青荧。天门贵人传诏召,六宫愿识师颜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