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析藏传佛教朝圣者的圣地情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朝圣是藏传佛教徒宗教信仰的典型表现形式。通过对西藏藏传佛教信仰者的实地访谈调查发现,朝圣地是藏族宗教信仰价值感中最重要的强化物。在每一个藏族人的宗教情结里,都存在着按价值大小构成的圣地网络结构,这一结构表现为由低到高四个层次:私我圣地、社群圣地、边缘圣地和超我圣地。  相似文献   

2.
李超  孟楠 《宗教学研究》2013,(1):165-171
马·雅巴拉哈三世是与其师拉班·扫马齐名的元代景教人物.本文主要从他身世中的若干争议问题、西行朝圣和在景教本部教会的任职经历几个方面,对马·雅巴拉哈三世的生平作了考释和评价.  相似文献   

3.
“三疑”课堂导学由问题导向课堂,由问题驱动课堂,课堂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课堂中体现了学生质疑、探疑、解疑三个环节,在这之中我觉得探疑部分最能展示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探疑分为自主探疑和合作探疑两部分,下面我分为两部分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探疑。  相似文献   

4.
十字军东征前,西欧教会和世俗贵族大力支持圣徒、圣墓崇拜,人们宗教信仰的虔诚度急速升温。圣城耶路撒冷政治形势的变化重新激发来此朝圣的基督徒的狂热情绪,并促使新的修道与朝拜形式出现。基督教会亦重新诠释了关于正义与战争的教义,以朝圣的方式强化其赎罪的权力,不断推动十字军东征运动。诸种因素最终激发受教会权威影响下的西欧各阶层参与收复圣地的东征。  相似文献   

5.
朱熹曾云:“学贵有疑。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可见,学习就是一个“以质疑始、以释疑终”的过程,其关键就是如何在“疑”字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6.
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可见,学习就是一个“以质疑始、以释疑终”的过程,其关键就是如何在“疑”字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7.
道教对中国民众的影响至深且远,它对中国化过程中的佛教疑伪经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部分佛教疑伪经中融摄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形成了中国佛教疑伪经经典.此外,有的疑伪经还吸收了一些民间信仰的思想,演变成不同于印度佛教的新的信仰内容,这些融合有中国道教、民间信仰的疑伪经经典为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董元静 《天风》2013,(2):38-41
2012年圣诞前夕,我们一行十四人飞越关山万里,来到地中海西岸的以色列,沿着耶稣当年的足迹前行,一路朝拜,一路感恩,行色匆匆,记下点滴。不知这小小的一角,可慰你心否?  相似文献   

9.
读书贵疑     
读书贵疑,这是古今学者的共同体会和宝贵经验。为什么读书要重视“疑”呢?首先,读书有疑,方始是学。我们读书都有个体会,如果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什么疑问也没产生,什么问题也没发现,平平常常就读完了,这说明根本没有读进去,没什么烙印,没什么收获;反之,如果产生一大堆疑问,使你放不下书,这才是读进去了,收获也是大的。因此,无疑,表明是停在字面上;有疑,方读进内容中。宋代学者朱熹归纳了这一体会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一个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第四届亚洲学学者大会”学者发言,分析了当代亚洲宗教研究的七大热点问题,并认为当代亚洲宗教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有以下几大特点:第一,多学科视角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亚洲宗教研究领域中;第二,亚洲宗教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南亚地区宗教意识形态和伊斯兰教发展问题上;第三,研究手段中越来越多地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第四,当代宗教研究具有对策化和应用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古人提倡‘学贵有疑’,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从有疑到不疑,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培根说:“如果一个人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  相似文献   

12.
王小明 《法音》2001,(1):19-29
《净土十疑论》,全一卷,是智顗阐述西方弥陀净土思想的又一部著述,又称《阿弥陀十疑论》、《天台十疑论》、《西方十疑》等。此书为智顗口述,但不知为何人记录整理。 所谓“十疑”,是指该论就往生西方弥陀净土提出十项疑难。这十项疑难,基本囊括了世人对净土法门进行理性思考的所有模式及框架。智顗对此“十疑”的解答,不仅在当时对西方弥陀净土信仰的普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后世的净土学人,也颇具解惑和指导意义。 《净土十疑论》(后简称《十疑论》)的语言较为通俗,且多有譬喻例证,使人对其中所阐述的思想极易理…  相似文献   

13.
疑病者与疑似病者,在基础心理特征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也有一定的共性,两者都构成诊断结果,会给当事人带来心理上焦虑、不安等情绪。疑病者的心理问题是内生性的,与精神倾向及人格有关,疑似病者的心理问题是外生性的,与机体症状有关。疑病者与疑似病者的角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疑病者在长期不良心境下可变为疑似病者,具有高神经质人格的疑似病者易转变为疑病者。在心理干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这两者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此“疑古”、“信古”之“古” ,主要指北宋庆历以前传统古典学而言的。传统  古典学至宋代而始疑 ,至近代而大疑 ,形成“疑古”思潮。 2 0世纪初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以对传世文献作重新判断 ,是一次重要的古典学重建活动。而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时代” ,则标志着它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但是 ,“走出疑古时代” ,并不意味着走向“释古”。冯友兰先生对其“释古”的解释 ,前后有很大的不同 ,而最终倒向了“疑古”。中国古典学的正确发展方向 ,应该是从“疑古”走向“正古”。“正古”即“修正”传统古典学。它一方面肯定传统古典学基本上可靠 ,只需“修正” ;另一方面承认传统古典学也有缺陷 ,所以需要“修正”。具体言之 ,它大致可以归结为“四正” ,即“反正”、“纠正”、“补正”和“判正”。  相似文献   

15.
悟澹 《佛教文化》2018,(4):72-77
听从内心世界的声音 天还尚早,印度时间凌晨五点,清晨的来临,已经带走了昨日旅途的疲倦。在一片乌鸦的叫声中,宁静的清晨从落地窗映入眼帘,窗外的世界一望无际。  相似文献   

16.
2004年5月31日清晨,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的神长教友,在善度圣母月的最后一天,迎着初升的旭日,满怀着喜悦之情,踏上了朝圣之旅——北京门头沟区后桑峪朝圣地。参加朝圣的有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刑事诉讼中对于疑罪的处理始终是一个难题。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采取“罪疑从轻、从赎”原则,资产阶级国家则多采取“罪疑从无”原则。从“罪疑从轻、从赎”到“罪疑从无”,无疑都体现了国家的慎刑政策和刑事司法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但是这些原则与我国现代法制精神和刑事诉讼原则仍然有悖,因而不能照搬照用。那么,  相似文献   

18.
非管仲遗著说质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晋宋以来,疑古之风盛行。他们经历了宋学的疑古、清乾嘉学派的疑古和近代古史辨派的疑古,“考证”出中国古典有千余部伪书,先秦典籍几乎无一真品,严重地影响了对传统文化的评价。对《管子》的时代、作者的看法也毫无例外,他们认为是春秋末、战国、秦汉时期人们的伪托之作。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9.
一、什么是“三疑”课堂导学模式 “三疑”即质疑、探疑、解疑。在质疑环节中,数学课堂上,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老师梳理问题,用这些问题驱动课题;探疑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来解决之前提出的问题,老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解疑环节中,学生进行一些拓展性迁移性的练习,提升学力。  相似文献   

20.
其他     
《中国天主教》2004,(4):52-5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