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是青少年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以往研究表明,安全的亲子依恋对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但亲子依恋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及作用条件还有待深入探讨。本研究在发展系统理论及依恋理论指导下,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心理资本在亲子依恋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不良同伴交往对上述中介路径的调节作用。采用亲子依恋问卷、心理资本问卷、不良同伴交往问卷以及亲社会行为问卷对737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1)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和社会经济地位后,亲子依恋对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心理资本在亲子依恋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3)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进一步表明,不良同伴交往调节了"亲子依恋→心理资本→亲社会行为"的前半段,即当初中生的不良同伴交往偏多时,亲子依恋对心理资本的促进作用减弱。本研究的发现表明,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心理资本,进而促进亲社会行为。但是,较高的不良同伴交往会阻碍亲子依恋积极作用的发挥。本研究验证了家庭系统、同伴系统和个人系统对亲社会行为的联合作用,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个体多重敏感性因素与环境交互的视角,本研究探讨了亲子关系、感觉加工敏感性(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 SPS)与COMT Val158Met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以507名学前儿童为被试(M年龄=4.83岁, SD=0.90岁),分别采用父母报告的亲子关系量表、高敏感儿童量表、长处与困难问卷中的亲社会分问卷测量了亲子关系、儿童的SPS和亲社会行为,采集唾液样本进行基因位点的分型。研究结果发现,亲子冲突、SPS与COMTVal158Met多态性的三重交互作用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显著。在携带Val/Val基因型的儿童中,高SPS儿童比低SPS儿童在低亲子冲突条件下表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但在高亲子冲突条件下表现更少的亲社会行为;在携带Met等位基因的儿童中,亲子冲突与SPS的交互作用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同时具有高气质敏感性和高基因敏感性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更容易受到亲子冲突的影响,这为深入理解个体多重敏感性因素与家庭环境交互影响儿童发展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3.
研究旨在通过两个实验分别探讨主观社会阶层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结果发现:(1)主观社会阶层对亲环境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主观社会阶层感知高的个体更愿意保护环境并为环境活动贡献金钱.(2)物质主义价值观在社会阶层影响亲环境行为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即高社会阶层的个体物质主义程度较低并更加亲环境,而低社会阶层的个体则...  相似文献   

4.
张一  陈容  刘衍玲 《心理科学进展》2016,(10):1600-1612
视频游戏对青少年行为影响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暴力视频游戏带来的消极影响上。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关注亲社会视频游戏对青少年行为的积极影响,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研究大多以一般学习模型为理论框架。一般学习模型认为亲社会视频游戏通过影响与亲社会相关的认知、情感和生理唤醒而对亲社会行为产生作用。已有研究显示,亲社会视频游戏会促进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同时减少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研究者们采用多种方法探索亲社会视频游戏影响青少年行为的心理机制,证明了一般学习模型的理论构想。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研究性别、人格、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并开展相关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往研究发现宗教信仰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据此研究者提出“信仰-亲社会假设”试图证实两者的因果关系。本文主要从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及心理机制三个方面对信仰影响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和评述。在研究早期, 研究者主要考察宗教信仰的归属身份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而近年来, 研究者则越来越关注信仰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信仰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受到信仰程度、文化背景、信仰认知和信仰取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未来研究需要有效控制宗教信仰身份对亲社会测量的影响, 明确宗教信仰的操作性定义并改进相关的测量指标, 关注精神性的作用机制、“信仰-亲社会假设”的跨文化效应以及信仰概念对非宗教信仰群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羞愧是一种典型的道德情绪,其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在既往研究中并不一致。本研究首次采用三水平元分析技术整合相关实证研究,检验羞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调节变量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共计纳入26篇文献, 85个效应量,总样本量为5823人。主效应检验发现,羞愧组比控制组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羞愧能够促进亲社会行为的产生。调节效应检验发现,暴露情境比掩蔽情境更能诱发羞愧对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情境(暴露情境或掩蔽情境)调节作用显著,但年龄、文化背景、羞愧诱发方法、羞愧类型及亲社会行为类型等变量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本研究使用三水平元分析方法保证了纳入文献信息的完整性,从而就羞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调节变量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得出更为全面可靠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展人们对于羞愧与亲社会行为关系及调节机制的认识。后续研究可深入探讨认知因素和个体特征在羞愧对亲社会行为影响中的作用,考察羞愧与其他道德情绪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石荣  刘昌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8):1468-1477
亲社会属性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是研究者一直关注的重点问题。大多数关于亲社会性的理论模型都有一个共同的假设:人类本能地自私, 亲社会行为是对自私进行反思控制的结果。亲社会性直觉模型却提出了相反的假设, 认为在许多情况下, 亲社会行为不需要主动控制自私冲动, 它本身就可以以直觉的(或冲动的)方式出现。亲社会性自动化的行为特征、奖赏寻求的神经特征, 以及儿童亲社会性的早期发展都为亲社会性直觉模型提供了支持性证据。社会启发式假设可以对个体的直觉亲社会性进行解释, 并从情境和个体两个方面对影响直觉亲社会性的因素进行了预测。这不仅为研究者重新思考亲社会行为的根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也为未来研究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物欲之蔽:物质主义对亲环境态度及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典  王鲁晓  蒋奖  孙颖  张玥 《心理科学》2018,(4):949-955
纵观现有研究,物质主义较稳定地负向预测个体的亲环境态度、公领域亲环境行为以及私领域亲环境行为中的资源回收和节约行为。至于私领域亲环境行为中的绿色消费,研究结果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存在不一致。基于环状价值观模型和价值-信念-规范理论,物质主义可以同时影响亲环境态度及行为,也能通过亲环境态度影响行为。未来研究应当增加对物质主义与亲环境态度、行为间因果关系、内在机制的探讨,以及提升现有研究结果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内疚作为一种典型的道德情绪, 被认为具有亲社会作用, 但很多研究却发现内疚并不总能促进亲社会行为。为了明确内疚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 分析造成结论分歧的可能原因,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探讨了特质内疚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状态内疚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共有46篇文献92个独立样本纳入元分析(N = 17248)。元分析结果表明:(1)特质内疚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到亲社会行为类型的调节, 相比较捐赠、助人、环保行为等, 特质内疚与补偿之间的相关更强; (2)启动内疚状态能显著提升个体的亲社会行为, 但两者之间的关联呈较小的效应量, 亲社会行为对象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 感到内疚的个体更愿意对受害方做出亲社会行为; (3) p曲线(p-curve)分析发现, 两个元分析研究的p曲线均呈显著右偏态, 表明特质内疚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状态内疚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均存在真实的效应, 而不是出版偏倚或者p hacking导致。  相似文献   

10.
权力,作为一种不对等的资源掌控,受到个体当前目标的影响,既可能促进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发生,也可能抑制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其中,选择性注意与社会距离在该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实际中,可以从个人、制度及文化三个层面提升高权力个体的亲社会导向目标以增加其亲社会行为。未来研究应探讨不同权力类型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重视区分权力与地位的不同作用,加强对文化等因素的关注与研究,并进一步从群际角度探讨权力与亲社会行为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考察社会观察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以及社会距离的作用。实验1通过多试次的绿色消费范式探讨有、无互惠的社会观察的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无互惠的社会观察并未对亲环境行为产生影响;而在有互惠的社会观察条件下被试的亲环境行为大于无观察条件(控制条件)。实验2通过操纵决策者和环境结果承担者的社会距离进一步探讨社会距离与社会观察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当环境结果的承担者指向熟人和陌生人时,被试在社会观察条件下的亲环境行为大于控制条件;而当环境结果的承担者指向密友时无此差异。这些结果说明,社会观察情境下人们为了将来获益会出于名誉的策略考虑而表现出更加积极的亲环境行为,社会距离可调节社会观察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extends previous research on counterproductive student behaviors by presenting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 model of counterproductive student behaviors (CSBs) that includes four sets of antecedent variables: internal control variables; propensity variables; achievement striving; and severity perceptions of CSBs. Data from 276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hows that CSBs exhibit a two-factor solution (self-focused and other-focused CSBs), and that each of the four sets of antecedent variables explain unique variance in either self-focused CSBs or other-focused CSBs; with the influence of achievement striving being restricted to behaviors that harm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previous research on counterproductive behavior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of the broad domain of college student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3.
Job satisfaction's position within the nomological network and the mechanism outlined by theories of social exchange suggest that job satisfaction functions as a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antecedent variables and volitional workplace behaviours. We extend social exchange theory to include perceptions of the total job situation and develop a model that positions job satisfaction as a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various internal and external antecedent variables, and three volitional workplace behaviours: citizenship behaviours, counterproductive workplace behaviours, and job withdrawal. The fit of a fully mediated model is good and all four classes of antecedents (dispositions, workplace events, job characteristics, job opportunities) contributed uniquely to the prediction of satisfaction. Job satisfaction is also shown to mediate most antecedent‐consequence relationships, although two important exceptions are evident. A direct link from pro‐social disposition to OCBs, and a direct link and one from anti‐social disposition to counterproductivity, suggest that job satisfaction does not fully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spositions and contextual behaviours.  相似文献   

14.
相对剥夺感: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剥夺感(relative deprivation,RD)是指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参照群体比较而感知到自身处于不利地位,进而体验到愤怒和不满等负性情绪的一种主观认知和情绪体验。目前,相对剥夺感的测量模型主要有个体–群体RD与认知–情感RD的二维垂直结构模型、认知–情感RD的双维结构模型、个体–群体RD的双维结构模型以及RD的三维结构模型。影响相对剥夺感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个体特征变量和社会环境变量。影响效应方面,相对剥夺感与心理健康、个体行为等个体水平变量以及群际态度、集群行为等群体水平变量的关系是当前关注的焦点。今后研究的重点应包括完善相对剥夺感的概念与结构、注重青少年及特殊群体研究、丰富研究内容和视角、强化纵向干预研究以及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等。  相似文献   

15.
职场孤独感是个体在工作场所中体验到的孤独感,包括情感和社交两个维度。在介绍其定义、结构和测量后,根据现有研究总结出职场孤独感的前因与后果。在群体层面上,职场孤独感的前因变量包括组织规模、地位和气氛;结果变量包括团队绩效、领导成员交换和团队成员交换。在个体层面上,职场孤独感的前因变量包括人格特征、职场排斥、工作倦怠、工作过载、经济地位和教育水平等;结果变量包括工作绩效、工作压力感、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和组织承诺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助推”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治理实践, 成为促进人们环保行为的有效策略。但目前国内基于助推思想的环保行为干预研究和实践探索都还很缺乏。环保行为需要助推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在环保领域的决策存在认知局限和动机不足。相应的, 在认知和动机两大视角下主要有7种环保行为助推策略。认知视角的助推策略包括默认选项、框架效应和示范性规范, 动机视角的助推策略旨在激发家国动机、遗产动机、获益动机和自主动机以促进人们的环保行为。助推环保行为在实践中也存在争议, 实践工作者需明确助推环保行为的外部环境与传统社会治理思路的关系, 并掌握选择架构设计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7.
The study was part of the Jyväskylä Longitudinal Study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ata on developmental background for 131 women and 130 men consisted of variables for (1) emotion regulation at age 8, (2) cognitive–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at age 14, and (3) family circumstances, and data on adult outcomes for variables concerning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 at age 36. Links between the childhood and adulthood variable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LISREL model which consisted of two parts, the measurement model and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wo correlating latent factors emerged from adult outcomes for men and women: Social Functioning, consisting of external criteria for successful development (stability of career line, controlled drinking, socialization)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consisting of internal criteria (self-esteem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nly Social Functioning was explained by developmental background. High emotion regulation in childhood was a more robust antecedent of good social functioning in men than in women.  相似文献   

18.
亲环境行为研究中情感的类别、维度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明  吴龙昌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2):2153-2166
从近20年来境外学者对亲环境行为的研究文献看, 情感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一个大致结论是, 情感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往往大于认知, 有更重要的驱动作用。首次对境外学者的情感与亲环境行为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在亲环境行为研究中, 情感的类别和维度有4种划分标准, 即呈现形态、体验结构、时间维度和责任归属; 情感对亲环境行为的作用机理可以通过情感因素在亲环境行为模型中的三种角色加以分析; 情感在规范激活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的拓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有效提升了拓展模型的解释力。未来研究需要更重视情感在亲环境行为中的测量范式、研究深度和动态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influence tactics based on both psychological (commitment/consistency), and cultural principles (identitarian, conspicuous, statutory), for favoring the intention of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 experimental study was conducted using a 2×5 factorial design, where the variables were the type of influence tactics manipulated by discourse in each experimental group and gender. The dependent variable measured the intention of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related to reducing waste, wasteful or unnecessary expense of water, gas and electricity at hom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actics for favoring the intention of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is verified,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found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in messages based on principles of coherence and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