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帝论是基督教神学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帝论的主要命题之一是三位一体论,或称三一论。基督教认为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上帝是一神,即上帝只有一个本体,同时上帝又具有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灵。在早期教会时期,基督教的这种上帝观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许多争论,至今在基督教的不同教会之间,仍然存在有关三一论的一些分歧。例如东派教会认为圣灵只从圣父流出,而西派教会则主张圣灵从圣父和圣子流出。  相似文献   

2.
本文梳理了中国基督教从第一次代表会议到第十次代表会议发展的历程,尤其是在教会论方面的成长和深化。吴耀宗先生提出的"三大见证、十项任务"在教会论层面为中国教会绘就了美好蓝图。丁光训主教带领中国教会进入一个新时代,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教会基本实现了"三大见证和十项任务",而且在某些方面,尤其是教会论和神学思想建设,又向前推进一大步。2018年11月,《中国基督教教会规章》所表达的教会论比较清晰和全面,是中国基督教建设历程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介绍了团契教会论在普世教会运动中的神学地位、以及对它的基本定义和神学理解。团契教会论既是一种新的教会论的理论尝试,又是一个教会在探索自身本性和使命过程中的具体实践,更是一个推动教会向前发展的远象。本文的目的在于指出团契教会论也能给联合中的中国后宗派教会带来一些建设性的思考。在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团契教会论不仅可以建立对教会的本性和共同信仰生活的一种共识性理解,也能为中国教会担当社会责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中国基督教是目前世界基督教会中普世化——多宗派联合最为超前的教会,因为曾经有着七十几个宗派的教会放弃了原有宗派的界限与宗派结构间的差异,联合成为今天"后宗派"的中国基督教。可以说中国教会"后宗派"模式相对于现今普世教会合作运动致力于"求同存异"模式更加超前,因为在这一模式之中,宗派之间的差异和宗派的结构或隐或显仍然存在,却并非分开的;在上帝的道与圣礼中的崇拜中使得信仰的合一成为外在、可见的。在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大陆的教会由于政治的压力而放弃了宗派。因为当时时局的变化是非常迅速又强烈的,故而来不及发展与形成中国基督教会后宗派身份的神学基础。就这一点而言中国基督教的教会结构也是复杂而脆弱的。即便中国教会后宗派的模式对世界基督教是一重要的贡献,也迫切需要神学的强化,从而拥有更加成熟的教会论,因为中国教会是正在走向合一的教会。本文认为正在呈现出来的后宗派主义如果与圣餐团契教会论——目前最具活力、占主导位置的普世基督教合一模式结合起来,将有利于中国教会的巩固与发展。有一基本的共识,即教会的标志就是上帝纯正的道被宣讲、圣礼(洗礼与圣餐礼)得以正确施行。基督教会最基本的信仰生活,那就是在一起崇拜,上帝的道的宣讲和圣餐中领受耶稣基督的宝血与身体,如此才使得团契成为现实。只要基督教在这一点能够达至共识,信仰的多样性处境化表述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在联合崇拜中,中国基督徒可以在研究圣经、早期教会一些教会论上分歧观点的基础之上,借此形成某些共同的神学表述。也许编写一本后宗派的教义问答,可以作为最基本阐述和教导共同信仰的依据。希望合宜的圣餐礼的认识能够在中国教会中不断得到提升,这也将强化中国教会作为真正普世教会一部分的身份。结合圣餐团契教会论的实现,后宗派的理念具有巨大的普世合作潜力。这两种可以相互获益:圣餐团契的教会论为后宗派主义提供更大的神学支持,而后宗派主义挑战了传统的教会,寻求勇敢的进步,促动宗派放弃那些导致教会分裂的传统和教政体制,以求基督的教会能够获得可见的合一。新教教会正形成不断增长的趋势,那就是致力于除去宗派之间的分歧。在这样的背景中,中国基督教的后宗派经验将对全世界基督教普世合作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倪光道 《天风》2007,(1):32-35
三自爱国运动的政治意义和神学意义,都是基督教的内在本质所决定的,都是教会论所不能忽略的课题,都是教会性的组成部分。因为,三自是基督教的办教原则,是教会性的内在要求;爱国是基督徒的本质属性,是新生命的自然流露。二者表现有所不同,各有侧重面,但实质是一样的,都反映了基督教的内在要求,都是在遵行圣经真理。  相似文献   

6.
<正>坚实的基督论基础能够保证教会的一性,而圣灵论的活力则能保证教会合一中的多样性。因此,谈论教会的合一,离不开谈论圣灵的作为。随着普世教会合一运动的开展,如韦尔克(Michael Welker)所言,20世纪下半叶,圣灵论在基督教神学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不仅是作为独立的神学论题,而且是作为  相似文献   

7.
史爱军 《天风》2023,(2):17-19
<正>“神学是基督教会的财产,亦是教会的使命”,实现从“基督教在中国”到“中国基督教”的转变,务必把握筋骨部分,铺陈格局,构建中国教会特有的神学思想体系,从而从本质和内核推进基督教中国化走深走实。20世纪20年代,诚静怡牧师作为中国基督教的属灵先驱,主张“以教会为中心”的思想,为中国教会的本色化运动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中国教会论”为特殊处境下亟须转型的中国基督教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民国初年,三元论这一古老的基督教人学理论才通过几位西方"属灵作家"的著作而引起少数华人神学家的重视,并成为他们在应对"非基督教运动"的挑战和在"基督教本色化运动"的背景中提出的"属灵神学"的核心内容。随着时代发展,三元论对华人教会的影响已不再限于少数神学家。尽管有人担心三元论可能在华人教会中导致某些负面的思想影响,如"诺斯替主义"、"反智主义"和"消极世界观"等,但该理论本身与这些负面影响并无必然逻辑联系。因此,没有理由把它看作一种必然导致对《圣经》的误读的"危险理论",而应结合当代华人教会的现实处境和历史传统,对其做出公允评价。  相似文献   

9.
耶稣基督是每套基督教神学的核心,他既凸显了基督教的独特性,又影响着三位一体、人性、教会论等相关神学概念。但因初期教会强调基督的神性而损害了耶稣的人性、当代人文主义和立足于现世的世界观侵袭、启蒙运动的影响,致命现代神学重寻耶稣人性,由此而生的开始了批判性重估——迦克敦和其本质与位格用语的概念质素和清晰度;历史意识——对耶稣言行历史重构;全球意识——对耶稣生死神义论诠释。凯瑟琳·坦纳洞悉到现代基督论的问题所在:我们与现代性假设已出现批判性距离,人成为意识主体,自然和道德世界均按其角度被整理。但是,今天的大多数中国基督徒仍旧接受由传教士所带来的"传统的"或"教义的"基督论。这个基督论建立在认信"尼西亚信经"和"查尔西敦信经"的基础之上。如何针对这一问题现状进行回应并在基督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对基督论诠释呢?笔者尝试以圣经和教会的实践,而不是以尼西亚和查尔西敦信经作为基督论思考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圣经文本解读,指出与实用主义婚姻哲学不同,生育不是基督教婚姻的主要目的,基督教婚姻的重要前提是无功利的爱情与直觉。通过挖掘基督教系统神学"上帝论"、"教会论"、"人论"中的婚姻思想,本文认为作为整体的基督教婚姻哲学是理想主义的,其指向的是:信徒彰显上帝的形象、在婚姻中勇于自我牺牲、在爱中追求"二人成为一体"的人性之完满。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普世主义及其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从教会论而非救赎论的层面来讨论基督教普世主义,目的是探讨普世主义教会观产生的源头、发展线索以及在实践中的矛盾表现。本文认为从教会教义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圣经教训内容本身两方面来看,普世主义教会观直接秉承罗马普世主义思想文化资源;论述了古代和中世纪教会普世主义的矛盾发展及其引发教会分裂的历史过程,认为难以解决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制定教会教义与确立教会权威这两个问题上;探讨了普世主义在20世纪取得突飞猛进的原因,并简略讨论了普世主义在中国新教教会中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游斌 《天风》2022,(3):29-31
本文将以"互寓"为枢纽,提出一个中国化的基督教思想纲要,尤其是在教会论方面探索以中国传统的"天下"范畴解释教会,即为"天下教会论"."互寓"思想根源于教父们的perichoresis,即在三一上帝的内在生命里,三一上帝彼此互寓,每一位都在爱的自我虚空中成就其他两位,成为一个上帝 1.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尝试从教会论的角度探讨基督教会社会关怀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本文通过对教会的性质和使命的探讨,指明作为宣讲、服待和团契的教会,其社会关怀具有神学的意义,与教会的本质和使命是分不开的。教会的社会关怀不仅仅是传福音的工具,而且是教会福音事工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福音的宣讲中,教会应在属灵生活与社会关怀之间、在现世与终末之间有一个适当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赵鑫 《天风》2014,(12):46-47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早期基督教神学家、哲学家,北非城市希波(今阿尔及利亚安纳巴)的主教。在基督教历史上有举世瞩目的重要地位,影响了整个西方的拉丁传统教会。一生著作等身,为人熟知的有《忏悔录》、《上帝之城》、《论三位一体》、《驳多纳徒派》、《论异端》等。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20,(11)
正中国教会需要巩固联合礼拜,并且探索取得更广泛深入的合一;中国教会需要持久、稳定地发展,这都需要教会论支撑,这个教会论的神学依据、圣经依据、文化和历史依据等必须来自中国教会自主意识的反省,而不再是重复境外教会的经验总结。中国教会必须认同这一社会和政治现实,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认同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并且使自己融入这一社会和政治现实。政治认同的实践就是基督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慰问肢体     
《天风》2010,(3):35-35
邵武市基督教东关堂信徒探访在邵武的苗族教会弟兄姊妹,陕西省基督教两会慰问教会前辈和关心基层同工,南昌市基督教两会慰问基层老年教牧人员,  相似文献   

17.
姜晓文 《天风》2017,(7):40-41
1517年,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在威登堡教会的大门上,改革就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席卷整个欧洲。在普世教会共同纪念路德改教500周年之际,笔者尝试探讨路德的“唯独圣经”及其对基督教中国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新樟 《现代哲学》2004,6(1):111-115
哈纳克是德国教会史家和神学家,自由主义新教神学的主要代表;而马克安是使徒之后奥古斯丁之前最重要的教会史人物。哈纳克学术研究的一个重心所在就是马克安,他穷一生心力研究马克安的结晶就是《论马克安》。本文从哈纳克的学术地位、马克安在灵知思想和基督教会历史中占据的独特的位置,以及《论马克安》的所阐述的义理等三个方面为中译本的《论马克安》作引介。  相似文献   

19.
宁办 《天风》2002,(11)
美国基督教教会联合会发表反对美国发动对伊拉克战争的决议2002年10月7—8日,包括基督教和东正教在内的,拥有26个会员教会、5千万信徒的美国基督教教会联合会,在纽约举行执行委员会会议。会议  相似文献   

20.
晓望 《天风》2011,(5):36-36
欧美教会呼吁北约解除欧洲所有核武 日本大地震引发核辐射危机,欧美两地的教会组织日前发信要求北约解除核武器。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欧洲基督教教会协会、美国基督教教会协会及加拿大基督教教会协会于2011年3月17日发表联合签署信件,认为北约应检讨其欧洲防卫策略,不应再坚持冷战时期的思维,而应减少现时部署的200多枚核弹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