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参禅     
霁虹 《佛教文化》1993,(2):16-16
原以为大千世界,喧嚣烦杂,读书人要于此间不受金钱酒色权利诱惑,必要修于禅心,方能安然于其闻。遂读了许多禅学书籍,每天入静几刻。楼下就是卡拉OK厅。  相似文献   

2.
参禅随笔     
元音老人 《法音》2002,(7):28-29
当一切都没有,而了了分明的这个灵知是什么?在这上面猛着精彩,就是开悟。开悟后,绵密保任,一切境界都无令著,无丝毫影响,就是大彻大悟。反过来,假如心有所著,有丝毫粘著,就是凡夫。悟了心不动,时时刻刻都是妙用。丝毫不著相,神通就显现。大彻大悟了,见酒肉就不吃了。尽管显一切境相,不动心,不著相。时时心空,不生一念,应缘接物时,如镜照物,毫无爱憎取舍之心,间有念起,亦不随之流转,即是活佛,他何求哉!一切事物(包括人)都是由一真法界而来的。做一切事都要有能量,佛性(真如佛性)是最大的能量,由这个大能量产生…  相似文献   

3.
听月观心     
泽道 《佛教文化》2018,(4):63-64
月光照进禅房,洒落心中。月光引我走过山路,带我涉过溪流,照我穿行松林,印人我的心田……  相似文献   

4.
参禅诗灯     
法宏 《佛教文化》1996,(3):40-41
禅与诗,亲如兄弟,古人云:诗为禅家添锦秀.禅乃诗家切玉对。古今大禅师吟了不少佳作,成为佛门瑰宝,艺坛明珠,而历代女入学士,也有不少名诗,妙含禅机。大凡文人,皆有慧根,故能通过吟诗而自然地契入佛理,而入的匕情之动,六欲之发,都是真如自性本体之相用,放文人学土之诗抄契禅理是很自然的。笔者今以九首平常人大都熟悉的唐宋名诗说多禅妙旨。(一):初参求静时独坐的室里,弹琴复长佩。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时行者有了出尘脱顿之志,开始远人求静,慧光内照,独坐调心。(二):妄念纷动时人闲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  相似文献   

5.
很多学佛的人,想通过参禅的方法冲破凡圣关,了脱生死累,转凡成圣,成为无挂无碍的见道人,证得自由自在的大解脱。但是对于参禅,怎样用心,怎样体会,怎样实践,怎样参究,怎样受用,如此等等,想在佛经祖语里去找现成的答案是很难的;即使有所阐发,也大都是些否定的话。真是承言者丧,逐句者迷,向上一着没有你插嘴处,问者给三十棒。禅师们主张不论禅定解脱,只须自见本性;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凡落言诠皆是错误,不疑语是大危险。起心即乖,动念即错。说似一物即不中,说一佛字,满面羞惭,念一句佛,漱口三日。如人立在十字街头,辨不出东南西北,不知向哪里走才是。于是就行脚参方,  相似文献   

6.
吃饭与参禅     
正古人认为,吃饭时要细嚼慢咽,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日本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经过充分咀嚼的食物,会多出来十三种酶、十一种氨基酸,能有效抑制黄曲霉素等有害物质,使人可以充分吸收食物里的营养。同时,充分咀嚼还能降低食物摄入量,避免进食过多。老子说:知足者富。有很多富翁,山珍海味摆满一桌,都未必会感到幸福;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一把茴香豆、一碟小菜,就足以让他快活似神仙。在我看来,一个人对待食物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一般来讲,诵经有两种目的,一是为了解佛教义理作为自己的修行指南。或者是为弘经说教而读经及参阅古德注疏等,详研经义。二是以诵经作为修行,这是大乘佛教的传统,佛教史传中就有许多关于诵经可增长福慧功德乃至开悟的记载。印光大师曾特别说到这一方  相似文献   

8.
如令许多人都在学习或想参与学习坐禅。但也有好些人,费尽功夫想要得到一点诀窍,循着某种要领,可他偏偏不得其门而入,这样一来,他就会觉得,“怎么搞的,习禅以后,妄念反倒更多了!”于是便有了畏难情绪,生出了退步心。其实呀,所以有这些不顺当,是因为参禅的心态不对,或者具体的准备功夫不够,因此才会有无所措手足的感觉。古德最先注意到了这种情况,《大智度  相似文献   

9.
10.
《法音》1989,(12)
一参禅不是玄,体会究根源;心外原无法,那云天外天。二参禅非学问,学问增视听;影响不堪传,悟来犹是剩。三参禅非多闻,多闻成禅病;良哉观世音,近闻闻自性。四参禅非徒说,说者门外客;饶君说得禅,证龟反成鳖。  相似文献   

11.
居湘数年,识人有限,但人杰地灵,还是教我充分感受了湘水孕育的豪迈与风雅。张红小姐,专攻诗学,且性情中人,非兴之所至,决不付诸笔墨。因参与其论文答辩,亦有一段师生之谊。我在大洋彼岸作访问学者期间,曾收到其问候信一封,短短不足两页,但见才情飞扬,  相似文献   

12.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悟道诗,禅味很浓。说的是人的本心、本性,一旦“鉴开”之后,便心接天地,胸容万物,“天光云影”任其徘徊。人的本心,也就是一个小宇宙,和万物同感,与天地同流。清如水似的“心”是流动的,所以才有源头活水汩汩流淌。  相似文献   

13.
讲述梵文字母及其拼合法的《悉昙章》随佛教传入中土以后,逐渐发展成一门研求梵字音义的学科门类,其发展、嬗变绐终与佛教的兴衰相呼应。当隋唐佛学兴  相似文献   

14.
光阴荏苒,学禅六载.弹指而过。幸好得遇几位禅门大德,为我指了个入处,几经磨砺,得了个歇处,方知确有生死可了。了而不住,随缘自在。我由教入禅,由禅契教,复由教证禅,由禅归教,层层印证,又在尘俗中保任磨炼,方得踏实心安,说法也就真实无惭,否则,终是“光影门头之事”。我过去也落于知解狂禅,徒是口头爽谈,险些自误。我在《禅修次第论》中立“知解悟人,悟人见性,见性起修,回向净土,顿超上乘”五次第,这是我所走过的路。我学禅有两大殊胜之处:一是情上悟、情上觉、情上彻、情上了;二是修苦行。前者使我真正明白了佛阳…  相似文献   

15.
宜与忌     
正可以说,阐明人生哲学最简练且安全的两个字当属:宜与忌,既知明朗所向,又悉禁忌所在。前者于己有益,后者与人无害。合宜,无疑已经成为一则人际处世的金科玉律——知进退,明轻重,懂刚柔,有分寸。活得明白,活得通透。明白,通透,其实就是强烈的清醒。进有限,退有度;得不过喜,失不过悲。这种通透不是忍无可忍之时,无须再忍的义胆侠肝,也非一忍再忍的心宽胸阔,而是准确的判断和适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读史宜夏     
正古人认为不同类别的书适合在不同时间阅读,以下是一种很广的说法: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这是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说的。大概冬天室外寒冷,只宜在室内活动,身心既无外物的干扰,最适合集中精力研读儒家经典;夏天白昼长,可以说读书的时间在一年四季中是最充裕的,而历史事件往往因果复杂,最需要费时梳理,因此夏天适合读史;秋天适合读诸子,笔  相似文献   

17.
18.
宜缟素为资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缟素意为俭朴)为资(资一依靠),今始  相似文献   

19.
究竟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谈恋爱呢?一条简单的原则是当你有了结婚的打算,同时也具备了相当的结婚条件时,你便可以开始谈恋爱了。否则,最好不要那么着急,因为那并不是儿戏的事情。或者有人问:“照你这样说来,暂时不打算结婚,或者还没有结婚可能的人,便不可以结交异性朋友了吗?”话也不是那么说,相反地,青年人应该多交几个朋友。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学校里面所交的朋友时常是最真切的朋友,其友情也最能持久。同时,因为多交几个朋友,便可多接触几个性格、兴趣、思想不同的人,这样,你便能够在多方面充实自己,适应不同的人性,而避免把自己造成孤僻的人物。我所以说不要那么着急,意思只是劝告青年的朋友  相似文献   

20.
智者大师《观心食法》(一卷)收于《碯续藏经》第九十九卷,全文不足四百字,因其篇幅短小且叙述简略,常为人们所忽略。但它所明确揭示的一心三观、圆融相即的禅观思想却已是相当成熟,其所展示的寓止观修行于日常生活的风格,正是智者大师最推崇的“随自意”禅风。据此我们还可一窥早期天台教团的饮食规矩。《观心食法》成立于禅门清规之前,可以说,它是现存最早的中国佛教僧团有关食法的珍贵文献。全文仅三百九十二字,为方便读者,现作标点,抄录如下:既敷座已,听维那进止。鸣钟后,敛手供养一体三宝,遍十方界,施作佛事。次出生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