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编录道教神学地理集《洞天福地狱渎名山记》,其中有一部分为《灵化二十四》。灵化二十四。或称二十四化,即二十四治。传为东汉张陵在蜀境创建五斗米道过程中,所设立的二十四处道教活动据点或教区。讬言“太上(以)汉安二年(公元143年)正月七日中时下二十四治,上八中八下八,应天二十四炁,合二十八宿,付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各治“置以土坛,戴以草屋”为祭祀之所。“置男女官祭酒,统领三天正法,化民受户,以五斗米为信。”以后为张  相似文献   

2.
“正一道”,道教称是太上老君亲授张道陵天师的新出治世之“真道”。于是,“正一”之名伴天师创教而益彰;且其蕴义贯穿道教经箓、义理、修养等各个方面,渗透整个道教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抑或谓为道教精髓。本文根据道典,仅就几个主要方面略为论述。一、“正一道”名称之由来《易》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张道陵乃博学之士,在蜀为官时,亲睹巴蜀民夷的粗俗宗教陋习,欲施改变。于是,弃官遍访参学,历十数年,回到蜀中,依据老学创立道教,以“正一”明宣其道,教化民夷。但张天师所创之教,现存正史皆不言“正一”,多称之为“五斗米道”或“米道”,把传播五斗米道者称为“五斗米师”。这是因三师(天师张道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  相似文献   

3.
正一道     
道教教派之一,或称正一教、正一派。元以后,为道教上清、灵宝和天师道等各符箓派之总称,与全真道同为道教之两大派。正一道以《正一经》为主要经典,不重修持;崇拜神仙,画符念咒,降神驱鬼,祈福禳灾。相传张陵创教时,称太上老君降授以三天正法,“教以正一新出道法”,又“授正一科术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之诀”,以“伐诛邪伪,与天下万神分付为盟,悉承正一之道也”。(《云笈七籤》卷二十八),陵子衡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袭教居阳平山,岁以经箓授弟子,  相似文献   

4.
天师道,初创时俗称“五斗米道”。教内则称“正一盟威之道”。因道教尊奉创始人张道陵为天师,故称天师道。宋元以后,龙虎山天师主领道教三山(龙虎山、茅山、阁皂山)诸派,统称“正一道”,以区别于金元时期在北方兴起的全真道。  相似文献   

5.
正明张正常《汉天师世家》有云:“天师之号,见于《素问》、《庄子》,盖谓有道者之极称。”~①“天师”为道教内修道之人的最高称号,地位尊崇,非寻常可得。《太平经》称:“天师者,乃天地凡事教化之本也。”~②元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则言:“有受命而居天职者,天师之谓也。”~③一般而言,能称为天师者,需道法高超、  相似文献   

6.
东汉时期张陵同名者有四.汉献帝时期河内张范之子张陵为张良后裔.天师张陵为沛国丰人.关于天师张陵为张良后裔说,过去学界很少讨论.其说始于刘宋时期.根据相关文献研究,该说成立的可能性很小.东汉初年的沛国丰人张盛可能是张陵的先祖.天师张陵非东汉蜀人张纲之孙.张陵蜀人说的依据和观点不能成立.张陵出生地在杭州之说与蜀阆中天柱山有关,不足采信.  相似文献   

7.
道教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渊源于殷商时期的鬼神崇拜,继承了战国时期的方仙道、秦汉时期的黄老道。至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祖天师张道陵始创教,使道教初具规模。经历代道德羽士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流传至今,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一、天师世家与道教的关系世家本是指世族而言,但汉天师世家并不同于一般世家,而是一个道教世家。自祖天师立教,历代相承。至今,已传六十三代,历经一千八百余年。这也是道教正式出现组织形式至今的历史。是任何宗教所未有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也只有山东孔府和龙虎山天师两大族。明胡应麟《少宝山房笔丛》卷四十二《玉壶遐览》说:“汉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为玄教宗,  相似文献   

8.
天师道,在汉、魏时期称五斗米道,这在《后汉书》、《三国志》的有关传记中,记载相同,学术界也无异辞;后来改称天师道,但为什么改称?何时改称?学术界的看法却不一致。有说因张陵自称天师,故名天师道;有说因道徒尊张陵为天师,故称天师道。至于何时改称,有说起于西晋陈瑞自称天师以后;有说起于汉熹平时,或更早。这些,在道数史研究中虽不是大问题,但讨论清楚,还是有意义的。“天师”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徐无畏》,该篇设黄帝与小童问答,中云:“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后之《黄帝内经素问》,设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之问答,首篇首句云:“昔在黄帝生而神灵,……乃问于天师曰”,注云:“天师,岐  相似文献   

9.
龙虎山位于江西鹰潭。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此肇基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龙虎山天师府,是历代张天师生活起居和祀神之所,道教正一派祖庭。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元时因封36代天师张宗演为嗣汉天师,遂得名嗣汉天师府。10月23日至24日,来自美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港澳台等九个国家和地区的道教界人士及信众和嘉宾数千人汇聚江西龙虎山上清镇,庆祝嗣汉天师府建府900周年。与会道众共同诵读“护国佑民世界和平祈祷词”,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世界和平。庆典活动中,进行7道教科仪、道教音…  相似文献   

10.
“悠悠川西行,浓浓神仙意”,带着对道教发源地的景仰和崇拜之情,金秋十月,我前往大邑鹤鸣山参访。鹤鸣山,又叫鹄鸣山。位于四川省大邑县城西北二十五里的鹤鸣乡悦来镇境内,海拔一千多米,为古代剑南四大名山之一。因山形似鹤或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闻名。东汉顺帝汉安年间(126-144年)祖天师张道陵在此创立正一盟威之道,民间称五斗米道,尊称天师道,由此道教正式诞生。行至山中,只见山间道观星星点点,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它显得古老而又年青,说其古老,宫观在汉代已有,“文革”中毁于一旦;称其年青,全部道观均为近十年内重建…  相似文献   

11.
(?)谦之     
(365——448) 北魏著名道士。原名谦,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后徒居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北)。南雍州刺史寇讚胞弟,自称东汉雍奴侯寇恂之十三世孙。十八岁即倾心慕道,初修张鲁之术,无成。传遇成公兴(《魏书·释老志》称为仙人,《殷绍传》称游遁大儒),先后在华山、嵩山从其修道七载,声名渐著。天师道自张陵以后,农民领袖常用以组织和发动起义,深为当时士大夫所不满。而北魏立国之初又崇道抑佛,因此,寇谦之便乘机改革天师道。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寇谦之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岳授  相似文献   

12.
功课经是道教徒日诵修持的重要经典。即所谓“功课者,课自己之功,明自己之性,修自身之道”,是道教徒修持寻真的门户。课功能使道教徒修心炼性,合助道力及保养元和。《祖天师宝诰》是功课经中主要宝诰之一。 “本来南土。上溯蜀都。先获黄帝九鼎之丹书。后侍老君两度于玉局。千轴得修真之要。一时成吐纳之功。法篆全成。受盟威品而结璘诀。正邪两辨。奇福庭治而化成泉。得就大丹。道齐七政。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三天扶教。  相似文献   

13.
于珍 《中国道教》2001,(3):34-38
《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以下简称为《正》)系明《正统道藏》力字部作品。陈国符考证“正一经 ,张陵一派所传经也。”① 即原始道教五斗米道一派所传授的经文。全文包括五部分 ,其一没有分篇标题 ,其二名为《大道家令戒》 ,其三名为《天师教》 ,其四名为《阳平治》 ,其五名为《天师五言三牵诗》。“其中三、五两篇在体例上与其他各篇皆不相类 ,可能不是同一作者所造作 ,出现的时间也许有先后的不同。但因其内容均为教诫 ,遂被编成一卷。”② 对于其成书时代说法不一。深入研究《正》一文 ,可以发现 :第一 ,《正》中所提到的年号有建安、…  相似文献   

14.
张天师诞辰张天师即汉祖天师张道陵,又称张陵,字辅汉,沛国丰邑人。汉光武建武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夜生。张道陵七岁时读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义。年长后,身高“九尺二寸”,庞眉广颡,朱顶绿眼,隆准方颐。博晓五经坟典以及天文地理、河洛图书谶纬之秘,往来吴越,从学者千  相似文献   

15.
本竹治小考     
本竹治小考王纯五天师道二十四治中,有本竹治。但这个治究竟在何处,一直是个谜。梁武陵王萧纪的参军张辩所著《天师治仪》称:“本竹治在犍为郡南安县”。北周宇文邕所纂《无上秘要·正一治品》亦同上说。唐僖宗天复元年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的“灵化二十...  相似文献   

16.
彭县葛仙山葛仙殿为成都市已开放的十五个道教宫观之一,也是东汉时张陵创教所设二十四治(教区)的葛永璝治所在地。 葛仙山,又名葛家山、葛璝山、白石山、莲花山、道场山、上清山。位于彭县东北万年乡境内,距成都60公里,距彭县23公里。属莹华山支脉,主峰海拔1108米,面积达14平方公里。山形特异,众峰耸立,宛如莲花,故有莲花山之称。山中溶洞甚多,有“二十四峰、八十一洞”、“九妖十八洞”之说。溶洞幽深。  相似文献   

17.
天师道认为,太上老君于东汉向张道陵天师传授正一盟威之道,二者由此形成师承关系。灵宝经不仅继承了该师承关系,而且新加入了老君向张天师传授灵宝经教的说法,陆修静《灵宝经目序》中也特意提到“老君降真于天师”,这些都是为了强调灵宝经原本就是天师道经典。东晋末葛氏一族在造构灵宝经之时,在老君和葛仙公之间新建立了师承关系。向葛玄传经的神之所以是太极真人,是因为太极真人为老君别称,太极真人与葛仙公的师承关系即老君与葛仙公的师承关系。如此一来,灵宝经就被纳入了崇拜老君的天师道信仰体系之中。与之类似,北天师道基于老君在北魏时期向寇谦之降授经教。由此可见,六朝时期天师道中存在老君向张道陵之外其他人传教降经的说法,并以此方式增加新的经典和教法。因此,灵宝经应被视为东晋时期天师道降经的产物,兴起于东晋葛氏一族之手,经陆修静整理改编之后为南朝天师道“三洞弟子”的信仰对象。  相似文献   

18.
刘娟 《现代哲学》2020,(2):142-147
长生信仰原属私人福享,本与政治性的公共善好无关,《老子想尔注》却将国家治理建立在每个人宗教性的长生信仰基础上。背后的原因在于,它的“道”是具有强烈伦理色彩的至上神“老上老君”,老君及其神界职官通过气的同构共感对世人实施以生赏善,以死罚恶的“神治”管理,以确保好人长生无恙、恶人短命遭殃。世人想要长生,必须遵循神诫,多行善举。在这个过程中,长生带有伦理性,实现了其在宗教政治中的重新定位。这解释了早期天师道以宗教治病为主要救赎内容,以组织管理道民的“命籍”“命信”来安排教区活动的原因。疾病、“命籍”(生死簿)、“命信”(与神相盟的信物)皆是涉及人的生死之具,是神管理人的重要途径。这就是道教借助长生信仰进行“神治”,以安排公共秩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天师道教团以政教合一的“神治”方式,同样实现了世俗政府“治理民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正一授箓常识兴发道教授受法,自太上以降、祖天师创教以来,即成道教之传统。东汉张陵居阳平山修道时,即曾立二十四治区,造正一盟威经第二十四品,分属二十四治气,督察二十四治区鬼神功吏。南北朝时,寇谦之、陆修静在改革旧天师道的过程中,整理编纂了诸多法,使法适...  相似文献   

20.
龙虎山位于江西贵溪县境内,相传原名云锦山,到了东汉末年(124年),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此结庐炼丹,宣扬有青龙白虎幻绕丹鼎之上,便易名为龙虎山。其实,据《贵溪县志》记载:“两山对峙,状若龙虎”,因而得名。龙虎山为何驰名中外呢?一是历代天师都受到封建帝王的敕封和赐爵,因而给道教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二是自然景观广阔,名胜古迹众多,自古以来,就有“千峰竞秀,万壑争流”之称。历史名人皮日休、顾况、王安石、苏东坡、曾巩、文天祥、陆九渊、赵孟頫、徐霞客、宋濂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