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督教是由西方传入中国,因而被中国人视为洋教。自基督教传入中国后,中国教会就意识到要用中国人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基督教的信仰实乃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的基督教历史就展示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互接触、交流、碰撞、融合的漫长过程和独特意义。自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就经历了本地化、本色化和处境化的过程,这是基督教传入中国历经文化、政治的冲击,依然能够存在、发展,并显示出旺盛生命力原因之所在。中国基督教会要努力建设一个忠于上帝托付和圣经教导的中国基督教,一个能够在当代社会中健康发展的中国基督教,一个坚持三自原则、爱国爱教的中国基督教,一个既扎根于中国文化、又适应现代社会的中国基督教,一个讲团结、讲道德、讲服务的中国基督教,一个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使人追求真理的中国基督教,一个神人喜爱、荣神益人的中国基督教。  相似文献   

2.
主啊!和诸足神的美意,愿神成全在中国!和谐能给中国带来害烧,带来和平,带来康宁!和谐足发展中国光明的道路,求神引板中国!十三亿中国人是神儿女,五十六个民族是神栽培的花朵。求神用圣灵活水浇灌在中国,求神将慈爱、公义、宽容、怜恤成全在中国,‘让中国成为彼此相爱和谐的大中国。求神让中国天色常蓝、水长绿、草常青。哎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非常亲近、互不伤害的楷模。啊!你份将和谐恩肠在伊句园,神也肯将和谙恩踢在中国!求主将和谐成全在中国@李义贤!河北~~  相似文献   

3.
文摘     
中国穆斯林看中国周燮藩在《世界宗教文化》2005年第1期撰写文章,从历史和整体的视域,就中国穆斯林眼中的中国做出了述评:第一,中国穆斯林关于自身起源的传说(神话)、家谱等,显示出一种集体的、民族的潜意识,肯定与中国社会的统治者、主体民族的友好关系,默认作为中国社会一部分的合法性。第二,从中国穆斯林广泛参与中国社会政治活动看,他们把中国视为自己的祖国,把自己视为中国社会的一部分。中国穆斯林有着爱国爱教的历史传统,既有帮助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发展经济和文化的业绩,也有抵御外侮、维护统一的传统。三,文化认同是中国穆斯林与…  相似文献   

4.
《中国宗教》2014,(4):1-1
我想给大家谈谈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希望有助于大家观察中国、研究中国、认识中国。介绍中国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选择中国几个最显著的特点来讲。  相似文献   

5.
宗教中国化的根本属性是长期性,当代中国宗教依旧面临着中国化的问题,具体而言中国宗教要达成对当代中国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核心价值文化认同。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集中体现了佛教的当代中国认同,它将"人间佛教"的核心内容(佛教人本关怀哲学和人学菩萨道教法)置于社会主义文化语境中重新涵化,表达了中国佛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接契,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认同;进而倡导中国佛教自利利他、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服从服务国家民族最高整体利益,服务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中外友好交往。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可为当代中国宗教中国化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佛教传入中国,大约是在两汉之际。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要在中国传播,扎根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在这个互相排斥、互相融合的过程中,佛教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国文化、并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哲学思想、文学艺术、语言等诸方面,都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的美学文化、美学认识开始谈起,发现了中国美学从魏晋时期有了新的变迁,而中国山水画也起始于魏晋时期,中国山水画即表现出了中国人对山川之美的认识,而中国人的美学认识,也是随着中国文化发展、美学文化、美学认识的变迁而变迁。而山水画的构图,是山水画家对山水画美的一种总体把控,同样,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山水画家对于山水画构图技巧的创新、突破的历史过程,同样也反映了中国在其他领域的哲学思想,文化传承的传承,变迁和创新的历史过程,可以说中国人对美的认知,中国山水画家对美的总体把握,体现在了传承悠久的中国山水画中。而中国山水画在不断地发展、创新过程中,也提升了他的欣赏者、创作者——中国人,中国山水画家对中国美学的哲学思考与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8.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创立于2 0 0 0年3月,同年9月成为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它是在原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史学研究所、文学研究所的基础上创立的,整合了全校文、史、哲三个学科的优势资源,包含中国哲学、中国近现代史、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等多个博士点。该所以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为特色,含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两大研究方向,设有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室、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室、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研究室、中外思想文化比较研究室、城市文化研究室等五个研究室。该所共有专职研…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心得胡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倡导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邹相 《中国宗教》2018,(7):44-45
少林文化如今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随着少林文化在非洲各国的弘传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非洲民众通过少林功夫、少林禅修等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更好地认知中国、喜爱中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中国古代雕塑在内容题材、形式风格、雕塑技法和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门类,它不仅表现了中国历代雕塑的艺术技巧的发展,也是和各个朝代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更是和中国绘画元素有着密切关系。中国传统的精神、气韵在雕塑作品中的体现表达,是中国古代艺术家智慧、灵魂、艺术的结晶。  相似文献   

12.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决定着中国人的信仰基础、存在方式、价值标准与人生态度。儒家的孝道是中国人的信仰基础,五伦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五常是中国人的价值标准,中庸是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所以可以说,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生命底色。  相似文献   

13.
正"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学会主办,哲学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中国哲学史》杂志承办,于2017年10月28日至10月29日在北京举行。本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100篇,参会学者逾百人,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编辑共济一堂,就中国哲学的学术思想、《中国哲学史》杂志的发展等问题,各抒己见,建言献策。近些年来,经学研究的兴起,是中国哲学研究界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如何把经学研究与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史》2013,(4):13-13
<正>《20世纪中国哲学论要》,郭庆堂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该书从西方哲学对中国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三个视角,对在20世纪的中国产生、流行并为中国人所诠释、理解的各种哲学思想,包括中国自身产生的和来自国外的各种派别、思潮、思想体系与价值观念进行检视,择选其中重要的特别是对20世纪中国人的观念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哲学思想予以分析论述,并进而对未来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领导中国人民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前赴后继、顽强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道路、中国故事、中国奇迹,成为国际舆论探讨的热门话题。中国奇迹不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若干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种传入中国的学说、主义,如果想在中国扎根、发芽,都存在中国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亦然。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有其特有的问题域,即我们是在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及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引导作用的前提下,来谈其中国化的。从这个问题域出发,我们就会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能不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中流砥柱,以及怎样承担起引领中国前进步伐的使命的问题。正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出于这样的考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成为10多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讨中,…  相似文献   

17.
深化对"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研究--访方克立教授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方克立 ,193 8年生 ,湖南省湘潭县人。 196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任教 ,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国际中国哲学会 (ISCP)会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评议组成员 ,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 ,主编《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国文化概论》、《现代新儒家学案》、《中国哲学与辩…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基督教史上,中国教会一直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两者曾有碰撞和对话,如清代中国的"礼仪之争"、中国近代教会大学的创办等。随着本色化运动的开展,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努力探讨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寻求一位可被中国文化接受的基督。通过对话、交流、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韩星 《现代哲学》2016,(6):99-106
本文从经典诠释的视角,以儒家为中心,思考在中国传统经典诠释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深化。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走上“以西释中”的西化误区。我们应在确立中国文化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立足于中国传统,以经学作为中国哲学建构的主体,在经学的基础上深化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以子学、玄学、道学、佛学作为多元辅助,借鉴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来诠释和表述中国传统思想,使中国哲学史具有西方哲学的外貌而其实质却仍是中国传统思想本身,以实现经学模式向哲学模式的非断裂性转换,推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的集大成者。冯先生使外国人了解中国哲学,在传播、弘扬中国文化上的功绩是极大的。《贞元六书》接着程朱理学讲,是一套会通中西、系统完整的哲学体系,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冯先生活了95岁,写作到95岁。毕生以整理、弘扬中国哲学,弘扬中国文化为职志,这种自强不息、精进不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