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方派是日本汉方医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兴起于17世纪中叶。古方派的崛起与发展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它不仅深受中国医学理论及日本当时兴起的新儒学复古潮流的影响,而且与当时流行疾病的构造及文化主导者的转变等诸多因素有关,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社会文化角度对古方派崛起的原因加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古方派是日本汉方医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兴起于17世纪中叶.古方派的崛起与发展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它不仅深受中国医学理论及日本当时兴起的新儒学复古潮流的影响,而且与当时流行疾病的构造及文化主导者的转变等诸多因素有关,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社会文化角度对古方派崛起的原因加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18世纪中后期,由于后世派和古方派形成两派争鸣对峙之势,折衷派应运而生。折衷派在学术观点上主张古方与新方应择优而用,提倡融合古今,取各家之所长。与此同时西方医学传入日本,古方派中有些医家试图将汉方医学与西医相融合,建立新型的医学体系,从而形成了"汉兰折衷派",并独创出可以夸耀于世界的实验业绩。  相似文献   

4.
18世纪中后期,由于后世派和古方派形成两派争鸣时峙之势,折衷派应运而生.折衷派在学术观点上主张古方与新方应择优而用,提倡融合古今,取各家之所长.与此同时西方医学传入日本,古方派中有些医家试图将汉方医学与西医相融合,建立新型的医学体系,从而形成了"汉兰折衷派",并独创出可以夸耀于世界的实验业绩.  相似文献   

5.
16世纪~19世纪,日本汉方医流派伴随着明清时期中日交流的愈加频繁而形成。后世派、古方派、折衷派与考证派在中日医家相互往来、医籍东传的基础之上创立并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同时各流派的代表医家大量汲取了中国医学思想,除当时中国盛行的金元四大家学说以及《伤寒论》研究之外,儒学思想以及清初的考据学对汉方医各流派医家同样影响颇深。日本医家在此之上创新研究,立著成书。日本医者秉承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使得流派不断丰富与完善,故而汉方医流派的形成也是日本确立其独特医学体系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日本安土桃山时代,曲直濑道三在吸收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的特点创立了日本医学史上最初的"道三流后世派",汉方医学的体系与流派也由此开始建立.从"外史"角度,即文化、社会、政策等外在因素对汉方医学体系的最初形成及后世派发展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二高一陈"为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他们早年都曾留学日本,当时日本画坛独树一帜的京都派朦胧体画派由内而外地影响着他们,思想上认可并实践折衷中西的绘画思想。受竹内栖凤思想的影响,绘画题材变得大众化,从绘画技法和画风方面都能探寻到日本京都派和朦胧体画派的身影。绘画工具上也推陈出新,画作中排笔、日本刷笔等工具大量运用到他们的绘画过程中,达到了毛笔所不能及的效果。他们的创新手法令人耳目一新,给当时画坛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8.
杨歧派作为日本临济宗的源头,其思想规范了日本临济宗乃至黄檗宗的面貌。考察杨歧派和日本临济宗的关系时,必须要考察南宋时期大量日本僧人入宋求法和大量中国僧人东渡扶桑传法的历史。正是这些祖师大德的艰苦努力,才使杨歧派的禅法在异域他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蔚为一大宗派。在这一过程中,入宋求法、在无准师范座下开悟、回日本成为东福寺派开山的圆尔辨圆发挥了核心作用,是杨歧派禅法东传群体中的领袖人物。  相似文献   

9.
近代国学大师刘师培,是古文经学家,也曾是政治上的活跃人物。1907年,刘师培在章炳麟等人的邀请下,携夫人一同东渡日本,其思想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其一,刘师培借鉴日本的国粹思想。刘师培是中国近代最早使用"国粹"词汇的国学者之一,据学者考证,"国粹"一词,是日本学者把英语Nationality一词翻译成日文的词汇。东渡日本的刘师培也深受日本"保粹"派的影响,借鉴日本的"国粹"词汇而力图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由于我国的近代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侵蚀,为了抵制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借鉴日本的"国粹"思想,于是在国内也开始了保存"国粹"的运动。其二,刘师培汲取日本近代的反专制思想。在日本刘师培受到了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刘师培夫妇在日本成立了"社会主义讲习会",宣传社会主义。其三,刘师培"国学"深受日本思想的影响。刘师培受到日本国学复兴日本"古学"的影响,也主张复兴中国"古学",挖掘本国文化之固有精神。  相似文献   

10.
伍林 《法音》1993,(11)
中国佛教各宗派中,禅宗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派。由慧能开创的南宗禅后来又分化为五家七宗,五家即沩仰宗、临济宗、云门宗、曹洞宗、法眼宗,临济宗后来又化为黄龙派和杨岐派。其中,以临济宗影响最大,临济派和曹洞宗后来又传到日本,并在日本扎下了根。本文试图就临济宗祖师临济义玄的禅学思想作一初步探讨。一、无依道人临济认为,出家学佛法的人为要求得解脱,生死不染,去住自由,必须对佛法有真正  相似文献   

11.
吴门医派、新安医学、钱塘医派分别是明清时期苏州、徽州、杭州的地域医学学派,它们的形成与发展具体时间不同,学术研究方面也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吴门医派兴起于元末明初,新安医学兴起于明中期嘉靖年间,钱塘医派兴起于明末清初。三大医派形成既有其共同的社会原因,也有其地域差异。吴门、新安两大医派以地域为纽带,学术思想纷呈并有一定倾向,基础理论与临床研究各有所偏向,贡献颇多;而钱塘医派独领聚众讲学与集体研经、注经之风骚。  相似文献   

12.
太宰治是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人间失格》作为其代表作,从一个"社会边缘者"的视角,将作者的主观态度与客观现实相结合,集中反映了日本二战后民众普遍的消极避世思想和文学的堕落迷茫的现状,可以说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发泄的轻途径,并且盛极一时,作品中蕴含的"颓废美学"与"自杀美学"更成为日本文学延续至今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潘海鸥 《学海》2003,(4):173-175
中国新感觉派是 2 0世纪 2 0 - 30年代出现于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的小说流派。它的出现是中西文化相碰撞的结果 ,而其在艺术上的追求更多地受到了西方现代派及日本新感觉主义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新感觉派作家如何将西方的现代派和日本新感觉主义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其小说创作中 ,从而使他们的小说呈现了有别于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日本医学伦理问题(下)──脑死问题的基点所在日本旭川医科大学冈田雅胜三、脑死的问题所在(一)日本的脑死论者基本接受了美国式的脑死论,寻求制定能够积极促进器官移植的法律条文。那时关系到医学生物学的知识,当然应当任命专家来担任。但这种观点没表明思想,只是...  相似文献   

15.
“京都学派”被公认为近代日本哲学史上的典型代表,它提出的哲学主张和参与过的思想实践不仅对当时的日本社会影响甚大,余波所至超越时空,至于当今.经常性地关注和解析有关“京都学派”的研究成果对于准确把握日本社会当下的思想状况十分必要.近20年来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界定“京都学派”的范围、多方面探讨“绝对无”的哲学、从学理上反思京都学派在战争期间的政治参与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自己的话语与世界对话——试论川端康成创作的民族化趋向白小易新感觉派是日本现代文学中颇具影响的流派之一,它深受西方先锋运动中达达主义、表现主义的影响,致力于表现直觉感知的人和物的印象,即所谓新感觉。其代表人物是被人们誉为新感觉派“双璧”的横光利一和亚...  相似文献   

17.
在受到鲁迅的决定性影响之前,竹内好也相信"大东亚战争改写了世界史",这时他的"大东亚理念"是"作为欧洲近代的超克者的大东亚"。这种理解与当时的京都学派和日本的浪漫派既有重合之处又有决定性的不同。在鲁迅思想的启发和影响下,他重新认识了中国近代史和日本近代史的意义,通过痛切的反省而从"大东亚"的幻想中解放出来。战后他整理"虚妄的遗产"而提出了新的亚洲观。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出现于英国的拉斐尔前派是维多利亚时代发生的重大文化变革之一,其绘画作品中的自然主义倾向是其重要的绘画风格特征。拉斐尔前派艺术作品中的自然主义美学倾向与英国工业革命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有着深刻的联系。罗斯金《现代画家》的问世,不仅为浪漫主义画家透纳辩护,更影响了一批拉斐尔前派的画家。由于在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上的不同,拉斐尔前派的画家绘画作品中的自然主义倾向也不尽相同。以罗斯金的美学思想对拉斐尔前派画家产生的影响为基础,探究拉斐尔前派画家在不同创作角度和形式下的绘画作品中不同的自然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为了总结、探讨中国(以至东亚)法兰克福学派研究的成就、问题和需要继续推进的空间,检思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以至东亚)的影响,关注法兰克福学派新近的发展,法兰克福歌德大学与广州中山大学于2008年9月25—28日在德国美茵河畔法兰克福市举办了“批判一理论一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在中国的影响”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包括台湾)、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的4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的德方主办单位是:法兰克福歌德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汉学系、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中方的举办单位是广州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本刊将分期刊登数篇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陈仕铎学术深受道教医学影响,而他的临床经验也神奇有效,至今为中医界所重视。深入研究他的医学思想,将进一步揭示道教与医学的密切联系及其现代价值。本文主要探讨道教思想对陈士铎医学及命门水火理论的影响,及其与医药临床的结合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