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佛教的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主线,对于生死问题,其主要思想可依次概括为:关注今世,死而不朽;生死统一,死而不亡;生死轮回,死而不灭。总的来说,中国传统生命哲学尊重死亡的自然法则,但是重生讳死,极重生的延续。在临终关怀发展势头空前的趋势下,对中国传统生命哲学进行积极地探索,取长补短,从临终关怀的接受者的心理进行考察,有利于为临终关怀本土化所面临的融合困境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庄子、《列子》为核心,从形而上的角度对魏晋以前道家学派的梦论与生死论展开研究。作者认为梦论、生死论是构成原始道家根本道论的两大基石。通过从哲学的高度沉思梦、生死两种基本的生命现象,原始道家思想家将其玄冥难测、不可言谈的道贯通于现实的人生界。这就使得道家的道论拥有一种人文关怀。作者还以为从形而上的视角对梦进行沉思、述说并将其与道论、生死论贯通,乃系道家学派的首创,由此梦的研究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临终关怀起源和发展于西方社会,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生死智慧为现代临终关怀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基督教用生死智慧诠释和实践现代临终关怀.用基督教的生死智慧来审视现代临终关怀,有助于更全面和深刻地理解现代临终关怀内涵,更好地展开临终关怀服务.  相似文献   

4.
罗教五部经卷的基本教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丽 《宗教学研究》2001,(2):134-137
本文认为,罗教在寻求解决生死问题的方法上,秉承了佛教禅宗的“心造一切法”的心性论;而在阐释万物的始因时,又采纳了道家与道教的“有生于无”的道体论和道性论。因而,在其教理中出现两种相互冲突的本体论命题,表现出思维混杂的特征以及由佛禅转为道玄的思想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5.
临终关怀是当代社会新兴的医疗模式和福利模式。佛教以人生为核心命题,以解脱生死为终极归宿,在个体生命关怀方面形成了一套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这些理论与实践在认知死亡过程、实施临终关怀的目标、临终关怀的核心理念,以及重视家属的抚慰工作等方面与临终关怀理论相通,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临终关怀实践具有启示意义。启示主要表现为:对死亡生理过程的把握、宗教师介入对临终者生命尊严的维护与提升生命境界的效用,对临终者的角色定位,对临终者死亡恐惧的化解,"觉性照顾"对死亡的超越等几方面。完成佛教临终关怀的现代价值转换,对构建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理论与实践模式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生与死可能是人们最熟悉又陌生的重要话题之一:说熟悉,是因为每天甚至随时都有生死现象的发生;称陌生,是因为大多数人忌讳论死,更谈不上对其有多少深刻的省思;说重要,是因为它不仅事关个人濒死时的身心安顿等问题,而且对社会伦理、社会治理等影响甚大。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其实不乏种种谈生论死之说;但真正于世道人心有益者恐也不多。以"了脱生死"为终身大事的佛教,建立了一套完备、系统的生死学说,可为人们省思生死提供一种借鉴,然佛经文义弘深,翻经阅论欲明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生死观念深刻影响着公众在对待生命伦理问题时的道德态度和伦理选择,在梳理我国传统生死观念基础上,从生命观、知情同意、临终关怀三个角度思考了传统生死观念对现代生命伦理问题的现实效应,指出对传统死亡观念的提升和转换将有助于生命伦理的实践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至乐无乐”观点从道家到道教的转化、道教的生死“五苦”的宗教美感论、“乐—怒”的对立转化等三个方面,集中讨论了道教美感论的主要范畴,研究了道教以“苦”为“乐”的宗教、文化、美学根据,认为道教美感论有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主流的特点,发扬了传统美学注重精神世界、强调内在美的特色,同时又留下了审美无标准论和美学神秘主义的尾巴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生死观念深刻影响着公众在对待生命伦理问题时的道德态度和伦理选择,在梳理我国传统生死观念基础上,从生命现、知情同意、临终关怀三个角度思考了传统生死观念对现代生命伦理问题的现实效应,指出对传统死亡观念的提升和转换将有助于生命伦理的实践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愚公移山典故出自道家经典《列子》,愚公的形象本质上是道家文化的产物,道家思想构成愚公移山精神的文化底色,不宜简单地把愚公移山精神归入儒家的精神思想体系。愚公移山精神所蕴含的道家思想主要有以愚为本、大智若愚的智慧境界,天地无私、多予少取的道德胸怀,基于理性的乐观与超越生死的达观,积小成大的执著与真实无妄的至诚等。  相似文献   

11.
谈生说死     
“生”是自然大化的创造,“死”是自然大化的杰作。古今中外人士及宗教看安乐死,是生还是死,如何生,如何死;由生观死,由死观生,生死相安,这是最佳境界的一种生死大智慧。  相似文献   

12.
当代“生存论”是指人对自身生命、存活的自觉 ,包括人对身体、感觉、情绪、欲望、潜能、意志、理想与精神意境的觉解觉识。其实 ,中国传统哲学中并不缺乏此种资源 ,可以作创造性的诠释。从个人的身体出发 ,先秦哲学有关形气、身心、养气、践形、心知、性情诸说 ,具有如下两种向度 :第一 ,自然气化观的向度。道家庄子“气化”的生命观和人生论 ,以生死为气之聚散 ,强调个体小宇宙与自然大宇宙的联系 ,即“通天下一气”。庄学涉及人的魂魄神气与血气形骸、情感、欲念、志气、心性、生死等等。其要旨 ,一是“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的…  相似文献   

13.
道教医学思想简论盖建民古语云:“医道同源”,尽管这里的“道”似指道家学说,但由于道教在生死问题上历来重生恶死,自然十分重视具有济世救人之功效的医术。“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①历史发展表明,自道教创兴之日起,道教就把医术作为其传道济...  相似文献   

14.
道教在创立之初就特别关注人的生命如何形成、人为何生而有异、人的生命能否永存、个体生命如何超越现实的痛苦和生死的局限而契合于生生不息的大道等人生问题。从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出发,道教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基点, 以认识自我和顺应自然为基本特征, 吸取佛教的佛性论和中观学, 在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具有独特哲学意蕴的心性论。本文试图从道教心性论的哲学意蕴入手, 来寻绎道教心性论在与佛儒心性论交涉过程中的理论演化, 并以此说明道教心性论是促进魏晋南北朝以来道教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动因之一。一心性论是人对自身的认识, 是研究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临终关怀在当下社会面临着科学及医疗水平快速发展与中国传统生死观、孝道文化等多重因素的挑战,以及临终关怀主客体的错位。临终反向关怀以强调临终者为主体的视角为临终关怀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从文化分析视角,尝试以临终关怀发展的西方文化基础及儒释道文化为脉络,探讨临终反向关怀本土化的文化载体。研究显示,基督教描绘的天堂、儒家追求的流芳百世、佛教向往的西方极乐世界、道家追求的修成仙道的人生终极目标的思想,从行为、言语、情绪、精神等方面为临终反向关怀提供了具体的思想及行动指导,临终反向关怀具备西方及本土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道死亡思想各有特点。在对待死亡态度上 ,儒家重生轻死 ,对死亡存而不论 ;道家则由反对悦生恶死 ,进而歌颂、赞美死亡。在对死亡本质的认识上 ,儒家认为死由命定 ,是天意的体现 ;道家则认为死是气聚气散的结果 ;同时二者又都认为死亡本质上是一种安息。在对待死亡价值问题上 ,儒家强调把死亡落实到道德价值的开拓上 ;而道家则坚决反对给死亡以价值判断 ,强调避死全身才是人生之根本。在超越死亡的途径上 ,儒家认为只要生活充实 ,为理想而奋斗 ,创造了某种永恒之物 ,便可超越死亡 ;而道家则强调通过“心斋”“坐忘” ,达到与大道合一 ,从而实现死而不亡  相似文献   

17.
生死话旅途     
生死是大事,是自然规律,生死观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生死观似应属文化范畴。“视死如归”与“贪生怕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好死不如赖活着”表达了不同境界、不同层次、不同文化素养者的生死观,莫子先生这篇短文是切身的体会,是他在佛教文化影响下的生死观。在本特辑中也算当代佛教文化的一个内容吧!(田言)人生旅途的起点是生,人生旅途的终点是死吗?这个问题历来大致有三种观点:一、一世论,那么生是起点,死是终点便是当然的答案;二、二世论,生命结束后,灵魂升上天堂,或者下到地狱,那么死显然并非终点,而是永生(生在幸福或…  相似文献   

18.
道家名实论在先秦"名实之辩"的思潮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先秦名实思想的第三种来源。道家的老子、庄子开创了先秦名实思想的另一理路,而黄老道家既吸收了法家政治之"刑名",又受到老庄开创的名实论的影响。道家既创立了作为根本之实的道作为政治与形名理论的形而上依据,弥补了儒家名实论的理论缺陷,影响了名家与法家,又站在道的高度反思、批判了"名"的作用,对名家的名实论进行驳难,从而在先秦名实思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王阳明的良知说是王阳明立足儒门,融摄道家的本体论、本源论、自然说和境界论所蕴涵之哲理的产物:援引道家的本体论架构建立良知本体说,吸摄道家关于道即无规定性的思辨,申明良知本体所含之义理无具体规定性;借鉴道家本源论思维模式,勾勒出“良知→气→万物”的宇宙生成样式;拓展道家的自然论,用以证明良知存在的自然性;涵摄道家“无滞”的意境,认为良知还表征着无滞善恶毁誉得失存亡的超然境界。  相似文献   

20.
关于生与死的思考铸就了人类哲学的恢弘与博大。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生死之论,不乏智者和睿者,其中道家先哲们以“万物皆一”的开阔视野看待生死,超越了一时一事、一得一失,确立了极具特色的超越死亡、生死存亡一体的生死哲学。并以其丰富的理论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脱俗的不凡见解和独特的美学意境,为中国乃至世界生死哲学理论宝库书写了不可或缺的一笔,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