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的基础 糖尿病是终身性的疾病,又是可控制、可预防的疾病.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而并发症的降低有赖于血糖的良好控制[1].UKPDS和DPP证明:血糖控制不良,可引起并发症提前出现,导致残疾和死亡.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不仅是降低糖尿病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也是降低社会和糖尿病患者经济负担的关键,而最有效的推进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是普及糖尿病知识即糖尿病教育[2].被称为美国糖尿病教育先驱的Dr Joslin就提出:"糖尿病教育不仅是治疗的一部分,它本身就是一种治疗".因此,对患者进行有效地糖尿病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其他治疗手段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健康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协调一致,反之产生疾病.糖尿病在影响人们生理、心理健康的同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收入和社会期望度.因此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必须考虑到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临床医生应学会使用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倡导正确的行为生活方式、落实连续性医疗服务、提高卫生服务整体效能、提供多方位社会支持、选择个体化的糖尿病治疗方案,针对性地进行糖尿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健康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协调一致,反之产生疾病。糖尿病在影响人们生理、心理健康的同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收入和社会期望度。因此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必须考虑到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临床医生应学会使用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倡导正确的行为生活方式、落实连续性医疗服务、提高卫生服务整体效能、提供多方位社会支持、选择个体化的糖尿病治疗方案,针对性地进行糖尿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全球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并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后第三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本文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角度出发,通过查阅并汇总文献,论述了糖尿病对现代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探究了影响糖尿病的各种心理社会因素,最后提出了三种防治糖尿病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全球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并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后第三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本文从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角度出发,通过查阅并汇总文献,论述了糖尿病对现代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探究了影响糖尿病的各种心理社会因素,最后提出了三种防治糖尿病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1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的基础糖尿病是终身性的疾病,又是可控制、可预防的疾病。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而并发症的降低有赖于血糖的良好控制[1]。UKPDS和DPP证明:血糖控制不良,可引起并发症提前出现,导致残疾和死亡。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  相似文献   

7.
家庭社会功能在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支持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家庭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实施以家庭为单位的保健技术 ,探索家庭社会功能对人健康的影响 ,动员家庭内外资源来改善家庭功能 ,维持个人健康 ,强化家庭中病人的社会支持是十分重要的。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 ,人们已认识到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涉及到生物、心理、家庭和社会多个层次 ,糖尿病一经确诊 ,不能根治 ,只能控制。患者必须接受长期的医疗保健 ,要求严格地遵守饮食制度 ,定期监测尿糖 ,定时定量地运用药物及适度的运动 ,糖尿病患者必须克服过去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新的生活方式配合治疗 ,具有良好的遵医行为以控制血糖的升高 ,从而…  相似文献   

8.
如何对待糖尿病教育在其防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教育是指对医护人员、大众和糖尿病病人进行程度不等的糖尿病知识传授、指导和推广。欧美很早以前就已认识到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 ,波士顿的久斯林糖尿病中心进一步认为糖尿病的病人教育就是治疗。如果把治疗糖尿病的 5种手段包括饮食控制、运动、胰岛素、口服降糖药和教育比做 5匹马拉车 ,则糖尿病教育便是驾辕马。为什么要进行糖尿病教育呢 ?随着生产发展、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 ,生活模式的现代化及社会的老龄化 ,全球范围内糖尿病发病率急剧增加 ,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第三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我国 199…  相似文献   

9.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编号:2011-03-07-072。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以帕金森病为代表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已成为与脑血管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相并列的重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新药的研发及细基因治疗、功能性手术等治疗手段的完善都昭示着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研究正在受到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已成为一种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均高。本文通过比较中西医学糖尿病的分型分期对治疗学的指导作用,探讨中西医结合更好地防治糖尿病的可行性。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针对个体的辩证论治。而西医强调群体化治疗并能迅速改善代谢紊乱,中西医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可以有效地进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睡眠是机体恢复和调整的重要生理过程,对学习记忆的巩固、保持免疫活性、促进疾病康复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大,睡眠时间减少和睡眠质量降低成为现代社会威胁公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国内外研究业已证明慢性睡眠障碍在多种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涉及到心血管、神经、内分泌、消化、呼吸、皮肤等多个系统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肠易激综合征、哮喘等;同时很多躯体疾病伴发失眠障碍。所以,睡眠障碍尤其是失眠理应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与干预,促进全民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2.
西藏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有着知晓率低、病程长、慢性并发症多、其他相关疾病多等特点。加强糖尿病教育、控制饮食、合理用药、注意相关疾病的处理和个体化治疗是血糖管理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3.
1 当代临床医学的特点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高度发展 ,导致了人口结构和疾病谱的改变 ,引发了现代医学与社会需求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临床常见病从急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转变为各种慢性疾病为主 ,据报道美国社会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依次为 :关节炎、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精神病、肺气肿、精神发育迟缓、肢体麻痹、巴金森病、失明、多发性硬化、爱滋病。这些疾病若仅以生物医学模式防治 ,或依靠封闭式的医院 ,是难以减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1] 。当代的许多疾病依赖于高新技术 ,高新技术如基因诊断与治疗 ,肯定能给人类…  相似文献   

14.
老年糖尿病社会心理问题分析大连市友谊医院(116001)张帆,李洁糖尿病是老年人的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大量调查表明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高,约3倍于总人口中的患病率,常不能及时诊治,预后严重。研究发现糖尿病社会心理因素作用的证据有:人格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5.
心血管并发症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风险.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病死亡风险是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的重要目的.强化降糖治疗能减少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及糖尿病相关死亡,但不同的个体应有不同的强化降糖措施和不同的标准.对于老年人、糖尿病病程长、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需要在注重安全性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6.
由于糖尿病病因至今未明,虽然临床上多采用ADA糖尿病分型方法,但随着对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出现了许多难以用传统的标准进行分类的疾病状态。有人提出淡化糖尿病分型的争论。笔者认为高血糖仅是一种表现,并不是疾病的本质,慢性低活度炎症状态可能是核心机制之一,机体的这种慢性低活度炎症状态可能与糖尿病肾病、抗感染免疫失控以及创伤愈合障碍有关。短时间内控制急性高血糖状态对挽救生命是关键的,但要实现长期是代谢紊乱控制、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减轻腹内脂肪堆积,进而降低改善机体的慢性炎症状态可能是最全面且安全的唯一措施。  相似文献   

17.
DM病因研究的综合方法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300070)杨新军导师王建华,王正伦指导张金钟糖尿病(DiabetesMellitlls,DM)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也是目前遍及世界各地的常见病。DM病因学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获得许多新知识。特别是分...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血糖控制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加。血糖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糖尿病的血糖控制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药物和治疗方案,平稳适度的控制血糖,以达到最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效果。用认识论和联系的观点对糖尿病血糖控制的依据、措施和目的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
全球糖尿病发病率日益增多。我国糖尿病诊断率及治疗达标率低,并发症发生率高、进展快,治疗现状令人担忧。减轻体重干预糖耐量受损,是决定疾病转归的关键环节、生活方式及药物干预均可降低糖尿病发生率。只有重视普及糖尿病相关知识,提高专业队伍素质,针对高危人群重点筛查及干预,早期发现糖尿病及综合治疗,才有可能减少糖尿病发病率及致残、致死率。  相似文献   

20.
基因技术     
基因技术给21世纪人类带来的最大福音是增强体质,预防和减少疾病。科学家已经证实,目前有3000多种疾病与遗传有关,例如细胞性贫血、血友病、甲种酮糖尿病、先天性痴呆症等都是基因缺损造成的。1998年,俄罗斯学者进行了成人骨髓细胞代换试验,把有基因缺损的细胞分离出来,从中删除有缺损的基因,植入健康的基因,放在营养液中加以培养,然后再植入骨髓中。科学家相信,通过重组和修复,基因技术完全有能力攻克癌症、艾滋病和其它许多疑难疾病,也可能调整和优化使细胞老化的代码。早在1994年2月,设在荷兰的欧洲基因制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