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3 毫秒
1.
本文旨在宏观地审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医学理论的发生、发展和演变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从而使人们深刻地领悟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中医学理论的真正温床。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帮助我们开拓新视角,扩展中医学理论和历史研究的宽幅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丰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研究,体现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厚底蕴;为开发出一门交叉性学科奠定方向。  相似文献   

2.
以古代文献为依据,研究中医养生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态闻的密切关联.认为道家文化是中医养生理论的思想渊源,儒家的养德、致中和、卫生思想促进和丰富了中医养生,佛家的思想对中医养生文化起到补充作用.相互间不断发生碰撞,彼此交融渗透,最终发展成独具特色的中医养生体系.  相似文献   

3.
王京龙 《管子学刊》2006,(4):42-45,36
中国传统体育观念是在早期众多地域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齐文化的尚功利崇武勇精神、儒学的尚中贵和精神、道学的养生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体育观念的基本文化渊源。战国时期齐文化背景下的稷下学对诸子百家思想理论的全面整合,既为汉代以后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国传统体育观念的凝练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怎样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这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在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曾经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中缺乏民本思想,没有把人放到应有的地位对待。这种看法似乎过于简单化。政治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以什么作为社会的根本。在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神本”(或“天本”)与“人本”的对立,“君本”与“民本”的对立,只有从这样两个方面的思想交锋中,才能全面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5.
传统特别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表明,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关系到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否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归根到底,它关系到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  相似文献   

6.
佛教自传入中土后,受中国的政治、经济及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逐步地走上中国化的道路。隋唐之后,佛教学说又反过来影响中国传统思想,并与传统思想相结合,进一步衍化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就不能不研究佛学。然而,由于佛教在中国流行的时间既长,传布的范围又广,加之典籍浩繁、宗门林立,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党,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承担着对传统道德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传统道德文化一脉相承的继承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传统仁爱精神、民本思想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传统的担当意识、民族大义到当代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从对理想人格、大同社会的追求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传统道德文化的生命价值不在于它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什么作用,而在于挖掘它在不同时代的现实意义。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心聚力,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8.
传统中医学有独具自己文化特色的传统心理治疗思想,它以“和”为核心,具有生理与心理调适并举、利用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行心理治疗、疗养修一体、德心统一、依据并利用环境因素进行心理调适与治疗等特点,其治疗理念是:“心病须用心来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和“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些思想与理念对心理治疗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的传统优势与现代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古代哲学思想、有限的人体解剖观察、反复临床实践基础上建立的中医学理论体系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感情;尽管中、西医学各有其认识方法和逻辑思维特点,但不可否认的共性是研究同一对象(人体)和致力于从不同角度揭示生命规律及维护人类健康;中医学应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特别是后基因时代的先进理论和高科技手段,为加速揭示生命规律的奥秘和服务人类而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神学教育深远地影响着基督教中国化的进程。神学教育就是要培养合格的中国教会人才,开展神学思想建设,建立符合中国教会处境的神学理论。神学教育不是闭门造车,不能脱离中国文化和处境。如何透过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神学思想、探究神学理论、践行信仰教训是神学教育在新时代要重视和着力的方面。明晰神学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有利于让神学教育成为坚持基督教中国化方向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和文化创造的基础和依据。研究传统文化需要用历史的观点和视角,没有科学的继承,就谈不上科学的发展和创新;继承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在未来世界的文化竞争中保持独特的民族文化风貌,是所有文化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探讨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是从奠立到演进都依托于传统文化并与时谐进。传统文化是蕴发中医学的土壤,中医学的理论及其发展和中国哲学、民族的思维方式及价值判定等共生共进。中医学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知识和创发资源,《易经》的天运智慧使临床经验提升为理论。中医学理论只有靠传统文化才能准确解读。中医学在近代曾数历劫波,历程表明,缺失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难关,在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之时中医生机勃勃。  相似文献   

13.
安乐死与中国传统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200031)沈铭贤安乐死涉及死亡这一极为敏感的领域,因而也关系到文化的深层底蕴。生死观向来是文化的重要内涵和表现之一。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文关怀,留下了丰富和宝贵的生死文化遗产。儒道释三家的生死观,都有与安乐死相通...  相似文献   

14.
“中印友好,利在双方,惠及亚洲和世界。中印关系已经远远超出双边范畴,具有全球性意义。”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文化渊源,是在轩辕黄帝的上古道统思想文化基础上,形成了姜太公的道学理论、孔子的儒家思想,吸收了印度佛教文化为一体的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同时,法显、唐玄奘和义净等大德高僧到印度求法,将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文化传播到印度,奠定了中印两国思想文化交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全新的视角对道家文化的特质予以全新诠释,认为道家文化有崇尚自然、重视个体、贵柔尚弱、擅长理论思辨、富于反省批判精神等五个方面特质,揭示了道家文化对中国人的社会心理积淀以及对中华民族的人格心理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和永恒价值。基于此,本文探讨了道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关系,认为道家文化对拓展中国文化的宽度和高度,助推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所致,而使人们不能正确地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存在着否定多,肯定少;批判多,弘扬少;摒弃多,扬弃少的倾向。这就影响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评价,当然也就谈不到对其真实价值的正确认识及其在当今时代的重要作用的评估。我认为,对于中华民族在漫长悠久的历史演进中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仅仅采取否定、排斥、批判、贬低,以至“彻底决裂”的做法,是不应该的,不公正的,也是根本做不到的,这种有损于民族尊严、愧对先人之举,断断不能做,万万不可取。  相似文献   

17.
以古代文献为依据,研究中医养生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态间的密切关联。认为道家文化是中医养生理论的思想渊源,儒家的养德、致中和、卫生思想促进和丰富了中医养生,佛家的思想对中医养生文化起到补充作用。相互间不断发生碰撞,彼此交融渗透,最终发展成独具特色的中医养生体系。  相似文献   

18.
因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人们意识观念的深刻影响导致中国脑死亡立法步履艰难。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分析中国的脑死亡及相关伦理问题,提出中国脑死亡诊断标准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民族心理感受,要立足于民族文化理性地探索“中国脑死亡”。  相似文献   

19.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在生动丰富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与现实的关系,探索传统文化走向现实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例如,对传统与现实本身的理解,社会变革中的实践与传统的关系,传统向现实转化中的方法和价值观,经济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文化发展的机制,典籍文化和制约现实生活的文化与传统,文化发展中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对传统批判继承中的理解和解释,主体性、主体间性与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外来文化的吸收,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文化发展中的接受与传播,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也将促进哲学自身的基础理论研究。为此,本刊辟“传统与现实问题研究”专栏,做为探讨这些问题的园地。实际上,传统与现实问题不仅是个“史”的问题,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哲学其他分支学科甚至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都会涉及的综合性理论问题。因此,我们诚望学术理论界的同志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20.
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模型——“文化三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文化有共同的形上根源,价值根源平等,有独特的文化内容。复兴传统文化,要有理性认识。以柏拉图“理型论”和宋儒“理一分殊”观安置人类文化,形成“文化三层论”的文化思想模型,可以确立复兴中国文化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