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还原主义是主导心理学研究的非常重要的理论原则。其核心思想是认为,世界是分层的梯级系统,可以通过已知的、低层级的事物或理论来解释与说明未知的、高层级的事物或理论。实证的科学心理学在自己的起步的阶段,曾经把物理学当成了自己的榜样,当成了自己的标准。心理学在解说人的心理行为的过程中,就把心理行为的规律归结为物理主义的规律。生物决定论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或行为主要受人的生物因素所决定,人类的社会行为、人格乃至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决定于这些个体、群体、种族或人种的生物因素。还原论与还原方法既有联系又存在着质的差别。还原论在心理学的研究中有其合理的地方。这也就可以区分出所谓的物理主义的还原,化学分析的还原、生物决定的还原、生理机制的还原、社会决定的还原、文化制约的还原,等等。在表面上看,心理学研究中的还原主义是一种简单化的或简约化的研究处理。但是,在深层上看,心理学研究却借助于还原论而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框架。并且,这也是将各自不同学科的相关的探索转换成为了心理学的学术性资源。  相似文献   

2.
3.
刘易斯·托马斯著的<最年轻的科学>以其丰富的学识和幽默的笔调叙述了近一个世纪医学的变迁和发展.许多语言许多观点给人以启发和思考.其中关于水蛭(Leech)、医生(Leech和Doctor)和医学(Medicine)的阐述让我想到了当前社会对于医学的广泛异化.深刻地理解他的语言并付之于行动必将在很大程度上还原被异化的医学.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们的伦理学有时因为缺乏情感而过于客观,有时因为讲究亲情而过于主观,时常处于主客二元分裂状态.根据现象学的主客不分立场,推进中国伦理学创新,最要紧的是实现胡塞尔所期待的现象学还原.  相似文献   

5.
关于同性恋的成因, 进化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解释, 主要包括杂合优势、女性多产、超突变、亲族选择、群体选择、同盟形成以及父母操纵七种理论假说。在系统地介绍这些理论假说的基础上比较了各理论之间的优缺点, 并将其与其他流派的观点做对比, 以期发现更具说服力的模型。未来的研究应该注意同性恋的性别差异、影响性取向基因的确切位置等。  相似文献   

6.
结肠癌基因的发现过程长久以来,医生们就知道一些肿瘤如常见的乳腺癌、结肠癌等趋向于家族发病。这一观察揭示,尽管食物和其它环境因素对肿瘤的发生有影响,但这些疾病的易感性是能够遗传的。过去几年里,寻找可能导致这些易感性基因成为基因研究者重要的研究目标。19...  相似文献   

7.
中国生命伦理学的“问题域”还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生命伦理学在问题域上呈现日益明晰的还原路径:由"历史还原"展现其文化路向;由"逻辑还原"凸显其原则进路;由"实践还原"揭示其难题取向。从该视角审查中国生命伦理学的研究范式不可避免地遇到从"一般性话语"到"具体项目"之间的断裂。由此两翼出发,中国生命伦理学亟须进行三种认知旨趣的问题域还原:"一般性话语"之旨趣,在于辨识中国生命伦理学的文化路向与原则进路;"具体项目"治理之旨趣,在于诉诸中国生命伦理学的实践智慧;"具体项目"与"一般性话语"之关联的旨趣,在于展现生命伦理学的"伦理分层"路线。这些认知旨趣唯有落实于中国生命伦理学的语境勘测与国情应对,才能进入中国生命伦理学之"问题域"。  相似文献   

8.
在《自我的超越性》和《存在与虚无》中萨特提出了纯粹反思概念,它指的是反思性意识以一种非认识性的方式揭示出被反思意识的本来面貌,从而保证反思(较之于外感知而言)所独有的自明性特征。在现象学视域下,萨特试图借此回答先验意识如何显示出来或现象学还原如何可能的问题。纯粹反思的现实表现是人们对自身意识行为的直观性确证(如我读、我感知等)和日常生活中的焦虑体验。与胡塞尔不同的是,萨特认为还原并不是只有现象学家才会进行的、高度技术化的操作,而是由先验意识的结构所决定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一种生存体验。  相似文献   

9.
胡塞尔在其经典的超越论现象学中,为了给交互主体性理论提供一个彻底的、无预设的起点,提出了以他者之他异性为目标的还原——源初还原.这一还原是否切中他者之他异性、能否在方法论上得到彻底执行,构成了对胡塞尔理论的核心挑战.基于"自我批判"的视角,胡塞尔的源初还原可以得到新的解读.这种解读强调源初还原的两个功能,即划分自我领域...  相似文献   

10.
马里翁认为,在现象学发展史上出现过两次还原和三条原理,但仍遗留下来大量棘手的问题和内在的困难,为此必须进行第三次现象学还原即"给予性还原"并相应地提出现象学的第四条原理即"还原越多,给予越多"。马里翁的这一思路及其相关论证受到雅尼考、德里达、罗恩斯利、德普拉和贝努瓦等人的质疑和批判。本文认为,对胡塞尔直观概念的准确理解是正确理解各方观点的关键所在。以此为基础,文章一方面对各方的反对意见作了分析和批评,为马里翁的思路进行了辩护,另一方面在指明马里翁第三次还原和第四条原理的突破性意义的同时也对其中所具有的局限性作了深入的揭示。  相似文献   

11.
张海满 《哲学动态》2020,(12):71-79
生命政治概念是含混不清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含糊的概念起源,即福柯在不同向度上使用了生命政治概念,又赋予了生命政治以矛盾的双重属性,且没有清晰地揭明"自由主义与生命政治之关联"这条把握生命政治的重要线索;另一方面在于异质的理论谱系,即生命政治在阿甘本、哈特与奈格里、埃斯波西托等人的继承与发展中呈现出了"法权范式""生产范式"与"免疫范式"等异质性的理论范式并存的研究图景。突破这两重理解困境的出路在于锚定生命政治概念及其理论的"硬核",这一"硬核"在于生命与秩序之间的张力关系。只有在这一"硬核"的基础上,生命政治概念才能得以深度澄明。  相似文献   

12.
宋文良 《哲学分析》2024,(1):88-100+197
数学、物理学以及现象学哲学的思想交融突出反映在虚实、真假的区别问题上。数学中实数与虚数,物理学中实像与虚像、可感对象与超感对象间的区分,表现出数学和物理学中的虚实之辨,但这些区分在认识论现象学层面上仍不彻底而有其局限。“是否可被怀疑”可作为认识论上区分虚实真假的严格且可靠标准,胡塞尔向实然状态的还原正是需要在这一标准下、在认识论批判语境中得到恰当理解和评价。迪特·洛玛对该还原之确切意涵的界定是正确的,但他关于“这一还原既(原则上)可行且又必要”的主张却不能成立。在虚实之辨的问题域下、在认识论批判和奠基的语境中,胡塞尔最终放弃向实然状态还原而代之以超越论还原的思想动因也将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13.
对于《周易》的研究,当代学者已从人文、象数、哲学乃至科学等角度进行解读,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事实上,作为"天人之学"的《周易》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其对生命的重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定乃至"与天与一"的宇宙观皆凸显了深层的生态关怀。无疑,在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下,回归经典寻求智慧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基因技术的迅速进展 ,获知每个人的基因信息将会越来越容易。如果医生想知道某人的基因信息 ,他们可以在检查血液时查出他的全部基因资料。基因信息的泄露可能会给个人、家庭甚至后代带来伤害 ,个人的基因缺陷可能会使家庭遭到歧视 ,少数民族可能由于某种基因缺陷而得到不公正的对待。后代可能因为上代人的基因缺陷而受到社会的歧视。正因为如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 :“从生物学、遗传学及医学的有关人类基因组的研究进展中所获益处 ,应在个人尊严与人权得到保障的条件下让人人受益”[1] 。所以 ,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基因组知识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和司空见惯的众多美学著作相比,这是一部采用讲述式风格、案例式列举和专题式结构而形成的耳目一新的著作.作者让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直入个体性的感知,呈现生动性的形象,成为有机性构成的独特方式,从“发生学”的意义上为生命美学尝试了一次颇有启发意义的生命还原.  相似文献   

16.
很多学者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美学与审美之间出现了裂痕:一方面是活生生的审美经验,一方面是抽象的概念游戏。那么,如何弥补这种分裂?身体美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身体是"主体-客体"二分法结束之处,也是感性与理性的联结点。通过引入身体范畴,美学可以克服其面临的困境:(1)先谈存在于自然空间中审美活动的"身体",这是解决自然美难题的正解;(2)关于在日用品使用中人的"身体感"与生活美学;(3)关于人际交往之中的身体美感问题;(4)谈谈在对纯粹艺术品的欣赏中的"身体感觉"。通过研究这四个层面的审美感受,美学会回到鲜活的身体经验和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借助假设检验模型对学生在习得条件下生物学概念形成过程进行探究,实验结果表明:1、学生生物学概念的形成存在高起点、缓增长、平台振荡的特点,没有突破现象;2、探究教学更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尤其利于发掘学生后程的学习潜力;3、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可能存在一个统计学意义上的阈值,相同条件下探究教学比讲授法较更利于学生达到该阈值.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现象学"相关性先天"论题为切入点,借助"纯粹现象"概念在现象学思义开端处所具歧义性的考察而导向现象学还原之本性的探讨.具体的讨论分别着力于对"相关性先天"论题和明见性概念的构造性阐释,籍此,揭示现象学还原与构造观念的内在关联,凸显出先验现象学向最终起源回溯的运思路向.  相似文献   

19.
在胡塞尔的先验还原和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还原之后,马里翁提出他的第三个还原,并认为它实现了一种转向,即前两个还原为了寻求确定性而回溯到主体性,但主体性所具有的对象性与存在性视阈对现象造成限制,因而要推出第三个还原来排除这些在先的限制条件,让现象无条件地显示自身。在马里翁所说的这个转向背后,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基本思维方式上的转向,即前两个还原依照于根据律,第三个还原排除了根据律。这是因为,对象性与存在性这些在先的限制条件是存在于主体性之中的,而主体性是前两个还原为现象寻找在先的根据或基础而回溯到的,其基本思维方式是根据律。由于根据意味着条件和限制,于是,为了让现象达到由其自身显示自身的无条件的现象性,第三个还原排除了一切预先加给现象的限制条件、根据或基础,因而从根本上排除了根据律。  相似文献   

20.
法海禅师是唐代著名高僧,俗姓裴,字文德,镇江金山寺(今江天禅寺)的第二代祖师。法海禅师是唐代宰相裴休之子,因他出家之后,严持戒律,行头陀行(佛教苦行),因而被称为“裴头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