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激和应激系统紊乱概念(续)──躯体和行为内环境稳定综述GeorgP等应激系统的病理生理一般说来,应激反应是急性或至少是有限的一个阶段。这个过程具有时间限制的性质表明它所伴随的抗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和免疫抑制效应会有短暂性的好处而无副作用。但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2.
躯体性和心理性应激对大鼠血浆皮质酮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本实验以血浆皮质酮分泌量为大鼠应激反应指标。实验分三阶段进行:Ⅰ期.适应(第1~7天),在此期所有动物对环境及实验盒适应性训练。Ⅱ期.心理性应激的形成(第8~14天).随机分三组进行:对照(C)组仅给不规则光;规则光(R)组给光后再于尾部施电刺激,光与电刺激间隔恒定;不规则光(Ⅰ)组给光和电刺激,但两者间隔随机。C、R、I三组所接受的光刺激量相等,R、I组所接受的电刺激量相等。Ⅲ期.心理性应激的记忆(第15天).此期各组电刺激均撤除,余同第Ⅱ期。结果显示,在Ⅱ期末及Ⅲ期,R、I组血浆皮质酮均明显高于C组,I组高于R组。  相似文献   

3.
交感神经系统在应激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邵枫  林文娟  肖健 《心理学报》2003,35(4):559-562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表明交感神经系统(SNS)参与了应激的免疫调节作用。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SNS与免疫系统间的解剖基础及相互作用、SNS参与应激的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以及SNS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间的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综合阐述这些研究结果,并着重分析SNS、应激与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4.
程一智  吴寅  李红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6):1044-1057
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行为经济学中许多研究一致认为, 人的行为由双重学习系统控制, 分别是反射性系统和反思性系统。前者是自动化的习惯系统, 反应快速, 不需要消耗认知资源, 后者是反应较为缓慢的认知系统, 需要消耗更多认知资源, 但也更加灵活, 可以有效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这两种学习系统并行存在而又相互竞争, 共同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究竟是哪种学习系统对人的特定行为起着主导作用, 又有哪些因素导致该系统对行为的支配, 是近年来普遍受到关注的问题。过去研究者们采用导航学习、概率分类学习或工具性学习及其计算模型, 从行为和大脑层面探讨双重学习系统在急性和慢性应激下的变化。通过回顾和分析这些研究, 我们总结出应激导致个体向习惯行为转变的生理机制, 即去甲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在杏仁核的参与下与受体结合协同作用于双系统相关的脑区, 并从该角度出发重新梳理和解释毒品成瘾的形成。未来需要重点关注个体基因差异与应激影响学习的关系, 并采用多种研究手段以更好地揭示其背后的神经和内分泌机制。  相似文献   

5.
王玮文  邵枫  林文娟 《心理学报》2007,39(2):292-298
研究旨在研究不同时程情绪应激诱导的大鼠行为、免疫和神经内分泌反应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实验采用一种在程序性饮水的固定时间点不确定性给予大鼠空瓶刺激诱发其情绪反应的应激模式,测定不同时程(14,21和28天)应激对大鼠行为、交感神经系统反应、体液免疫功能及体重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情绪应激导致大鼠攻击行为显著增加,且在整个应激过程中情绪应激组大鼠的攻击行为都被稳定地诱导;不同时程的情绪应激均导致大鼠特异性抗OVA抗体水平明显降低,且降低的程度类似;在情绪应激的第14天和28天应激组大鼠血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后者升高的水平明显低于前者。此外,14天应激明显抑制大鼠的体重增长,但随着应激时程的延长,体重增长逐渐恢复。这些结果表明,随着应激时程的延长,大鼠行为、免疫和神经内分泌反应的适应性改变存在时程差异,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应激诱发的各种反应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6.
不同应激范式对大鼠行为和脑神经颗粒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讨慢性情绪应激、生理应激对大鼠旷场行为和脑神经颗粒素(Neurogranin,NG)含量的不同作用,以及NG含量变化与应激性行为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分别以不确定性空瓶刺激和饮水剥夺,建立情绪应激和生理应激动物模型。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情绪应激组(ES)、生理应激组(PS)、定时饮水组(C1)和正常对照组(C2)(n=10)。以旷场行为任务来评定大鼠应激后的行为变化,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定海马和前脑皮层中的NG含量。结果表明:应激后四组大鼠海马的NG含量差异无显著性;ES组前脑皮层的NG含量低于C2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PS组的前脑皮层NG含量也下降,但与C2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应激后ES组、PS组修饰行为多于C2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分别为p<0.01,p<0.05;前脑皮层NG含量与修饰行为之间的相关达显著水平。提示慢性情绪和生理应激均能导致前脑皮层NG含量下降,修饰行为增加,情绪应激作用更显著。修饰行为可能是反映情绪状态的较敏感行为指标,前脑皮层NG水平可能是预测情绪应激所致焦虑或抑郁行为的较敏感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杨瑜  李鸣  陈红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128-140
成为母亲对女性而言是人生经历的特殊阶段, 她们在这个阶段发生的生理和心理的适应性改变对其自身和子代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母性应激是阻碍母亲适应性改变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母性应激会破坏人类母亲和雌性哺乳动物的母性行为、认知功能和情绪调节, 这种影响与糖皮质激素、催产素、催乳素等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失常; 母性环路、边缘系统及前额叶皮质等神经环路对刺激的神经反应改变以及神经发生、树突和突触重塑的可塑性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应激在饮食方面的反应因人而异;有些人在应激下喜欢多吃甜食和其他高热量食物,而另一些人则没有这样的倾向。这可能与两种类型的迷走神经系统功能优势性有关:向营养型或兴奋型。本研究以14675位中国成年人为样本,结合健康行动过程模型和迷走神经支配性理论,发现应激显著预测了健康饮食意向的减少,以及随后健康饮食行为的减少。CSF3R基因rs4076431及其连锁位点rs4498771, rs10752589, rs9660229调节了应激与健康饮食意向之间的关系,而行动控制调节了健康饮食意向与健康饮食行为之间的关系。以rs4076431为例,应激与健康饮食意向之间的负向关系在AA基因型(向营养型)中比在G等位基因携带者(兴奋型)中更强。行动控制分数越高,健康饮食行为越多,而且该行为越少受到应激和健康饮食意向的影响。基于这些结果我们提出了应激影响健康行为的个体化模型,应激下的健康管理应考虑生理、行为、情境等多个层面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应激对大鼠行为和部分脑区谷氨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以旷场试验法测定动物在急、慢性躯体性和心理性应激时的行为变化,以快速断头冷冻匀浆法,用HITACHI-835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应激各期视皮层、海马、下丘脑、小脑谷氨酸含量。并对正常动物经侧脑室微量注射L-AP4后观察行为变化。结果显示,急性应激期动物行为活动增加,慢性应激期减少:应激时,大鼠部分脑区的谷氨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在不同时期呈显著性差异;侧脑室微量注射L-AP4提示行为活动减弱可能与脑内Glu系统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急性情绪应激对大鼠旷场行为的影响,以及脑神经颗粒素(Neuroganin,NG)变化与应激性行为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急性不确定性空瓶刺激,建立情绪应激动物模型。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情绪应激组1(ES1,接受情绪应激和旷场测试)、情绪应激组2(ES2,只接受情绪应激)、正常对照组1(C1,无情绪应激,但接受旷场测试)和正常对照组(C2,无情绪应激,也无旷场测试)(n=10)。以旷场行为和高架十字迷宫任务来评定大鼠应激后的行为变化,Western印迹杂交法(Western blotting)测定海马和前脑皮层中的NG含量和磷酸化水平。结果表明:(1) 应激后ES1组的水平活动增加,与C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2)ES1组海马和前脑皮层的NG磷酸化水平高于C1和C2组,差异有显著性, 均为p<0.05; ES2组的前脑皮层NG的磷酸化水平高于C1组,差异有显著性,为p<0.05;(3) 海马的NG磷酸化水平与水平活动之间的相关达显著水平。提示急性情绪应激能导致动物明显的行为改变如焦虑,这种行为改变可能与脑内NG磷酸化水平的变化有关。水平活动可能是反映急性情绪应激的较敏感行为指标,海马NG磷酸化水平可能是预测急性情绪应激所致焦虑或抑郁行为的较敏感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强迫性冷水游泳应激对大鼠行为和海马神经颗粒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考察应激对海马神经颗粒素含量和磷酸化水平的影响,以及神经颗粒素是否涉及应激所致行为效应的脑机制,采用强迫性冷水游泳应激模型,选取4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应激组、装置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1和正常对照组2。以旷场试验法测定应激前后大鼠行为的变化,以Western blotting技术测定大鼠海马区域神经颗粒素的总含量和磷酸化水平,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应激组动物活动增加,表现出焦虑行为;而海马区域神经颗粒素含量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且多项行为指标的变化与海马神经颗粒素含量的改变呈显著相关。这些结果提示神经颗粒素有可能在应激所致焦虑行为中起作用,可作为预测应激所致焦虑行为的较为敏感的指标之一。慢性应激过程中海马区域没有发现神经颗粒素的磷酸化反应。  相似文献   

12.
模糊决策是指决策者无法预先知道结果发生的概率,只能依赖主观判断而进行的决策。应激会影响模糊决策,但不同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从模糊决策的认知成分入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应激对模糊决策的影响。本研究从学习反馈、奖赏敏感性和风险偏好三个方面梳理了现有的行为和脑机制研究文献,发现应激对模糊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应激导致反馈受阻、重赏轻罚、增加冒险三个方面。未来的研究应该关注应激类型和强度对模糊决策的不同影响,同时进一步拓展应激状态下模糊决策中认知与情绪的交互效应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王玮文  邵枫  刘美  孙萌  林文娟 《心理学报》2007,39(6):1034-1040
目的:研究慢性不确定应激对大鼠急性整体热水浴后外周血和脾脏免疫细胞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 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大鼠分成慢性应激组和控制组(每组14只)。通过4周的慢性不确定性应激诱发实验组大鼠明显的抑郁行为,此期间控制组大鼠正常饲养。随后给予大鼠42度整体热水浴刺激,维持直肠温度41度25min。热刺激后6h,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大鼠外周血和脾脏免疫细胞HSP70 水平。结果:与控制组大鼠相比,慢性应激大鼠在急性热刺激后HSP70合成明显减少。控制组大鼠的所有被检测的免疫细胞热应激后HSP70合成均明显增加。相反,慢性应激大鼠仅在外周血的单核细胞和粒细胞检测到HSP70合成增加,同时升高的水平明显低于控制组大鼠。结论:慢性应激降低大鼠免疫细胞HSP70的热诱导反应,提示HSP70保护性作用减弱可能参与了慢性应激损害免疫细胞功能的生物学过程  相似文献   

14.
采用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儿童行为问题核查表和应对方式问卷,考察汶川地震极重灾区980名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应对方式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震后1年半,灾区小学生攻击行为水平较低,但男生的攻击行为明显高于女生;积极认知在回避性症状对攻击行为的预测中起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负向发泄分别在回避性症状和警觉增高症状对攻击行为的预测中起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和总结了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从复杂性的角度讨论了内环境作为动态非线性系统存在具有的诸种性质和正反馈在维持、调节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指出现阶段需要重新认识内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生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16.
研究和总结了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从复杂性的角度讨论了内环境作为动态非线性系统存在具有的诸种性质和正反馈在维持、调节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指出现阶段需要重新认识内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生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17.
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式的研究:起源、发展和整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对抑郁易感性的研究,已经成为探寻抑郁心理病理的一个热点。文章介绍了抑郁易感性应激模型的相关定义、起源、及主要特点。介绍了在当代具有代表性的3个理论:(1)Abramson的抑郁无望理论;(2)Beck的认知易感理论;(3)双信息过程理论。尤其对抑郁认知易感性因素本身的起源、发展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评述。最后,介绍了整合的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模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人们面临对生理或者心理产生威胁的应激事件时并不一定表现出敌意和攻击,也可能表现出更强的亲社会性。研究发现,基于利他动机、规则动机、策略性动机的或者基于自我报告的亲社会偏好在应激环境下都可能增强,这可能和应激环境下直觉增强、共情提升和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改善负面情绪方面的机制有关。未来研究可以从应激的性质、诱发方式、影响机制、个体差异和发展特征等方面去理解应激增加亲社会性的条件,从而提高群体韧性。  相似文献   

19.
儿童问题行为受到环境与个体因素的协同影响。研究以北京150名五、六年级儿童及其家长为被试,探究心理攻击和应激下皮质醇反应在父母感知的家庭压力与儿童问题行为间的中介作用。采用儿童版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测量儿童应激下皮质醇反应,并由家长报告感知的家庭压力、对儿童的心理攻击及儿童的问题行为。结果发现:(1)父母感知的家庭压力可正向预测儿童问题行为;(2)心理攻击在父母感知的家庭压力与儿童问题行为间起中介作用;(3)心理攻击和儿童应激下皮质醇反应在父母感知的家庭压力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父母感知压力对儿童问题行为影响的心理和生理机制,从父母和儿童角度为减少儿童问题行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程浩  张亚利  姚雪  张向葵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0):1796-1807
运用元分析方法探讨自恋与行为抑制/激活系统的关系。经过文献检索和筛选, 纳入原始文献19篇, 包含25个独立样本, 共7702名被试。根据同质性检验结果, 选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发现, 自恋与行为抑制系统存在中度负相关(r = -0.27, 95% CI为[-0.34, -0.21]), 自恋测量工具在两者间起显著的调节作用; 自恋与行为激活系统存在高度正相关(r = 0.46, 95% CI为[0.40, 0.52]), 被试类型在两者间起显著的调节作用。自恋与行为抑制/激活系统的密切关系支持了自恋的主体性理论和人格强化敏感性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