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知人不易     
《吕氏春秋》中记有这样一件事,孔子带他的弟子周游列国,行至陈国和蔡国的交界处被困了。整整七天没吃没喝,极尽饥寒后,大弟子颜回讨得一点米回来,便赶忙拆柴弄饭。煮熟的当口,孔子发现颜回从锅中捞出一把饭先吃了,顿时心  相似文献   

2.
自知与知人     
老子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此话后经人们反复引用、引申,遂成名言。但尽管如此,真正能够自知且知人者,却寥寥无几。比如,项羽是很受司马迁推崇的历史人物,为其作"本纪",与帝王同列。然而,这样一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却既无自知之明,亦乏知人之智。汉高祖五年(公元202年),天下大定时,刘邦说过一段颇有意味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相似文献   

3.
纯净的眼神     
正永远不会忘记那次深山采风遇到的山里孩子,他们毫无戒心地带着我们这群造访者,在老街老屋间穿梭,在村口菜园里闲聊,瞬间我们如是村中一员。他们的笑容那样纯真,言语那样质朴,特别是那一双双纯净清澈的眼睛,如细雨洗过的山林,如山涧喷涌的清泉,更如那一方蔚蓝如玉的天空,令我们这些长年在城市尘事间辗转的俗人,顿生一种回  相似文献   

4.
母亲的眼神     
父亲在电话中说,母亲的眼神越来越差了,有好多次,都把别人认成了我。 怎么会这样,在我印象中,母亲的眼神是最好的。记得小时候,母亲去田里锄地,我也跟着去。那是一大块玉米田,母亲锄过的地方,野草野菜就全部被锄头割倒,而那些嫩绿的玉米苗却一点也不受影响,没有了野草的羁绊,似乎长得更加欢快。见母亲锄地很有意思,  相似文献   

5.
父亲的眼神     
正鲐背之年的父亲,最近好像越来越不听话了。他常常半夜里闹着要到外面去,拦也拦不住。这让我们轮流值班的兄弟姐妹吃不消了。于是,我决定找父亲谈谈。一天,我试探性地问他:如果您觉得家里条件不好,那咱就去养老院,行吗?让我始料不及的是,一向耳背的父亲马上就听明白了,他忙说:不去,我哪儿也不去,我听你们的话。那一刻,他眼睛里流露出的是惊恐、懊悔和无助……望着他噙泪的眼睛,我心里很纠结。  相似文献   

6.
身在爱河中的人,无意间在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最真切的爱意,可做如下解读。 瞳孔放大 瞳孔的收缩和放大,是人不能自主的,因而在求爱行动中最容易流露出爱意。如果一位女士爱着一位男士,在他面前她的瞳孔就会扩张,而他在潜意识中也能领会这一点。因为这个缘  相似文献   

7.
眼神是心灵之窗,心灵是眼神之源。在眼球后方感光灵敏的角膜含有1.37亿个细胞,将收到的信息传送至脑部。这些感光细胞,在任何时间均可同时处理150万个信息。这就说明,即使是一瞬即逝的眼神,也能发射出千万个信息,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向,泄露心底深处的秘密。所以,眼球的转动,眼皮的张合,视线的转移速度和方向,眼与头部动作的配合,所产生的奇妙复杂的眉目语,都在传递着信息,进行着交流。  相似文献   

8.
眼神是心灵之窗,心灵是眼神之源。眼睛是人体中最无法掩盖情感的焦点。《人体秘语》作者莫里斯对人类的“眼睛”下这样的定义——它直径大约2.5厘米,但却象是从石器时代以来就有的最复杂的电视摄影机。在眼球后方感光灵敏的角膜含有1.37亿个细胞,将收到的信息传送至脑部。这些感光细胞,在任何时间均可同时处理150万个信息。这  相似文献   

9.
眼睛被誉为“心灵的窗户”,这是被心理学界所公认的;透过眼神去窥视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常用的方式。但若有意的、自觉的去从眼神中透视对方心态,就必须掌握有关的理论和技巧。  相似文献   

10.
《原道》2015,(3)
中国传统儒家知人思想有着身心一体的理论奠基,因而它不把人的内在之"心"与外在之"身"完全分别对待,而更注重透过人的外在身体表现去把握其内在质性。知人思想源起于政治,发展于政治,最终脱离政治而获得独立地位,这是中国知人文化的早期发展形态。到了孔子之时的轴心时代,原先依赖巫、王以相接于天的传统也受到了冲击,人们可以不再向外追寻,而是面向自身,发现自我。这种自我发现使得人对自身的认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发源于政治的知人也就从政治中获得突破,具有了更为深刻的涵义。  相似文献   

11.
孔子对管仲与颜回都有着较高的评价,而涉及到"仁",管仲似乎获得了更多的赞,而对其中缘由的探讨则要深入到孔子的认知理论中去。与依靠理性直觉力实现颜回的认知不同,孔子在对管仲的认知上更多的是依靠想象与理性的判断力。认知方式的不同使得孔子对颜回之德性有所深入体察,而对管仲之德行有理性的理解。管仲之事功行为因其具有实践意义的普遍性,能够在内在精神上与孔子道德观念契合,故而孔子之论管仲可以说表现出的是对道德实践精神的赞颂,与同道德权威主义的异趣,是对人自身生命价值的切实尊重与肯定。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家认为,目光接触是非语言沟通的主要信息来源,至少可以表明交谈双方对交谈的兴趣,亲密情侣之间比一般人之间有更多的对视行为。有时人们避免目光接触,是由于害羞、恐惧、矛盾的心理。在所有的体态语言中,目光的语言是最重要、最能传达微妙感情的。通过使用眼睛和眼睛所在面部,如看的时间(包括扫视和凝视),眼皮睁开的程度以及目光直视、斜视等动作,就能发出任何含义的信息。无论你想表达痛苦,欢乐、冷淡、敌视、嫉妒、亲热等一切情感,都可通过眼睛这个窗户准确无误地向对方发出。心理学家发现,在各种注视的情态中,相互对视的约占百分之…  相似文献   

13.
5月21日是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逝世周年纪念日,本刊在人生旅途栏目编发丁光训、刀述仁、圣辉、吴立民的文章,以缅怀这位中国宗教界的世纪伟人。  相似文献   

14.
正轻易论断他人,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很多时候都化成了伤害对方的利剑。别人无车无房,你说因为他穷;别人作息规律,生活简单,你说人家单调乏味,毫无情趣。知人识人,已经很难。然而更难的是,在知人之后管住自己的嘴,不对他人的生活妄加评论,横加干涉。很多事情,坏就坏在多嘴多舌。《诗经》里面讲:"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父母不免要干涉晚辈的生活,这已经够让人头疼了。但更让人头疼的是陌生人的多嘴多舌。  相似文献   

15.
望诊是中医四诊中的一种,也是中医查病的第一步。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医师通过望眼神能够诊测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眼睛与身体的对应有众多说法,如"五轮八廓"等,因此眼神的跟踪与分析对于中医望诊十分重要。使用电脑对眼神的进行自动跟踪首先需要进行眼睛各部位的精确定位,包括眼皮、眼角、白睛、眼结膜、虹膜、瞳孔以及眼袋等;接着需要对眼睛的动作进行跟踪,包括眼球的转动、瞳孔的放缩等。对眼神的分析在定位与跟踪之后,由眼球各部分的形状、颜色、移动速度等信息结合相应的规则对病位、病性作出判断。本文综述了中医中望眼的一些经验总结,并给出了目前用于眼睛定位、跟踪的算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无"哲学"一词,但很早就有"知人则哲"和"哲人"的表述.日本学者西周最早将西方的philosophy翻译为"哲学",这与中国古代使用的"哲"字有关系.据学者考证,西周在1875年出版的<百一新论>中用"哲学"翻译philosophy,而"在津田进藤于1861年出版的<新理论>的附录中,西周翻译‘哲学'一词用的字是‘希贤学'或‘希哲学',意思是追求贤人之学,或追求哲人之学"[1].由此看来,"哲学"译名的成立,先已经过类似佛教东传时那样的"连类"或"格义"的工夫,其中浸润了东方学人对于"哲学"的特殊理解.  相似文献   

17.
薛邑辨     
战国时期齐国的田婴、田文父子受封之薛邑在今何处,历来人们皆说在滕县(今山东滕州市)南。《管子学刊》1990年第2期发表张达民所撰《薛邑新考》(以下简称张文),认为田氏之薛邑在今青州市北部。展读之后,似觉仍以传统说法为妥。愚虑所及,今试述之,俟正于广大读者和张达民君。一我们先来分析张文中涉及的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田氏父子受封在齐时薛国故地的称谓和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18.
周易辨     
“周易”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襄公九年记载“姜曰:‘亡,是以《周易》曰:隋,元亨利贞……”;昭公七年记载“孔成子以《周易》筮之”。可见《周易》之名在周代甚或更早便已经存在了。《周礼·春官》有云:“太人……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汉郑玄在其《易赞》中便断定:“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郑玄之影响极深,故而后人皆认为《周易》乃周朝之《易》。对此,笔者谈点个人看法。一、“周”之辨对于“周”、“易”之…  相似文献   

19.
庄惠之辨     
本文以"言""物""道"为措思纽结,系统考察了惠施之"琦辞"与庄子之"卮言"、惠施之"历物"与庄子之"齐物"、惠施之"合同异"以"泛爱"与庄子之"因自然"以"逍遥"的缘契与分野,就此对庄子与惠施的学术旨归作了不失深度的抉示。文中指出:惠施所谓"泛爱万物,天地一体"酷似庄子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然而前者终是把天地万物纳入名辩之人文,后者却将"我"与天地万物浑化于渊默之自然——这是庄惠之学终究大异其致的要谛所在。  相似文献   

20.
孟荀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和荀子皆可谓孔子身后儒门之巨擘,但同是以孔子之道的传承者自许,二者的分歧却是如此之大,以致荀子在其《非十二子》一文中痛诋孟子之学“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至宋儒苏轼则反其说而称:“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应诏集·荀卿论》)孟、荀之学,历来学人多有品评褒贬,然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