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杰  李小健 《心理科学进展》2009,17(6):1116-1123
言语产生研究对于复合词的通达形成什么表征存在分歧。是形成整词表征还是分解为词素表征?用整词和词素频率效应考察,荷兰语的结果支持复合词的分离阶段通达模型和相应的分解表征假设,汉语和英语的结果支持复合词的独立网络通达模型和相应的整词表征假设。本文经过文献回顾指出,词汇表征不同于心理词典,语言、加工方式和加工通道都很可能造成复合词表征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陈栩茜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05,37(5):575-581
听觉词的语义激活过程是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热点问题。近期出现了两种假设:(1)全部通达理论;(2)语义背景依赖假设。采用缺失音素的中文双字词为材料,考察了中文听觉词的语音、语义激活进程。实验1考察了影响缺失音素的中文听觉词语音、语义激活的因素;实验2考察了在听觉词理解初期,词义提取是否存在句子背景效应。结果表明:(1)对缺失音素的中文听觉词识别受听觉词语音和句子语义背景影响;(2)句子语义背景在缺失音素的中文听觉词识别之初就开始发挥作用,并一直影响着中文听觉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章玉祉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4,46(9):1232-1241
采用启动条件下的词汇命名和图片命名范式, 探讨在汉语言语产生中词长效应的产生机制, 考察概念激活、词条提取和语音编码对词长效应的影响。实验1和实验2表明, 词条提取过程并不影响在词汇命名中的词长效应, 支持多词素词整词通达表征的理论。实验3显示, 概念激活和语音编码共同影响在图片命名中的词长效应, 被试对长词的命名时间显著地长于对短词的命名时间, 对下属水平概念的词汇提取显著地慢于对基本水平概念的词汇提取。研究结果支持多词素词语音编码的序列性和基本水平类别优先习得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品牌名称作为一类特殊词汇,其形式表征分为视觉表征(印刷字母的视觉特征)和听觉表征(词语的整体声学特征),字样(包括字母大小写、字形、颜色)和语音(包括音素、音节、声调或重音)可以分别代指二者。品牌名称字样和语音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均发生在词汇的知觉加工阶段,两者的影响结果和作用机制既存在联系,又相互区别。此外,品牌名称的视听效应之间存在跨通道联结。未来研究应结合实践问题,对品牌名称视听效应进行补充性探讨。  相似文献   

5.
大多数语言中, 形态复杂词所占的比例很高。形态复杂词形-义映射的规律性使得读者不仅能直接从心理词典中提取整词语义, 还可以利用形态规则来建构词语的语义。研究发现, 母语者可以利用形态规则来加工复杂词, 但第二语言(二语)学习者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分歧, 且表现出和母语者不一样的结果模式。基于补充学习系统理论和情景性二语者假设, 我们尝试提出了二语形态复杂词加工机制的观点, 并据此解释研究分歧出现的原因。未来的研究需要探究词汇形态家族大小等因素对二语形态复杂词加工的影响, 以及揭示二语形态复杂词加工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了老年人(60岁以上)汉语词汇书写产生过程中的词汇频率效应和音节频率效应的时间进程。实验中采用图画命名范式,要求被试在看到图画之后迅速且准确地写出相应的名称。结果表明:词汇频率和音节频率影响汉字书写的潜伏期,表现为高词汇频率词的书写潜伏期短于低词汇频率词,高音节频率词的书写潜伏期短于低音节频率词;在书写产生的早期阶段,词频与音节频率效应独立发生,早期词频效应可能来源于正字法词典中信息的提取,早期音节频率效应可能来源于语音词典中对音节的提取,且词频效应早于音节频率效应,这为"正字法自主假设"提供了支持证据。在书写产生的晚期阶段,词频和音节频率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这可能是由于语音词典和正字法词典之间的双向联结,激活的双向扩散引起的。语音信息在书写产生过程被激活,在较晚的阶段影响了正字法编码过程。  相似文献   

7.
张清芳  王雪娇 《心理学报》2020,52(4):414-425
本研究中选择英语水平低的汉语母语者, 排除作为二语的英语音韵编码单元(音素)可能对汉语口语词汇产生过程的影响后, 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考察了汉语口语产生过程中音节和音素效应的时间进程。实验采用内隐启动范式, 要求被试看到提示词之后说出对应的目标词。事件相关电位分析结果发现, 音节效应出现在线索词呈现后的100~400 ms之间, 音素效应出现在500~600 ms之间, 波形表现为相关条件比无关条件的波形更正。这表明在词汇选择之后的音韵编码阶段讲话者首先提取的单元是音节, 而音素效应出现的时间窗口可能是音韵编码阶段后期或者是语音编码阶段, 结果验证了合适编码单元假说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谭立海   《心理科学进展》1987,5(4):34-40
阅读过程中的语音转录问题是阅读心理学家争执最大的理论问题之一。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语音转录是词汇到达的必经环节,只有经过语音编码,才能由词形了解词义。另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语音转录不必是词汇到达的中介环节,到达单个单词的意义有形→音→义和形→义两条通路,语音转录可能是词汇到达的策略之一。但是,当阅读活动要求把一串单词存储到工作记忆中去时,语音转录就成为必要的了。本文概要地介绍上述理论观点及各家的实验证据,并简单评述了近年来对汉字认知过程中的语音转录现象的主要研究。  相似文献   

9.
汉语惯用语的产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积家  石艳彩 《心理学报》2009,41(8):659-675
惯用语是固定表达的一种。非构造观点认为, 惯用语已经词汇化, 惯用语理解是提取过程; 构造观点认为, 惯用语意义是建构的, 成分的字面意义对惯用语理解起重要作用。混合模型认为, 惯用语既有整体表征, 又有成分单词表征, 二者都可以成为表征和通达的单元。通过三个实验, 考察了汉语惯用语的产生机制。实验1考察在惯用语产生中是否存在整体表征和成分表征; 实验2考察在惯用语产生中是否存在从成分单词或成分词素表征到整体表征的激活; 实验3考察在惯用语产生中是否存在从整体表征到成分单词或成分词素的激活。结果表明: (1) 汉语惯用语属于混合表征, 既有整体表征, 又有成分单词、成分词素表征; (2)成分词素表征是惯用语整体表征和成分单词表征联结的桥梁; (3) 语义可分性影响惯用语表征。  相似文献   

10.
采用启动效应的实验范式,基于不同加工水平的词汇判断任务,通过变化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的4个实验,考察了中国大学生第二语言知识的心理表征特征。被试为第二军医大学的学生38名。结果发现:在基于语义的范畴判断任务中,当启动刺激(英)和目标刺激(英)之间存在语义联想关系,得到了显著的启动效应(实验一);当启动刺激(英)和目标刺激(英)之间存在语音相同或相近关系,也得到了显著的启动效应(实验二);但在基于语音的词汇判断任务中,当启动刺激(英)和目标刺激(英)之间存在语义联想关系,没有得到启动效应(实验三);而当启动刺激(英)和目标刺激(英)之间存在语音相同或相近关系,得到了显著的启动效应(实验四)。这一结果表明,对于中国大学生程度的中英双语者来说,其第二语言(英语)知识的心理表征特征为:①语义联想特征和语音联想特征,符合激活扩散模型;②第二语言知识的心理表征,不仅在概念语义层有着联系,而且在词汇表征层也有相互的联系;其词汇表征层和语义概念表征层是分层表征的。  相似文献   

11.
汉字亚词汇加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武宁宁 《心理科学》1999,(6):537-540
1引言英语的字词识别研究发现,单词的识别不仅受到词频、词长等词汇水平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亚词汇成分特征的影响,即组成单词的字素(grapheme)及其对应的音素(phoneme)会在单词识别过程中起作用,这就是亚词汇加工(sublexicalprocessing)。这种加工最典型的表现是,在对低频词进行命名时出现了“规则性效应”(regularityeffect)[1]和“一致性效应’”(consistencyeffect)[2]。可见,英语单词素词的读音不仅受亚词汇的字素本身…  相似文献   

12.
语言理解能力个体差异的理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丽霞  陈永明 《心理科学》1998,21(6):532-535
0引言语言理解是心理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对于语言理解能力的个体差异,已有不少学者进行探讨,提出各种理论观点。这些研究促进了对理解机制与过程的深入探究,为因材施教提供了一定依据。综观其研究历史,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种理论。1基本语言加工能力的差异该观点认为语言理解由一集基本的成分加工组成。基本语言加工包括单词水平的加工.如单词译码、词汇通达,以及句子水平的加工.如句法分析等。Hunt认为以提取为主的操作如词汇通达可能是个体差异的原因[1]。Perfetti等提出的言语效能假说(verbalef…  相似文献   

13.
惯用语是比喻性表达的一种。对惯用语句法分析导致其字面意义的通达,对惯用语语义分析导致其比喻意义的通达,两种加工存在矛盾。针对这种矛盾,研究者提出惯用语理解的非建构观点、建构观点和关联理论假说。非建构观点认为对惯用语的理解是比喻意义的直接提取;建构观点认为对惯用语的理解词素发挥重要作用;关联理论假说认为对惯用语的理解是寻求词素和整词最大程度的语义关联,以及语用过程中信息交流的最优功效。大量研究表明,不能简单的将惯用语加工的心理机制纳入统一模型内,惯用语加工受到材料和语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惯用语理解遵循多种心理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在本实验中。我们加入了单词的意象变量,进一步考察了中—英双语读者的词汇表征问题。让16名外语系本科生进行词汇判断,实验方法与程序与上一个实验相同。通过对被试反应时的比较发现,对于高意象词,在语言内和语言间重复条件下都有重复效应,而对于低意象词,只有在语言内重复条件下有重复效应。我们认为,中—英双语读者对来自两种语言的高意象词不但有两个独立的言语存储系统;还有一个为两个独立的言语存储系统所共有的意象存储系统;而对于低意象词,则只有两个独立的言语存储系统。两个独立的言语存储系统中的对译词Logogen不能自动地、直接地相互激活,而可能通过意象系统的中介作用自动地、间接地激活。对被试判断错误率的考察亦验证了上述假设。  相似文献   

15.
汉字的视觉识别过程:对形码和音码作用的考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实验应用启动条件下的词汇判断法,探讨了字形和语音在汉字视觉识别过程中的作用。实验发现,当启动词中的某个成分字和目标字形状相似时,被试对目标字的反应速度显著加快,表明特征分析是汉字识别的必经阶段;启动词中的多音字不但会促进被试对和其适当读音相近的目标字的反应,而且会促进被试对和其不适当读音相近的目标字的反应。这就明,在到达心理词典之前,熟悉的中文字词的语音特征已经得到了自动的激活。  相似文献   

16.
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利  莫雷  王瑞明  罗雪莹 《心理学报》2006,38(5):672-680
采用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研究范式进一步探讨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记忆表征模型。被试为华南师范大学大一本科生共140名。实验自变量是语言条件(同语言和跨语言)和学习状况(学习过的和未学习过的),实验因变量是单词判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实验1中被试在学习和测验阶段都完成概念任务,结果表明获得了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实验2中被试在学习和测验阶段完成词汇任务,结果表明没有获得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实验3中被试在学习阶段完成概念任务,在测验阶段完成词汇任务,结果表明没有获得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实验4中在学习阶段的概念任务中呈现汉语单字词,在测验阶段的词汇任务中呈现英语翻译对等词,结果表明没有获得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总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基于内隐记忆的跨语言重复启动的范式下,非熟练中-英双语者的记忆表征支持概念表征共享、词汇表征分离的观点。更重要的是,非熟练中-英双语者需要经由汉语翻译对等词的词汇表征,才能通达英语单词的概念表征,支持了词汇连接模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考察表象编码方式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与整合表象编码比,个别表象编码能够促进项目的特异性加工,使项目更有区分性,阻止(或减弱)诱饵词的内隐表象激活,有利于个体获取表象的激活路径,减少错误记忆发生,说明表象编码方式对错误记忆具有重要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表象激活混淆假设,认为个体虽然可以使用表象作为信息表征方式,却无法直接获取与之联系的激活路径。当个体推测表象激活的来源时,容易混淆表象激活的来源,错误记忆就发生了。表象激活混淆假设为视觉表象引发错误记忆的心理机制提供了说明。  相似文献   

18.
中文阅读中的语音类似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个实验中的音韵和同声母没有启动效果这个事实,表明中文词视觉认知是经过正字法路线直接通达语义的。然而实验二同音词的启动效果可得出与以上相反的结论,即语音在中文阅读中有一定作用。两种不同的结果表明,语音在中文阅读中是否有作用,对书写词本身包含的语音类似信息具有依赖性。可能的结论是,在词汇通达中语音激活是自动的,但在中文似乎要比拼音文字弱;中文阅读也许更具有直通语义的特点。此研究支持双通道理论。  相似文献   

19.
戴隆农  潘运 《心理科学》2021,(4):793-799
已有研究证实数字-空间联结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关于这种联结的解释仍存在争论。当前对数字-空间联结主要有两种解释。其中,心理数字线假设数字的心理表征是一条从左到右方向的水平线,而工作记忆假设认为数字-空间联结是任务执行期间暂时的工作记忆表征。本文通过分析心理数字线不能解释的数字-空间联结现象及局限性,来探讨工作记忆解释的适用性,并通过工作记忆的核心观点来解释数字-空间联结现象,以期更好地揭示数字-空间联结的内在机制。但关于工作记忆解释仍有亟待解决的问题,还需实证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了"主观词"的概念,并探讨主观词存在的心理现实性以及主观词的加工特征。包括3项研究:研究1考察了普通大学生对双字结构的词汇辨别情况,发现他们倾向于将短语和词主观判断为词,即他们按照个体对词的独特表征认知词,证实了主观词存在的心理现实性。研究2和研究3分别采用"词优效应"研究中使用的强迫选择作业和词汇判断任务考察主观词加工的特征。研究2发现,读者加工词和主观词(语法上是短语但主观评定为词)的正确率和反应时没有差异,但与非词条件相比,表现为正确率高,反应时短;研究3的反应时结果同研究2,而3种条件的正确率均在90%以上且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本研究条件下,得出以下结论:(1)主观词的存在具有心理现实性:读者对汉语词语的表征是主观的,不一定符合词的语法学规定;(2)在强迫选择作业下,与非词相比,表现出词优效应,主观词作为整体被识别。(3)在词汇判断任务下,主观词与词相同,与非词相比,表现出加工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