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惯用语是比喻性表达的一种。对惯用语句法分析导致其字面意义的通达,对惯用语语义分析导致其比喻意义的通达,两种加工存在矛盾。针对这种矛盾,研究者提出惯用语理解的非建构观点、建构观点和关联理论假说。非建构观点认为对惯用语的理解是比喻意义的直接提取;建构观点认为对惯用语的理解词素发挥重要作用;关联理论假说认为对惯用语的理解是寻求词素和整词最大程度的语义关联,以及语用过程中信息交流的最优功效。大量研究表明,不能简单的将惯用语加工的心理机制纳入统一模型内,惯用语加工受到材料和语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惯用语理解遵循多种心理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2.
陈传锋  黄希庭 《心理科学》1998,21(6):536-539
1引言关于单词的提取过程,国内外许多学者一直都有研究和争论。主要有3种观点:一是音素假设,此观点认为,一个单词的语音结构影响到对单词的视觉加工,因为言语信号必须先进入“语音层”经过语音分析后才进入词汇层,并同心理词典中的词汇表征联系起来.从而提取相应的单词;二是特征假设,此观点认为,字形特征的信息可以直接进入词汇层,并同词汇层表征相联系,不需要经过语音编码;三是整词假设,此观点认为,在心理词典中单词是以整词(字)进行表征的,并没有分解为音素或特征表征,因而可以直接提取(故这一假设又称为直通假设)…  相似文献   

3.
具身认知理论是目前认知科学领域中最新的研究范式和取向, 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依赖于感知和动作系统, 强调身体在认知中发挥重要作用。具身语言理解则认为, 身体、动作和知觉系统在语言认知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在简要回顾具身语言理解的相关理论如索引假设、浸入式经历者框架、语言神经理论的基础上, 重点从语言理解的四个层面的实证研究, 即音位、单词、句子、语篇, 证实具身语言理解的观点。未来的研究应该着眼于用具身认知观点来解释更高级的抽象语言表征, 具身单词、句子、语篇的具体表征形式, 并利用具身语言认知的观点进行认知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儿童早期词汇获得的词类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儿童早期词汇获得存在词类差异,很多语言中名词比例都要高于其他词类,因此一些研究者提出“名词优势”理论。但是,一些对汉语和韩语的研究发现,儿童早期获得的动词比例与名词没有显著差异,甚至高于名词,同时汉语和韩语动词比例也远大于英语动词比例。针对不同语言儿童早期获得的动、名词比例差异现象,研究者认为语言结构特征和成人对孩子的言语输入可以解释不同语言儿童早期词汇中动、名词比例的差异,其中成人言语中词类的频率、单词位置、词形变化复杂性和语用等因素都会影响儿童早期词汇获得。此外,不同的词汇测量方法、观察情境、词类定义、词汇量水平、单词理解与说出也会造成不同研究结果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言语产生和言语理解都涉及同音词在通达过程的表征。言语产生研究中,Levelt和Caramazza分别从通达的两阶段分离激活和独立网络模型推出了同音词的分享和独立表征模型,并用语言实验的频率效应和病人的语音治疗效应给予检验。本文评述了研究的新进展,探讨了同音词表征模型的分歧,认为同音词词汇表征与语言差异、加工范式、知觉通道等有关。从言语理解(言语知觉和词汇再认)的研究表明,这两种表征模型可能难以概括同音词尤其是汉语同音词的表征。本文根据言语理解研究的新近发现建议了一些可能的表征模型。  相似文献   

6.
习语理解的研究对揭示右半球的语言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早期研究发现右半球在习语加工中起特殊作用;而近期研究则发现习语加工时左半球占优势,右半球参与意义选择。关于习语理解脑机制的观点包括右半球理论,GSH假设和意义选择观点。由于西方习语自身特点和研究使用的范式,其结论强调意义选择过程,而对意义通达过程揭示较少。今后研究应从习语自身特点出发,探索右半球在引申义通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维吾尔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跨语言启动条件下的真假词汇判断任务,变换启动词与目标词的关系类型和语言种类,考察了L2—L1、L3—L1、L3—L2等三种语言词汇之间的语义通达模式。结果发现,维-汉-英三语者的三种语言词汇之间的联结模式为熟练的第二语言词汇是直接通达语义;而非熟练的第三语言词汇既借助母语词汇又借助汉语词汇来通达语义。除此之外,被试的外语熟练水平和语言间的相似性是影响外语词汇通达语义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李利  莫雷  王瑞明 《心理科学》2011,34(4):799-805
先前很多研究表明熟练双语者可以直接通达其二语词汇的概念意义,非熟练双语者需要借助一语词汇间接通达其二语词汇的概念意义,这很可能是双语者二语词汇的熟悉度在其中发挥了调节作用。本研究使用跨语言重复启动范式考察了双语者对不同熟悉程度的二语词汇的语义通达方式。实验1以非熟练中英双语者为被试,实验2以熟练中英双语者为被试。总的结果发现,无论非熟练双语者还是熟练双语者,其在通达二语词汇概念意义时采用哪一种方式受词汇熟悉度的调节,当词汇熟悉度较高时,选择直接通达,当词汇熟悉度较低时,选择间接通达。本研究进一步支持和丰富了晚期双语者双语记忆表征中的语义通达方式从本质上属于经验性变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双语经验对言语产生过程中通达能力的影响,言语产生是指个体通过口头言语表达想法、感受,而通达过程是言语产生的关键过程。基于语言系统的层次性,本文从亚词汇、词汇、短语和句子四个语言水平归纳了双语经验对通达能力造成消极影响的证据。基于此,从跨语言干扰、语言使用频率和词汇量三个角度梳理了相关解释。未来研究需要关注双语经验对言语加工中不同方面的影响,不同双语经验对通达能力的影响,并整合相关解释。  相似文献   

10.
汉语惯用语的产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积家  石艳彩 《心理学报》2009,41(8):659-675
惯用语是固定表达的一种。非构造观点认为, 惯用语已经词汇化, 惯用语理解是提取过程; 构造观点认为, 惯用语意义是建构的, 成分的字面意义对惯用语理解起重要作用。混合模型认为, 惯用语既有整体表征, 又有成分单词表征, 二者都可以成为表征和通达的单元。通过三个实验, 考察了汉语惯用语的产生机制。实验1考察在惯用语产生中是否存在整体表征和成分表征; 实验2考察在惯用语产生中是否存在从成分单词或成分词素表征到整体表征的激活; 实验3考察在惯用语产生中是否存在从整体表征到成分单词或成分词素的激活。结果表明: (1) 汉语惯用语属于混合表征, 既有整体表征, 又有成分单词、成分词素表征; (2)成分词素表征是惯用语整体表征和成分单词表征联结的桥梁; (3) 语义可分性影响惯用语表征。  相似文献   

11.
听觉词汇识别的两个理论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凤宁  马瑞杰 《心理科学》2001,24(6):746-746,738
听觉词汇识别是语言认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Tyler.1987)。但人们是如何把外在的声音形式转化为内部语言进行加工理解的呢?心理语言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和理论探讨。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下面就对其中较有影响力的两个听觉词汇识别理论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2.
婴儿词汇学习是国际语言发展研究的前沿领域, 但大多数研究都是以英语婴儿为研究对象。目前国内关于汉语婴儿早期语言发展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汉语在词法、句法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另外, 成人“言语输入”的语用习惯以及非言语线索都会影响婴儿早期词汇学习, 使得不同语言文化下的婴儿呈现不同的单词学习模式。本项目力图从跨语言视角考察汉语和英语婴儿的早期单词学习(包括单词的理解和产生)以及促进婴儿语言发展的成人言语和非言语输入特征。研究将综合采用实验室实验、半结构化实验室观察和量表测量等研究方法, 利用新的研究技术(如习惯化和IPLP), 从多个角度探索婴儿词汇发展, 以及不同语言文化和个体环境对婴儿早期词汇学习的影响, 揭示词汇获得的跨语言一致性和特异性。研究结果有望对儿童的语言学习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3.
词汇学习中“快速映射”现象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汇学习对于语言获得及有关认知能力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考察儿童词汇的快速增长,研究者提出词汇学习涉及一个"快速映射"(fast mapping)过程.最近20多年,大量研究者考察了快速映射机制.一类研究者认为儿童依靠一些认知偏向来猜测新单词的意义;另一类研究者认为词汇频率、言语最末位置等语言环境因素影响该过程.最新研究趋向(如生成联合模型和词汇学习的贝叶斯推理模式)认为这两类因素都很重要,但对它们的作用时间和比重等仍有争议.  相似文献   

14.
汉字亚词汇加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武宁宁 《心理科学》1999,(6):537-540
1引言英语的字词识别研究发现,单词的识别不仅受到词频、词长等词汇水平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亚词汇成分特征的影响,即组成单词的字素(grapheme)及其对应的音素(phoneme)会在单词识别过程中起作用,这就是亚词汇加工(sublexicalprocessing)。这种加工最典型的表现是,在对低频词进行命名时出现了“规则性效应”(regularityeffect)[1]和“一致性效应’”(consistencyeffect)[2]。可见,英语单词素词的读音不仅受亚词汇的字素本身…  相似文献   

15.
0引言句法习得是语言习得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儿童是怎样获得句法的?换言之,儿童最初怎样根据句子中词汇的先后顺序判断(理解)句子的意义,又是怎样懂得把词汇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表达自己的?不同的语言习得理论都试图对此做出回答。1不同句法习得理论一观点与分歧经验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儿童所取得的语言成就纯粹是学习的结果。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儿童掌握语言是在后天环境中习得语言行为,本质上与其它行为别无二致。句子的获得是由刺激引起的刺激反应连锁系统。[1]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先天主义语言习得理论反对这种说法。首先…  相似文献   

16.
个体差异下的错误记忆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着重从单词和事件两方面对错误记忆的个体差异的研究进行了论述。个体差异如认知方式、人格特征、临床以及暗示、催眠、想像等是诱发错误记忆的重要因素。文章对此进行了比较,认为两种不同的错误记忆可能具有不同的认知加工机制,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错误记忆的本质和特征,并为人们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眼动分析法考察先行词词频对代词加工的影响。结果表明,先行词的词频对其代词加工的难易没有影响,即当先行词为高频词时对代词后区域的阅读时间与低频条件没有差异。研究结果支持了代词加工的词条重新通达假说,该理论认为读者在加工代词时只需通达先行词的部分词汇信息。  相似文献   

18.
文章着重从单词和事件两方面对错误记忆的个体差异的研究进行了论述。个体差异如认知方式、人格特征、临床以及暗示、催眠、想像等是诱发错误记忆的重要因素。文章对此进行了比较,认为两种不同的错误记忆可能具有不同的认知加工机制,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错误记忆的本质和特征,并为人们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词汇歧义消解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歧义现象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的现象,它是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的反映,是语言的一种比较普遍现象,可以在词汇、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多个水平上发生。与句法、语义和语用歧义相比,词汇水平的歧义则是一种基本的歧义现象。词汇歧义消解(lexical mbiguity esolution)的过程涉及到了语言理解的多个水平,探讨词汇歧义消解过程的价值并不限于考察歧义现象本身,它还有助于了解人类语言加工系统的一般机制,即激活和抑制机制。  相似文献   

20.
言语产生中的词汇通达理论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首先简单介绍了言语产生中词汇产生研究方法,然后重点介绍了言语产生中的2类重要的词汇通达理论:交互激活理论和独立阶段理论,围绕词汇通达中的3个重要问题:词汇通达的阶段、词汇通达的时间进程、词汇通达阶段是分离独立的还是交互作用的展开论述,阐述了2类理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