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研究在2个月的时间内探索了回溯式时间记忆的特点,实验选取15个影视片断和8个新闻事件,影视片段播放的时间和新闻事件的发生同期,要求被试回忆影视片段和新闻事件的时点、时距和时序。结果表明:(1)在时序上,影视片段时序的准确性高于新闻事件;在时距上,7分钟和15分钟的准确性高于30分钟,7分钟时距倾向于高估,30分钟时距倾向于低估;在时点上,影视片段的准确性高于新闻事件。(2)时点的回溯式记忆受到被试自我卷入程度的影响。(3)回溯式时距估计受到真实时距的长短和延迟时间长短的交互影响。(4)事件序列关系一般倾向于具有网络层次的特征,在无充足思考时间条件下,倾向于具有线形模型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张永红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5,28(4):775-779
采用事后回溯设计,考察了大学生公众时间回溯式记忆的特点。研究选取1995到2001年之间发生可辨别的新闻事件14项,要求被试对新闻事件的时序、时点和时距进行回忆。结果表明:(1)公众事件回溯式时点记忆的正确率随时间的远近发生变化,较远的时间回忆正确率低,而较近的时间回忆正确率较高,存在近因效应。(2)公众事件的回溯式时距估计受真实时距的影响,短时距容易被高估,长时距容易被低估。(3)公众事件的回溯式时序回忆存在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被试对发生较远的事件总是倾向于估计得更远,对发生较近的事件也倾向于估计得较近。而对两者中间的事件的顺序估计较为混乱。(4)本实验研究的公众事件回溯式时间记忆符合时间的重构理论和分段综合模型。  相似文献   

3.
时间信息视听通道效应的实验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从时点类型、自然顺序标码、延迟时间等几个角度,对时间信息时序和时距属性的通道效应进行了实验检验。结果发现,(1)长时距信息估计仍存在通道效应;(2)延迟时间估计增加了视觉时距估计的准确性;(3)时序信息通道效应不明显;(4)顺序标码有利于听觉的时间信息加工。  相似文献   

4.
当前时间信息加工机制研究的七个焦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勇  黄希庭 《心理学报》1998,30(2):167-173
该文总结了当前时间心理学研究的七个焦点;1)时间信息加工与事件加工之间的关系,2)时间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3)时间的心理结构的特征,4)时间信息的加工方式,5)时间信息是何时编码的,6)时点、时距与时序加工之间的关系,7)记忆时间与未来时间之间的关系,最后指出了将来研究时间信息加工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时点,时距和时序信息加工之间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勇  黄希庭 《心理科学》1999,22(5):398-402
本研究分为两个实验,分别采用预期式和回溯式范型,探讨时距、时序和时点三者之间信息加工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同一时间经历,时距估计与时序判断随注意参与程度的增加,由负相关趋势向正相关变化;时距估计与时点离散度可能呈正相关趋势;时序判断与时点离散度随注意参与程度的增加,由负相关趋势向正相关变化。  相似文献   

6.
儿童时距认知的研究简介及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对时间的认知包含对时序的认知和对时距的认知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介绍儿童对时距认知的一些研究,大致包含三个方面:(1)皮亚杰开创的在“时间—距离—速度”范型之内的研究;(2)影响时距认知的心理因素的研究和理论假设;(3)其他一些研究者就皮亚杰的观点提出的挑战性研究。另外,本文还介绍了国内研究人员在此方面所做的部分研究。  相似文献   

7.
时间记忆的理论与实验范型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从时距、时点和参照时间三个方面评述了70年代至今所提出的9种时间记忆理论,分析了时间记忆实验在操作任务、实验维度和实验指标上的范型,进而提出了分段综合的研究构想。  相似文献   

8.
毕翠华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16,39(4):801-806
本研究操作记忆信息与计时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ISI)和目标时距,探讨工作记忆影响时间判断的灵活性。被试首先记忆一个客体,然后在每个trial的最后判断测试刺激是否与记忆项相同;在延迟阶段,被试完成时间判断任务,即判断相继出现的两个刺激的时距哪个更长(或更短)。时间任务中的一个刺激与记忆内容完全相同,相应的另一个刺激与记忆内容在形状和颜色上都不同。重复条件下,被试忽略第一个刺激,仅完成时间判断任务。结果发现,时间间隔(ISI)短时,记忆匹配条件下的准确率更高,匹配刺激延长了知觉的时间;但随着时间间隔的增加,工作记忆匹配对时间判断的影响降低甚至消失。并且,长或短ISI,记忆任务或重复条件下,目标时距长时,记忆匹配反而缩短了知觉的时间。研究说明工作记忆对时间判断的影响是灵活的,受到注意或工作记忆等高级认知系统的调控。  相似文献   

9.
时序信息加工机制及其通道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王振勇  黄希庭 《心理学报》1996,29(4):345-351
研究由两个实验组成,实验一采用纯粹的视听方式,以线段长度和声音频率为材料,对时序信息的加工方式(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编码特点(时序信息是何时编码的)以及通道效应进行了研究。实验二以汉字为材料重复实验一的过程;结果表明,时序信息的加工存在视听通道效应,其机制源于记忆,且与实验材料的加工深度以及加工方式有关;时序信息既包含有自动加工,又包含有控制加工。视觉刺激倾向于自动加工,而听觉则倾向于控制加工;时序信息是在项目学习时编码获得的,而不是在提取时建构的。  相似文献   

10.
时间记忆层次网络模型的实验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采用分类性实验材料,使被试在对词单项目加工时形成较清晰的群集,进而形成时间组块,目的在于对时间记忆层次网络进行直接检验。其中时序判断用反时间时和正确率两种反应指标,时距估计用再现和口头估计两种方法。结果发现,时间信息记忆既存在层次网络的特征,又存在线性结构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时距加工的记忆负荷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非时间任务短时记忆加工对不同长度时距加工的影响是否一致,本研究采用双任务范式,操纵时距编码阶段的短时记忆加工负荷,以平均复制时距为因变量指标,考察了非时间任务短时记忆加工对1-6秒时距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1秒、2秒及3秒的平均复制长度不随记忆负荷的大小而变化,4秒、5秒及6秒的平均复制长度随着记忆负荷变大而缩短。这意味着非时间短时记忆对时距加工影响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12.
夏凌翔  陈姝莹 《心理科学》2012,35(3):614-618
为了探索人格与反馈对时间估计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非时间任务和预期式时距估计的方法对个人自立高分组与低分组共40名被试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虽然差异不显著,但是在两次时距估计中个人自立高分组的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均小于低分组;(2)个人自立高分组的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变化幅度显著小于低分组;(3)个人自立高分组在两次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上的相关明显大于低分组;(4)有反馈组的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显著小于无反馈组。据此可以认为:(1)由个人自立导致的时间估计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时间估计的误差变异度和准确性两个方面。高个人自立者的时间估计误差的变异度更小,同时可能倾向于更准确地进行时距估计。(2)反馈有助于提高时间估计的准确性。(3)“绝对错误量变化幅度”和“时距估计绝对错误量的相关”是两个值得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学前儿童对短时时距的区分及其认知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令儿童比较时距长短为手段进一步探查学前(5、6岁)儿童对短时时距的认知过程,挖掘幼儿的认知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学前5、6岁儿童已能区分只有几秒钟差异的短时时距;2)6岁儿童已能使用时间标尺测量时间,5岁儿童已有潜力把时间看成是可以计数的维量;3)两时距的时间差别大小是影响儿童认知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刘静远  李虹 《心理学报》2022,54(12):1455-1466
探讨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 并检测记忆偏向与认知评价在其中的中介和调节作用。实验1招募大学生60人, 随机分为高、低状态焦虑组, 采用情绪诱导程序诱导高、低状态焦虑; 采用口头估计任务测量回溯式时距判断, 考察高、低状态焦虑诱导后的回溯式时距判断差异。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 招募大学生60人, 增加自由回忆任务测量记忆偏向, 考察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中记忆偏向的中介作用。实验3在实验1和实验2的基础上, 招募大学生90人, 增加视觉模拟心境量表测量认知评价, 考察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 并检测认知评价与记忆偏向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在回溯式时距判断中, 高状态焦虑比低状态焦虑更高估时距; (2)在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中, 记忆偏向具有中介作用; (3)在状态焦虑对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影响中, 认知评价和记忆偏向存在有调节的中介作用:只有当认知评价得分较低时, 即对于认为焦虑对身体健康有害程度较低的个体而言, 在状态焦虑影响回溯式时距判断中, 记忆偏向具有完全中介作用, 即状态焦虑只通过记忆偏向影响回溯式时距判断。研究结果揭示了焦虑个体回溯式时距判断的内部过程, 验证了注意闸门模型中有关用于计时的记忆资源越多对于时距越高估的假设, 丰富了焦虑通过记忆偏向影响回溯式时距判断的解释视角, 为通过调整认知评价改善焦虑个体时距偏差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时序判断和时距估计任务,探讨重复启动对时序知觉和时距知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时序判断中,当未启动的靶刺激先出现时出现了显著的启动效应,启动的靶刺激被知觉为早出现;在启动的靶刺激先出现时产生了启动效应的反转,启动的靶刺激被知觉为后出现。在时距估计中,启动条件下的两个靶刺激之间的时距长度被知觉为显著长于未启动条件下的时距长度。因此,在同一时间历程中,重复启动对时序知觉和时距估计都存在显著影响,启动刺激所引发的表征激活和反应抑制双加工过程在时序知觉中是按照表征匹配机制、在时距知觉中是基于唤醒机制起作用,这为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的理论构想提供了支持证据。  相似文献   

16.
张志杰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7,30(3):524-528
采用双任务的实验范式,通过对(5s、13s和26s)三个目标时距的产生法和复制法的结果来探讨时距估计年龄差异的认知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目标时距和不同的估计方法上均存在显著的年龄效应。年老被试在产生法上比年轻被试显著高估时距,存在非时间任务和年龄的交互作用,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年老被试会比年轻被试产生更长的时距。而在复制法上年老被试比年轻被试显著低估时距,但是只有在长时距条件下(26s)存在非时间任务和年龄的交互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年老被试在产生法上对时距的高估可能与内部时钟减慢和注意资源减少有关,而在复制法上对时距的低估可能反映注意资源的减少。此外,对于长时距的时间复制,情节记忆的损伤也是导致时距估计年龄差异的一个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7.
扫视是一种在两个注视点之间快速移动的眼部运动,它有助于将任务相关信息移动至中央凹进一步加工。然而扫视也会导致视觉时间知觉扭曲,从而出现空时距压缩、时序倒置及实时距膨胀。扫视导致的空时距压缩和时序倒置可能源于潜伏期缩短、时间关系错误编码及预测性重新映射;实时距膨胀则可能由于扫视提前了目标位置视觉刺激的开始时间。探究扫视对时间知觉的影响有利于了解大脑加工不同类型时间信息的差异并厘清时间扭曲的发生阶段。  相似文献   

18.
记忆错觉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杜建政 《心理科学》2000,23(1):96-99
1前言 记忆错觉(memory illusion)就是指人们对过去事件的报告与事实严重偏离[1]。如同关于错觉的研究,可以为我们理解知觉加工规律提供大量的依据,关于记忆错觉的研究,也应极有助于我们真正了解人类记忆,因而,记忆错觉逐渐成为当前记忆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拟对记忆错觉方面的研究加以综述。2记忆错觉的早期研究 在 1964年版的心理学词典中,Drever对错觉(illusion)这一词条作了如下解释“在感知觉中,指对客观内容(或实际感觉材料)的主观偏离;在记忆中,指人们在回忆过去经验时由于增删…  相似文献   

19.
系列范畴词表时序记忆和项目记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志新 《心理学报》1998,31(1):35-42
该项研究探讨系列范畴词表的时序长时记忆和项目长时记忆,实验设计的系列范畴词表将记忆项目分为词表内范畴相同项和词表间范畴相同项,时序记记测量方法是词表辨认,项目记忆测量方法是自由回忆。实验一发现:2分钟延缓测试词表内范畴相同项时序记忆和项目记忆优于词表间范畴相同项;6分钟以及10分钟延缓测试时序记忆仍是词表内范畴相同项好。实验二发现:以范畴线索提取,两类项目记忆没有显著差异;以词表线索提取,两类项目  相似文献   

20.
通过测量83名大学生的时间折扣率和不同共同收益延迟时距上的金币拿取量,以探讨资源困境中共同收益延迟对个体决策的影响及时间折扣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金币拿取量随共同收益延迟时距的增长而增加,增加趋势和初始时间点的金币拿取量均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2)时间折扣率反向调节初始延迟时间点的金币拿取量,正向调节金币拿取量随延迟时距增长而增加的速率。这表明资源困境与跨期选择两个不同研究领域具有紧密联系,对当前资源保护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