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性别角色知觉差异的一项归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永芳  周仁来 《心理科学》1998,21(2):174-175,177
1引言近期有关归因认知过程的研究表明,人们对特定目标事件的解释和他们提取出来与其比较的相反的背景事件有关。按照这种观点,面对一种待解释的目标事件,人们首先会提取出一种与其比较的背景事件,然后对两种事件的特征进行心理扫描,并进行特征比较和匹配。目标和背景事件之间难以匹配起来的、不同的特征(目标事件有而背景事件无,或者相反)才会被作为目标事件的候选原因。这种假设的基本含义是:人们为目标事件作出的归因不取决于目标事件本身的性质,而取决于与之比较的背景事件。由此引申出来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人们是如何提取…  相似文献   

2.
1研究的理论基础1.1理论依据归因是指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活动。归因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它试图根据不同的归因过程分析及过程中各事件间作用关系的分析来阐述归因的原理和操作规律,从而达到理解、预测和控制各类身边事件的目的。用琼斯、卡努里、凯利、尼斯贝特、瓦林斯、韦纳等归因理论大师们的话来说:“归因理论是同一般人试图推论可见行为起因所利用的规则打交道的。”1972…  相似文献   

3.
所谓归因,乃是人们关于行为(包括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和事件的原因的知觉和判断。归因理论就是研究这种归因活动的一个社会心理学领域。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都是根据行为的原因解释行为的,这种解释在决定人们对行为的反应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归因是怎样影响假设思维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结海  朱正才 《心理学报》2003,35(2):237-245
考察了归因这一外力对假设思维的影响。研究发现归因对假设思维的影响与选择原因大小成正比与事件后果严重程度成反比。当选择原因相对后果而言足够大时,假设思维将不服从“特例-常规”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是否存在外力将事件分为被迫事件和自由事件,并提出“特例-常规”规律(或是“做-不做”规律)只适合自由事件而不是所有事件。这一结果部分地解释了长期存在于实验研究与现场研究中的假设思维所表现出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运用视知觉研究中经典的事件切割程序,探讨记叙文中时间信息的事件边界效应.结果发现记叙文中的时间信息会被读者外显地知觉为事件边界,并且,跨度长的时间信息比跨度短的时间信息更易于被知觉为事件边界.这和视知觉研究中的发现是一致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记叙文理解过程中情境模型建构的过程依赖类似于事件知觉中所发现的切割过程的观点,为知觉研究和认知研究领域提供了可供沟通的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6.
小概率事件对因果关系认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志芳  张璐璐 《心理科学》2003,26(5):914-914,911
1 引言  心理学对因果关系的认知和迷信行为有过不少研究。人类的天性之一 ,就是当一件事情发生以后 ,都会有意无意的去寻找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 ,即归因。心理学一般将归因看成是一种决策过程 ;而对一种结果 ,往往有多种可能的候选因素存在 ,到底哪一种因素是造成该结果的原因 ,这就需要通过比较、推断 ,最后做出决策。归因出错就是产生了错误的因果关系认知。迷信就是因果关系的错误认知的一个典型例证 ,它在结果与原因之间建立了错误的关联 ,形成了错误的因果认知。在心理学历史上对于错误的因果认知以及迷信的一个经典的研究就是行为…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生涯适应力与择业焦虑的关系及内部的认知加工过程。采用点探测范式测量注意偏向,问卷法调查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归因和择业焦虑。结果发现:(1)生涯适应力既能直接负向预测择业焦虑,又能通过积极事件归因方式、及注意偏向和积极事件归因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择业焦虑。(2)在生涯适应力与择业焦虑的关系中受到消极事件归因方式的调节作用:只有消极事件积极归因时,生涯适应力才会影响择业焦虑。研究结果揭示了择业焦虑的内部作用过程,丰富了生涯适应力通过注意偏向和积极事件归因方式影响择业焦虑的解释视角,为通过归因和注意偏向的调整缓解不同生涯适应力个体择业焦虑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归因过程“背景效应假设”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两个实验考证了归因过程的“背景效应假设”:实验1表明,当要求活动者和观察者采用同样的背景事件时.他们之间的归因差异消失了;实验2表明,当有其它的背景信息可供参考时,被试就不再完全按照Kelley所假定的一致性和区别性信息进行归因推断。  相似文献   

9.
邵意如  周楚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9):1564-1573
事件切割指的是人们将连续的外界信息析解成若干个有意义且互相关联的事件的过程, 实验室中通常使用事件切割任务对其进行研究。事件切割既包含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 也有自上而下加工的成分。事件切割活动对记忆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知觉事件、回忆事件的能力被认为与其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解释事件切割加工过程和特征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情境模型、事件切割理论和事件视界模型。未来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事件记忆在不同测试类型上的差异, 并关注事件切割过程中的注意分配过程。  相似文献   

10.
尹天子 《心理科学》2020,(3):733-739
礼物赠予是由于不同的事件和动机,在不同的关系背景中赠予者和接收者的物质和非物质产品交换的过程,具有重要的个人和社会意义。但是诸多研究表明,非亲密关系(非恋爱关系和夫妻关系)的赠予者和接收者在礼物类型偏好、礼物价值偏好及双方关系结果的知觉等方面均存在不一致性。可以从赠予者-接收者的认知差异、动机差异及社会规范的约束差异来解释这一现象,并提出了可供借鉴的礼物赠予策略。未来研究还可以从礼物成败的线索反馈、礼物选择的决策过程、采取更符合现实的研究方法及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等方面对礼物偏好现象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1.
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是指当负性情绪面孔作为目标, 正性情绪面孔作为分心物时, 其搜索速度比正性情绪面孔作为目标时(负性情绪面孔作为分心物)更快。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存在争议, 研究者主要从不同情绪面孔在情绪因素和知觉因素两个方面的差异进行解释。来自行为研究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对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效应的解释主要有威胁性刺激捕获假设和情绪摆脱假设的情绪观, 以及嘴部差异说、闭合结构说、知觉组群说以及其他面部特征假设的知觉观。经过对比评价两类观点的理论异同和实验证据认为未来的研究可以整合情绪因素和知觉因素来解释该效应。  相似文献   

12.
知觉流畅性对判断和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畅性是个体对加工信息难易程度的一种主观体验, 它分为知觉流畅性、概念流畅性、提取流畅性等。研究者通过操纵刺激与背景的颜色对比度、刺激的字体类型、清晰程度等因素来控制知觉流畅性, 发现知觉流畅性会影响一系列判断和决策任务, 如命题真实性、类别判断、偏好、熟悉性等。知觉流畅性既可以作为判断的直接线索也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线索和认知策略来间接影响判断和决策。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归因理论为依据,采用自编的中小学生欺负者归因量表对3-9年级学生施测,以考察中小学生欺负者归因的基本特点。结果发现:(1)中小学生较多地从IUC上知觉欺负者的欺负行为,较少从ESU上知觉该行为;(2)在ISC、ISU、IUC、EUC、EUU这五个原因上存在性别差异;(3)除ESU外的七项原因的知觉上存在组别差异;(4)对八项原因的知觉上均存在显著性年级差异;(5)独生子女因素对欺负者归因不存在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探讨夫妻生活事件、归因方式及其与婚姻冲突的关系。采用方便取样,选取辽阳市已婚完整家庭1~10年的夫妻620对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夫妻报告的前三项冲突领域是家务琐事、不良习惯和交流解决问题方面;妻子和丈夫报告的生活事件解释了婚姻冲突15.4%和11.9%的变异,归因解释了28.7%和24.7%的变异;归因在夫妻报告的生活事件和婚姻冲突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近期发现,采用目标探测任务作为二级任务时,目标探测条件不仅不会削弱,甚至会提高记忆成绩,产生注意促进效应(ABE)。为进一步探究目标探测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对比目标与分心条件在编码和提取过程中所诱发的ERP差异。结果表明,两类条件在再认过程中所诱发的ERP差异不仅表现在早期与知觉加工相关的ERP成份上,并且一直持续到了后期与细节提取相关的ERP成分上。由此推测,ABE不仅体现在编码早期的知觉加工阶段,更会延续到后期的复述与精加工。  相似文献   

16.
采用固定窗口技术探讨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时间信息的变化对事件边界知觉的影响以及这种事件边界对记忆提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阅读记叙文的过程中,读者能够将记叙文中的时间变化知觉为有意义的活动单元之间的事件边界,并且时间变化影响读者对先前信息的提取能力.  相似文献   

17.
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CLT)提出,人们对事件的解释会随着对事件心理距离(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真实性)的知觉而发生系统改变,从而影响人们的反应.具体来说,当知觉事件的距离较远时,人们使用抽象、本质和总体的特征对事件进行表征(高水平解释);当知觉距离较近时,人们倾向于以具体、表面和局部的特征对事件进行表征(低水平解释).解释水平的这些差异有着重要的心理意义在远距离条件下,与高水平解释相关的特征在个体的决策和判断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在近距离条件下,与低水平解释相关的特征在决策和判断中更受重视.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以简单形状和颜色构成的客体为材料,采用延迟匹配范式,通过记录事件相关电位,以反映工作记忆表征与知觉输入间冲突的N270为指标,就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客体存储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无关维度特征变化与目标维度特征变化均可诱发N270。该结果表明,视觉工作记忆对客体目标特征进行存储时,无关特征亦自动得到选择加工,支持基于客体的存储说。  相似文献   

19.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自从海德(F.Heider)第一次从人际关系出发谈到归因以来,四十多年过去了。在这四十多年里,这个领域在理论上的发展及其在实践中的多种应用,呈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有关这一方面,人们已谈得很多了。本文想谈谈归因理论的另一方面,也即它的不足和面临的问题。一、因果结构: 因果知觉的结构是什么?有关归因的诸种理论都把重点放在“内在一外在”维度上,以此作为分析人们因果解释的一种方式。内在原因在于人,外在归因则把原因归于环境。人(内在的)与情景(外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社会认知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前言归因是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对他人或自己的外在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行为原因的认知活动。近年来,探讨学生如何解释自己学业成败原因的研究颇多,但对归因的区域比较研究较薄弱;对中学生的成败归因研究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面也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观点;对学生在几门课程中的成败归因的一致性程度的研究尚未看到。本研究拟从这些方面入手,考察①比较不同地区被试对学业成败的归因特点②比较不同性别被试在归因方式上的异同点③选取数学、物理学业成绩为归因对象.探讨被试对不同课程的归因有无差异。2研究方法2.1被试:选自上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