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汉字识别中部件组合的频率效应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韩布新 《心理学报》1996,29(3):232-237
用整字识别、整合识别等任务研究部件组合频率在汉字识别中的作用。发现部件组合频率可促进高频两部件合体字的识别(实验一);在先后呈现两组成部件时这种作用仍然存在(实验二);但在识别高频三部件左右型合体字时(实验三),位于左边的部件组合表现出易化作用(田型字);位于右边的部件组合表现出干扰作用(田型字)。部件组合有与部件类似的频率效应。  相似文献   

2.
声旁类型与频率在汉字和部件识别中的交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利利  韩布新 《心理科学》2002,25(2):180-183
用识别整字和识别部件两种任务探讨两种声旁频率——组字频率和使用频率的作用。结果发现:在局部识别中声旁使用频率的影响和部件类型有交互作用。声旁使用频率对识别汉字单部件声旁有易化作用。声旁组字频率的影响和部件类型有交互作用。声旁组字频率对识别汉字多部件组合声旁有易化作用。在整字识别中,声旁的使用频率有易化作用;声旁的组字频率的作用受到部件类型的影响,多部件组合声旁的组字频率对识别整字有易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汉字字形识别层次模型的实验验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模卫  朱祖祥 《心理学报》1997,30(4):350-356
该研究采用Johnston和McClelland的实验范式以合体汉字为实验材料对层次模型进行了实验检验。结果表明,以假字掩蔽模式代替特征掩蔽模式使字目标对部件目标的字优效应明显下降。这一结果支持了层次模型,即合体汉字的字形加工以部件识别加工为中介。但本实验还发现了真字掩蔽模式下的字优效应量比假字掩蔽模式下明显减少,这一结果表明,在字加工水平中存在着觉察器间的相互竞争。因此,合体汉字字形识别的部件中介模型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文采用延迟反应的同一字判断任务,记录了大学生被试由部件数不同的两种残缺汉字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ERP)。结果发现部件少(笔画删除)比部件多(部件删除)的残缺字产生更小的P200,更大的N400,表明简单部件在合体字识别中起到一种中间层单元的作用;P200效应符合关于部件少比部件多的残缺字激活更多的部件家族成员的假设,而更多家族成员的激活使残缺字的整字内部表征受到的侧抑制更多,体现为更大的N400。双效应支持多层交互激活模型及其侧抑制机制。  相似文献   

5.
汉字加工的基本单元:来自笔画数效应和部件数效应的证据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用命名作业和真假字判断作业考察了笔画数和部件数对汉字加工的影响,发现,当部件数保持恒定时,笔画数少的汉字较笔画数多的汉字加工快,这种笔画数效应和字频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当笔画数被控制时,部件数效应也存在,但和字频有交互作用,表现在低频少部件汉字的加工要快于低频多部件汉字的加工,而高频汉字中的部件数效应不显著。实验还发现独体字(只有一个部件)的加工和合体字(部件数大于等于二)的加工有差异。作者认为,汉字的加工要经过笔画、部件和整字三个层次,其中单位部件的笔画数和部件数影响着汉字加工时间  相似文献   

6.
汉字识别中的部件加工:错觉性结合实验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红 《心理科学》1999,22(3):213-217
本研究用“错觉性结合”的实验范式探讨汉字识别中的部件加工。被试对两个刺激字之后出现的目标字进行再认。结果发现在速示条件下,目标字部件与刺激字的部件相同时(如目标字为“她”,而刺激字为“姓”及“地”),被试常把目标字误认为刺激字。这种错误再认率随字频及部件频率的升高而降低。此外,刺激字的排列方式不同于字的结构方式时,字频及部件频率的效应减弱。上述结果不但表明整字频率、字的空间组织因素影响汉字识别,更显示部件是汉字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加工层次。  相似文献   

7.
探讨声旁规则性对命名声旁或整字的影响,在速示与慢示呈现条件下命名声旁或汉字。结果发现:(1)声旁命名在速示呈现时因规则声旁易化;慢示呈现时无显著规则性效应,但受声旁部件数影响;(2)在两种呈现条件下,命名含不表音声旁字的反应时最快,错误率最低;命名含单部件、高频声旁字的反应时慢,错误率高;命名含多部件、低频声旁字的反应时快,错误率低。说明是声旁规则性对声旁命名有易化作用;对整字命名有干扰作用,但与声旁频率与部件数有关。  相似文献   

8.
从部件加工的角度设计了两个实验,分别运用部件启动作业和部件启动再认范式,考察了结构对称汉字识别的加工特点。结果发现:在部件加工层面也存在着显著的结构对称效应。即同一个部件,作为结构对称字的构成部件的启动效应明显大于它作为非对称字的构成部件的启动效应;作为结构对称字的构成部件被识别的反应时和错误率均显著地小于它构成非对称字时被识别的反应时和错误率。这意味着结构对称汉字中的部件(或笔画)比非对称汉字中的同样部件(或笔画)具有加工优势。显示出多层次的结构对称效应。  相似文献   

9.
汉字识别中的部位部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捷英  周新林 《心理科学》2001,24(3):356-356
汉字整体呈现时对某部位上部件的识别成绩可能优于或劣于另一部位上部件,这种现象称为汉字部位部件效应,简称部位部件效应。目前有四种作业方式可以观察到这一效应:整字呈现时识别指定部位部件;整字呈现时搜索指定部位部件;速示方式下抽取汉字构件(笔画的部分、笔画和笔画组合等);微观发生方式下抽取汉字构件。部位部件搜索时,右部件比左部件容易…;在速示方式下,往往抽取左右结构字的右下角的笔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不同条件下等级汉字识别过程的研究,探索汉字加工中整字与部件互相作用的机制。实验1在两种视角条件下呈现刺激,要求被试判断目标汉字是否属其义符所属范畴,结果发现等级汉字存在整体优先性,义符对目标识别产生影响,部件会干扰或促进整体的加工过程,整体优势不能消解或抑制部件的语义作用。实验2采用字词决定任务探究汉字加工中声符的作用,发现声符对等级汉字识别存在影响。结果证实,对汉字加工会自动激活整字结构和部件线索,整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通路,支持汉字通达的交互激活模型和双向平行加工假设。  相似文献   

11.
陈琳  钟罗金  冷英 《心理学报》2017,(10):1277-1286
词优效应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关于英语母语者和汉语母语者的研究都发现了词优效应。本研究关注非熟练的韩国汉语学习者的中文词汇加工中的词优效应,共两个实验:实验1考察汉字的频率对非熟练的韩国汉语学习者中文词汇加工中词优效应的影响;实验2考察汉字和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词汇的结构)对非熟练的韩国汉语学习者中文词汇加工中词优效应的影响。实验1的结果发现,字频并未对非熟练的韩国汉语学习者中文词汇加工中的词优效应产生影响,非熟练的韩国汉语学习者在高频字和低频字的识别中都出现了词优效应,且词优效应的大小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非熟练的韩国汉语学习者在高、低频字的识别中都依赖于自上而下的词汇水平的激活。实验2的结果发现,汉字和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词汇结构)影响词优效应,相对于并列结构的词汇加工,在偏正结构的词语加工中更容易出现词优效应。这个结果表明词汇的结构通过影响词水平和字水平之间的交互激活,进而影响中文词汇加工中的词优效应。  相似文献   

12.
汉字整体和笔画频率对笔画认知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考察笔画在汉字认知中的作用,探讨了汉字整体和笔画频率对笔画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1)和部件识别类似,笔画认知存在着显著的字劣效应:识别汉字中的笔画比识别单独呈现的笔画反应时明显地长,错误率也大幅度增加,显示了汉字整体对笔画认知的抑制性影响。(2)识别汉字中的笔画的反应时也受背景汉字笔画多少的影响。识别少笔画汉字中的笔画比识别多笔画汉字中的笔画容易。(3)笔画频率对笔画认知也有重要影响,频率高的笔画比频率低的笔画容易识别  相似文献   

13.
言语产生中双词素词的语音编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晓林  庄捷  于淼 《心理学报》2002,34(3):22-27
采用同音判断和音节监控方法 ,考察言语产生中双词素词语音激活的特点。选用以偏正结构的双词素词为名称的图片和与双词素词中首尾两个词素同音的两组探测字作为实验材料 ,探测字在图片呈现后 5 0毫秒 (实验一 ) ,或图片呈现前 130 0毫秒 (实验二 )出现 ,要求被试判断出现的字是否与图片名称中任何一个词素同音。实验结果与绝大部分言语产生理论的预期相反 ,对图片名称第一词素的反应慢于第二词素。考虑到首尾两个词素对整词意义贡献的差别 ,作者把实验结果解释为词素意义对语音激活的作用 :第二词素的语义重要性决定了对应音节激活的快速性 ,双词素词中词素音位激活的速度和时间性受词义和词素意义激活程度的影响 ,而不完全取决于词素发音的序列性。实验不支持音位编码从左到右、序列进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不同部件亮度条件下的汉字识别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命名作业法探讨在不同汉字部件亮度条件下的字频效应、笔画数效应及部件在汉字识别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1在本实验条件下 ,字频效应仍非常明显 ,但没有笔画数效应 ;2在上下型汉字的识别中 ,其上半部的作用比下半部更为重要 ,而对左右型汉字而言 ,其右半部的作用比左半部更为重要 ;3部件亮度条件对命名反应时有显著影响 ,但是否可以称为“部件亮度效应”尚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知觉经验对汉学字形知觉整体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项实验通过部件识别法探讨了知觉经验对字形知觉整体性的影响。实验一要求三组不同发展水平的被试命名单独呈现的部件字,结果证实了本实验所用的各组部件字之间的识别难度均等和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字识别技能明显不如小学六年级和大学学生。实验二使大学生在三种字度和两种字频条件下,分别进行单、双部件的命名,主要得到非字中的部件命名反应时快于假字,后者又快于真字的“字劣效应”以及在真、假字组中的“左>右”或“上>下”的“部位效应”,但未发现字频对部件命名的效应。实验三比较了三组不同年级被试的部件命名作业,发现小六和小三学生在真、假字中的部件命名反应时无明显差异,而大学生较明显,说明前者受字形整体知觉的影响比后者小。这些结果支持了字形知觉整体性随字的知觉经验增长而加强的假设,并在一个基于联结主义框架的字词识别模型中得到了较好解释。  相似文献   

16.
字频影响常用汉字认知速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以熟知汉字的大学生为被试,对影响常用汉字认知速度的因素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1)读音反应中存在字频效应,对高频字的认读明显快于低频字,表明字频是影响汉字认知速度的因素之一.(2)未见有笔画数效应,认读汉字不是以笔画为单位而可能是以意义化的组块为加工单位的.作者认为影响汉字认知速度的因素是多重的.  相似文献   

17.
汉字早期字形加工中的部件数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新林  曾捷英 《心理学报》2003,35(4):514-519
探讨部件数效应是否在汉字早期字形加工中存在。要求被试识别重复速示方式下的具有不同部件数的汉字字形。大学生为被试。在实验1中,发现4部件字比在通透性、笔画数、字频和像素数上匹配的2部件字更容易识别字形;在实验2中,2部件字的通透性比4部件字更好,此时没有识别成绩上的差异。上面的结果表明在字形加工中存在着部件数效应,它指部件越多越容易识别汉字字形。在讨论部分提出了一个字形加工的部分线索模型,它指被试可以根据汉字的部分线索(例如部件)识别整个汉字。  相似文献   

18.
汉字频率和构词数对非汉字圈学生汉字学习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新 《心理学报》2006,38(4):489-496
探讨汉字频率和构词数对非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汉字学习效果的影响。实验要求被试对已学过的不同频率和构词数的汉字写出拼音并组词,结果显示,汉字频率对汉字学习效果有影响,而且频率效应的大小受笔画数的制约;实验未发现构词数对汉字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语言输入的频率是影响汉语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汉语双字多义词的识别优势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词汇判断法、命名法考察汉语双字多义词的识别优势效应。结果发现,在词汇判断任务中存在着多义词较单义词的识别优势,但这种识别优势只表现在低频词中。在命名任务中未发现多义词的识别优势。作者根据分布表征模型的观点对双字多义词的识别优势效应做出了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