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再认记忆测验中抑郁个体的心境一致性记忆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郭力平 《心理学报》1997,30(4):357-363
采用Jacoby的加工分离程序,对再从记忆测验中外显记忆成分与内隐记忆成分的贡献进行分离,考察了抑郁个体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否具有心境一致性记忆倾向。结果表明:抑郁个体的外显记忆具有心境一致性倾向,而内隐记忆不存在心境一致性倾向,表明心境一致性记忆需要精细加工机制的参与。另外发现,抑郁个体存在外显记忆缺损而没有出现内隐记忆缺损。最后就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加工水平对不同类型内隐记忆测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多内隐记忆研究表明 ,加工水平影响外显记忆而不影响内隐记忆 ,这样的实验结果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系统分离的重要依据之一。实际上 ,内隐记忆研究中的加工水平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加工水平效应作为两类记忆系统分离的依据是不充分的。在我们的这项实验中 ,结果表明 ,加工水平影响概念样例生成这种内隐记忆测试而不影响知觉辨认测试。  相似文献   

3.
采用Jacoby的加工分离程序,对记忆测验中图片的社会性特征与非社会性特征的外显记忆现人隐记忆贡献进行分离,考察了对社会性信息的加工中内隐记忆的贡献是强于对非社会性信息加工的内隐记忆贡献,还是相反。结果表明:对社会性信息的加工中内隐记忆的贡献强于对非社会性信息加工的内隐记忆贡献。另外在本实验研究结果的启发下,提出了内隐和外显记忆的“钢筋水泥”结构性模型的假设。  相似文献   

4.
外显与内隐记忆的情绪一致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Yonelinas等双加工信号检测模型对再认记忆测验中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分离的方法,以96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诱发抑郁与非临床抑郁状态下外显和内隐记忆的情绪一致性效应。结果表明诱发抑郁组和非临床抑郁组对抑郁词的外显记忆成绩显著高于对中性词和愉快词;对抑郁词的内隐记忆成绩亦显著高于对中性词和愉快词,且显著高于控制组对抑郁词的内隐记忆成绩。情绪一致性记忆效应在非临床抑郁个体和诱发抑郁个体的外显和内隐记忆中均存在。  相似文献   

5.
心境一致性对大学生外显和内隐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96名大一本科生为被试,采用120张情绪效价人物图片,运用加工分离范式研究心境一致性对大学生内隐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心境一致性效应不仅存在于外显记忆,而且也存在于内隐记忆;(2)心境一致性效应在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上没有性别差异;(3)在心境一致性实验中,自然抑郁组被试可能存在外显记忆缺损。  相似文献   

6.
梁三才  游旭群 《心理科学》2003,26(4):751-752
1 前言 内隐记忆的性质、特点,主要是通过操纵各种实验变量(如加工水平)并观察其在内隐和外显记忆之间的实验性分离现象才得以揭示的。在众多实验变量中,操纵编码时的注意状态并考察其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影响,对于揭示内隐记忆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者通过采用分心任务造成不同注意状态,对其在内隐和外显记忆之间的分离模式进行  相似文献   

7.
该文运用任务分离法和Remember/Know程序,分别以图形和汉词为材料,研究集中注意和重度分散注意条件下内隐记忆和熟悉性的关系,以揭示外显记忆中熟悉性的属性,结果发现:(1)知觉性内隐记忆在集巾注意和蕈度分散注意下差异不显著,再认中的熟悉性在这两种注意水平下差异显著;(2)概念性内隐记忆、线索回忆中的熟悉性在两种注意水平下差异均显著.据此熟悉性和知觉性内隐记忆相分离,与概念性内隐记忆未出现分离,从而可以推测外显记忆中的熟悉性主要受语义流畅性加工调节.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选取30名被试,采用任务分离实验研究范式探讨不同表面特征图片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以32张动物图片为实验材料,其中鱼类和鸟类图片各半。两类图片中一半为黑白图片,另一半为彩色图片,所有实验材料用E—Prime软件呈现在电脑上。结果表明:(1)不同表面特征图片的再认成绩(外显记忆)显著好于偏好再认成绩(内隐记忆),即外显记忆成绩好于内隐记忆;(2)在再认测验和偏好判断测验中,再认成绩和偏好再认成绩在图片表面特征的两个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3)控制组的偏好再认成绩显著好于实验组的偏好再认成绩,即控制组的内隐记忆好于实验组。结论:刺激材料的表面特征既是外显记忆的内容,也是影响外显记忆的重要因素;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高度依赖于刺激材料的表面特征,刺激材料的表面特征是影响两种记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比较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受到认知疲劳影响的情况,以了解内隐记忆的自动化加工机制。实验采用被试内设计,使用词汇判断与词汇再认任务测量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实验结果发现,相对于控制组,疲劳组的被试在完成疲劳任务后内隐记忆成绩显著下降,而外显记忆没有受到影响。结果说明相对于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更容易受到认知疲劳影响。内隐记忆虽然是无意识的认知加工,但是与其他自动化加工具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内隐记忆开始成为当今记忆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从“1、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发展性分离;2、学习阶段注意分配对知觉性和概念性内隐记忆的影响;3、可能图形与不可能图形对内隐记忆研究的贡献”三个方面对内隐记忆进行了介绍,并指出在进行内隐记忆研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内外控个体差异与外显、内隐记忆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力平 《心理学报》2000,32(4):368-373
以具体图形和抽象图形为材料,采用加工分离程序,考察了内外控个体差异与外显、内隐记忆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具体图形和抽象图形,内控被试的意识性提取成绩均优于外控被试;对于抽象图形,外控被试的自动提取成绩优于内控被试。说明不仅外显记忆对于内外控个体差异是敏感的,内隐记忆对于内外控个体差异同样是敏感的。实验结果还显示,记忆水平与材料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内隐记忆特点的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国英  游旭群 《心理科学》2007,30(4):998-1001
从1911年Claparede发现遗忘症病人有回避条件反射记忆到Graf和Schacter于1985正式提出内隐记忆这一概念,再到内隐记忆成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焦点,研究者对内隐记忆的定义、研究方法等都进行了逐渐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内隐记忆的相关特点也日益明晰,概念性内隐记忆、知觉性内隐记忆、自动加工记忆等各亚类均具有提取自动化、年龄独立性等共同特征,但在编码、脑机制诸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黄发杰  孟迎芳  严颖 《心理学报》2020,52(5):572-583
以往研究关于提取阶段的干扰是否会影响内隐记忆存在着异义,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可能源于所采用的内隐记忆测验类型的差异。本研究采用学习-测验范式, 通过4个实验, 分别考察了提取干扰对识别式知觉内隐测验、识别式概念内隐测验、产生式知觉内隐测验和产生式概念内隐测验的影响, 以期对提取干扰和内隐记忆之间的关系有着更全面的了解。结果表明: (1)词汇判断任务(识别式知觉)和语义分类任务(识别式概念)的启动效应在提取干扰下消失了, (2)而产生式词汇判断任务(产生式知觉)和产生式语义分类任务(产生式概念)在提取干扰下仍发现了明显的启动效应, 但与无干扰条件相比, 启动效应量也有着明显的减少。由此可见, 不同类型的内隐记忆都会受到提取干扰的影响, 相比于产生式启动, 识别式启动更容易受到提取干扰的破坏。  相似文献   

14.
孟迎芳 《心理学报》2012,44(1):30-39
记忆包括编码和提取两个重要阶段, 以往研究多关注内隐和外显记忆在提取阶段的脑机制分离, 那二者在编码阶段的脑机制是否不同?为探讨这个问题, 该实验采用两阶段的迫选再认方式, 把学习项目区分成三类:随后被选择且告知为见过的项目(记住), 随后被选择但告知为猜测的项目 (启动)以及随后未被选择的项目(忘记)。结果表明, 从200 ms开始的颞区负走向Dm效应为内隐记忆(启动vs忘记)所特有, 反映了对刺激的知觉加工过程, 400~500 ms前额区正走向的Dm效应为外显记忆(记住vs忘记)所特有, 反映了对刺激的精细加工过程, 而200~300 ms中央区及600 ms开始的顶区负走向的Dm效应为两种记忆类型所共有, 它们分别反映了对刺激的注意状态以及把编码后的刺激信息登记进相应记忆系统的过程。因此,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在编码阶段的脑机制既存在着分离, 也存在着重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Age reductions in priming have been explained by differences in processing demands across implicit memory tests. According to one hypothesis, older adults show reduced priming relative to younger adults on implicit tests that require production of a response because these tests typically allow for response competition. In contrast, older adults do not show reductions in priming on identification tests that contain little response competition. The following experiments tested the specific role of response competition in mediating age effects in implicit memory. In Experiment 1,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 studied a list of words and were then given an implicit test of word stem completion. They studied a second list of words and were given an implicit test of general knowledge. Each implicit test contained items with unique solutions (the low response competition condition) and items with multiple solutions (the high response competition condition). In Experiment 2,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 were given explicit versions of the word stem completion and the general knowledge tests. Results showed an effect of age on explicit memory (Experiment 2), but no effect of age or response competition on priming (Experiment 1). Results are in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y that response competition leads to age effects on production tests of implicit memory.  相似文献   

16.
One very well-known memory phenomenon is the observation that if a specific item seems to be different or rare in any way from other items present in the same encoding context, this item is likely to be remembered more accurately. This phenomenon, named the von Restorff effect or the isolation effect, has been known since 1933 and been considered today as one of the possible ways to create distinctiveness.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port that the current debate concerning its non-emergence in implicit memory tasks is directly due to a theoretical disagreement about the nature of human memory. In this paper, we conclude that non-abstractive global-matching models can provide an effectiv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the distinctiveness effect with isolation both in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tasks.  相似文献   

17.
内隐记忆研究的新进展:概念、实验和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林  杨治良 《心理科学》2004,27(5):1161-1164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内隐记忆研究的新进展。内隐记忆概念的描述性和模糊性正受到研究者的批评。对此概念进行更准确地把握在当前愈显紧迫和必要。多数研究者仍继续沿用这一术语.最近的实验研究修改了部分早期结论.并开始与学习和记忆研究的其他领域,尤其是涉及无意识过程的领域互相结合。内隐记忆的解释和建模呈现出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当前的一些理论观点认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依赖于两种不同的记忆系统,它们与大脑的不同区域相联系。该文通过回顾以往相关研究,从神经心理学及神经成像两方面对两种记忆系统的分离现象进行概述:在神经心理学领域发现的证据表明内隐记忆在神经解剖上与外显记忆是分离的;使用fMRI和PET技术,研究者观察到与内隐记忆有关的枕颞区及左下前额区中衰减的神经活动,以及与外显记忆有关的内侧颞区、前额皮层和后内侧顶皮层中增强的活动;使用ERP技术,研究也发现了两种记忆神经系统在时空上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比较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受到认知疲劳影响的情况,以了解内隐记忆的自动化加工机制。实验采用被试内设计,使用词汇判断与词汇再认任务测量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实验结果发现,相对于控制组,疲劳组的被试在完成疲劳任务后内隐记忆成绩显著下降,而外显记忆没有受到影响。结果说明相对于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更容易受到认知疲劳影响。内隐记忆虽然是无意识的认知加工,但是与其他自动化加工具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