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宗教传播既是宗教生命力的表征,也是其救世精神的要求.两汉之际,佛教东传华夏,开始了它的中国化进程.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以人际传播与书本传播为主,走的是一条文化之道、和平之旅.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弘法方式更具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汉地,薪火相传二千余年,学界对于汉传佛教史的梳理大概可分为:以王朝更迭为标准、以宗派兴衰为依据、以文化融合为视角、以社会功能为线索等几种方法,本文独辟蹊径,以佛教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主流媒介技术革命为切入点,将佛教汉地传播史划分为:口语相传时代、书写印刷时代、网络传播时代;并对主流媒介技术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不同传播媒介给佛教传播带来的弊益。  相似文献   

3.
宗教传播既是宗教生命力的表征,也是其救世精神的要求。两汉之际,佛教东传华夏,开始了它的中国化进程。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以人际传播与书本传播为主,走的是一条文化之道、和平之旅。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弘法方式更具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西行求法的第一人,法显对佛教在中国的立足与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他对佛教思想、佛教制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从宗教走向信仰方面有着他人无可比拟的开创作用。法显西行所取经书丰富了中国佛学宝库;律藏的搜求与翻译对佛教僧团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佛国记》中对印度各地佛教供养行为的记录与传播,对推动佛教在中国从贵族走向平民,从宗教走向信仰,起了极大的引导作用。法显西行其始也简,而成之却也巨。  相似文献   

5.
魏道儒研究员主编的《世界佛教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版)以14卷、800多万字的规模,对佛教自古印度创始到20世纪在全世界传播而形成的长时段传播历史,以协同创新的科研模式,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科际整合的方法论角度,以历史学和哲学方法为主导方法,整合宗教学(包括社会学、宗教人类学、宗教心理学、比较学宗教、宗教伦理学)、文献学、考古学、文化传播学等方法,对佛教的思潮、派系、典籍、人物、事件、制度、典故、圣地、建筑、文学、艺术、礼俗等等,作出了贯通性的、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在这佛教研究的世界性学术范围内,都是一个必须关注的重大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9,(2)
利用互联网传播宗教极端思想、煽动恐怖活动、招募涉恐人员等网络恐怖主义活动,其危害性并不亚于暴恐犯罪。基于传播学视角,网络恐怖主义传播具有去中心化、精准性、互动性、全球性特征;网络恐怖主义传播的结构要素包括一般化的传播主体、精准化的传播客体、媒体导向的传播渠道、极端宗教化的传播内容、辐射式社会恐慌的传播效果;其传播模式可细化为单向传播模式、"公开式"互动传播模式、"私密式"互动传播模式。基于此,可采取微观上的技术对抗、中观上的策略布局和宏观上的制度构架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7.
丝绸之路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坦荡襟怀,曾包容了世界上兴盛过的各大宗教以及一些民间教派,因此成为一座宗教文化天然的博物馆。一、丝绸之路上的宗教传播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大动脉,佛教、祆教、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和摩尼教等,通过丝绸之路相继传入中国,使中国宗教进一步多元化。公元前4世纪,佛教在印度兴起,佛教僧侣成为第一批奔赴亚洲各地传播宗教的旅行家。  相似文献   

8.
对于宗教传播范畴的界定及对构成此种传播之要素的梳理,将为我们研究各宗教在不同境遇中的传播事实提供理论参考框架及评估考量体系.本文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对宗教传播概念进行界定,从主体、内容、途径、对象诸方面对宗教传播诸要素进行梳理;(二)在宗教传播诸要素理论框架中评估东正教在中国传播现状,呈现其在中国存在及传播的困局;(三)从俄罗斯族民族意识觉醒、外交干涉等方面来预判东正教在中国可能面临的转机.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4,(12)
正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佛教已传遍世界各地。佛教不仅以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著称,同时也因其中道、慈悲、和平与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赢得世界广泛的尊重。佛教是一个和平的宗教。佛教教团对内要求"六和敬",对外主张非暴力。佛教在两千五百多年的世界传播史上,从未因自身原因和传教而发动战争,相反,佛陀和历代祖师在延缓、消弭战争或有效医治战争创伤、和谐社会方面的案例不胜枚举;佛教是一个重视文化交流、以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与无神论》2021,(4):35-43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空间衍生出的新兴宗教现象、新型宗教传播样态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国外学者以宗教在网络空间的浮现与变革为研究起点,以网络宗教的内涵、自我身份的定义和重构、宗教权威的消解等为研究对象,经历了现象辨析、趋势判定、批判反思和方法论回归四个重要阶段。近年来,我国网络宗教研究文献数量逐年增多,但其研究成果还存在比较缺乏本土化研究、缺乏实证研究、缺乏更加细化的相关法律政策研究等问题,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时俱进地去应对和解决网络宗教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