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解圣言     
许多教友在给别人解释信仰时,遇到一些抽象的东西,经常这样含糊其词: “你信就行了,具体解释也解释不清楚。”无形中在有信仰和无信仰的人中间树了一道栅栏。如果无信仰的人感觉自身不需要费神费力去逾越,那么一个救灵的机会也就错过了。如何消除栅栏?需要我们明白信仰是可以言说的,而且还是可以说得清楚的。耶稣既然以圣言化身成人,那么  相似文献   

2.
人类处在罪的阴影之下,同时又摆脱不掉父亲的慈恩.在我们里面有一股力量,迫使我们去做我们不要做的,也迫使我们不去做我们知道该做的.这股力量的正确名称是罪.正像圣保罗所说的:"我所作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愿意的,我并不作;我所恨恶的,我倒去作."(罗7:15)他接下去说,是住在我们里面的罪使我们成为这样.<路加福音>第15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离弃上帝的道路的时候,我们不是处在上帝创造我们时愿意我们处在的地位.然而这不必成为自暴自弃的理由,浪子即使在为主人看管猪群的时候,也还是他父亲的儿子.耶稣对浪子具有很大的信心,说他"醒悟过来",说他又成为他自己.父亲对他的回归始终没有放弃希望,他等待着他的回归.我们不要把人生看为不变的.我们都在变化之中,我们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像一只死了的、僵硬的、钉在硬纸片上的蝴蝶标本.我们是一个来自过去、活在今天、展望未来的活的能努力的主体.浪子也好,我们每个人也好,都是在改变之中,我们都是上帝手中的半成品,这给予浪子和我们每人以希望.  相似文献   

3.
药物临床试验既要符合伦理学原则、法规原则,又要具备科学原则.伦理学原则要求受试者最大程度受益和尽可能避免伤害.在法规原则上也首先强调的是受试者的权益,然而试验设计的科学性原则有很多时候却对伦理学提出了挑战.当药物临床试验的科学性、法规性与伦理性发生矛盾时,我们应把伦理问题摆在首位.  相似文献   

4.
感悟理解     
在人际互动中,人们的心灵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受到伤害。这种经常伤害人心灵的,是一种被称之为不理解的东西。生活中做子女的常会因父母的不理解而怨  相似文献   

5.
原本突破常规的创意一旦与功利性、实用性的广告结合,必定受到原则的规范.目前广泛认同的广告创意原则的归纳难免存在琐碎或遗漏之处,为了使原则更加有利于深入理解和在实践中运用,我们只有针对当今的广告现状对广告创意原则做出适当的延展与补充,才能使原则更加准确合理.  相似文献   

6.
密尔的幸福概念由于具备具体性、多样性、复合性、目的性和等级性特征,克服了边沁以快乐作为功利(幸福)概念内涵的唯一构成成分所导致的功利概念的单一性、抽象性和功利计算困难的缺陷,使得功利原则所遭受的很多指责可以从根本上得以消解掉,因此,密尔的幸福概念对于功利原则合理性的辩护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密尔的幸福概念仍然是一个不明确的概念,难以成为人们行动的具体而明确的标准,因而对于规范人的行为没有太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政治哲学研究中,规范原则与事实的关系是一个更具元伦理学性质的基础性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大多数哲学家认为,规范原则是以人的本质和人的处境的事实为根据的。罗尔斯《正义论》中的一段话——正义观念必须由我们的生活条件来证明其正当性,这一点我们可能了解,也可能  相似文献   

8.
伦理学涉及行为中的人.伦理学是关于善(Guten)的学说.作为自由的、有理性的存在者,我们能够在其中发现幸福.然而,"幸福"并不是简单的,主观上的满足,而是根据理性的尺度实现了理想.因此,伦理学涉及到对"主观真实性"的条件的分析.一种美德伦理学断言:这些条件首先在于拥有德行.根据传统的理解,道德德性是人类人格的表达,因此,在真理和理性中视为好的东西,在主观上也作为好的呈现出来:即道德德性对于行为主体的理性来说是情感上的需要.道德德性针对行为主体对善的情感需求来提高实践理性,特别是在能力方面,也包括认识道德上正确的事情并且有效地实践.因此,道德德性就存在两方面的任务,即人类学和认知实践的二重任务,而没有借此定义道德义务,或过多地对道德原则、规则或规范进行理性地讨论.  相似文献   

9.
宇宙论证明试图从宗教或哲学的角度解答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宇宙中有某物存在而不是什么都没有?马克思认为,该证明是从偶然的事实出发推导出独特的必然存在物,黑格尔颠倒了这一证明以便替它辩护,但该证明实际上是说,因为非理性的世界存在,所以上帝才存在;从交互作用原则来看,作为"非对象性的存在物"的必然存在物并不存在;创世问题是抽象的产物,如果你放弃抽象,你就会放弃该问题,因为从终极实在原则来看,作为整体的人和自然界恰好是通过自身而诞生的必然存在物;交互作用原则和终极实在原则看似矛盾,但实际上二者的适用对象或角度是各不相同的,并不构成真正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家园没有了,那些我们爱着的人和爱着我们的人或伤残,或失踪,或者永远离开了我们,而我们也有很多人受了伤。我们是这场灾难中‘幸存下来的人’,在我们的心里,已经不仅仅是痛苦,而是很多很多纷繁复杂的情感纠结在一起。这些感觉,让我们找不到自己,找不到活着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制订和完善我国干细胞研究和应用的伦理指导原则,公众咨询与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人积极支持,但希望加强伦理规范与管理.建议在制订伦理准则时,应兼顾世界性与民族性,鼓励科学家与伦理学家携手合作,基础研究环境要宽松,临床试验和应用要规范,严格准入制度,以促进研究和应用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智慧语丝     
正我们靠着自己所得到的东西过日子,但我们靠着自己所给予的东西来塑造人生。——丘吉尔有些话我们说了却做不到,那是我们还年轻;有些事我们做了也没有说,那是因为我们成熟了。——陈漫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很多人以为"当有一天我足够强大、聪明或成功时,我  相似文献   

13.
论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李伯聪语言感知和理解的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语音知觉阶段;语义理解阶段;句子和语篇的理解阶段;理解说话人实际意图的阶段。关于语言交际和语言理解的头一个哲学问题是:语言交际和语言理解何以是可能的?一个人为何能理解另一个人的话语?这是一个十分困难而复杂的问题。极简单地说,一个人之所以能理解另一个人的话语,一个极重要原因是不同的“自我”的个体——这时主要指“心灵”——具有同一性,不同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社会约定,而语言正是一种约定了的通讯工具。与语言理解有关的哲学问题还有哲学方法论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多元关系中研究语言感知和理解过程。以往,许多人习惯于从两极对立、二元关系中思考问题,这往往使得思维简单化。现在,我们看到我们至少需要从四元关系(听话人或读者、说话人或作者、话语或作品、外部世界)中研究理解过程,这样才能使有关的研究工作深入下去。语言理解过程中的确定性和不定性的关系问题是另一个哲学问题,由于语言理解过程是一个选择与建构统一过程,是一个主动性与带有主观性的过程,绝对的、完全的确定性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决不应把选择与建构机制看成“制造”不定性乃至专门进行“曲解”的机制。语言感知与理解过程  相似文献   

14.
渊声 《天风》2018,(10):64-64
问: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人,有些人是我们喜欢的,然而也会有一些人是和我们合不来的,这就是所谓气场不合。当我们遇到实在不喜欢的人时,作为基督徒我们又该如何正确与之相处呢?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是指人在一切对象性关系中作为主体所具有的地位,作用和特性的概括。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类,阶级和个体都具有主体性。当个体在实践中把自己的独特的本质力量或生命活动物化(对象化)于自然物之中时,他也就是在自然物中物化了他的个体的个性特点。 若单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类是唯一的主体。但是个体主体总是在一定社会形态下实现的,因此研究个体主体性的实现就必须把它放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来考察。这里有两方面的问题:(一)社会对个体主  相似文献   

16.
正对基督徒来说,圣经是我们信仰生活的权威,也是神学的规范。圣经是神的话,凡不信或违背圣经教导的,就是不信神或违背神。圣经是神藉人的文字而传达给人的特殊启示。神藉着圣经向我们说话,也在圣经中向我们说话。因此,我们要打开圣经,藉着圣经与圣经所见证的那位耶稣基督相遇。圣经是基督教一切宣讲和教导的根据和准则,因此可以说是神特殊启示的文字部  相似文献   

17.
关于查尔默斯“语词之争”的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期,西方哲学发生了语言转向,很多哲学家在不同深度上意识到应当把实质研究与概念考察区分开来.在语言转向过程中,很多哲学家把概念考察理解为:所谓哲学问题,其实是语义问题.这样一来,大量甚至所有哲学问题,可以靠查字典加以解决,或最多是要求我们编一本更完备的字典.查尔默斯所引的威廉·詹姆斯就是一例.本文通过分析进一步指出,查尔默斯本人也仍然是在这个方向上来处理语词之争与实质之争的.本文则主张,我们应当把概念考察理解为反省、考察、延伸论理词所体现的一般道理.  相似文献   

18.
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解也就是对幸福的理解.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在自由意志发展的整个精神过程中理解幸福,认为幸福是"满足的总和",并把自由意志理解为幸福的内在价值和规定性,反对把幸福归结为欲望的满足,同时也反对把自由理解为"任性".与黑格尔不同,马克思是从人的生命活动即劳动中确立人的自由本质,同样确认自由是幸福的内在价值,由此形成了劳动幸福观.这种幸福观是以确认自主自由的劳动是人的自我实现方式为核心的.现代社会贯彻资本逻辑的生产方式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刺激、扩张人们的消费欲望,导致消费异化,把幸福等同于欲望的满足,从而扭曲了人们对幸福或美好生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句子和语段理解中代词加工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句子和语段理解中代词加工的研究缪小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代词是一种常用的词类,是言语发出者把句子的各个部分或各个句子联系起来的重要语言手段之一。代词本身无确定的意义,在句子或语段中听到或看见一个代词时,言语的接受者必须搜索它的先行词,确定它的所...  相似文献   

20.
温柔的力量     
周晓波 《天风》2013,(4):42-42
参加教会第一届夫妻特会后感想很多,尤其是对姊妹的角色,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此与姊妹们共勉。 神造人时就制定了秩序,妻子要顺服丈夫;丈夫要疼爱妻子:丈夫是妻子的头……这些熟悉的经文告诉我们,神所祝福的婚姻生活理当如此,被神所祝福的婚姻中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包容、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