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作为《诗经》首篇,《周南·关雎》具有明大旨的意义,因而其解释历来为注家重视。《论语》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语对于学者理解《关雎》诗旨具有指导性。《毛诗正义》化用《论语》此语解释诗旨,体现出以礼制美德说诗的倾向,这也是《毛诗》系统叙说诗旨的一贯风格,朱熹突破这一传统,从《论语》“乐而不淫”之语中提炼出不同的诠释原则——说明“性情之正”。本文从经学史的角度梳理并比较《毛诗正义》与朱熹《诗集传》关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解释,进而展现朱熹对毛诗的突破及其《诗》学建构,最后指明这种转变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直爽:《论语》中的"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论语》译本对"直"的译法并不一致,以钱穆、杨伯峻、李泽厚的译本为例,大致游移于"直爽"与"正直"之间。根据《说文解字》"直"的意义为无所隐匿,可以确定"直"的基本义为直爽。由此出发,对《论语》中所有章中的"直"进行疏理发现,"直爽"义可以综贯全《论语》,没有必要引入含有强现代社会正义色彩的"正直"义。特别是根据直爽义对"亲亲互隐"章中的"直"进行解释,对于儒家伦理与社会正义间的紧张将呈现另一景象。  相似文献   

3.
焦循解《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创新之处在于以《易传》"利者,义之和"以及《周易》中的"君子""小人"可以互相转化为依据,不仅将其中的"君子""小人"解为"以位言",而且对义与利的相互联系、不可分离作了深入阐释,较日本荻生徂徕《论语征》的解读更为深入,并为后世清儒所接受,为刘宝楠《论语正义》所吸取,而成为一家...  相似文献   

4.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章(下简称《颛臾》)的“萧墙之内”一语,古今疏解纷坛,总括而言,不外两派。郑玄(何晏《论语集解》引)、邢员(《论语注流》)和今人南怀道(《论语别裁》)为代表的一派认为,“萧墙之内”指代季氏家臣。朱幕(《论语集注》)、刘宝捕(《论语正义》)和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指代鲁君。拙文试斟酌各家疏注,依据文理和史实,重行辨别此语的确切含义。一、据之际,“普墙之内”指何人?辨别某词确切含义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从文豚和语境进行考察,这也适用于“萧墙之内”。《频臾》由…  相似文献   

5.
"子不语怪、力、乱、神"历来被视为判定孔子在鬼神问题上持理性态度的力证,但从何晏《论语集解》、朱熹《论语集注》及刘宝楠《论语正义》的注解来看,"子不语怪、力、乱、神"与传世文献对孔子言行的记载却存在抵牾之处。从文意与语言风格上考察,将此句重新断为"子不语怪力、乱神"应更为合理,因而该句也不可视为判定孔子对鬼神问题持理性态度的力证。  相似文献   

6.
<正> 《论语》《侍坐》章中,孔子令弟子们各言其志,却唯独倾心于曾皙的回答。孔子何以“与点”?这已成为“两千年来争论不决的一件公案”(徐复观语)。前人的说法多是猜测:何晏《论语注》引周氏语曰:“善点独知时。”邢昺疏曰:“善其独知时而不求为政也。”这本来是合乎情理的推测,刘宝楠《论语正义》却将其批驳一通:“若以《鲁论》所说,则点有遗世之意,不特异三子,并与孔子问意反矣。”他硬说曾皙是要用音乐去和谐“民声”:“盖三子者之撰,礼节民  相似文献   

7.
《论语,乡党》中"食不厌精,脸不厌细"一句,前人的注解颇多分歧。宋代孙奕《履斋示儿编,五·食不厌精》中说:"厌,读如厌袄之厌,言食与胜,虽精而细,亦不厌袄而食之。"清代刘宝捕的《论语正义》引张林的说法注日:"厌当读作平声,言不待精细者而后属厌也。"但现代许...  相似文献   

8.
<正> 《论语·里仁》中有一段话,《论语注疏》(何晏集解,邢爵疏)这样注释:君子怀德(孔曰,怀,安也。),小人怀土(孔曰,重迁。);君子怀刑(孔曰,安于法。),小人怀惠(包曰,惠、恩惠。)。《正义》曰:“此章言君子小人所安不同也。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者,怀、安也。君子执  相似文献   

9.
书讯     
《中国哲学史》2009,(3):31-31
<正>书讯:《论语学史》,唐明贵著,58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课题"论语学史"的结项成果。本书分绪论、《论语》概说、先秦两汉时期的《论语》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语》学、隋唐时期的《论语》学、宋代的《论语》学、元代的《论语》学、明代的《论语》学、清代的《论语》学和余论十二大部分。本书运用历史文献与哲学思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充分利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对《论语》学  相似文献   

10.
关于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73年定州汉墓出土竹简《论语》是现今所见最早的《论语》抄本,通过统计对照简文避讳用字,我们认为定州汉墓竹简《论语》当属汉高祖刘邦时期抄本。因为《古论》是汉武帝时期才出现,而《鲁论》与《齐论》的产生年代又晚于《古论》,所以竹简《论语》已经超出了传统已知汉代三论的范围,属汉初今文隶书《论语》。  相似文献   

11.
《论语义疏》是《论语》诠释的经典注作之一,它所汇集的汉魏六朝诸家注释,含有深刻的诠释学意义。首先,《论语义疏》讨论了《论语》文本与孔子的真正意旨之间的关系问题,即《论语》诠释的有效性问题。其次,《论语义疏》包含了《论语》原文、汉代《论语》注和六朝《论语》注这三重义理和结构,体现出了《论语》诠释的历史性。最后,综观《论语义疏》的全部注释,可以看出《论语》诠释的两种向度,即知识的向度和意义的向度,两种向度互补、互动是中国经典诠释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一、对话的复兴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理想国》之中,是如何呈现苏格拉底的正义?是对话。中国儒家的经典《论语》,是以什么形式展现孔子的仁道?也是对话。印度佛教的经典乃至中国禅宗的公案里,是如何表达出佛陀的智慧以及祖师的禅机?还是对话。这些,都是卡尔·雅斯贝斯(Karl Jas  相似文献   

13.
<正> 《论语·先进》载: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孔子的这段话较为费解。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译为:“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未曾有过爵禄的一般人,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要我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杨先生的译文,乃本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之说略有取舍,总之是指仕进选用人才之事的。平日读古书,我发现古人引述前人的话,有时不拘泥于文字而檃括其大意。像上引孔子这段话,后人就说成: 礼失而求之于野。(《刘歆让太常博士书》)  相似文献   

14.
《论语学案》与《论语后案》为浙东学者刘宗周与黄式三研究《论语》的力作。在《论语后案》中,黄式三采用了刘宗周、万斯大、全祖望的学术观点,展现了对浙东学派的继承和反思。比较《论语学案》与《论语后案》,在诠释经义方面,展示了从意义的理解到文本的还原之异趣。在学术思想方面,从《论语学案》的重心演变为《论语后案》之崇礼。在文学气象方面,则由《论语学案》的崇气象嬗变为《论语后案》的重考据。从《论语学案》到《论语后案》,一方面展现了《论语》研究的传承,另一方面则为研究浙东学派思想的变迁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正>在儒学中,凡是有志于圣学的君子都把“义”看做重中之重,强调必须懂得什么是“义”,并教诲我们若在“生”与“义”中选其一,必须舍生取义。《论语》所记录的孔子直接谈及“义”的内容充分展示了东亚正义的特征。~①其中叶公和孔子共同探讨的“直躬故事”展现了儒学中规定的正义为何具有那样的特征。叶公举了儿子告发偷羊的父亲的事例道破了正直的概念。(《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他认为因为亲情而为违法的父亲隐瞒是助长违法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正>本书为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研究成果,分上下两篇。上篇论及两汉"论语学"概要,包括两汉"论语学"的三种类型、两汉《论语》注的诠释种类、汉代经学《论语》注特色总括、汉魏之际儒家《论语》思想的演变、魏晋之际玄学《论语》的兴起、两晋之际玄学《论语》新意等。下篇论及东晋《论语》注综述,包括东晋《论语》注考释、东晋《论语》注的多元化特色;东晋玄、儒《论语》注研究、南朝  相似文献   

17.
"集注"与"集解"一样都是经学注释的传统模式,在朱熹之前,卫瓘、孙绰、李充等都著有《论语集注》,朱熹注释《论语》历经《论语要义》、《论语训蒙口义》、《论孟精义》等多种尝试,最后选定"集注"体例。本文通过对《论语集注》中所引三十五家注的所属时代、学术派别、注释重点及其风格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朱熹对《论语集注》的"经注"定位,也揭示了《论语集注》成为超越时代的经典之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刘逢禄的《论语述何篇》和康有为的《论语注》是清代以"公羊学"注解《论语》的首末。虽然同以"公羊学"注解《论语》,但两人在解释起点、策略和内容上都有差别:刘氏认为《春秋》与《论语》的关系是"表里"关系,强调两者间的互证互补,守"公羊"家法;康氏则认为两者是"辅助"关系,以《春秋》贯《论语》,运用糅合了《礼运》"大同"的"三统三世"说"别择而发明"《论语》的微言大义。两人的解释从注经的角度看均属于过度诠释,但在其背后隐含着时代背景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孔子及《论语》传播学研究的实质是"传播学研究中国化"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孔子及《论语》传播学研究历经起步学习期、探索发展期和走向深化期三个阶段。综括三十多年来从传播学层面研究孔子及《论语》的著述活动,大致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研究方向:一是孔子及《论语》传播史实研究;二是孔子及《论语》传播思想研究;三是当代新闻传播事业语境下孔子及《论语》的价值转换研究。准此,由改革开放以来孔子及《论语》传播学研究的进程看,成绩和不足并存,学界应纠弊趋新,开创孔子及《论语》传播学研究之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主根与砧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论语》,哪个是中国哲学的主根?这要看哪个是哲学著作。若承认《老子》是哲学著作,《论语》是教育学著作,则即使《老子》晚于《论语》,《老子》也是中国哲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