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记住他的好     
和丈夫吵架,我躲到了妹妹家。吃饭的时候,妹夫不知因什么事得罪了妹妹。一顿饭时间,妹妹历数了妹夫从相识相恋到如今相知相守,十多年来的种种"恶习"。妹妹情绪激昂,滔滔不绝。  相似文献   

2.
陈朝强 《天风》2006,(4):33
二女儿心事重重地,歪着头,扒了一口饭就站起来不吃了。我趁机赶紧问小女儿,是不是刚才从学校回来在车里又吵架了?小女儿摇摇头说没有。奇怪,通常只有她们吵架的时候才会这个样子的。记得几个月前,作姐姐的二女儿,在学校对面,闷在车里等接妹妹回家,突然,她看到妹妹在路对面与同学一起走过,就赶紧按喇叭要引起妹妹的注意。谁知,到了车里, 妹妹问姐姐为什么“HORN”她,于是你一句,我一句,“火山”爆发了。一到家,姐姐就金星火眼、捶胸顿足地说以后不要再载妹妹了。听得妹妹在一旁寂寂不敢出声。然而,今天姐妹俩既然没有大动干戈,那她又是为哪一桩事闷闷不乐?后来她偷偷地告诉妈妈:原来去载弟妹的时候,在停车  相似文献   

3.
切除缺陷     
那天,我正在书房里整理我的收藏品,表妹突然来了。她和我闲聊了几句后,不知怎么的就聊到她的丈夫身上去了。“真不知道我当初怎么会看上他。”她有些懊恼地说。 “妹夫不是挺好的吗?”我有些奇怪地问。 “结婚前是挺不错的,谁知道后来越变越和我当初见到的不同了。”表妹很不甘心地说着,当初的妹夫样样好,现在呢,牙膏总是从中间乱挤一通,一支还没用完就丢下,自己用新的:胡子3天也不刮,脸上总是乱草一堆,弄得跟难民营里出来似的:头发半个月都  相似文献   

4.
我有一位日本朋友,他的妹妹是耶和华见证会的信徒。可能是由于不赞成妹妹的宗教信仰,所以他从来不提妹妹的事,后来他告诉我他虽然不满意妹妹加入那个宗教,但是又说不出她有什么其他不好。他觉得信仰新宗教的人一般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可是他们往往不被一般人所理解,原因是一般的日本人都同时信仰两种以上的宗教,而新宗教的人大多只信一种宗教,于是在人们眼里就显得有点古怪或偏激。日本人对新宗教的态度,也反映在新宗教的称谓变化上,50、60年代,人们普遍使用“新兴宗教”的提法。它所指的是一种所谓“类似宗教”,即看似宗教而又比宗教低…  相似文献   

5.
蒂娜是一个苦命的人,12岁的时候,母亲就弃家而去。好酒的父亲从来没有认真管过她和弟弟妹妹,所以,生活的重担全落在她那弱小的肩膀上。  相似文献   

6.
正每次去幼儿园接闺女,她总是恋恋不舍,非要玩到广播里老师亲切地"请"小朋友们离开。"幼儿园里有我的好朋友,我们在一起很开心。"看我有些不悦,她给我一合理的解释。"家里没有朋友吗?"我充满希冀地提示她。"没有。"简短的回答,让我这个做母亲的玻璃心碎了一地。记得她刚上幼儿园时,天天闹情绪不想去。每次上学,她都  相似文献   

7.
平分生命     
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了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经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会死去。作为妹妹惟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与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他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抽血时,男孩安静的不发出一丝声音,只是向着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手术完毕,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  相似文献   

8.
爱的称呼     
正恋爱时,她跟着他的一帮朋友喊他:"浩哥"。这个称呼真好,满足了她多年的心愿。家里没有哥哥,小时候,当看到有哥哥的女同学和别人闹别扭时,张口就是那句:"等着吧,看把我哥叫来收拾你。"她的那份羡慕啊。现在,终于有了哥哥,她感觉自己就是那个小鸟依人的妹妹,有什么事,一声招呼,那个高高大大的男人就风驰电掣地跑来,为她扫净一切委屈和障碍。一声"浩哥",喊起来是满满的  相似文献   

9.
妹妹的角色     
为了募捐,学校准备排练一部叫《圣诞前夜》的短话剧,并为剧中的四个人物——父亲、母亲、女儿和儿子招聘小演员。告示一贴出来。妹妹便热情万丈地去报名,谁知定角色那天,妹妹回家后一脸冰霜,嘴唇紧闭。"你被选上了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她。"嗯。"她丢给我们一个字。"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胆子问。  相似文献   

10.
位置     
姐姐和妹妹同在一家医院上班。姐姐的工作很清闲,是一名收款员。妹妹的工作是在医院的大门口看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很辛苦。 姐姐的工作在别人看来是一份难得的好差事。然而姐姐却从没有珍惜过,她常常借故旷工。领导却什么  相似文献   

11.
正不久前,我与一个朋友闲谈。她谈到一二往事。事情很简单。在我朋友孩提时代,一个晚上,她和妹妹熟睡过去。突然,她醒了。窗外已是暮色四合,她也不知那一刻具体的时间,只知是在夜晚。她发现妈妈不在身边,心里莫名地着急。妈妈去  相似文献   

12.
如影随形     
这是一则古希腊神话故事:有一个人整天祈求上天赐给他幸福,他的诚心感动了上天,终于有一天,幸福女神来敲他家的门。幸福女神美丽非凡,令他喜出望外。他请女神进屋,但幸福女神却说:“请等一等,我还有一个妹妹。”说着把在暗处跟随着她的妹妹拉过来介绍给他。他一看大吃一惊,因为这个妹妹长得十分丑陋。他问女神:“她真是你的妹妹吗?”幸福女神说:  相似文献   

13.
读者信箱     
艾洁 《天风》1997,(10)
请代寻离家出走的妹妹编辑老师:您好! 我妹妹彭迎春今年22岁,自1995年蒙上帝的厚爱,信仰基督教,并且成为一名非常虔诚的信徒。但是由于家庭的缘故,爸妈不能接受他们亲爱的女儿信教,坚决反对,妹妹无奈选择了离家出走的路。可一走就两年了,至今杳无音信。我是姐姐,又是她最信任的朋友,由于对妹妹的理  相似文献   

14.
周华耀 《天风》2016,(1):12-13
正做父母其实是一个威长臼勺过程,其间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艰辛,更是生命的成熟。女儿上幼儿园后,因为身边很多同学经常提起自家的弟弟或妹妹,又读了《不一样的卡梅拉》里的《我想有个弟弟》,有段时间她总缠着我说"我想要个妹妹,哦不,我想要个弟弟,因为我已经有好几个妹妹(亲戚家的)了。"我便回答她:"那你好好祷告。"这么讨论着,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对这件事都隐隐有了期待。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的思路中,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5.54-5.5423的段落的有两种解释方式,一种是安斯康姆为代表的"本质"解释,另一种是以肯尼为代表的"无意义"解释,这两种解释方式都各有其长处及弊端,并没有融贯地解决带有命题态度词的句子的解释问题。这里将指出讨论这部分码段所要考虑到的一些基本的问题,并尝试用一种更完善的解释方式解读这部分段落。  相似文献   

16.
正67岁的盲人作家郑佩珍,至今无法忘记13岁那年的噩梦。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清晨,她一觉醒来忽然发现右眼前黑影晃动,看不清东西。母亲带着她去医院诊治,医生告知是高度近视引起视网膜脱落,要赶快手术。母亲筹集了家里的积蓄,赶往上海权威的眼科医院,然而不幸的是手术没有成功,两次手术后她的左眼也跟着模糊了起来。从此,一个13岁的孩子每天在黑暗里煎熬,不能去上学,也不能帮忙做家务,她听到父母的叹息、妹妹的哭泣,听到放学  相似文献   

17.
孩子如果考试不及格或遇到其他挫折,家长应持什么态度?费莹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宁波有名的效实中学。假期内,妈妈让她预习一下功课,她不予理睬,疯狂地玩了一个暑假,结果初中第一次考试,她居然没考及格。费莹垂头丧气回到家里,妈妈问她怎么了?她支支吾吾。妈妈得知真相后,并没有责怪她,还带她出去吃饭,对她说:“妈妈从没有到五星级饭店吃过饭,今天妈妈带你到五星级饭店开开胃。”费莹有些不解。妈妈接着说:“考试对你来说是一件很大的事,但对大人来说,它实在是小菜一碟。一个人从小到大,要经历无数个挫折,等事情过去,你再回头看,这些都…  相似文献   

18.
母亲的爱     
林志华 《天风》2006,(16):4-5
你要使父母欢喜,使生你的快乐(箴23:25)。经文:箴23:25母亲节,是美国宾州费城安娜姐妹发起的。她母亲是一位慈祥、深受信徒爱戴的主日学教师。她含辛茹苦地独自养育安娜和她的盲人妹妹成长,母女三人相依为命。1905年她母亲安息主怀,安娜因失去这样一位情深的母亲悲痛欲绝。她觉得受苦最多,牺牲最大,而获得最少的就是母亲。她向社会各界呼吁,希望能建立“母亲  相似文献   

19.
正朋友开了家珠宝轻奢定制工作室,相较于专柜称得上价廉物美,因此招徕了一大批忠粉,从早到晚都忙得不可开交。看到她每天发在朋友圈的珠宝图片,晶莹剔透,美到不可方物,客户们都会急不可耐地催促。她解释道,工期她会尽量往前赶,但为了保证最佳品质,真的没有办法快,毕竟不是捏橡皮泥。为此,她将一件珠宝首饰的制作工艺流程,一一讲解展示给大家:首先,创意草图的设计和选配的宝石是在她的工作室里完成的,接下去的3D  相似文献   

20.
张萌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06,38(2):197-206
以态度、话语含义和语言现象探测为测量指标,探讨语调对6~10岁儿童不同类型反语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1)6~10岁是儿童反语认知能力迅速提高的时期,这不仅表现在儿童对说话人态度和话语含义的理解上,还表现在儿童对反语现象的解释上。但是儿童在反语认知的不同方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6岁儿童已能初步理解反语中说话人的态度和话语的含义,但还不能正确解释反语现象;直至10岁,儿童解释反语现象的能力仍在发展之中。(2)语调(中性语调和强调语调)影响儿童对他人态度和话语含义的理解,在强调语调下,儿童能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态度和话语的含义;但语调不影响儿童对语言现象的解释。(3)儿童对不同类型反语(反语批评和反语恭维)认知水平不同,6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态度判断、话语含义判断和语言现象解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8岁和10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态度判断和话语含义判断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语言现象解释上存在显著差异。与反语恭维相比,8岁和10岁儿童能更好地解释反语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