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1986,(4)
一九八二年,泰国佛教界为增强泰中两国佛教徒之间的友好关系,决定铸造五尊铜佛像赠给我国佛教界,并邀请中国佛教协会派代表团前往曼谷参加赠送仪式。当年四月上旬,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正果法师率团访泰,参加赠像仪式。一九八四年,泰国佛教界所赠之高达2.45米的三尊佛像、一尊观音像、一尊弥勒像经海路运抵天津,随后分别运往广州、昆明、南京和无锡安奉。今年三月二十七日,应中国佛教协会的邀请,以泰国僧王代表斯里拉达纳·苏迪法师为团长的泰  相似文献   

2.
复活的音韵     
牧音 《天风》2007,(8):29
我们务要认识耶和华,竭力追求认识他,他出现确如晨光,他必临到我们像甘雨,像滋润田地的真雨。(何6:3)  相似文献   

3.
(一) 我们不能因为会读经,就假定神一定会与我们同在,我们必须花时间认识耶稣,像马利亚一样。我们花愈多时间坐在他脚前听他说话,就愈认识他,愈认识他,也就愈爱他。 我们必须特别定出一段时间来默想圣经和祈祷 但不能让这段时间变得死板或形式化。要谨记,我们也可能像法利赛人般勤读圣经,却从来听不到神的声音(参约5:37),祈祷也可能变质,落得好像向神提出一张采购单似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认识的确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很有必要。在这个认识的新阶段,究竟有什么特点?是不是像曹伯言、周文彬二位同志在《人类认识的新阶段》(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9期。以下凡未注明出处的引文,均引自该文)一文所说的那样,出现了“人工认识主体”呢?如果把“人工认识主体”作为  相似文献   

5.
参加青年协会全国会议上期我曾提到,1945年秋,青年协会在成都召开全国会议,我接到协会通知,要我前往成都开会。到达成都后发现,西安青年会竟只有我一人参加会议。因为不清楚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什么,会前气氛也不同寻常,颇为神秘。另外,开会地点也不像以往那样设在重庆办事处,而是安排在成都。现在我们知道,因为当时吴耀宗在那里,按我当时的观察,全国正处于迎接反法西斯战争全面胜利的到来,会议不会像过去那样仅仅着眼于前一段时期青年会的事工进行例行讨论,更主要的应是  相似文献   

6.
大中学生体像烦恼与自尊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运用青少年学生体像烦恼问卷和自尊量表考察了2981名大、中学生的体像烦恼与自尊的关系。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总的体像烦恼及四个具体方面与自尊都呈显著的负相关;有体像烦恼的男生的自尊得分显著低于女生;有体像烦恼的大学生自尊得分显著低于高中生;有体像烦恼的城市学生的自尊得分显著低于农村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像中与整体自我价值感相关的内容呈现减少的趋势;大中学生肥胖指数与自我对体重的主观认识呈显著正相关;肥胖指数与自我体重认识一致者与不一致者的自尊得分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认识油画,就像认识一个民族一样,它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特征.作为西方绘画传统的经典艺术样式,从古典时期的油画到后现代时期的油画,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面貌.文化和民族的差异决定了我们的审美观和思想认识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坐在宽敞明亮的大学教室内,小A却感到一片茫然,她不知道自己怎么了,上大学了却更怀念紧张忙碌的高中生活,刚进大学时的豪情壮志不知去向。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晚会,同学之间也是平平淡淡,各行其事,有时看着别人忙着参加各种活动,她突然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有时又觉得自己像局外人。  相似文献   

9.
周展翅是个比周杰伦还要年轻的年轻人,他是依靠模仿周杰伦出名的,模仿得真的很像,从长相到唱歌,淡淡的隐涩的笑容,含糊不清的发音与周杰伦如出一辙。有一次,梁静茹参加安徽卫视的剧风行动,甚至都为周展翅的长相和神态所惊诧,因为太像周杰伦了,梁静茹不断地说:“回去我要跟他说,一定要跟他说,有一个人太像你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正有人挤时间工作,正像鲁迅所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世上也有另一种"挤",如陈道明。他与鲁迅所说的"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不同,他是以"不沾烟、酒、牌,不喜欢应酬,从不光顾酒吧、歌舞厅之类的娱乐场所,很少参加饭局,即使参加,一般也不超过  相似文献   

11.
爱人与爱己     
冯向云 《天风》2005,(10):34-35
教会里有这样一位姐妹,她为了实践“爱邻舍”这一圣经教导,把家里的钱财物品几乎都施舍出去,家里的电话无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人都可以去打。教会里的许多事工她几乎都要去做,而她丈夫和孩子的饮食起居她却无暇过问。家里搞得乱七八糟,她丈夫多次劝告她,但还是我行我素,最后与她离了婚。许多人不明白像她这样爱神爱人的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幸,她自己也不明白还以为是在为主背十字架呢。像她这样大发“糊涂爱心”的人恐怕不只一个。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相似文献   

12.
怀念森本孝顺长老陈宽每年6月5日至7日是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开山舍利会。一年中只在这几天御影堂才供一般民众参拜。鉴真和尚像就供奉在御影堂中,另有著名画家东山魁夷先生在和尚像周围的拉门上制作的中国风景画。今年我应邀参加了法会。我和参拜者们一起来到了御影堂...  相似文献   

13.
阿嘉·洛桑图已·久美嘉措活佛,我认识已久,但真正对他有所了解,并从活佛这里有所体悟,是参加去年8月全国政协民宗委宗教组到青海专题调查的时候。许多年以h;j,我曾在青海工作生活了10牛,对青海高原有一种眷恋之情,就像自己的故乡一样亲切。因与青海有缘,并进而结识了阿嘉活佛,才有这次难忘的故地重游。在青海逗留一周,我们一直乘坐阿嘉活佛的车,渐渐与活佛熟识了。他广博的学识,精深的浩诣,诙谐的谈吐,爽朗的笑声,有一种极强的感染力。我陪同却西、阿嘉活佛走访循化县东部最边远的直达乡,那里的专堂村是全乡唯一的藏族村…  相似文献   

14.
1980年3月26日至27日在塔林召开了关于心理诊断学的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一百人,他们代表了九个加盟共和国中廿九个城市的将近五十个科研和教学单位。与上一次讨论会相比,派出代表参加会议的单位增加了一倍。这说明会议所讨论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了很大的增长。会议开始时讨论了“苏联心理诊断学的原则和认识活动的心理诊断问题”。塔雷金娜(莫斯科)在发言中指出,苏联心理学为心理诊断学的发展,原则上开辟了新的道路。其特点在于它揭示活动的过程,与那种仅仅记载认识活动结果的  相似文献   

15.
佛教新闻     
《法音》2002,(2)
庐山东林寺隆重举行阿弥陀佛像奠基仪式本刊讯2001年12月31日(农历十一月十七日),江西庐山东林寺隆重举行四十八米露天阿弥陀佛像奠基典礼,来自海内外的诸山长老、各界嘉宾、护法居士数千人参加了盛典。计划在东林寺后山顶上建造的阿弥陀佛像,是东林寺前任住持果一老和尚在圆寂前一年(1993年)发起的,得到了海内外诸山长老、护法居士的积极响应和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党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国家宗教事务局专函批复同意修建江西庐山东林寺露天大佛。在奠基仪式上,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东林寺方丈…  相似文献   

16.
现代心理学关于感知觉研究的认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认识史上,人们根据认识程度的深浅和机制的不同,区分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样两个阶段,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传统的观点认为,感性认识是主体“对事物的直接反映和复写”。基于这一认识,传统的观点还认为,在感性认识这一认识的初级阶段,由于人们只限于用感官去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因而只限于感觉、知觉和表象,既没有概念、判断、推理,也没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的参加。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为此,本文企图通过个人所接触到的现代心理学关于感知觉的研究成果,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佛学名词中有“想蕴”、“想心所”。佛教学者多认为想即观念。我在《精神的试析》一文(见本刊1981年第三期)中亦说“想,约当观念”。这实际是不符合原义的。《成唯识论》卷三:“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境,外境。佛学认为眼意二识,在接触外境(境为第八识相分,对前六识说,名之为外)时,不能直接认识外境;皆是由与二识相应的想心所,分别以境为质,摄取影像,作为二识认识的内容。“境”是本质相分,疏所缘缘;“像”是影像相分,亲所缘缘。这与我们的生活常识,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因为生活常识认为识是能直接认识外境的,根本不承认“于境取像”的理论。笔者是学佛学的,想根据佛学的原理发表一些不够成熟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晚上应酬很晚才回到家里,进得家门只见一对满脸写着快乐与幸福的夫妻站起来一声接一声地直嚷着:“感谢你拯救了我们的家庭。”我急速地调动所有记忆的细胞,终于想起来了:女的是一年前参加义诊时认识的一位心理障碍患者。  相似文献   

19.
金秋十月,我有幸作为福建省的一名学员,来到北京国家宗教事务局养怡山庄参加“全国中青年骨干教友培训班”的学习,感到十分的光荣。通过学习和交流,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爱国会工作人员,身上肩负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加强自己的宗教素质,才会在爱国爱教的事业中有所作为。以下是自己参加这次学习的三点认识和感受。  相似文献   

20.
我们就从《神学大圣》第1卷第44问第二题的原文谈起吧。这一“问”,也就像以后的各问一样,都是讨论上帝创造万物的。其中引证的许多话,提供了一幅历史缩写,它表明创世说是希腊哲学思想发展的结果。作者告诉我们,古代哲学家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一样,逐步走向认识真理。最初,他们的思考带有素朴性,认为世界上只有可从感觉到的物体。而同意物体有运动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