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死观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庄子的生死观可以分为四种境界,这四种境界分别是:第一种境界是"重生""全生","贵身""保身",这一境界体现了庄子对生命价值的觉醒,也体现了他对世俗观念的反思和批判;第二种境界是以死为"真"以生为"假",以死为"乐"以生为"累",这种境界的生死观与其说是对世俗生死观的反动,毋宁说是对人生艰辛历程的揭示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庄子生死观的第三种境界是"死生为徒,死生无变"。在这种境界中,庄子既不重"生"贵"生",也不乐"死"厌"生",这是庄子从"齐物论"的立场对世俗生死观的进一步反思和批判。庄子生死观的第四种境界是"不知死不知生",或者叫"不死不生"。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是真正的"与道为一"的境界,也就是达到最高智慧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平衡     
平衡,是事物存在的一种条件。比如杂技,就是许多人喜爱的平衡艺术;又如高楼大厦,是因为地基的平衡,才有高大挺拔的壮观;还有宇宙星球之间,由于引力的平衡,使得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 平衡,还是一种美好的境界。生态平衡了,就会风调雨顺;人的营养平衡了,身体健康就能  相似文献   

3.
《天风》2015,(6)
<正>教会纪律是制约律法主义、权力泛滥和保障个体潜能和权益得到最大化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长期以来,为了促进教会的发展,也或许是因为对爱之教义的误解,我们的教会有时只讲慈爱,不讲公义;只讲救恩,不讲审判;只讲人情,不讲规矩。唯人数是瞻,唯信徒是中心。唯恐因为一讲纪律就会让人跌倒,一讲惩戒就会带来纷争。但实际上,正是因为教会缺少纪律才让人无章可循;不讲规矩才造成诸多纷扰;没有惩戒才使得教会不能圣洁。教会要不要有纪律?教会该有怎样的纪律?本文就尝试根据圣经的教诲做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4.
“以美启智”的“智”,应有双重含义:一是指智力,二是指智慧。这就是说,美有启迪智力的作用,但还有更重要的启迪智慧的作用。这才是“以美启智”的本义和重点。通过审美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审美素质,使他们具有一种“内在的尺度”,即审美和创造美的智慧。有了这种智慧,就能把握、按照和运用美的规律,创造美好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徐花 《天风》2002,(8):49-49
优扬动听的音乐,是音符与乐器的组合,感人至深的文章,是心灵与世界的交融,甜蜜的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如果少了一个组合,完美的音乐将是残缺的;少了一面的溶合,完美的文章将缺少其价值;少了一人的默契,完美的爱情将缺少其情趣。可见,唯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完美。  相似文献   

6.
论庄子思想中“道”与“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主张道不可知、不可言,而且不可行,因为道是自然境界,人不能以刻意的方式进于自然境界。但是另一方面,道又是可“行”的。合于自然境界的行为,是以朴实无我的方式去行事,包括处理人与人关系,人与物关系。庄子道论不只是抽象的“境界”,更重要的是重建一种人与世界之间的交往关系。道与行的问题,和道与知、言的问题一样,都是这种新交往关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正人在世上,总要做事。没有谁什么事也不做,就成了一个好人、一个成功的人。世上没有这样的好事。都得做事,而且,最好做成功,这样,效果才最好。可是,人一旦做起事来,就容易急,并且急于求成,如果有种做法能缩短过程,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采用这种做法。如果真这样做,那么就说明他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规律,任何事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而所谓的规律,就是事物自身本来就有的节奏、速度等,任何人都不能把它给打  相似文献   

8.
一位名人曾这样说:“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是的,因为年轻,才有自己美好的梦想和成功的渴望。年轻的心澎湃激昂,年轻的歌喉,曾迎风咏唱!我不吃苦谁吃苦……。因为年轻,才有这种壮志凌云的雄心,豪情万丈的气慨。在教会圣爱的道路上,奉献灿烂的青春年华,奉献智慧及生命中全部的所有。伏求圣神仰望慈母,坦然的面对当今  相似文献   

9.
我想佛法其实不同于其他的宗教,而是一种智慧的信仰。而且这种智慧也不同于世间的这种思想和知识,佛法绝对不是一种知识层面上的东西,而是一种内在的智慧。我们能够开启这种智慧就能够明心见性、就能够超出轮回。如果我们好像在世间读书一样,只是运用,只是去积累很多知识,那么可以说没有什么大的用处。因为,解脱不是积累知识可以达到的,不是说好像我记忆了很多佛教的名词,然后有一天我突然就开悟了,不会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0.
哲学是一种职业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一种普遍的观念 ,认为哲学思考的是“形而上”的事物 ,它不能直接生产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 ,不具有实用价值。亚里士多德把哲学看作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认为哲学家应当拥有一定的财富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与私人利益无关的工作 ,等等。照此推论 ,既然哲学与私人利益无关 ,那么 ,它就不是一种职业 ,就不能把哲学当作一种职业来追求 ,因为它无法满足生存。说哲学不具有实用价值不会有太大的歧义 ,但如果认为哲学不是一种职业却似乎经不起推敲 :一方面 ,现实中不乏有把哲学当作职业或谋生手段来追求的人 :对于许多哲学家、特别是现代的一些…  相似文献   

11.
李乐柠 《美与时代》2021,(3):130-130
设计说明:坐的艺术的产生现在显然不是因为缺少让人坐在那儿的东西才设计了一个可以使人长时间保持坐的姿势的支撑物。那是为什么呢?思考、因为思考所有事物仍然归于动态发展,因为人有需求,但从不满足,未曾让所有有需求的人满意,就会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2.
正理学派以十六句义为论理学的中心.其最后的十四项目被包含在最初的两项,即认识方法(量)与认识对象(所量)中.此学派认为:作为对象存在的事物是可以认识;不存在的事物是无法认识.如果主体与客体不存在,则认识其本身无法成立,也只能成为"无"的世界,而任何的事物也将不能成立.<回诤论>中主要论争的是"一切法无自性"命题,其重点是"自性"(svabhava)的否定.对于正理学派而言,否定词"无自性"之所以能有意义,在于唯有作为指涉的自性存在,自性一词才有意义.问题是,如果自性存在,则势必造成"一切法无自性"自相矛盾,致使此命题不能成立.这是正理学派非难的所在.  相似文献   

13.
所有的比较研究都同时含有同一性和差异性。这种充溢着智力难题的局面引起了无休无止的争论:我们所争论的究竟是同一事物还是不同的事物?人们可以用二者取一的办法来解答这个问题。但是,这种局面又会重新出现,因为它与比较观点本身息息相关,而与比较的具体事例无关。我们还要继续“命名”到何时?因为这个过程是没有止境的,而且最终“事物仍然是事物本身,而不是别的什么”。也许,我们已经不喜欢“名称”了,因为它几乎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知识,我们可能倾向于“描写”,因为“描写”给予我们“事实”。但是,这种“描写”也像“名称”一样,永无止境,因为如同耆那教教徒很早就教诲的那样,它是我们持有的加drsti(概念结构)或采用的观点的一种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辯証唯物主义認为客观世界是充滿着內在矛盾的,不认识事物的內在矛盾运动,就不可能認識它的运动規律,因为規律是反映事物的內在矛盾的?杂诮浖靡幝傻难芯?也完全应該是这样说。經济規律反映經济过程中的內在矛盾,是否适用于所有的經济規律呢?这种矛盾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还是在發展途中才产生的呢?毛主席在“矛盾論”中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是解答这一問題的鑰匙。毛主席把矛盾的普遍性概括为两方面;(一)矛盾存  相似文献   

15.
他在本文中主张事物之間有类同性,思維和存在之間也有一种类同性,两者之間有預定的和諧。他围繞着这个論点发揮了若干論点。 1.平常人們所謂真不是全对,就是全非;而在作者看來,真有无限等級,有很大伸縮范围,它可以由最不恰当的描述上升到精确的表象,这个表象的完善程度也无止境。关于真理的定义,平常人认为是各个确言与事物的符合,而作者的所謂真則是概念与事物的符合。各个概念如果探入事物深处,就可揭开面紗,因而可以算为形而上学的。 2.他从这个观点反駁了几派說法:第一,是原子論的說法,它把一把扫帚当作是最后实体集合成的复合体,但是作者认为承认扫帚結构的复杂性和其作用的相对簡易性,那对扫帚的本性和构造更为真实一些。第二,是語言哲学的說法,它认为必然性、可能性、偶然性等都是我們說話方式的单純反映;下面跟着举了若干例子。但是作者认为所謂真正可能的、矛盾的、独立的等范疇都不是純粹形式上的,而是經过深刻的反省才能决定的。語言哲学家忽略了对样想的深刻反省,他們表示中立不倚,不作事实的肯定,不涉及經驗上的事情,那就不承认两个事物可以融合,后事已非前事,等等。 3.說話的方式有肤浅的、抽象的,也有深刻的、具体的,有适合于数学的,也有适合于物理学的、心理学的、价值学的、形而上学的。所以說話方式是有等級的,那就是說,其真实性是有大有小的,我們应当針对事物的真实把自己的概念加以調正。不过經驗也不能改正我們的不完善的概念,因为这就是拿新形成的概念来改正我們起初的粗糙概念。作者提出亚理士多德所主张的活动的智力和被动的智力,来說明概念的由粗及精,由不完全至完全。因为我們对事物有一个相对含蓄的概念,也有一个明显的概念。我們的明显概念在滿足了含蓄概念的一切要求以后,我們才感觉到自己說明了某种事情,才有了类似于亚理士多德的現实中的理智的一种东西。不过各个个体事物永远不能妥当地陈示出柏拉图式的原型来。我們的世界是由体現于实例中的原型所組成的。 4.作者认为,我們要妥当地认識世界,就应当减少世界止的偶然性,克服不相关联性,我們有任务,給哲学家重新带上必然性的镣銬。不过作者也并不想把偶然性退斥到必然性以內。作者认为人类的各个概念之間的最重要的联系是概然化的联系,是单純概然性的联系,不是严格的必然性的联系。 5.最后作者企图說明他所謂类同性和先天的概然性。就是,凡存在的东西的参差不齐性,应当减少而非增多。他认为这是为"自然"、为"心灵"所立的原則。这个原則超过关于可能性的种种陈述,也超过形式主义。他的先天的概然性原則設定事物多半是由邻近之物产生,由类同事物发生,而不是由辽远的事物产生。他认为,要說每一事物都有某个原因,这个原則是空虛可笑的。 6.这种宇宙論上的类同性的一个特殊形式就是心理生活与物理存在之間的类同性。他认为对象就可能在人們正确表象它們的方式下存在,而下是在誤表它們的方式下存在。这就是思維与存在之間的类同性,也即是它們之間的预定的和谐。甚至世界进程和合理理想之间也有一种类同性。 7.形而上学方法基本是直观的,不过这种直观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系統地捉摸出的。原文排錯字的地方有数处,譯者大胆改正,如有錯誤应由译者負責。  相似文献   

16.
关于单独概念有一种常见的说法,即单独概念的外延不能再加限制,相应地对其外延也不能再进行划分。表面看来,这种说法是无可非议的;既然单独概念的外延是独一无二的事物,对它的外延当然就不能加以限制,也当然无法划分。可是仔细揣摩一下,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是有片面性的。因为在思维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许多对单独概念进一步进行划分的现象。举例说吧,“中国”是一个单独概念,许多逻辑书在谈到“中国”不能划分时说:把“中国”分为河南省、河北省……等等,这叫分解,不叫划分。这种说法当然是对的。但是把“中国”分为“新中国”和“旧中国”呢,这不正是划分吗?很显然,这种  相似文献   

17.
现代的终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文明自发端时起就有对现代性的批判、对科学的批判和对文明的批判如影随形地相生相伴.可是,这些疑虑并不能改变事物的进程.但它们还是一再对进步的人道化起到作用的.只是最近几十年来,一种对现代的严肃反思才开始出现.之所以说它严肃,首先是因为它在原则上不是质疑现代,而是意识到我们有哪些东西要归功于现代.的确,这种"后现代的"思维甚至要去捍卫现代的成就,反抗现代某种自我扬弃的倾向.当然,这种后现代的思维摆脱了仅仅利用现代本身的概念和范畴去反思现代这样一种束缚.它相信,现代的成就只有在未来才能得到拯救,如果这些成就较之现代更为深入地扎根于人类天性之中的话,而这是现代无意做到也无法做到的.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种关丽,如果缺少了感伤之情悄无声息地渗透.那么这种关就很难真正打动人的心灵,也就很难成为岁月原野里的一枝不被时光摧残的花朵。  相似文献   

19.
幽默的底蕴     
人生需要幽默,生活中不能没有幽默.幽默是一种修养,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艺术.以幽默感来区分人,不外乎三种:一种是有幽默的天赋,能在荒谬里觑见幽默;一种虽不能创造幽默却多少能领略别人的幽默;另一种连领略也无能为力.如果幽默感是磁铁,第一种便是吸铁石,第二种是铁,第三种便是一块木头了.幽默并不等于尖刻.不少人误认为尖酸刻薄为幽默,事实上,刀光血影中只有恨,并无幽默.幽默是一种讲究含蓄的艺术,暗示性愈强,艺术性也就愈高.幽默,可以说是一颗敏锐的心灵在精神饱满意趣洋溢时的自然流露.这种境界好像行云流水.不能做  相似文献   

20.
正10个温暖善美纯真禅意主题传递人性的真善美倡导仁爱和谐生活的智慧,在于自我心地的运用,多一分宽恕,则消一分狭隘;多一分理解,则少一分愤慨;多一分坚强,则解一分悲哀。从来都不是生活不完美,是自我心地不够圆满,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挑剔和偏执,眼前的世界,原本就是清净无染。《人生智慧丛书》,带你走进温暖和澄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