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这么一则轶事,原文不长,全引如后: 君山上有美酒,饮者不死。汉武帝使栾巴求得之,未进御,东方朔窃饮。帝怒,欲杀之。对曰:“使酒有验,杀臣亦不死;无验,安用酒为?”帝笑而释之。(引自《湘川记》) 这里说的是东方朔一件事。东方朔,西汉人,官居侍中,诙谐幽默,被称为滑稽大师。他往往采用讽谏的方式,帮助朝廷认识改正缺点错误。从上面这则小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东方朔这种不同寻常的规劝方式。汉武帝迷信美酒可以饮而不死,对这  相似文献   

2.
正东方朔是西汉著名词赋家,为人幽默风趣且极有智慧,也挺有政治抱负,但汉武帝却一直把他当俳优看待。有一次,武帝把一些猪肉赏赐给随从官员,当时天气很热,负责分肉的官员却迟迟不来,侍臣东方朔就上前独自割了一块,并对同僚们说:"大热天的应当早点回家。"说完包好肉就扬长而去。武帝得知此事后大为不满,第二天在朝上质问东方朔:"为什么昨天赐肉,你不等诏令下达,  相似文献   

3.
邢莉 《中国道教》2000,(5):47-48
东方朔谓谁 ?东方朔系西汉武帝时侍臣 ,好诙谐 ,因汉武帝“洞心于道教”、“穷神仙之事” ,常向东方朔求仙问道 ,东方朔也故作惊人之语 ,故《汉书》曰 :“其事浮浅 ,行于众庶 ,童儿牧竖莫不炫耀 ,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著之朔。”所以民间不少神话、故事皆以东方朔为主角。《论衡》即称其为道人 ,终于被封为神仙。郭宪曾写过《东方朔传》。历史上虽实有东方朔其人 ,但是与《东方朔传》大相径庭。在这篇传记故事里东方朔已脱去了凡人肉身 ,成为地道的超凡脱俗的仙人。他幼时就记忆超群 ,熟谙秘谶 :“年三岁 ,天下秘识 ,一览暗诵于口 ,恒…  相似文献   

4.
幽默的自责     
史上最著名的幽默大师东方朔,为汉武帝侍臣。  相似文献   

5.
幽默的自责     
史上最著名的幽默大师东方朔,为汉武帝侍臣。一次武帝大祭后,下令把祭肉赏赐给朝臣和侍从。时值三伏天,大家等得汗流浃背,可负责分肉的官员却一直没露面。东方朔实在等得不耐烦了,就向同僚说:大热天应当早点回去,不然肉都快放坏了,我这就去接受武帝的赏赐。于是,拔剑上前割下一大块肉,扬长而去。御膳部的官员得知后,气歪了鼻子,立刻向武帝参了东方朔一本。  相似文献   

6.
名人名言     
《天风》1998,(9)
宇宙间一切有机无机的万象万物,都是从永生真神的智慧大能而来;他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他在这无量无边,井然有序的大千世界中,凭其旨意,创造万物,运行万物,并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  相似文献   

7.
曹起凤 《天风》1995,(11):41-42
上次(见第9期)谈到我们可以藉着奇妙的宇宙万物,认识这位全能的创造者。大自然可以彰显神,正如圣经上说:“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诗19:1)但对于全面认识神来说显然是不完全的,还只不过对神在创造宇宙万物中所显出的全能有了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心学是对人类第一次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最高文明成果即齐文化心术智慧的原创性会通。文章从宇宙万物生命创生论、宇宙终极纯正能量论、宇宙生命精气神三元一体之周易智慧及宇宙九宫七阳大周天自然精神诸方面,对王阳明心学与齐文化心术智慧的契合关系做了初步而较为系统的考析。因此,对于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定位,超越了学术界仅滞于从儒佛老庄角度透视所带来的片面性,而更加贴近历史的本面。  相似文献   

9.
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说:“上帝所赐予吾人的物品中,最宏壮又最愉快最神圣的首推音乐。”基督教是福音、救恩、快乐歌唱的宗教。因为是上帝创造了宇宙万物,又是上帝统治着宇宙万物;是上帝创造赐福全人类,又是上帝拯救全人类,我们怎能不歌唱?我们发自内心的感谢和赞美犹似火焰般溅射进出——在  相似文献   

10.
舍勒试图在对一体感之本质的现象学描述和对不同文化圈中一体感现象的比较宗教学研究之间架设一座可以沟通的桥梁,但他几乎没有注意到古代中国的思想传统对于宇宙同一感的讨论,特别是没有涉及宋明儒学有关"万物一体"的思想。宋明儒者的"万物一体"说含有形上学、体知修身学以及社会政治意涵等维度,它对于"一体感"的比较宗教学探究深富意义。根本上,舍勒的"一体感"和儒家的"万物一体"说最终都要面对当时代的社会政治现实,都有"淑世"的精神和抱负,而且都面临着唤醒或通达"同一感"和"万物一体"感的要务,相较于舍勒那里略显神秘的方式而言,儒家传统不仅可以丰富"宇宙同一感"的理想类型(形式面),而且可以在工夫论-伦理学的层面为"重新培养出宇宙同一感"提供新的、可实践的技艺。  相似文献   

11.
信神的观念可以说深入人心,信神的思想在各个民族中根深蒂固。中国古书里的上帝和天,就是指的是一位至尊、至大的神明。中国古人信在宇宙之上,有一造生万物的上帝。这位上帝统治宇宙,赏善罚恶,至尊至圣,无始无终。他创造了宇宙,又掌管宇宙,礻也远远超出宇宙之上,又在宇宙之中。他有绝对的自由,但他的意志决不变换,他是唯一的真神,却又是三位一体。这一切的概念,不是人的理智可以连贯在一个主体上的,这就是神明自有他的奥秘,不是人的理智所能完全了解的,所以说“是不可道“”,不可名”的。为证明宇宙以上有一真神,当然不能用数学的方式证明,…  相似文献   

12.
石涛提出的“一画”说,是对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艺术内在规律的高度抽象与概括。“一画”这个概念,指的是宇宙万物的规律。从艺术角度去理解,指的是一个完整的形象世界的创造规律。它是石涛对于哲学、美学、画论、道家思想、禅宗艺术等的深刻理解与总结。按禅理来解释,应是明心见性。  相似文献   

13.
人眼底视觉结构,酷似太极图。太极图是宇宙万物圆运动的象征,如天体中旋窝运动的旋窝星云图,一半大陆、一半海洋的地球,圆缺的月球等等。太极图不仅存在自然中,亦存在人体中,如在人体中五脏六腑气机升降,十二经及奇经八脉经络循环,营气卫气运动等,都是首尾相贯圆循环运动。人的视网膜中能分辨明暗的锥细胞与杆细胞也  相似文献   

14.
谭嗣同在其“仁学”中表达了“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从表面来看,这是对宋明理学万物一体论的继承和发展,但实际上两者有着重要差别。在理论面向上,理学的万物一体论主要指向道德主体经过修养所达到的主观精神境界,谭嗣同的万物一体论则主要是在“以太”“通天地万物人我为一身”的客观存有层面进行阐述。在价值指向上,理学的万物一体论始终坚持“仁”的特殊性和差等性,谭嗣同的万物一体论则将“仁”理解为消除人我之别的无差别平等。造成两者上述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宇宙论根据的不同:理学的万物一体论是建立在宇宙造化生生不息的基础上的,差异性是造化之必然,也是统一性之前提;谭嗣同的万物一体论则以均质无差别的“以太”作为宇宙本原,由此无差别同一才是宇宙的根本原理。  相似文献   

15.
和谐思想是《道德经》的基本精神。"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宇宙万物的最高的最一般的法则(规律)。这个本原的"道"具有什么样的根本性质("玄德")呢?这个最高的最一般的法则又是什么呢?这就是"和谐"的性质,"和谐"的法则。老子说:"夫物芸  相似文献   

16.
老子生存论哲学辩证发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子的哲学思想, 就其理论框架和致思目的而言, 与中国传统文化主导之一的儒家思想并无多大差别, 它们似都可以用“道”、“德”两大命题来涵盖, 都落实在修身与治国两大现实主题上。但与儒家思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老子不像儒家宗师孔子那样主要从现实人伦关系即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去思考这两大主题, 而是从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这一宏观超越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社会生存问题, 最重要的思想成果是揭示了存在于宇宙之中而又约制宇宙万物的恒常规律———道, 发现了人类与宇宙万物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同一性 (或曰“同构…  相似文献   

17.
《抱朴子内篇》(下文简称为《内篇》)①是晋代葛洪(公元283—363年)的代表作,它不仅是金丹派的养生著作之一,而且还是道教养生大全。由于早期道教的养生著作大多亡佚,而《内篇》中却包含有丰富的养生思想,因此,对《内篇》中的养生智慧进行认真地发掘和梳理是十分必要的。一、养生理论基础(一)养生本体论《内篇》从宇宙本体论的高度来论证长生久视的思想。它认为“玄”或“气”是宇宙的本源,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玄”或“气”产生的。它说:“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P1)“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  相似文献   

18.
脑——思维     
知识是芝麻,智慧是宇宙。知识一旦产生,她就是有限的;智慧一旦存在,她就是无穷的。所以说,知识是有价值的,智慧是无价值的,她的价值大得不可计量。  相似文献   

19.
天主教徒信仰宇宙间有一个神,他是造天地、造神人、造万物的大主宰。 那么,这一创造万物的神是什么呢? 神是超人的灵体,神是自有者,是无始无终的永存者。说神是超人灵体,因为神是非物质的,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是人的肉眼看不见,五官感触不着的东西;说神是自有  相似文献   

20.
“态”是表现事物和人的某种本质属性的范畴,它在中国古代文艺评论与美学理论中经常使用,却很少有人给予关注,更没有上升到美学范畴的角度给予重视和专门研究。本文拟从几个方面,尝试对“态”这个范畴的哲学意义和它在中国美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研究。一、牢笼宇宙之态——“态”的本体性意义明人王世贞《艺苑卮言》中说:“作赋之法,已尽长卿数语。大抵须包蓄千古之材,牢笼宇宙之态。”所谓“牢笼宇宙之态”,是要求文学作品能够通过有限的言辞表现无限的宇宙万物之“态”;或者说宇宙万物都是以某种“态”存在并被人们所感知、认识,同时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