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最近,我一因一项任务,和郑板桥有一番"亲密"接触.原来已知道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是所谓"扬州八怪"之一,他写的"难得糊涂"四字在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以及扇子上、笔筒上、墨盒上,多处可见到.现在,我翻阅了<郑板桥集>和相关资料,对郑板桥的生平事迹、诗文书画成就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对郑板桥其人的人品人格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郑板桥的书法具有独特的风格,自成一体,人称"板桥体";现在我分明感到,郑板桥的人品也具有独特的风格,也可说自成一体,这是一种"板桥体"的人格.  相似文献   

2.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竹石》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郑板桥描绘的竹子立于破裂的岩石之中的场景。郑板桥也像这石中之劲竹一样,刚正不阿,恪守本分,他的品行和追求更是完美地体现在他的作品中。郑板桥在书法和绘画方面有独特见解,"诗、书、画"旷世而独立,世称"三绝",作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他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与他的为人是分不开的。郑板桥的诗、书、画无一不体现他的刚正品行,虽然他没有在仕途上取得辉煌的成就,在艺术上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救画雍容华丽的牡丹,象征富贵,号称富贵花。一顾客购得郑板桥画的“牡丹图”,那图上画有好几朵牡丹,其中一朵伸到纸边,只画了半朵。次回顾客要求退货,其理由是半朵牡丹“富贵不全”。郑板桥说:“这是‘富贵无边’,你不要,别人还抢着要呢。”那顾客连忙说:“那好耶好,不退了。”说着欣然而去。又有一次,一富豪请三位文士为三幅牡丹题诗,郑板桥被请了去。他一身布衣,可另两位文士穿着十分阔气。富豪觉得郑板桥寒酸,于是面有愠气。郑板桥题诗时不慎将墨滴到了画幅上。富豪正要发火,只见郑板桥顺笔将墨点抹成一朵梅代,题诗道:…  相似文献   

4.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其书画堪称一绝。但他秉性刚直,洁身自好。某盐商欲得他字画,多以重金相求均不得,当他得知郑板桥有喜吃狗肉之嗜好时,便心生一计,巧扮成一店铺主人。一日遇郑板桥,即以美味狗肉相迎,郑板桥欣然接受。食毕自觉过意不去,便想为店主人留一幅字画,盐商正求之不得。狡诈的盐商终于得到了郑板桥的字画。事后,郑板桥方知上当,但悔之晚矣。 比起郑板桥,鲁国宰相公孙仪就大大地“技高一筹”了。公孙仪特别喜欢吃鱼,为巴结他,“一  相似文献   

5.
枷上贴画郑板桥曾在山东的潍县当知县。潍县有个盐商,捉到一个贩私盐的人,请郑板桥惩办。按当时的法律,盐是不能私下买卖的,贩私盐是要惩办的。郑板桥为官一向很清正,特别同情平民百姓。他知道,那个盐商虽然是个官商,做生意的牌子"正当",却一向哄抬盐价,利用官商的牌子坑害百姓。至于那个贩私盐的,一看就知道是个做小生意的人,郑板桥反而很同情他。  相似文献   

6.
正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有一联:"白菜青盐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茶的境界,是文人雅士面对人生沉浮时最贴心的精神安慰。秋日灿烂的午后,和友人品菊花茶是一件惬意的事。据传,一次郑板桥到东台白驹去探望多年未见的老友,此人精通诗文,但无意功名,过着清贫生活,所居之处篱落有致,闲云野鹤,且家中挂有一副堂联:"粗茶淡饭布衣裳,这点福让老夫享受;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有儿辈担当。"友人拿糙米饭招待郑板桥,他欣然入席,吃  相似文献   

7.
说“糊涂”     
正"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传世名言。在郑板桥写的"难得糊涂"字幅下,有一行款跋:"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当是郑板桥对"难得糊涂"的解释了。从这一行款跋的解释来看,郑板桥内心的"糊涂",是"放一着",是"退  相似文献   

8.
正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郑板桥在"扬州八怪"里算是名气最大的了。尽管有"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年龄大、资格老、文化厚实。但为人高傲,书画也就清高了许多。相比之下,郑板桥确有几点优势。一是他的学历高,三朝三个台阶,而且也是做过七品县令的人。二是挂印辞职没有回苏州老家,而是来到扬州鬻画为生。三是其画的兰竹石独树一帜,书法自谓"六分半书",行楷隶夹杂,犹如"乱石铺街"。四是他的诗词也是非常接地气,尤其是他的题画诗。齐  相似文献   

9.
正关俊声先生可谓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我的好兄长。八年前因为工作之缘我们得以相识;又因为对中国画共同的挚爱,使我们成为知音良友。关先生的仕途生涯中,曾经在豫西伏牛山区的一个县里任过县长,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里,他喜欢画画国画,以墨竹自娱。这个经历与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非常相似。郑板桥曾在山东范县和潍县任过知县,为官清正,且以善画墨竹名扬天下。因此,朋友圈里和画界都喜欢称关先生为"当代郑板桥"——这既是对他墨竹画的称  相似文献   

10.
郑板桥在山东居官时,一天外出,走在一条幽假的小路上,听到前面有争吵声。他走近一看,只见一个憨厚的农民正在和一个肥胖的地主争辩。一听,原来是为地上的一口袋粮食发生口舌。郑板桥还未及开口,胖地主一眼认出他了,扑通跪倒在郑板桥脚下,不迭地喷头道:“求郑大人为小民做主!如若不然,小民情愿脆到天黑1”郑板桥抬头望了望初升的太阳,笑道:“天还早哩!你一直跪下去,怎么吃得消闲!快快起来,本官为你做主。”胖地主费力地从地上爬起来,拍拍裤子上的土,指着地上的粮袋说:“大人听禀,小民早起扛着这袋粮食去集市上卖,刚才…  相似文献   

11.
郑板桥的诗画创作与他生活的时代是分不开的,本文结合郑板桥的生活环境,艺术思想等方面,从用心求学与书画脱颖、为官清廉与诗画题材、广交真友与诗画风格等方面来说明郑板桥的诗画创作与他生活的时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郑板桥少年时就十分聪明,他上学时虽然功课很好,但因为家境贫寒,却常常遭到学官(教书先生)的白眼。原来,这个学官是个势利小人。有钱有势人家的子弟,见到他这个老师,可以免礼;而穷人家的孩子见到他,却必须打躬作揖、恭敬备至。否则,不是找茬打板子,就是无中生有地罚站。郑板桥非常讨厌这  相似文献   

13.
清代为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早已萌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然而清廷却依旧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抑制了经济的发展,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不匹配也导致文化的畸形。清廷在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文网之严古今少有,文艺圈万马齐喑,鲜少有人敢逾越。就在此时,一些文人按捺不住心中的愁绪,开始寻求能够隐晦地表达内心感受的途径,这其中比较特别的当属扬州八怪中的重要画家郑板桥。他经历了康乾盛世,为康熙秀才乾隆举人,酷爱画竹,并形成了一套自己极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创作观,其中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最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历代画竹之人众多,比他画得好的人也很多,为何郑板桥竹子会备受后人关注呢?他的竹笔墨简洁,清劲挺拔,很多看似无章无法的画法其实最得要法,他的竹子中饱含着一种刚毅而清新的文人气质,他将自己做人的傲骨之气,以及在历经磨难后对于生活的参悟渗透于自己所画的竹子中,所以他的竹子自然达到了寻常人所不能到达的境地,饱含了他的个性品质和社会担当。  相似文献   

14.
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扬州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清代杰出的艺术家,于诗书画并称三绝.他所画的兰花,摇曳多姿.六分半书,熔真、草、隶、篆于一体,人称"板桥体".诗歌、道情的造诣也十分出色.郑板桥中过"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做过十余年县令,为民谋福.做官前后皆卖画扬州,以艺养身,诗、书、画、印熔铸成他千古的清名.  相似文献   

15.
正胡适先生曾在1924年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传》。文中的差不多先生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小时候,他妈妈让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他说不都差不多吗?在学堂,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他去杂货铺做伙计,十字和千字常常分不清。掌柜生气了骂他。他说:"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相似文献   

16.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宋·晁补之《鸡肋集·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文与可,北宋人,以画竹著称。“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郑板桥集·题画》)郑板桥,清初名画家,善于画竹、兰、石。这里提出了  相似文献   

17.
鸡对鸭说     
我喜欢与老外交流。早年采访美国人潘威廉教授,平常他一说"谢谢",中国人总是"纠正"他说"不用谢",他很委屈地问我:不用"谢",那要用什么字?问我工作如何,我谦虚地说:马马虎虎啦!他伸出大拇指夸我:厉害!我解释说,马马虎虎就是"很一般"的意思。他一脸无辜而疑惑:马马虎虎,是两匹"马"两只老"虎",这不是很棒很棒吗?吃饭的时候,他拿筷子很笨拙地夹菜,忍不住感叹:什么筷子,应该叫"慢子"。  相似文献   

18.
正20多年前,他还是西北某部队歌舞团一名普通的相声演员,经常随团到各地演出。一次演出结束后,歌舞团里一位说相声的老先生夸他说:"小伙子,相声说得挺好啊!"他听了内心美滋滋的,但脸上还是流露出一些失落。老先生看穿了他的心思,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歌舞团的表演是以歌舞为主体,咱说相声的  相似文献   

19.
清代郑板桥的艺术成就包括很多方面,郑板桥在画竹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即"画竹三段论",他阐述了客观存在、主体意象以及艺术作品之间的联系,表达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三个"变相"以及其他的一些规律,即"此相非彼相","手中之竹"不是"胸中之竹"。而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就是"意在笔先,趣在法外"。在变的过程中要有"法"与"趣",趣法相投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一切艺术的美的创造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20.
正"演得太像了,真想狠揍他一顿!"这里的"他"说的是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大强,胆小怕事、虚荣、怂、作、自私、倔强,由倪大红饰演。大家都说,倪大红真的把苏大强演活了,看得让人想冲进电视教训他一顿。国产电视剧史上,招人恨的角色不少,恨到想让观众爬进屏幕里去"收拾"的并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