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人袁枚在《题宋人诗话》中告诫文章家说: 丈夫贵独立各以精神强这两句话,气度非凡,寓理深刻。它明确指出,一个人要使自己的文章永载史册,卓然自立于天下,就必须各逞自己的精神,“于心有主张”,表达出自己对客观事物独到的认识,而不是“附会韩与杜”,“有如依权门”。这种精神,在文意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古人云:“文以意为主。”在  相似文献   

2.
瓦雷拉等人在1991年出版《寓体心智》一书,开启了认知科学领域内新的解释路径。书中提出把认知理解为寓体行动,引发了认知科学中称为"施行主义"的研究潮流。瓦雷拉等人对传统认知科学的批判,集中在"内在表象"概念和连带的形而上学实在论,他们主张生物在其与环境的共同规定中创造其自己的世界。不少欧陆哲学家对表象主义其实也早有批判,尼采是这一批判的早期代表,他寻求以适用于一切生物之原则来说明人的认知能力,可以视为施行进路之先驱。  相似文献   

3.
东篱有菊     
正东篱有菊,开在古人的诗词里,隔着千年光阴,依然芬芳无限。先有陶渊明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有李清照的:"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而诗人白居易也感慨吟出:"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古人为何钟情于东篱之菊呢?细细想来,朝阳升起时,恰恰照在东边篱笆墙下,阳光温暖,菊开得意,纵然是九月微凉,却花韵悠扬。于是东篱菊花,绽放在每一首诗词里。儿时,住在乡村,南园里种有菊花。当繁花开遍枝叶凋零时,菊花却恣意绽放。那时,菊花只有黄色,大朵大朵吐着芬芳,爷爷钟情于菊花,但并不像古人那  相似文献   

4.
刘墉妙语     
正库银哪儿去了有一次,嘉庆皇帝问刘墉道:"国库年年进银子,怎么就是不够用啊?""银子都掉进河里去了!"刘墉答道。"掉进了河里?为什么不捞啊?"这时,刘墉才微笑着答道:"河深哪!"这一语"河深",皇帝顿时明白了,这银子原来都掉进贪官和坤的腰包里去了。哪一笔是自己的刘墉有一个学生,是书法家翁方纲的女婿。翁方纲的书法讲究"笔笔有来历",处处以古人笔  相似文献   

5.
在笛卡尔的时代,受惠于古人的思想传统,比较流行的激情分类方式大致有四种,亚里士多德式、斯多亚学派式、奥古斯丁式与阿奎那式。然而,笛卡尔并没有采纳上述四种继承自古人的激情分类法中的任何一种,他打定主意"远离古人的道路",另辟蹊径找到自己的道路。这一做法同他一生始终坚持的方法密不可分,这一方法具体包括四项步骤,其中第一步就是要排除先见。最后,笛卡尔选择惊奇、爱、恨、愉快、悲伤、渴望作为基本激情,并以此完整地构建起激情运作的基本模型,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激情分类法。  相似文献   

6.
纸上相逢     
正闲下来的日子,我喜欢临摹古人字迹。一个人独坐书房,一张铺开的宣纸,一个孤独空白的世界。以水墨为语言,我与一张白纸对话,那对话的内容,或者是狂乱浮躁的心绪,宣纸被揉成一团,弃之纸篓;或者是静谧孤寂的细致挥毫,与古人在一张纸上相逢,古意在笔下洇染。于我而言,研习书法往往是兴趣使然,写的是心境。乾隆皇帝曾经题写过四个大字:"境静心清"。那一帖字娴静而孤愁。只是临摹这几个字时我不以为然,但细细品味,倒觉得颇有意境。纸上的写意往往是一个人心境的呈现,乾隆皇帝  相似文献   

7.
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米芾,其书风融晋代书风的"萧散简远"与唐代书风的"沉着厚重"于一身,影响深远。米芾一生所书作品颇多,就他的行书作品而言,较为著名的有《苕溪诗帖》《蜀素帖》《研山铭》《多景楼帖》等。其中《研山铭》是米芾大字行书作品的代表作,米芾"入古出新"的书法审美观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另外,米芾将古人的优秀之处集于一身,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状态,为其今后的书法成就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易》之中寓有宇宙、自然、人生的信息库,古人以之为筮书,预测未知之吉、凶、祸、福。今之读《易》君子,明白荀子所说的“善为易者不占”,当观察万事万物之儿微时,自然了然于心。其实,宇宙自然的信息与人心息息相通,知儿者,自明。  相似文献   

9.
古人向来重视读书,为了劝人多读书,他们绞尽脑汁,说了许多读书的道理和好处,可谓巧言妙语,不仅对古人有用,对现代人也大有裨益。孟郊在《劝学》中说:"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石头击打才会有火花,不击打的话,一点烟都没有。人也一样,只有多读书,才能掌握知识,否则,知识不会自己从天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著名山水画家萧云从的绘画风格"清疏韶华,笔墨爽利"而又"雅洁俊逸",主要是宗法元四家特别是倪云林,因明遗民的特殊心态和所居之地地理风貌的特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他在师法古人的基础上又面向自然师法造化,最终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1.
1 方法论指导误区学习中医文献是中医教育的一个基本内容 ,关于学古文 ,国学大师王力先生在《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这篇文章中谈到了关于“从思想上去体会还是从语言上去说明”这一问题 ,他指出 :“我们读古人的书 ,必须很好地体会古人的思想 ,但是 ,当我们阅读一本古书的时候 ,是应该先体会古人的思想呢 ,还是应该先弄懂古人的语言呢 ?这个先后的分别非常重要 ,这是有关方法论的问题。”毫无疑问 ,弄懂古人的语言是体会古人思想的前提基础 ,有意无意地曲解古人的语言 ,或者说“断章取义” ,使它为自己的观点服务 ,这样 ,即使把古书“讲通…  相似文献   

12.
无我之境     
正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越是想把事做好,越是做不好。这在心理学上属于"目的颤抖",也叫"穿针心理"。正如古人所言:"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对一件事长时间地关注、放不下,往往会过,而过犹不及。就是说,过多的用心反而没有效果。而一个人一旦认为自己做得够多了、够好了,往往就会放弃付出、努力,这时候,他可能会对人生来个误判,认为自己不会拥有之前期待的那个结果了。而事实上,只要我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7,(4):156-162
一种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将使我们发现,如果说传统西方哲学是从"理本主义"出发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则是以"情本主义"为其依据。这种有别于"理本主义"的"情本主义"可谓是一以贯之地体现在中国哲学的各个领域。在人生观上,它使中国古人更多地把大爱无疆的"圣贤",而非穷究真理的"智者"作为自己的人生最高理想。在道德观上,它使中国古人更多地以一种"以情释德"方式,而非以一种"以理释德"方式理解道德良善。在宗教观上,它使中国古人更多地通过"天亲合一",而非"神理合一"步向终极性的神圣。穷本而追源,这种有别于理本主义的情本主义之所以可能,是以一种特有的中国式的身心观为其根本的故端。如果说传统西方哲学立足于一种"身心二分"的身心观的话,那么,传统中国哲学则使自己奠基于一种"身心一体"的身心观之上。换言之,正是这种不同于"身心二分"的"身心一体",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人之所以重情、尊情,之所以以情为本的真正隐秘。  相似文献   

14.
牟宗三的《心体与性体》作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尤其是理学研究)的一个典范。本文以其中有关"性中无孝弟"的评述来检讨牟宗三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利弊得失。牟宗三以文本疏解的形式展开叙述,在叙述中熟练运用逻辑手段,具有自觉的论辩意识,注意发掘文本的蕴谓,这是牟氏值得后人学习的优点。牟氏的短处则在于"我执"太深,在其研究中处处可见其人的存在,他有自己关心的问题,他已经形成自己对于哲学史的大判断,在这样的视角之下,他常常就会看不到或根本无视哲学史文本自身的脉络,而未能进入古人思想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正>马注,是我国清初著名的穆斯林学者,代表作是《清真指南》,全书将伊斯兰教伦理与儒家伦理、社会道德融为一炉,形成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伦理思想。一、以言行相顾而立"信"的儒家信条"信",是儒家五常之一,意即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这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马注深谙儒家思想,又博通伊斯兰教经典,这样论述"信":前人云"古人形似兽,皆有大圣德。今人面若人,兽心不可测。"以不测之人,其言其处,  相似文献   

16.
学会宽容     
一个人要有肚量和涵量,即宽容别人。在现实生活中,哪些人缺乏宽容之心呢?个性小器者。古人云:“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意志拘守一隅。”试想一个人目光短浅、思想狭隘,这也看不惯,那也容不得,到处与人结怨,哪能有“坦荡荡”的胸怀?私欲太高者。古人云:“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多欲是万恶之源。如果一个人时时刻刻都想着自己的利益,不知道去满足和肯定别人,甚至还把别人当作自己发展途中的“假想敌”,那么他只配做一个“长戚戚”的小人。志短狂傲者。古人云:“人无弘量,但有小谨,不…  相似文献   

17.
作为清初创新派代表"四僧"之首的渐江,与当时画坛正宗的"四王"不同,他在师古人的同时师造化,其山水画章法严谨、笔墨凝重、布局简洁具有典型特点,其萧瑟淡远的画风对整个新安画派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简要分析渐江山水画典型的构图特征,对于研究清初遗民画家、新安画派以及后世山水画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这话说得在理,春天万物苏醒满目葱茏,正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踏青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在青山绿水间陶冶自己的情操。所以,历代文人墨客更是与踏青结下了不解之缘,吟诗作赋,为春游大抒雅怀。踏青,古时也叫行青、探春、寻春等,古人在春季里都有踏青游乐的习俗,人们聚亲约友,趁大好春光到郊外游玩,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踏青之俗  相似文献   

19.
游斌 《天风》2022,(3):29-31
本文将以"互寓"为枢纽,提出一个中国化的基督教思想纲要,尤其是在教会论方面探索以中国传统的"天下"范畴解释教会,即为"天下教会论"."互寓"思想根源于教父们的perichoresis,即在三一上帝的内在生命里,三一上帝彼此互寓,每一位都在爱的自我虚空中成就其他两位,成为一个上帝 1.  相似文献   

20.
<正>古人关于"神合感"精神境界的描写,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一种别具一格的令人为之低回和遐想的艺术特色。而古人关于"林泉之志、烟霞之侣"的表达,也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令人为之心向神往的自然审美境界。它们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