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灵花一束     
《天风》2017,(6)
正祷告不是生活中的"备用胎",而是生命每天的"必需品"。神的儿女们,神的旨意原是叫我们不住地祷告,恒切地祷告。叫别人得福的同时,你已经是最蒙福的人。因为你愿意成为别人的祝福,你就成了上帝所赐福的人。说真话的好处是不用记得曾经说过什么话。神是光,你亲近神就是亲近光,你脸上就越来越有光彩;你亲近神,你心里就越来越有神采。上帝存留我们的"生命",为要完成上帝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回避盲区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曾提出一个著名的集合论悖论,即"理发师悖论"。说在英国的萨尔维村一家新开的理发店挂出一块招牌:只给村里所有不能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有人将了理发师一军:"那你给不给自己理发?"这一问题让理发师无言以对。如果他不给自己理发,那他就属于招牌上所限定的那类人,所以,他就应给自己理发;反之,如果他  相似文献   

3.
趣味小测验     
你是保守秘密的人吗?如果有人假公济私,要求你保守秘密,你会:A.见者有份,跟对方同流合污你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利益上考虑的。所以,你最好是不要眼中只有钱或利益,否则只要接触钱的地方,就有可能会有你的敌人存在。除此之外,那些不肯同流合污、不屑你的做法的人,也是你的当然敌人。  相似文献   

4.
美国汉学家倪德卫提出了一个类似于美诺"知识悖论"的"德性悖论":如果一个人愿意接受道德教育,他一定已经有了德性;如果他没有德性,就根本不会去接受道德教育。如此,则道德教育和学习似乎要么不必要,要么不可能。"德性悖论"对儒家思想提出了某种挑战:不"欲仁"者如何可能转变为"欲仁","小人"如何可能"立乎其大"?但是"德性悖论"预设了错误的前提,道德教养可以在没有明确的道德意向的时候就发生,它可能是出于理性自我利益的考虑,也可能是先天本性的自然流露,或者习焉不察地受到社会影响。伴随着道德经验和反思能力的发展,人才会对道德和自我形成一种总体性的理解,发生自我作为道德主体以及道德意向的顿悟。孟荀殊途而同归,可以消解"德性悖论"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美诺悖论"意味着探究是不可能的,因此它对苏格拉底追寻美德的定义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学者们指明"美诺悖论"没有考虑"认知空白"之外的情况,从而认定它存在着致命的缺陷。本文试图证明"美诺悖论"是有效的。该结论基于以下三个论证:第一,苏格拉底承认他对于"美德"是"毫无所知"的,这就证明他是处于"认知空白"状态的,所以"美诺悖论"忽略"认知空白"之外的情况是合理的。第二,"美诺悖论"提出的主要目的就是质疑"第一次探究是如何可能的",而非"探究是如何可能的"。第三,从苏格拉底对该悖论的回应看,苏格拉底显然认为"美诺悖论"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曹康 《思维与智慧》2012,(15):58-59
职场如战场,风云诡谲,险象环生。这其中,隐伏着许多"杀手",这主要是一些"杀伤力"很大的个人不当行为,如果你对它们掉以轻心,就会"死得很难看",就不会在事业上顺利地达到你的目标。以卵击石,与强势人物对抗小刘生性倔强,说起话来是小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他所在的单位里有些人对领导不满,小刘就成了他们的利用对象,  相似文献   

7.
听过一个笑话:有一个好心人,每天都给一个乞丐10元钱。后来,他要结婚了,需要钱装修房子筹备婚礼,就将给乞丐的钱减到3元。一天,乞丐忍不住问:"你为什么少给了我钱?"好心人说:"我要结婚养活我妻子啊!"乞丐生气地说:"你怎么能用我的钱去养活你老婆呢!"好心人被问得一愣,一步两回头地走了。从此,乞丐连3元钱都得不到了,心中充满了怨恨。  相似文献   

8.
说有一个人将"泰山"二字错念为"秦山"。另一个人好心指出他念错了。此人偏不认错,并说:"我们找村里最有学问的老先生问个明白,如果是我错,我就请你吃饭;如果是你错,你就请我吃饭。"于是二人找到了老先生。老先生听完事情的来由,便说:"是念‘秦山’。"那念错字的人得意了,说:"该你请吃饭了。"  相似文献   

9.
1.如果有一天你要去相亲,必须准备一张最好看的照片给对方。一共有四张照片,你会选择从哪个角度拍呢?A.拍左脸,头微低;B.拍右脸,头微低;C.拍左脸,头微高;D.拍右脸,头微高。A类型:对自己的左脸有信心的你,是个活泼开朗的人,有一颗谦虚、为别人设身处地地着想的心,和任何人都能相处得很好。B类型:你是个自我意识很强的人,如果别人不顺着你的意思,你就会感到不快。C类型:你是个虚荣心很强且相当有自信心的人,你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你是个较外向的人,但如果遇到很大的挫折,你就会一蹶不振。D类型:你是个精力充沛,行动力强的人,勇于创新…  相似文献   

10.
学界常常以连续性与可分性之间的辩证法反驳芝诺悖论,但常因为概念语义模糊而很难触及芝诺悖论的核心问题,即存在与质料状态的关系问题。为澄清该问题,我们有必要在古希腊那种十分独特的存在观的背景下,回到芝诺提出这些悖论的初衷,进而考察古今两种最典型的应对之法,即考察亚里士多德是如何将可分性问题推进到"质料状态可否加以规定"的问题,以及黑格尔将质料状态现成化为现实状态的预备阶段后对这些悖论的解读,以便最终借此显明质料状态在现代的失落这一极为关键的思想史现象,探讨当代人应如何面对芝诺悖论。  相似文献   

11.
<正>众所周知,悖论一直是数学、逻辑学、语言哲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形形色色的悖论极大地挑战着人类的常识与直觉,使不少人为其绞尽脑汁;另一方面,人类天然的好奇心驱使着许多学者不断研究并试图解决悖论。有一种形象的说法将悖论称为"思维的魔方",它非常恰当地刻画了悖论对于人类巨大的吸引力。2014年7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波教授所著的《悖论研究》就是这样一本对于悖论进行深度研究的专业著作,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悖论,  相似文献   

12.
赠与的艺术     
朋友从俄罗斯归来,讲了一件让他哭笑不得的事情。一天中午,朋友从莫斯科广场经过,看到一个乞丐正靠着墙角懒懒地晒太阳。朋友是乐于行善事之人,就停下来给乞丐一枚硬币。不曾想,乞丐却面露不悦,说:"请你把钱拿走,现在是下班时间,我要休息。"朋友说起此事,很是不解。一是乞丐还分上下班吗?二是做好事为什么却被人误解?其实,生活中做好事被人误解是常有的  相似文献   

13.
从前,父亲每天都要喝上二两老白干,不喝就没有精神。母亲不时地把卖鸡蛋的钱拿出一部分来,给父亲买上几斤散白酒。喝着老白干,父亲笑着对母亲说:"我其实并不馋酒,你想,一个连茅台酒都喝过的人还会稀罕这老白干吗?"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三值逻辑方案遭遇强化型说谎者悖论反击而导致解悖失败的案例分析表明,只要是研究演绎推理及其规律的逻辑系统,包括所有严谨合理的经典与数理的以及那些扩展的和异常的逻辑系统都要遵守的一个基本规则,那就是强化型二值原则。金岳霖先生说:"二值原则不过是对命题的值引用二分法的结果"。因此,同一律和二分法是比二值原则还要更基本的逻辑设定。依据分离公理和戴德金分割,可以确定二分法的操作步骤。在对二分法操作步骤的逻辑分析中,如果按照"逻辑必然的实质就是穷尽可能"的要求,会发现通过母项内部的一个分界点来划分,并不能百分之百地确保得到的都是真正的二分。在两种特殊情况下,两个子项之间会出现一个遗漏元素或一个重叠元素,使二子项的关系成为上反对关系或下反对关系,而不是矛盾关系,这样就导致了二值原则普适性的失效。将这个发现应用到对理发师悖论的分析中,就明白理发师正是那一个重叠元素。更深入的考察,还会发现只要具有统一特征"矛盾等价式"的逻辑悖论,其结构就与理发师悖论相同。这些悖论的统一特征恰恰就是那一个重叠元素的特征,从而给出了说谎者悖论、集合悖论、格雷林悖论、理查德悖论等同一类型逻辑悖论产生根源的一个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5.
正社会上骗子很多,而经常跑业务的王栋却极少上当受骗。我们问他秘诀,他说:"就俩字,不贪!"有一次他去一个地方,走在路上突然捡到了一个手提包,旁边还有一个人看到了,那个人让他打开皮包,一看里面有一件非常珍贵的金首饰,估计最少也得值几万块!那个人提出:"见者有份,你总得分我点!要不你把你身上的钱给我,这个包就归你了!用一点儿小钱换一件几万块的首饰,你占大便宜了!"  相似文献   

16.
意外考试悖论是对"知识"概念的直觉理解所提出的严峻挑战。克里普克在新近出版的文集中对该悖论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把产生该悖论的根源指向了所谓"知识的持久性"。该方案实际上是沿着蒯因的路线进行的。然而,索伦森所提出的该悖论的一个变体却巧妙地表明,即使不诉诸知识的持久性,仍然会产生悖论,也就是说知识的持久性并不是意外考试悖论产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索伦森提出的这一变体可以用来较为充分地反驳克里普克所提出的解悖方案。  相似文献   

17.
将心比心     
正你是不是也喜欢晒照片?可是为什么你又讨厌别人自恋晒照片?我们常常不喜欢背后话,可是又忍不住背后说他人。生活里常常有这样的悖论,自己烦的,往往也是自己常常犯的。那些有修养的人,不是他有多完美,而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懂得自己所不要的,就不要强求别人要;懂得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嘲笑别人做不到。某人领工资时发现少了一块钱,他勃然大怒,责问会计。会计淡淡地说:"上个月我多发了你一块钱,你恼火了吗?"太自  相似文献   

18.
道德何用?     
随着市场经济生活的形成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得到了空前的扩张 ,在某些人的眼里 ,简直没有什么东西不能以钱来衡量、用钱来交换。于是在现实生活中 ,一些试图同他们讲道理的人经常能听到他们自鸣得意的反诘 :“良心多少钱一斤 ?”或“道德值多少钱 ?”这的确是个让人犯难的问题。你若是说“道德不值钱”,那就正中设问者下的圈套 ,可你又确实说不出道德究竟值多少钱。越是不好回答的问题越值得我们思索。如果你是一个惟利是图的人 ,那道德对你来说确实一文钱不值 ,它既不能用于购物 ,也不能作为资本投资或存入银行生息。不仅如此 ,它…  相似文献   

19.
维特根斯坦有关遵守规则悖论的探讨是为了进一步展示其意义使用论的要义。对于此悖论的解读,学界主要有两类看法:一类持怀疑论的态度,也就是通过引入群体一致性来解决在孤立个人情况下无标准可言的局面;另一类是决定论主张,也就是认为规则作为有含义符号已经内在地决定了相应的应用,因此规则如何决定应用的问题是一个假问题。本文认为,这两类方案都是成问题的。怀疑论没有看到遵守规则悖论是由一个"误解"引起的,因此,悖论的出路并不是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是问题的消解。而决定论过快地跳过了引发悖论的决定性问题,从而不能充分显示出遵守规则悖论的哲学要义。维特根斯坦引入遵守规则悖论是为了更彻底地显示出意义在使用中构成的思想,悖论的出路在于如何理解"使用"不仅仅是意义的来源,同时也是意义的判据。  相似文献   

20.
正"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抑或是亲情,都需要去照顾对方的感受,更需要去尊重。千万别仗着关系好,就对着他们毫无顾忌地撒野,肆无忌惮地蹂躏。因为你要明白,与你亲近的人,不是为了找虐而来的。"当我在网上看到这段话时,觉得这话很在理。于是,我把这段话复制下来,分享到了自己的微信圈。理所当然的,有人点赞,有人评论。有人说:伤害最深的,往往是最亲的;有人说:我们总把最坏的脾气留给了最亲的人……我相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