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帛书《要》篇的"万勿润"当读为"万物屯",也就是"万物化生"之义。依据帛书《要》篇的异文,《益》卦上六爻辞的"立心勿恒",只能解为"位心勿恒"。"赐缗■□之为也"是说我将"易筮""之为"视为昏乱。"察其要者"之"要",当训为要妙,精深微妙。"其要",指孔子"老而好《易》"的要妙,也就是本质。"纣乃无道"句之"乃"当读为"仍",在此应训为一再、频繁。  相似文献   

2.
正莫痴笑我,我之惜才,芳思交加。莫痴笑我,十里柔情,长愿相随。勿远离我,天涯旧恨,知音难得。勿远离我,一般情别,尽成陈迹……宋神宗元丰二年,四十四岁的苏轼,由徐州改知湖州。三四月间,暮春时节,苏轼见到秦观。他喜爱秦观之才,在至交面前,情难自抑,与秦观酬唱作答。于是,给后世留下一篇妙趣横生、典雅畅快的诗书佳作:《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留得一钱何足赖。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存耳先聩。"书帖起笔,便是苏轼书  相似文献   

3.
经纶 《中国道教》2012,(4):38-40
有关《庄子·秋水》篇"谨守而勿失"命题的注解还有待商榷。"谨守而勿失"究竟"守"什么?笔者曾在《〈庄子〉"无以故灭命"之"故"释义考辨》(《中州学刊》,2009.05)和《"反其真":〈庄子·秋水〉篇主旨新论》(《船山学刊》,2012.01)两篇文章中论及到该命题的释义,但不够具体和详细,现做一专门讨论,以就正于方家。今人对"谨守而勿失"命题的释义,如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曹础基的《庄子浅注》、孙通海的《〈庄子〉译注》等,多将该命题释为类似如下的表达:谨守住前三句话道理而不失去,这就叫做回复到天真的本性,且多将此命题用句号与其前三个命题隔开。①  相似文献   

4.
不非人之非     
正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生前在与人交往时,特别注意到了"不非人之非"这一点。他终身守着这样的交际之道:勿道人之短,勿说己之长;人骂之一笑,人誉之一笑。他对前辈画家和同辈画家都恭谨有加,尽说善处。齐白石作画,一向主张师古而不拘泥古意,"下笔要有我法",但他对先辈画家的杰出成就却深表景仰,尤其推崇徐渭、朱耷和  相似文献   

5.
容膝之心     
正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有言:"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意为:倚着南窗寄托傲然自得之心,在只能容下双膝的小屋里也非常安逸。陶潜是因为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于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他说出了出仕时真实的想法,可见其坦诚的天性。  相似文献   

6.
正《弟子规》的第一部分"入则孝",它用什么开篇呢?是"父母呼,应勿缓"。为什么用这样一个句式呢?大家细细琢磨,里面充满着奥秘。"父母呼,应勿缓",它用"呼"和"应"来开篇。我们知道,人的生命是由什么开篇的呢?请问,小孩子刚生下来,是先吸了一口气呢,还是先呼了一口气?答案在一个词里面,呼吸。先呼一口气,再吸一口气。所以,《弟子规》开始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呼"跟生命刚一开始的这个"呼"是同一  相似文献   

7.
正丰子恺先生有一篇专写梧桐树的散文,大意是,先生寓楼的窗前有几棵梧桐树,虽长在邻家院子里,却好像是专门种给他看的。因为要看清楚一棵树的全貌,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而他和那几棵梧桐之间恰好隔了这段相当的距离。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其实,树亦如此。这大概就是距离产生的美吧!幸运的是,我书房的窗前正好也有几棵梧桐树,它们的主人是马路对面一家科研所的后院。  相似文献   

8.
《周易外传》是王夫之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在此书里,王夫之提出了政治活动中一系列值得深思的政治哲学问题。他阐发了政治活动中"智统四德"的政治理性,强调了"智"对于"四德"的引导作用,对传统社会里过多地讲"智依四德"的倾向作了合理的纠正;在社会公正问题上,他强调了"大公于百姓"的"无心"的观念;在政治目标方面,他强调"依人建极",只有体现"乾坤之全"的道或者政治设计,才足以成为合理政治的"中和之极";他反对"专一之主"的独断,提出了《周易》式"民主"的命题。  相似文献   

9.
孟子"浩然之气"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浩然之气"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特有的概念,养"浩然之气"是孟子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孟子由论意志坚定的"不动心"而及"浩然之气",后者是精神心志之气而非生物之气;养"浩然之气"需"配义与道"、"集义而生"、"心勿忘"、勿止勿助,是一长期的道德积累和践履进程而非神秘不测的意志内省;孟子言浩然之气"塞于天地之间"并非意在"以人合天",而是文学夸张、自信张扬.  相似文献   

10.
倘若大地是可以恣意变换的纸张,那么中国古典园林便是宣纸上的妙笔丹青,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虽方寸咫尺,但意在无穷。倘用一字以表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则此字为"意"。西方追求的规整匀称的几何美,美在其"形"相对而立。但所谓"美人在骨不在皮",这足以见得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里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房子不寂寞     
正房子很大,也很漂亮,但房子里的每一个房间都不开心。"我都忘记饭菜的味道了。"厨房的牢骚最大。"好久都没客人光临了。"客厅也很郁闷。"挨床就睡,睁眼就走。各做各的梦,一点互动也没有嘛!"虽然主人每晚都回家睡觉,多愁善感的卧室还是感受到了忽视。有什么办法?主人是个早出晚归的上班族,每天忙得只能吃工作餐,不到下班就没时间走进家门。不管房子有多大,房间有多少,对主人来说,家只是个休息的地方,就像树上的喜鹊窝,能把身子围  相似文献   

12.
《周易》乾卦之"乾"字本作"倝"字,"倝"字初始义为旗杆。旗杆之形象与乾卦刚直之象相似,故以"倝"为卦名。又利用甲骨文研究者的新成果,认为"夬"有"迅急"、"败"、"坏"等义,将这些义项置入夬卦诸爻辞后,不仅释义畅达,且与卦象相合。将豫卦中的"勿疑朋盍簪"释作"勿疑朋狎谗",是指不要怀疑朋友、亲近佞人谗言。释睽卦中的"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为"见舆徹,其牛瘛,其人天且劓",意即看到牛车被毁坏,牛发了疯病,车上的人也被跌伤。  相似文献   

13.
毛国民 《现代哲学》2016,(4):103-108
"墓祭"是儒家文化中一项重要的礼仪,但"古"代是否有"墓祭"一直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厘清。究其缘由,主要有三:一是"墓祭"概念界定不清,二是"古无墓祭"之"古"的时间节点不清,三是墓祭"非礼"与"有无"因不属于同一层次的话题而纠缠不清。"非礼"属于价值层面的话题,而"有无"属于事实层面的问题。从价值上看,狭义墓祭乃"非礼"勿容置疑;从事实层面看,广义墓祭在秦汉之后已经"成俗"。  相似文献   

14.
祖师语录     
《中国道教》2004,(6):1-1
彭祖曰:人不知道,经服药损伤,血气不足,内理空疏,髓脑不实,内已先病,故为外物所犯,风寒酒色以发之耳,若本充实,岂有病乎?仙人曰:罪莫大于淫,祸莫大于贪,咎莫大于谗。此三者祸之车,小则危身,大则危家。若欲延年少病者,诫勿施精,施精命天残。勿大温消骨髓,勿大寒伤肌肉,勿咳唾失肌汁,勿卒呼惊魂魄,勿久泣神悲蹙,勿恚怒,神不乐,勿念内志恍惚,能行此道,可以长生。《养性延命录》凡欲求仙,大法有三:保精、引气、服饵。凡此三事,亦阶浅至深,不遇至人,不涉勤苦,亦不可卒知之也。然保精之术。列叙百数;服饵之方,略有千种,皆以勤劳不强为务。故行气可…  相似文献   

15.
忠斐 《天风》2011,(5):65-65
<正>西方人有句谚语很有意思:"问题的中心,是心的问题!"其实这与箴言中"一生的果效由心发出"一样,都是强调"心"之重要。人有恶行必先因其先有恶念,法律只审判外在行为,难察人心之意念。故社会种种问题,尤其是媒体时常曝光之罪恶问题,皆因人"心的问题"。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显明,诚信  相似文献   

16.
以《庄子》内七篇中的"德"这一观念作为中心线索进行考察,通过对"德"与"道"、"心"、"命"等概念之关系脉络的探析,可以内在地了解和呈现庄子德论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理论特质。在庄子这里,体道于心即为德("游心于道"),并且心只有在虚灵明觉状态之下方能体道("虚室生白"),而要使心显现其本然之虚灵明觉则须诉诸主体自身的精神修炼("德者,成和之修也"),这就是庄子所谓的"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在战国时代心术思潮的宏观背景之下,不同于儒家基于人伦关系而建构道德观念的理论进路,庄子的理论旨趣则转而指向一种非道德(或者说超道德)意义上的精神修炼。  相似文献   

17.
春季养生     
逸山 《中国道教》2008,(1):54-54
春三月起于立春,经雨水、惊蛰、春分、谷雨、清明,止于立夏前一日.<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即春季为推陈出新,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一派生机.人在春季也应顺应自然,推陈出新,可早起晨练,活动肢体,调养肝脏.  相似文献   

18.
正"道"与"禅",是中国艺术传统中最重要的审美意趣之一,也是历代画者穷极一生想要达到的境界。在绘画的世界里,"道"与"禅"究竟是什么?难于言说,却也足以体会。道家道教追求道法自然、与天相和、返朴归真,表现于绘画,则是画者将对自然空灵境界的体悟融汇于作品,于虚无处捕捉大道真谛,体现天地自然的朴素之美,形神兼备、知白守黑的意境之美,重精气为用的内在之美,进而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湛若水对"随处体认天理"、"以自然之功夫合自然之本体"、"勿忘勿助"这三个重要主张的阐释出发,指出湛若水对自身学问归属有着自觉而深刻的认识,在接续白沙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扩充其内在意蕴与现实指向,因而极具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立命之学立命之学,是古人研究立命的学问,把改造命运的经历和经验,传授给后人。立命之学,提醒人们,不要消极被动,听天由命,任凭命运羁绊,而是要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向着逆境挑战;立命之学,就是培养人坚强和勇敢,以必胜的信心,排除万难。立命之学,在于辨别善恶的标准,认识命运的真相,改过迁善。立命之学,教人"竭力行善",牢固树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