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枕顶绣普遍存在于我国民间,它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传统刺绣的工艺水平。同时,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设计表现出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完美地承载着人们祈福求祥的信息,构成了枕顶绣造型艺术的象征符号系统。"枕"是人们日常使用的普通卧室寝具,这个不起眼的物品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人的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伴随枕头度过的。枕的类型有很多,我国传统使用的"枕"是一种以纺织品缝制成长柱形,两端多呈正方形,上面刺绣  相似文献   

2.
过去只听说,量体裁衣,如今却有人量身定枕。而且让人优枕无忧,她自己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一天,她的店里来了一位女孩,员工边热情地为女孩介绍各种各样的枕头,边问:“你觉得什么样的枕头最舒适?”没想到,女孩火辣辣地脱口而道:“我觉得男朋友的臂弯最舒适。”对于这样一句话,也许别人会将其当做一句玩笑话,一笑了之。可三天后,她硬是给了这位女孩最舒适的“男朋友的臂弯”。  相似文献   

3.
苏轼的仙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千古名篇《前赤壁赋》中写道:“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好道,对神仙道教充满了无限向往,希求进入神仙境界直言不讳。《留题仙都观》吟道:“真人厌世不回顾,世间生死如朝暮。学仙度世岂无人,餐霞绝粒长辛苦。安得独从逍遥君。泠然乘风驾浮云,超世无有我独行。”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感情,乐意登上神仙境界。正如《左庵词话》中的评价,“此老不特兴会高骞,直觉有仙气缥缈于毫端。”读苏轼的作品,我们确实感到仙气缥缈,如风如雾,与长歌曼韵相伴。那么…  相似文献   

4.
正"糊涂脸水聪明枕"是什么意思?我在清朝诗人黄之隽的《詹言》里读到这一句谚语,一开始弄不懂它的含义,后来才明白,它是说:在五更睡觉初醒时,天色未明,这时无论是悔悟过去的事,还是料理将来的事,都一一了然于心,在枕头上的人是最聪明的;等到一起身盥洗,是非明辨的事,立刻十忘其五,所以说洗脸水是糊涂水。"糊涂脸水聪明枕",真妙。凌晨子时,反  相似文献   

5.
正在我国浩瀚的联海中,那些出自少年儿童的巧对妙联,就如一朵朵美丽的浪花,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让人赞赏不已。宋代邱琼从小才学出众。一次,他与同窗为争座位而吵闹。塾师便出句让他俩对,谁能续了上联谁先入座。于是,塾师脱口吟道:"细雨肩头滴。"此时,邱琼不假思索率先续了下联:"青云足下生。"塾师听罢,赞不绝口,邱琼也因此赢得了座位,而那同窗也没话可说了。  相似文献   

6.
正在一次宴会上,周瑜对诸葛亮说:"孔明先生,我吟首诗你来对,对出来有赏,对不出杀头问罪如何?"诸葛亮从容笑道:"军中无戏言,请都督说。"周瑜大喜,开口便道:"有水便是溪,无水也是奚,去掉溪边水,加鸟便是鸡;得志猫儿胜过虎,落魄凤凰不如鸡。"诸葛亮听罢,心中暗想,自己身为蜀国军师,今日落入周瑜之手,岂不是"落魄凤凰"吗?便立  相似文献   

7.
正明朝名臣于谦身居高位,忧国忘家,常以"但令名节不堕地,身外区区安用求"自勉,曾作"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志。于谦在河南、山西等地任官时,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体察民情。他的俸禄用在自己身上极少,常常用来救济贫穷的百姓。于谦为人堂堂正正,每次进京奏事,从不携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特产去?他甩甩两只袖子吟道:  相似文献   

8.
田素良 《天风》2008,(24):9-9
道成肉身"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约1:14上)主耶稣啊,你曾在2000多年前道成了肉身,你的降生给人类带来光明和希望,挽救了在罪恶黑暗中呻吟、挣扎的人们。你的降生,把神的爱洒满了人间,温暖了千万个黯然如水、惆怅失丧的心灵。你的降生让人类悟  相似文献   

9.
雪是大自然的杰作,而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浩瀚的诗海中,文人墨客不惜笔墨,给雪冠以不少美名,别有情趣:六出雪呈六角形状,便称之为"六花"、"六出",如唐代元稹《赋得春雪映早梅》诗:"一枝方渐秀,六出已同开。"唐代高骈的《对雪》诗:"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宋代楼钥的"黄昏门外六花飞,困倚胡床醉不知"。元代白朴所吟的"门前六出花飞,樽前万事休提"。  相似文献   

10.
李世峥 《天风》2016,(4):40-41
正《中庸》里有这么一句话:"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对这一句话,朱熹在《四书集注》中作出如此解释:"道者,率性而已,固众人之所能知能行者也,故常不远于人。若为道者,厌其卑近以为不足为,而反务为高远难行之事,则非所以为道矣。"孔子指出,他所倡导的"中庸之道",其实  相似文献   

11.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基本态度。人生观所回答的问题是:人为什么活着,怎样生活才有意义以及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等根本问题。任何正常的成年人都具有一定的人生观。曹操曾感慨吟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李白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康有为说:“人生是个大苦海。”  相似文献   

12.
诗嘲错别字     
正古往今来,因写错、读错字闹出的笑话俯拾皆是,作诗嘲讽者也不乏其例。"橙"与"櫈"清末广东第一状师、"四大讼师"之首陈梦吉一日行至某圩(这里指集市),见乡人有甜橙一筐由新会(地名)付来,求某人代付水东(地名,即今水东镇);此筐面上的"橙"字错为"櫈(同‘凳’)"字。陈梦吉见了甚觉好笑,随口吟道:橙与櫈兮字不同,  相似文献   

13.
正"竹香满幽寂,粉节涂生翠。"竹文化是中国特有文化。竹子笔直、挺拔、青葱翠绿,象征着高洁、虚心、坚贞等品格,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古今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咏竹对联,读来妙趣横生。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十分爱竹,深得其高风亮节的清韵。他吟出的"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相似文献   

14.
正大和小是一对基本词汇,人们用它们来衡量事物,作出区别和判断。先秦诸子很早就谈到大和小。比如,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小是小事、细节,大是长远和重要的目标。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大,就是最严重的意思。这些用法,和今天没什么区别。老子以谈道著称,他用"大"来描述道,如"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还喜欢用大来表示玄妙之意。  相似文献   

15.
靖居丛录     
沧浪吟卷明正德中,淮阳胡仲器编次南宋严羽集为三卷,首卷为诗话,次二卷为诗.羽字仪卿,一字丹邱,邵武人,号沧浪逋客,自谓参诗精子.其论诗云:"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  相似文献   

16.
正清代状元刘镒曾游江西吉安望仙山,有感于山中的关帝庙年久失修,关羽塑像残存,在庙壁题一上联:"独岭孤山,一神像单刀匹马。"之后,观者络绎不绝,许多骚人墨客竞相吟对,但都未成功。消息传到一老渔翁时,他沉吟甚久,对道:"隔河两岸,二渔翁对钓双竿。"对句陈述渔翁河畔对钓之乐,既奇巧又严整。杭州西湖清莲寺题有一副楹  相似文献   

17.
古时,一些诗人在作诗时,遇到逻辑上的意外难题,常能随机应变,因势而补,使诗理绝处逢生,大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妙.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时,看见一只鹤从远处飞近,便让随从的官员作《吟鹤》诗.进士冯成修应诏作诗:“眺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颈雪为衣.”乾隆故意刁难说:“朕要吟的是黑鹤,不是你所说的白鹤.”冯成修随机妙转,续成后两句:“只因觅食归来晚,误落羲之洗砚池.”白鹤落入洗砚池,染一身墨汁,成了墨鹤,将诗意补得天衣无缝,乾隆听了称赞不绝.明朝才子解缙奉明太祖之诏作《咏鸡冠花》诗,他开口吟道:“鸡冠本是胭脂染”,一语刚落,皇帝忽从袖中抽出一支白色的鸡冠花,解缙一见,从容吟道:“鸡冠本是胭脂染,今日为何浅淡妆?只因五更贪报晓,至今犹带一头霜”.以一句“今日  相似文献   

18.
道不无人人远道矣"。历代大修炼家都要发出这样的感叹。道不远人。道,并不是虚无缥渺,让人捉摸不定,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道,就在人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体内。人远道矣!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道的理解、认识、接受程度,更由于人们的生理障碍,特别在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许多心理障碍,使人们却远离了道。道,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不少大修炼家,用明白通俗、浅显易懂的语言,以"直讲"、"浅说"、"指要"、"真诠"等为名,著书立说,向修炼者传道、解惑,反反复复地指出"道不远人",而对于"人远道"的问…  相似文献   

19.
正从前,几个秀才外出踏青赏景,偶见一片泥路上有鸡犬足迹,其中一个秀才不禁吟出一上联:"鸡随犬行,遍地梅花竹叶。"但众秀才思索良久,仍无言以对。此时,路旁一牧童脱口续了下联:"羊跟马走,连路松子核桃。"众秀才一听,击掌赞叹。古时,有个自恃才华不凡的秀才,要和解缙对对子,便出一上联:"马过木桥蹄打鼓。"话音刚落,解缙不假思索吟出下联:  相似文献   

20.
相传,宋代皇帝宋神宗和宰相王安石一次游大相国寺时曾以“酒、色、财、气”四字为题吟诗,各抒己见。神宗吟:“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国家盛,气凝大宗如朝阳。”王安石吟:“世上无酒不成礼,人间无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