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请你放轻松     
汪振帆 《天风》2010,(3):8-8
<正>我的美国朋友马特身高2米。我坐在那里,他走过来时,我只感到脑门上有两条大腿直晃。他的手很大,一根手指就像一条胡萝卜,然而,他却能灵巧地使用筷子。这着实让我感到吃惊,我问:"你是怎么学会用筷子的?""我开始用筷子时,我把筷子抓得紧紧的,结果什么也夹不起来。"马特开心地笑着说,"后来,我就放松一点,食物一下子就夹起来了。"  相似文献   

2.
鸡对鸭说     
我喜欢与老外交流。早年采访美国人潘威廉教授,平常他一说"谢谢",中国人总是"纠正"他说"不用谢",他很委屈地问我:不用"谢",那要用什么字?问我工作如何,我谦虚地说:马马虎虎啦!他伸出大拇指夸我:厉害!我解释说,马马虎虎就是"很一般"的意思。他一脸无辜而疑惑:马马虎虎,是两匹"马"两只老"虎",这不是很棒很棒吗?吃饭的时候,他拿筷子很笨拙地夹菜,忍不住感叹:什么筷子,应该叫"慢子"。  相似文献   

3.
君子报仇     
正有一个人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他忿忿地对朋友说:"我的长官一点也不把我放在眼里,改天我要对他拍桌子,然后辞职不干。""你对于那家贸易公司完全弄清楚了吗?对于他们做国际贸易的窍门完全搞通了吗?"他的朋友反问。"没有!"  相似文献   

4.
正《六度集经》里有个故事说:有个叫察微的国王喜欢微服私访,一次,他问补鞋的老头:"天下的人谁最快乐?"老头说:"当然是国王了。""为什么呢?""因为有百官朝拜,万民供奉,宫女伺候,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国王说:"未必像你说的那样吧。"然后便请老头喝酒,老头醉得不省人事,国王便让人将老头抬进宫中,让他穿上国王的衣服,让大臣们向老头奏事。老头酒醒后,百官便要他处理政事。老头手足无措,张口结舌,于是,史官记下他的过失,  相似文献   

5.
正"你为啥要从树下面一路爬到上面来?"蜘蛛问毛毛虫。"我在下面的世界太小了,我想看看我错过的东西。"毛毛虫回答。"现在打算回去吗?""是的。""我一直在这儿,昨天就在这儿。"蜘蛛说,"你知道,我需要做的就是在我的网上溜达。""这就是生活的不公平之处,"毛毛虫说,"有些人比其他人富有得多。我费了好半天劲才爬到这里,但我很失望。在下面待着的时候,我有很多选择,去哪儿都行,有很多东西可吃。  相似文献   

6.
当代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蒙培元的情感哲学,学界称之为"情感儒学"。他提出了"人是情感的存在"、"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儒家哲学是情感哲学"等一系列重要命题。他的哲学思想有"主体""心灵""超越""境界"与"自然"这几个最重要的关键词,并由"情感"观念贯通起来。他有一个重要命题即"情感可以上下其说":往下说,情感与生理心理相联系,就是主体心灵的感性层面,即是一种形而下的自然经验;往上说,情感与实践理性相联系,乃是主体心灵的超越层面,即是一种形而上的超越体验。情感儒学实可谓两千年来儒家主流哲学之大翻转,即颠覆了以宋明儒学为代表的"性本情末""性体情用"的观念架构,回归孔孟的情感本源观念,由此引发了当代儒家哲学研究的"情感转向"。  相似文献   

7.
正在电视剧《爱的追踪》中,马德庆对他的妹妹文皓说:"你看你做的那些不该做的事,害得大家都不安生。"而她却说:"不安生才是人生。"说实话,人生,很多时候,都是不安生的。这一点,文皓说得没错。可是,一个人如果一辈子都这样,那么他就是失败的、悲催的。人在世上,  相似文献   

8.
孩子,面对妈妈尽力做的事,你总是那么不耐烦、不满意。其实,就是这些惹你不耐烦让你还不能满意的事情背后,还有着很多你所不知道的细节。11点40分,菜已经煮好了,该下面条了。以往的经验,面条煮得差不多时,你就会推门回来。可是,现在已经12点15分了,你还没有回来。快12点半,你才进了家门。面条都成了浆糊,叫人咋吃?你勉强夹了一筷子,瞅了一  相似文献   

9.
正父亲对儿子说:"你的老师品学兼优,以后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照他的样子去做。"一天,这名学生陪着老师一起吃饭。他毕恭毕敬地坐在一旁,死死盯着老师——老师拿起筷子,他也急忙拿起筷子;老师夹菜,他也夹菜;老师吃饭,他也吃饭……老师觉得很奇怪,便抬头望着他;他这时一口饭还没咽下去,便连忙照着老师的样子盯着对方。老师看到他那副怪样子不觉大笑。这一笑,却被饭粒呛着了,又是咳嗽,又是打喷嚏,把  相似文献   

10.
正爸爸被查出身患肺癌那天,妈妈并没有表现得过度伤心,她只是怔了好久,然后悄悄抹掉了眼角的泪花。爸爸也很冷静。在详细咨询了医生,得知化疗的过程和结果后,他独自在房间里待了一天,出来吃晚饭的时候宣布,他拒绝治疗。在我和妻子小季的劝说和反对声中,妈妈始终沉默着,一声不响地往爸爸碗里夹了几筷子菜。爸爸有医保,治疗费用家里能承担,但爸爸坚持不治疗。他说接受治疗不过是延长数月至大半年的寿命,他不愿意把自己最  相似文献   

11.
贵人语迟     
正古人说:"水深流慢,贵人语迟。"古人又说:为人要"慎言"。这些话真好。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是不能随便、随意、无所谓的,应当慎之又慎,不要急着说、抢着说,而要想好了再说,当说则说,不能说则不说。王吉,西汉时期琅琊人。他年轻时,做了云阳县令。三个月后,王吉被调到昌邑王刘贺府中担任中尉,时人说他"平步青云", 官运亨通。因为刘贺身边聚集的  相似文献   

12.
战胜内心     
正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缺衣少食,居于陋室,穷得叮当响,人不堪其忧,他却不改其乐。为什么?子曰:"贤哉,回也!"因为颜回贤,有德行,有操守,良好的品格铸就了干净的灵魂。而且,他一时如此,一生如此,所以颜回成了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美誉千年。然而,有些人立志要做个贤人君子,做个有德行有操守的人,却在贫穷的时候不能守志,被"糖衣炮弹"击中软肋,毁坏节操,以至悔  相似文献   

13.
爱的寄生     
正有一个真实的例子:自从丈夫离开人世后,妻子觉得世界都不存在了,她是如此爱他。空荡荡时没有依靠,孤独而悲伤。她去拜访一名出色的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因为她痛苦得想要自杀。"我实在太爱他了,没有了他,我不能再活下去。""你知道不知道,你根本不是爱他!"心理医生回答。"你这是什么话?没有他我不能活下去。我可以为他去死。"她愤怒了。  相似文献   

14.
正据《南史》记载,南朝宋庐江潜县人何尚之升任吏部郎中后请假探亲,满朝官员都到码头为他送行。到家后,其父何叔度问他,听说你这次回来,惊动了朝廷,能有多少人?何尚之回答说,大概数百人。父亲笑着说,这是送吏部郎的,与你有什么关系?何叔度不过是说了句大实话,转述者却在文后加注说"千古名言"。何叔度也曾在朝做过尚书,对官场那点事心知肚明,所言透彻见底。他对儿子说,东晋时期大将军殷浩回乡省亲,送别的人多得很。及至罢官流放东阳,他的船停靠在征虏亭码头好几天,就连亲朋故旧也不再来看他了。  相似文献   

15.
<正>田家炳先生,在笔者所认识的人中,实在找不到比他做得更好的人。他早年以一己之力在全国捐建大学教学楼;以田家炳命名的中、小学及幼儿园,有300多所;赠书、设立奖学金及民生建设不计其数。他没有把几十亿的家产留给儿女们,而是全数捐给基金会;为了支持教育,更把自己的办公大厦、豪华别墅变卖用作善款,自己只住在简朴的公寓大楼里。被公认为"大好人""伟大的慈善家"兼"伟大的教育家"的田老先生是如何练成的?原来这是  相似文献   

16.
筷语     
正1一根筷子,不要嘲笑另一根筷子;这根筷子,不要看不起那根筷子。一根筷子再聪明、再有才能,离开了你的同伴,你什么也不是,你自己也成了废物。两根筷子携起手来,才能同展风采。筷子,更需要另一半。一双筷子要步调一致、目标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夹"起成功。否则一根想东、一根想西,一根朝里、一根朝外,一根往上、一根往下,什么事也干不成……互相掣肘,受损害的不只是对方,还有自己。  相似文献   

17.
《天风》2015,(6)
<正>有时我们会听闻,一些做妻子的有这样的烦恼:结婚后与公婆住在一起,婆婆随意进出已婚儿子的卧室,一点也不觉得尴尬。更有甚者,每晚儿子和媳妇睡着之后,还要进来亲吻一下儿子,才能入眠。当婆婆成为夹在夫妻之间的"第三者",或遇到"未断奶"的丈夫,怎么办?雅各也曾生活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不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因他觊觎哥哥长子的名分己久,甚至在母亲安排他行动之前,已用一碗红豆汤换得长子的名分。然而,他盗用哥哥的名义夺得父  相似文献   

18.
<正>《约翰福音》5章1节至15节,讲的是一场耶稣与法利赛人的辩论,而事件的导火索是一个病了38年的人在神迹中痊愈。这个病人躺在靠近羊门的池子旁,他希望被放在池子里,因为这样可以得着痊愈。耶稣问他:"你要痊愈吗?"他的回答是消极的,他把未得痊愈的责任推到了别人身上——"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有别人比我先下去"。  相似文献   

19.
正前不久,我去参加一个职业技能培训,上课的何老师是北京的一个非常出色的创业者。两周后,何老师再次来到深圳的一个知名企业上课,我被他的团队成员请来协助他做一些准备工作。课后和企业工作人员交流时,他们中一个负责人很好奇地问我:"据说何老师在深圳的学员至少有100个人,为什么选你来做助教呢?"我客气地回答她说:"可能是我运气比较好吧。""可能是我运气比较好吧。"这句话并不是我发明的。  相似文献   

20.
失弓的境界     
正《孔子家语·好生》中记载,楚王打猎时丢失了一张弓,但他阻止下属去寻找。他说:"我失弓,得弓的也是楚国人,何必去寻?"楚王能有"王民合一"的境界,值得称赞。但孔子却认为楚王的境界尚不够大,他说:"失弓的是人,得弓的也是人,何必计较是不是楚国人呢?"在孔子的心目中,楚人与天下人一样,都是平等的"人",这也道出了儒家"仁者爱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